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观后感收藏

09-16

在众多阅读资料中我觉得这篇“八佰电影观后感”特别有用,一篇优秀的作品名应该包含哪些要素?经典的影片有他独有的魅力,这对我们的思想和感悟都有很大的帮助。 把体会汇总,写出观后感,更有助于深入学习,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获取最新讯息!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1

因为疫情,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昨天拿着读书打卡兑换的电影票终于观看了2020年第一场电影—八佰。实实在在地被感动哭了,怎么能这么好。

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能被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二十个,却一点不凌乱,很多情节点通过个体以及几个群体间自由切换的视角下得以完整顺畅呈现,不得不说,管虎导演为这个故事选取的视角以及所做的视角转换是一剂叙事的良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

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八百壮士”愿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开头,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界。河的这边断壁残垣满目苍痍,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八百壮士,真实又热血。不是神剧,他们是真实的人,会死,会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讨媳妇,也看着对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发直。这群真实的人,守着一个仓库,守护上海群众的信念。明知是死,还拼尽全力的样子,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美。我们都知道现实,可是若在现实里完全丢失了理想,就真的有点无趣,是吧?!

战场的刻画从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长,最后家国之情是自然的流露。电影首先展示他们是普通的真实的人,伴随着他们亲历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长为英雄。坚韧的抉择与觉醒在重压下更显弹性, 每一个底层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构,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未曾改变。我歌颂每一位英雄。

“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2

一条苏州河,一岸是枪林弹雨的人间地狱,一岸是霓虹璀璨的人间天堂。人与人的隔膜障壁,近乎绝望的刺眼对比,再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中国。

《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的计划。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而电影《八佰》,便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电影里年仅13岁的小湖北,跟随着叔叔哥哥落难逃命,却在偶然交错间被带入四行仓库。他看着对岸的灯光戏曲,眼中唯一的光芒是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所有人都照顾他,七月给他带来洋饭店的蛋糕,端午告诉他打完仗一起去照相。然而战争残酷,战火无情,叔叔被日本人切腹示威、七月被窗外飞过子弹一枪毙命、端午在对抗敌方战机中掏空五脏六腑,爱他的人、可以依靠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在眼前骤然离世。后来,他放弃活的机会,用小小臂膀端着枪,眼神坚定地盯紧前方,恨不得一枪毙了日本兵!

最后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在中国人眼里,是最棒的。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3

一九三一年,日军在那年的今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十几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为了亡国奴;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国共联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十二月,南京沦陷,三十万人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一九四五年,历经14年浴血奋战,成功迫使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在此期间,总计有3600多万军民牺牲,将他们的满腔热血泼洒在了这片他们钟爱着的土地上,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民筑起了一道防线,在四行仓库坚守四天四夜,也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的谈判桌上挣回了份量不轻的筹码。他们就是国军八十八师第三百六十二团,史称“八百壮士!”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过后不久,淞沪会战爆发,这是中国对日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总计十几万中国军队却在两万日军的进攻下一败涂地,在上海经历惨败之后,便向南京撤退,仅留下八十八师第三百六十二团不到两个营的兵力,他们在背靠英法租界的四行仓库之中建立阵地,经过一系列战斗之后向英法租界撤退的故事。我看得泪流满面,但是我也为其感到愤恨!一开篇便出现了逃兵,有人说战争可怕很正常,逃跑是人性,也是每个人的本能。我一听便心头火起,呸,本能?那像郑凯演的陈树生为了保住阵地和战友,不惜身上绑满炸弹,纵身从四层楼高跳下,与日军同归于尽;李晨演的齐连长总是冲锋在前,勇敢无畏,最终带领小队掩护大部队撤退而壮烈牺牲,……,他们为什么不逃?照这种说法,每个人都有本能,那还有军队打战吗?为什么这“八百壮士”不逃?进了军营,就要有血性,就要时刻准备迎接死亡!再说了,你们跑得脱?古话说得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那几个逃兵哪个有好下场?一个脸上被打了一枪,一个手指被打断,还有一个逃跑途中遇到日军,在河道里为了不被发现而被活活闷死了,还有被枪毙的。同样是军人,连死法都天差地别,一些死得光荣,一些死得憋屈,是个人都想青史留名,逃,我反对!如果人人都向陈树生他们那样不惧牺牲,小日本也不会在这里赖14年不走!

还有一个镜头是他们拼死护旗,有人说,一面旗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想说你大错特错了,军旗是军队的荣誉,而且,英法租界那的外国人、中国人都看着它,一但它倒下,说明军队倒下了,国家倒下了,以前一部电影,一个小国同一实力雄厚的大国开战,就因其打掉了对方旗帜,对方军心大乱,最后被攻破,这更好地说明了军旗乃军队之核心。英烈们护住了旗,就是护住了部队,就是护住了国家,就是护住了希望!

“八百壮士”等英烈用血肉之躯撑起了一片天,令我们有了现在这样的美好生活,这部电影上映时期非常好,9·18前后,更好地让人们记住了今天。今天是9月18日,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烈士们,请安息吧;今天是9月18日,向为我们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们致敬!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才能回报烈士们付出的生命!当年国家战乱,民不聊生,英烈们奋勇抗争是报效祖国之方法。而今,疫情肆虐,人们各司其职,做好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今天报效祖国的方法。我们呢?未来属于我们,我们报效祖国之方法在于奋发努力,日后将祖国建设得更好,使国家地位蒸蒸日上。同学们,为了日后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吧!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4

那不仅仅只是几个数字,那是用中国人的血和肉烙印在历史长河上的一个个血的教训与耻辱。他们不应该被时间冲淡,更不应该被忘却!

我堂堂大中华,岂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吞噬?自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25日,祖国曾多次遭受日本的进攻和侵略,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争的开始,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国的美梦。南京大屠杀夺去了30万以上人民的性命。 百团大战中,彭德怀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进攻……经过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国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电影《八佰》为我们大致还原了一下淞沪会战的场景。谢晋元率部队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大部分的军队都逃离了上海。仅剩400余人,为了虚张声势,跟记者说有800人,这里有士兵、逃兵、记者,还有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学生也不慎加入。他们中有的并不擅长用军事武器,但在危急关头,依然扛起了枪杆留守上海,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武器弹药落后的他们,只能用生命筑起一道保卫上海的墙。当日军企图凿开墙壁时,一位战士默默地绑上了炸药,并将一封血书塞给了战友,在万众瞩目下大喊了一声:“娘,孩儿不孝!”之后便纵身跃下,再也没有回来,随后更多的战士绑上了炸药,一个接一个,与日军同归于尽。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如果说四行仓库这边是地狱,那么它的对面就是天堂,英国租界与战场仅隔着一条河,但却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因为租界是英国人居住的,所以日本人不敢入侵此地,放眼望去,一片花红酒绿,那边正在布置着最后一道防线,而这边又是唱戏又是放烟花,好不热闹,我又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些看热闹的,早早就下了赌注就等着看战争能不能再坚持3小时。我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冲进屏幕杀了那些个没心没肺又冷血无情的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是的,留下来的只有400余人,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守卫了这片土地,至于为何被攻陷,或许是因为剩余这四万万人民还未能觉醒。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5

因为疫情,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进电影 院了,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暑假有幸和爸爸妈妈观看了一场电影《八佰》。通过观影介绍,才知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欢的演员郑凯和俞灏明,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妈妈的初步讲解当中,大约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这部电影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国 军队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报出虚假人员800人,这才有了800壮士之说。在生与死的决择中,800壮士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上海,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电影的开头是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借,河这边断壁残桓,满目苍夷;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进入,这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自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团。

这些人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军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条,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电影片尾字幕模板2020年高清视频模板视频背景素材广告电影片尾字幕模板,片头,倒计时,相册,特效,粒子,婚庆,快闪,字幕,查看详情精校版?精品文档?2??的中国人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简直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全场充满了嘤嘤的抽泣声,中国正是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悲痛的情绪中默默地离开,这样的场景是我没有见过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没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没有真正的英雄,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凡胎肉 体,是父母细心呵护养育长大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要牢记历史,要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应当自强自立!?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6

今年暑期档有一部大热影片——《八佰》,听说好评连连,妈妈迫切地在上映一周后就带我去观影了。一开始并不热衷的我,看完以后深受触动。

这是一部讲述淞沪会战末时在上海四行仓库,国军顽强抵御敌军的一场战斗。是以微弱的420多名士兵以少敌多对抗30万日军倭寇的惨烈战争。然而为了壮大声势,迷惑敌军,当时的团长对外宣称抵抗士兵有800余人,这也是《八佰》这部影片的由来——不是“八百”,而是“八佰”!

这样人数悬殊的战斗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最让观众震撼的:有重要人物要与仓库里的指挥官通话,有人捐了电话线却苦于无法送进仓库,爱国人士排队主动请缨跑过桥送电话线,然而无一例外都被日军射杀于桥上,这时看赌场的刀子自报姓名,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跑上桥,拾起前面英雄掉落的电话线向桥那头跑去,一枪,他倒下……又站起来跑出去,接二连三的子弹飞射而来,他无处躲避,两枪,三枪,他已经跑到桥那头,用尽最后力气将电话线抛向仓库,最后倒下……那边的战士终于顺利拿到电话线。仅仅是为了一通电话,仅仅为了跑过一座桥,就是数条人命……我的耳边一片沉寂,还有隐隐的啜泣声……

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部影片让我知道今天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没有战争不惨烈,没有牺牲不让人痛心,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要了解历史,好好学历,走科技强国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7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日军侵华中国军人奋勇战斗的故事。

在东北沦陷后,日军到达上海,当时在上海四行仓库只有420名军人,团长为增长我军气势,就告诉记者这里有八百名军人,并且会坚守上海到最后一刻。在实力非常悬殊的情况下,团长带领四百名军人奋勇前行,战争面前,战士们只有向前冲。

一道桥将四行仓库和租界隔开。桥的这边,硝烟弥漫,战士奋勇杀敌。桥的另一边,歌舞升平,百姓和租界的外国人观望着。当战争进行到第三天,一名叫陈树生的战士将炸药包绑在自己身上,跳入日军的聚集处,炸死了数名敌人,他自己也壮烈牺牲。这一幕,感染了隔桥相望的百姓,感染了士兵们,这种不顾一切保家卫国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英雄。

最后,这四百人撤离了四行仓库,留下来一支敢死队。再撤离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日军的攻击,虽然他们只有区区四百人,但是,在战争面前,他们一个人就是一直队伍,战争夺取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如今的太平是他们用牺牲换来的。电影最后,播放了一段当时的影响记录和当时团长的照片,遗憾的是,那位叫陈树生的士兵,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他是真正的英雄。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8

8月21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人们有理由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历史上的八百壮士,就上演了一部悲壮的真实大片:

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死守不退,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进攻,都被勇士们击退。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毅然从楼上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1937年惨烈的淞沪会战中之细节。历史细节,唯有放在历史中观察,才能让人更加真实地理解。

当时的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10月26日,大场失守,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止被日军围歼,决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但是,当时蒋介石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坚守,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452人,一个营,他们来自第88师,由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在日军已经占领的苏州河以北区域留下1个营坚守,已无太大军事价值。在蒋介石眼中,这支孤军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

蒋介石满心希望:国联大会11月3日就要在布鲁塞尔开幕了,这个会议,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决定啊……

1937年9月22日,淞沪会战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就即将召开的国联大会回答《巴黎晚报》记者提问时,说过如此一段话:

“若列国仍又不采取及时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消减,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亦必受严重之威胁。故对日制裁,非所以独助中国,亦所以保护国联会员国及相关非会员国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必当有见及此,遵照会章制裁日本,以尽其义务矣。”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

当淞沪会战局势日渐对己不利后,蒋介石的选择是:要坚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也要坚持到国联大会召开,由国联出面干涉、调停。

这又是弱国的悲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坚决的战斗意志与强敌对抗,却幻想通过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

国联大会11月3日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经过3个星期的空谈,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采取和平程序。

这份报告书,形同一张废纸。而这份报告书出炉之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日军兵锋,直指瑟瑟寒风中的南京。

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

八百壮士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历时3个月之淞沪会战的尾声。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介石耗费心血训练的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中国雏形的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从史料中能够读出:中国军人的血气之勇与武器装备、战术理念、战略思想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缺乏步兵与炮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训练,不适应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

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弱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系统性的弱。

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看”的象征,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抗战的象征。

事实上,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并不是“打给外国人看看”,外国人靠不住。他们以一腔热血,不畏死亡,在全体中国人当中树立了一座坚持抗战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八百壮士的结局,同样悲壮。

血战4个日夜后,他们受命退入租界,却被英军缴去武器。这支孤军全靠上海市民接济。他们照样出操和训练,但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升旗仪式中,遭到租界军人的袭击,4死11伤。他们却只能通过绝食来抗议。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出操时遭受叛徒袭击,中弹身亡,年仅36岁。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将这支孤军全部拘禁,押至各地做苦工,最远的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士们有些逃脱,有些死于折磨……

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年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这恰恰就是历史予今天的意义。

《八佰》这部电影不仅刻画专业军人的形象,强敌来临,从不退缩,自杀式防止敌人进攻,到现在我心里还在哽咽。逃兵老算盘、老铁,从开始瓜怂,变成一个英勇的爱国主义战士,值得我们学习。谢团长、齐家铭对老兵的教育,对一堆逃兵的言传身教,都值得每个管理者学习。宁知不可为而为之,坚守仓库四天四夜,特派员来劝说为了保存火种,谢团长才放弃四行仓库。

河对岸枪林弹雨,河这岸声色犬马。堂堂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不能保护自己,反而让侵略者保护,可悲之极。现在的中美关系恰恰就像八佰,不能寄托于他国周旋,我们要自己争取合法利益,绝不能妥协。在国际交往中,强权才是真理。强权需要强大的国力,因此在中美谈判中,要保护华为、字节跳动,不能牺牲企业利益,换来暂时的和谐。中美之争,是谁做老大之争,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妥协代表着新的广场协议。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9

最近火爆的电影《八佰》上映了,朋友圈和抖音都反响强烈。爸妈为了加强我的爱国情怀,让哥哥给我们订好了电影票。我怀着激动又复杂的心情来到电影院,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战争类的电影,我无法想象电影里的画面,竟然是真正的历史重现。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254团留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团长谢晋元怕日本人发起下一场猛烈进攻,就把420人称作800人。

第四个昼夜最让我激动。外面日本人越来越多,但是战士们子弹也越来越少,他们一个个背上炸药包,打算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只要人在,就不会让日本人靠近一步,势必坚守着上海最后一道防线。让我最感动的是有一个护送电话线的任务,租界原本可以安安全全的活下去,但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并没有隔岸观火,而是纷纷报名参加这次护送任务,牺牲了不知道多少人,才最终接上电话线。战斗进入后期,谢晋元团长为了保住战士们的生命,选择冲过护城桥,虽然最终成功,但是只有三成的人生还。

在这部电影里,我认识到了虽然粗鲁但是爱国爱家人的老算盘;年龄虽小,但是不屈不挠的小湖北;顽强向前,忠肝义胆的谢晋元团长……虽然人物角色都不同,但是都是保家卫国的抗战英雄。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的五星红旗是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和平也是英雄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安于现在舒适的现状,要有居安思危的精神。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恶行,我们没有资格代替先辈选择原谅。勿忘国耻,向英雄致敬,向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

《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改编的,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事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

虽然是败仗,但是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苏州河隔开的或许是“两个世界”,但中国人的心不会被分割,只会更加紧紧相连。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前辈们舍命维护祖国,维护上海,给这个民族带来希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令人印象最为深刻。

很感谢《八佰》能够让我们重温这些英烈曾经的壮举,带我们真实性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转,体验一场未曾见识的民族较量。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10

对于我们而言,什么样的人算英雄呢?大概是那些明明可以逃避可以安稳却甘愿踏出舒适区,去像笨蛋像傻瓜一样不顾一切的追逐自己的信念、追逐自我的人吧。电影《八佰》故事的开头便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慨,四行仓库的背后拥挤着无数的上海市民,灯火阑珊,而四行仓库的正前方,借谢团长的话来说,前方便是地狱。

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影片最后一匹白马从废墟中走出来,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就像看了影片之后你明白了今天的新中国。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战士们的鲜血渲染出来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为国家有贡献的人。

八佰电影观后感 篇11

看了《八百壮士》后,我心中有说不完的激动,这部爱国主义影片,主要叙述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我八十八军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五百人,由团长谢晋元中校率领掩护国-军之撤退,并陷入三面之包围中,即战四昼一夜,有四行仓库通过稣州河进入英租界。这里面有一个很英勇的女孩,叫杨惠敏,自愿当童子军,父亲劝她回去,她不肯,说要让中国立起来。上海闹饥荒时,他去维护秩序,还将国旗送到四行仓库,路上危机重重,可为了立志气,强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杨惠敏乘船送国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艺人唱八百壮士,在烽火连天的上海四行仓库已陷入日军围攻谢晋元沉稳的指挥战斗,杨瑞符营长足智多谋,八百壮士英勇顽强,打退多路进攻。上海各界人民热情支援八百壮士抗敌。女军杨惠敏身负国旗,在日军飞机轰炸下潜入仓库,将旗帜送入仓库。播音员为市民报告八百壮士战斗的情况。

当时,全国的童子军坚守着“不要饷、不吃粮、不怕苦、不怕死”的号令。我为之感动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贡献,而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前途而贡献着,不贪生怕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800个烈士,多么珍贵的“一笔财富”啊,就这样牺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弹中,我真惋惜埃这时,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为什么要将八百壮士赶尽杀绝呢?为什么一定要占领上海呢?为什么要攻击中国,不和我们做朋友呢?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为了统治全世界,日本人要伤害所有人吗?要让所有人看不起吗?

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璀璨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蹂躏。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苦难时刻的开始。日本人,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不强大,那么,日军也不会来攻击我们了,从现在起,我要发奋读书,让祖国更加强大!让世界各国都和平共处,再也不发生这种事情了。“……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此时此刻,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样装满了沉甸甸的祖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