哲学与人观后感十五篇

09-09

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比如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繁杂的思绪。要写一篇好的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希望您会喜欢这篇关于“哲学与人观后感”的文章,如果您想随时找到这个页面,请记得立即收藏!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1

读了《哲学与人生》一书后,我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生成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

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我已经飞翔。是的,我们所谓的生活其实是一个轨迹,一个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在乎结果呢?

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空,也许还没到地面就消失了,但那一颗的美丽却可以震撼一颗心,可以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

如果宇宙真的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之外还有空间吗?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能使我们想到这么多问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生命中如此多的美。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没有痛苦,没有快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

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M.SXw9.COm 实习报告网】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生活态度。然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一个承载理想的个体,理想会走向何方?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

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还能在沙滩上找到一个蓝色的礁石,悠闲地弹着褪去的吉他,用心诠释生活吗?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已经活了22年,每当我想到它,它有时确实有一点哲学意义,但大多数时间我是为生活而活的。我希望将来我的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的哲学,这样哲学才能使我的生活更加完美和幸福。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2

下面是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很惭愧,我从高中起就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读一本好书。在毛老师的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导后,他决定读一些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

我认为,如果人生几十年没有哲学,那最多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

“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1.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的人性中有一种哲学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由,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人的快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

爱的智慧要求我们超越感性的局限,主动发现真理并加以证明,其首要基础是培养思维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理解了培养思维的重要性。

2.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

当我遇到某事时,我喜欢用我的直觉做出反应,而且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我以前是一个很粗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我就很自然地接受了父母安排的一切。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同学们问我为什么学习这么努力,我意识到我应该努力学习,因为我认为努力学习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用我学到的东西做什么。其他事情也一样。当事情发生时,你总是下意识地看到别人的反应。当你读一本书时,你总是立刻相信它。现在我明白了,没有思想的生活是空虚和盲目的。

只有学会思考,冷静下来,清晰地、毫无疑问地思考,我们才能发现和获得。

3.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

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3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哲学的定义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

例如,有时我们想早起,但是我们起不来。这时,我们觉得我们得身体实我们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着精神上的美,但也许我们太懒了,因为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们应该降低对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说,身体的惯性不能对个人产生影响。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还不包括监督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提高学生的素养,成为人格健全、世界观健康、人生观积极的社会公民。

二、哲学的三个层次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然后思考生命。。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有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信息、感知和比较感性。这就是感觉。第二,将获得的信息整合到知识中。例如,现在学生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理解的。

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三个层次的信息,感受知识和智慧,到知慧,它代表着完整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

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

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吧。我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座位?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先到先得。毕竟,我是第一个座位。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

每个人都会老,需要别人让座,但没有人能保证你现在会让座给别人,别人也会在你老的时候让座。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3、 哲学是对生活经验的综合反映。生活就象航海。如果你没有指南针,你就不知道你要去哪里。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我们离开哲学,生活就是盲目的。我们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去哪里。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这本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述哲学:一是培养智慧,这与西方传统非常接近。第二,发现真理。

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

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们最怕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受氛围的影响,受他人的影响,甚至受他人的操纵。因此,很多人走在路上,这不一定是他们最后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人生的阶段,特别是遇到重大转折、重大痛苦、罪恶或灾难的时候,人们尤其需要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己这样的选择,这样他们才能改变不同的人生道路。

四、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

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读到这里,我想,这不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哲学,应该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去思考这些事情,才能更快地解决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我非常喜欢,这里也摘录了一段,做为对自己的鼓励!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一些磨难或考验,我觉得生活不像以前那么乐观了,我也会悲观,所以人们会有不同的乐观和悲观的想法。

五、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

“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

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

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

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

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

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这本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述哲学:一是培养智慧,这与西方传统非常接近。第二,发现真理。

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

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们最怕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受氛围的影响,受他人的影响,甚至受他人的操纵。因此,很多人走在路上,这不一定是他们最后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人生的阶段,特别是遇到重大转折、重大痛苦、罪恶或灾难的时候,人们尤其需要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己这样的选择,这样他们才能改变不同的人生道路。

四、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读到这里,我想,这不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哲学,应该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去思考这些事情,才能更快地解决这些迷雾。

书中有一段我非常喜欢,这里也摘录了一段,做为对自己的鼓励!

精彩语录: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一些磨难或考验,我觉得生活不像以前那么乐观了,我也会悲观,所以人们会有不同的乐观和悲观的想法。

五、书中给出的关于培养智慧的启示案例: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

“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

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

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

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

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

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在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点老套,不过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发现精髓的东西。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可以长得无法想象,活到一两百岁算是年轻的。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意义何在呢?

意义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哇!是不是头有点晕了,不错,不要说你晕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被这些问题搞晕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

意义在于过程。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摘自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摘自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样东西却始终追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自己的尾巴,却总是咬不到,我

们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转圈,却始终跳不出那个圈子。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着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是在无意之中来到的。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

——摘自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职于一家建筑单位,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谈得来,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而裁员,我也不得不离开那了。

本来每天朝夕相处在身边的同事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总希望他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大家聚聚,回忆以前开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会。可是很奇怪,每次聚会结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没聚会时还要厉害,有点举足无错的样子,后来对于聚会,我既是期待又是担忧,矛盾极了。

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散文、诗词、到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等等,虽然看的书不多,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怀历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这些文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晓风残月,青灯黄卷,丝丝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岂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读书,由内而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p>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4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鄙视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课程。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迅速发展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吗?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1000万到2000万,有了2000万到5000万,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追求永远不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回来。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都属于器物层面,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这里也摘录了。这是我的鼓励,也是文章的结尾!“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5

导语:《哲学与人生》是xx年8月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佩荣。本书傅佩荣十数年之授课精华所成,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这已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

本书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思想方法”、“人生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通的知识背景,提供有人生死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鄙视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课程。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能否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1000万到2000万,有了2000万到5000万,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追求永远不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回来。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都属于器物层面,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这里也是摘录。做为对自己的鼓励,这也是文章的结尾!“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示了哲学知识,为哲学提供了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和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

当前,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用深沉的学习感受,用实践的要求,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要注重政治理论的改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的质量,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的完整性,掌握自身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民航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式、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学习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必修课。一个人不能每天都没有工作,所以不应该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地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

我们要热爱工作,善于调整情绪,把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励,把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经历和考验,用快乐的心情去完成。要坚持事业第一、责任第一、工作第一的原则。要把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得扎实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路、工作理念和思维方法,确保工作成效。

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发挥和体现,得到认可,你就会感到幸福。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注意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

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低级趣味,自觉谨慎,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在这学期的毛尖课上,孙老师为你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

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一个哲学的通读者,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不错,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和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

新文明诞生以来,无数的思想家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

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

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

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

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6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哲学的深刻意义。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序文中说:“哲学脱离生活是空的,哲学脱离生活是瞎的。”。“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为了学习一些哲学知识,不如说是为了通过它来审视一个人的生活。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抽象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并用自己的思想加以渗透,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生动深刻的教训。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还可以认识到许多我们以前从未想到过的东西。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鄙视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课程。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

“人类的榜样应该是那些让你和我变得平凡,有很多麻烦要追随的人。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事实上,你拥有的越多,你就会越快乐。傅莹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你拥有的越多,你自己就越少。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没有良好的制度和正确的观念,一个人就可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能否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1000万到2000万,有了2000万到5000万,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追求永远不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回来。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这是一个谜,最重要的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很多话都那么正确?

书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这里也摘录了。这是我的鼓励,也是文章的结尾!“当你真正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经验时,你就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哪种生活更理想,更适合你。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二)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该书从古至今,兼顾中西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关注生活和文化,以哲学思维方法贯穿其中,引用经典,可读性强,语言通俗。我们整天奔波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假期里,我们带着这本书静静地审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我觉得生活就是一场直播,我所描述的就是我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就业压力很大。于那些急于找工作却找不到工作的人相比,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爱自己的学生,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心力很高兴。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年人分为两组,一组负责照料一盆鲜花,另一组只负责为老年人休息。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年人比第二组长寿两年。由此可以看出,有工作要做,即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长。

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

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

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

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

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

'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