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后感六篇

09-16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经常写作文,作文是凝聚思想,表达情感,加工与传递知识的基本手段。一篇优秀的作文是我们语文考试时的重点,你是否正在为写作文感到烦恼不安?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博物馆观后感六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博物馆观后感【篇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是反映该国、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他也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校外“辅导课堂”。历史是人类生活创造的博物馆,它反映了前人的足迹,预示着未来的前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部部向人们展示着祖国在每一个时空中的足迹。

湛江市博物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有4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湛江博物馆建于1960年,位于寸金桥公园。这是一座苏维埃风格的三层高楼,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它是广东省最大的市级博物馆。

这里收藏的文物上万件。石器、陶瓷、铜鼓、东汉独木舟、唐代昆仑女首领、反法斗争文物等一应俱全,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除文物外,博物馆还经常举办著名的书画摄影展,是艺术家施展才华、市民欣赏艺术的场所。

其实一早就知道博物馆就在我们学校附近了,在上学期庞车养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也去参观过一次,但有点走马观花,这次趁着全班一起行动,我决定再去重温一次。

湛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有点像法国建筑。主楼有五层楼高,顶部有一个五星尖顶。,在博物馆门前坐落有两座大炮,虽然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们依旧以刚毅的气势对着前方,就像是勇敢的战士在保卫祖国的领土。任何有故事的东西都会有深刻的意义。我想,设计博物馆的人把这两门大炮放在门前,大概是为了提醒每一个到访的人记住那段历史,以及前辈们的勇气和奉献精神。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走进博物馆,你会发现它的设计趋于现代化。大厅中央有一个大吊灯,大厅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讲述着广州湾的发展历史。我首先参观的展厅是湛江的抗法时代。当我站在那些黄色残缺的老照片前,我看到的不是它的介绍和图片,而是它所代表的湛江人沉重的历史步伐,湛江人的抗法勇气。

当我仰视着那些帝国主义的罪行时,我忽然觉得心情沉重,照片上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我面前。我深感悲痛,为我们的受害者祈祷,我感谢他们,因为没有他们,我就没有机会在这里学习。走出这个展厅,我们就去了古代铜鼓那个展厅。

那里陈列着各种近代文物,并配有详细的解说,让参观的人可以了解到该文物的用途和文化背景,从中感受当时粤西的风土人情。为了配合气氛,博物馆运用光学原理,营造出和谐宁静的感觉。使每个进到这里来的人心灵都能趋于宁静。

我不得不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各种现代文物,而是展馆中央摆着冼太夫人和一群农民的雕像。每个雕像都栩栩如生。也正是如此。

让我感觉到害怕。冼太夫人站在高台上,左手轻挽,右手稍向前挥动,下面的人肤色各异,但神情严肃。我下意识就觉得他们应该在讨论打法国侵略者的事。

接着我们又去看了陶瓷精品展览。据说那里的陶瓷都经过精心挑选,很有代表性。它们按照时代不同的顺序排列着。

有的还设有赝品对照,说实话,我看了很久都没看出它们的区别,当然我也对我们老祖宗的手艺深深折服了。那淡雅的色彩,那精致的手工居然与现在相比居然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想有台时光机带我穿越回去,一探究竟。

后来我们又去参观当地民俗文化室。在那里参观的人可以感受到湛江民族文化的热情,有生动活泼的舞狮造型,惊奇好玩的木偶,各种各样的面具,憨厚忠实的石狗等等还有各种著名的文化活动介绍,比如傩戏,爬刀山,吴川飘色。一句话,我真的感受到湛江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最后,我们看到了湛江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湛江正在努力发展和创新。不禁让我想起我刚来湛江时的失望。现在看到这里,我突然对湛江有了信心。相信在几代湛江人的努力下,湛江一定会变得很好!

经过这次对整个博物馆的认真参观,我不仅对湛江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还为自己编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受益匪浅。但是在这次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不好的地方。

应该是因为思修老师布置实践活动的缘故吧,这次参观的时候人比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多了好多。但我并不认为这能成为博物馆吵闹的理由。在我看来,博物馆是一个神圣而严肃的地方。我们不应该在里面吵闹。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可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却没做到这点,我觉得吵闹的人都应该反思自己到底去干嘛的,博物馆又是干嘛的?

博物馆观后感【篇2】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大花猪

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节后,博物馆终于开馆了。恰逢德国启蒙艺术展开幕,所以今天我迫不及待要走了。

进入后,我觉得博物馆很大,很现代化,但半天之后,德国启蒙艺术展很好,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很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九个部分: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视野、历史的诞生、异乡情怀、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革命。展出展品500余件,名作众多,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外国博物馆展览。

我个人的感觉是,与其说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这是一个启发性的历史再现。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

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清晰而富有创意,令人印象深刻。期间我**了几张pp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鲜艳的色彩和闲适的行人,使人们深刻感受到18世纪鲜明自信的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各阶层和睦相处、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不仅表现了和谐生活的场景,而且表达了欧洲人对远洋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对当时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了英国人民第一次成功进行气球试验的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整个欧洲科学、航天和创新探索学绘的巨大热情和勇气。

启蒙运动让社会恢复了对人的关怀,这幅画中的少女神情刻画得非常生动,画工细腻,简直可与**媲美。在这次展览中,肖像画不少。

几个小孩在自然环境中玩耍,这种群像画突破了以前肖像画的单人套路,表现了启蒙时期特别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潮以及当时人们对生活特别是小孩教育的价值倾向。

这张18世纪的世界地图让我非常震惊。根据库克船长三次环球航行的结果,我国许多河流都绘在地图上。这幅画的精确度真是惊人!可见当时欧洲的视野是多么广阔,思想是多么开放。与当时闭关锁国、禁海的清朝帝国的傲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东西,有“复兴之路”展、青铜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国馆还没开张。

复兴之路是最冷的。它基本上是一本近代革命史的教科书。老套路:先是鸦片战争,再是百年屈辱史。至于西方为什么如此强大,总是欺负人,却只字未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整个历史进程都是片面的,没有精神,基本上与中小学教科书没有什么区别。

解放后的一部分,是作为历代领导的核心,更不用说将来了。最为讽刺的是,展览中明文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而国博自己门口就杵着一尊米高的孔子大像。

青铜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里,宝贝挺多,但尽是一件件器物的简单陈列,解说文也是敷衍了事,你既无法把历史串起,也无法看出其中文化和思想的演变,而且你还看不出一丝人气!我看到的只有“权”、“力”、“权贵的奢华”、“偶像崇拜”,连器物上刻的图案、瓷器上画的图案也是龙、饕餮、花草,鲜见有人,更遑论平民了。唯一对我来说有点启蒙的,竟是下面这幅“佛、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真让我难堪。

同台演出的德国启蒙艺术展,他们很优雅地把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我们虽声势浩大,却水平拙劣。我去过悉尼和墨尔本的几个博物馆,那里历史没咱们悠久,宝贝文物相当匮乏,不过在那里一个博物馆里可能既有历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生态,甚至还有艺术,在其中你会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思想的碰撞,会获得知识的启蒙,得到艺术的熏陶,哪怕你看完无所收获,但起码你心情愉悦,不会反感。有人会说中西有别,那我们且不与外国比,就是跟陕西省博物馆比,国博这个中国最高级别的博物馆的水准也还是相差甚远,这又如何解释呢?

博物馆观后感【篇3】

来天津已经一年多了,却很少出去玩。在同学的介绍下,终于决定今天参观天津博物馆,莫名兴奋不已。天津博物馆---。经过公交车的一阵颠簸,终于来得到了天津博物馆前。

首先,我们就被她的外形给吸引住了。她像一只天鹅,从湖中翩翩起舞,线条流畅,有时代感和艺术感。它不愧为天津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接着,我们边参观,边拍照.进到博物馆里,很是宽敞明亮,大小柱子,外加金属结构等等,反正看着挺漂亮,还带着点儿明快的现代气息,第一感觉不错。

一楼是共享空间等,没有展览,直接乘扶梯上二楼。面对面是书法博物馆。我参加了一轮,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出来到绘画、陶瓷等馆分别参观,感觉比预想的要好很多。

拐进另一个厅,一进门标着天津博物馆馆藏精品,进去之后豁然开朗,一看之下,才知道,原来镇馆的宝贝都在这个大厅里了!、进了大厅一转身就看见传说中的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我们也是学美术出来的,知道范宽的画绝对是极品的文物,天津的这个藏品与他的《溪山行旅图》齐名,后者藏于台北故宫。

大厅中央引人注目的摆放着数个青铜制的鼎、钟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这样的珍品世所罕见。

另一个我注意到的是红山文化的龙身猪头玉,它出现在很多历史书中。我很惊讶它藏在天津博物馆里,它是如此的圆润和精致。正好有解说员在解说,听了一下,原来在红山文化被学界认识之前,已经有该地出土的玉器在市场上出现,当时的天津博物馆就慧眼识宝,认为极具价值(虽然他们当时也不知道是这么重要)大量收购。直到后来,红山文化才为世人所知。目前,天津市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仅次于辽宁省,是该遗址的发掘地,位居全国第二,这真的址的我们骄傲!

原来天津博物馆的好东西都放在这个厅里了,什么《寒切帖》的唐代勾摹本,什么翡翠白菜,都是价值连城的精品。绝对值得一看!

二楼还有砚台、瓷器等几个展厅,内容也非常丰富。由于我下午两点去了那里,考虑到展品太多,我不得不在五点关门。我真的看不见他们,所以我得到处跑。

三楼需要上两次扶梯才能到达,主要是天津历史及建城600年的纪念展览,天津历史展览气势恢弘,描绘了一幅天津历史的长卷,不但有天津的异文化,也表现了天津人民奋勇抵抗八国联军的场景,天津人民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天津历史博物馆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如三条石的马达和纺纱机,它们也展示了天津这个老工业城市的历史。

整个参观结束后,我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为在这个城市读书感到骄傲。我希望你有时间参观!

博物馆观后感【篇4】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一座让我们不忘过去,铭记国耻的博物馆。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耻,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纪录东北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下,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反侵略、反奴役、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历史。“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人民遭受十四年奴役之苦的悲惨历史,告诫国民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教育人民“勿望国耻,振兴中华”。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

同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随后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居民无原无故被活埋;731部队遭受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血迹斑斑。东北人民抗战十四年,终于纪念馆介绍了“九一八”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图片。

一幅幅图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害中国人民。还有一幅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并把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

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颤抖。通过资料解说,我还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很早就有侵吞中国的野心,他们制造许多伪证,说中国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国挑衅,无能的清政府竟签定了丧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大营。七千多国民党军遵循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惨败。大约20天,华北沦陷,日本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长白山上烧焦的骨头和713部队留下的尸验室,都是无法抹去的历史证据。他们毁我家园、辱我民族,掠夺去的是大批奇珍异宝留下的却是死尸遍地、血迹斑斑。抗日战争的结束,驱赶日本鬼子,结束这些可怕的生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凭借这种意志和勇气,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九一八”事件让我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建设出强大的、富绕的国家才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部影片更赋予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博物馆观后感【篇5】

参观完一楼的展览馆后,我们就到二楼继续参观。常州历史文化展览馆,内有书画及各种古玉、瓷器、石刻、青铜器等,展示了常州悠久的文化遗产。

展览的内容很丰富,有装米的船,富饶的鱼米之乡,西仓桥就是常州的一个重要的码头.在近代以前人们都是靠水路来运输的.西仓桥是的现在是那么破旧让人无法想象以前她是城市的最繁华喧哗吧区域.

看到常州的手工业梳子,在没有机械的时代,一把梳子需要几十道工序。描述一下这个地方的人们。还有织物织造,这是常州的特色产业

当然,也有文化遗产,如常州讲故事和歌剧演唱。还有许多出土的雕塑。常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培养出了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优秀人才

延陵、打桩、晋陵、兰陵是常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龙城是常州的另一个名字,由六朝萧良的六龙城扩展而来。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少儿自然陈列馆。战天展示的内容主要分为“地球生命的进化的故事”、“纷繁多样的美丽自然”、“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秀丽多姿的故乡大地”四大部分。当看到那里有一个仿制的海底世界时,我通过一个眼镜看到了大海,真的好蔚蓝,纯净.

总共有10张照片。每一个都是如此美丽。我不禁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有很多真正的动物标本,老虎,狮子,熊,猴子,袋鼠

骆驼.斑马.还有有多鸟类,可以对着话和筒按键就可以听到各种鸟的叫声。

走出儿童自然博物馆,我来到下一个展厅——刘国钧捐赠的红木家具展。刘国钧先生1887年出生于常州靖江县。自幼家境贫寒,依靠在常州奔牛、埠头等地做学徒、当跑街积累最初的资本,逐步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他的足迹遍布全中国乃至海内外,不仅首创了常州机器印花技术,还试制成功平绒、灯芯绒,成为常州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现代民族织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木是一种优良的硬木,在清朝中后期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刘国钧先生捐赠的红木家具,工艺精湛,装饰精美。其用料以老红木为主,多为清末民初的产品**。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家具必须放在展厅里让人们来参观。它太笨重、太难看,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当然,它的存在有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现代的展览馆充满现代与科技的气息,我与好友在这流连好久不愿离去。带着很多心情,感觉满心的,踏上了归途。

博物馆观后感【篇6】

藏品精萃/书画

古代读书人借文字和绘画技巧以扬名天下的不在少数吧?字如其人的当真也多:豪放,帅气,雄浑。。。。。。

这些用来形容字体风格的字眼和描述人性格的词汇雷同度确实高。“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让学林用来称苏渊老果真是贴切。

如果我们从文化本体和历史地位的角度来界定和评价这些古代文人,又怎能不让人们止步于山顶呢?画虎画皮难画骨,字书画强调的是格高韵清而意境雅逸,尤其强调独弹而自出机杼。挥毫运笔纯任自然,点画线条酣畅通达,即进入了王僧虔所说的那种“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高级境界,既有天马行空般的气势,又有天人合一性的内蕴。

古人以行草面世,运笔恣肆矫健而骨力洞达,结构奇崛跌宕而生动多变,章法疏密有致而开合自如,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笔墨变化,那“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线条展示,不仅是一种审美构造,更是一种墨象语境和情感符号,显得大气磅礴而才气横溢。

而绘画古人则对梅兰竹菊情有独钟,注重于笔情墨趣的挥洒,讲究诗意禅境的表现,可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梅花,疏影横斜,清气弥漫。古松,大气磅礴。

兰竹,超凡脱俗。我为之感叹和感动!

音这个"曾侯乙编钟"截图只是《曾侯乙墓》中的一部分,省博物馆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单独的个体来作为列展,因为喜欢音乐,所以还是决定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虽然历经千年,其音质和音色现在都不逊色,但曾侯乙的钟声恐怕也算是其中之一吧?情操的提升自是少不了音律这一部分的功劳。

过去,我只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它的缩略图。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停在那里。即使同学们喊了半天,我也看不到这个动作。这就是魅力本身!

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君主墓。位于湖北省随县(现随州市)郊区擂鼓墩。墓内出土的器物许多带有铭文。特别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戈,出土时置于主棺旁,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

曾轶侯爵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是我国近年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礼器。由于发掘前未受干扰,真正体现了墓主人欣赏文物的仪式,在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的大体组合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

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曾侯乙墓青铜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点,采用了浑铸、分铸、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

曾侯乙墓内有钟、鼓、琴、筝、笙、周、排萧等8种乐器。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其中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则见。这些乐器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高水平,史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用具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墓中出土的金盏重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小动物有牛、羊、猪、狗、鸡、鸭一类家禽家畜,似乎是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墓中出土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弓、箭、盾、等,其中“殳”和多戈戟是考古发现中仅见或少见的兵器;墓中还出土了许多车马器,其中两件矛状车具是用于增强战车战斗力的新型车具。

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历史早已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谈中”。

我们应该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谓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博物馆观后感【篇7】

白墙黑瓦,清新典雅;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12年9月的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了苏州博物馆,这是我长久以来所仰慕的。我去苏州看了裴先生的封刀作品《苏州博物馆楼》,今天终于实现了。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

“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裴先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国建筑师。他被认为是20是跻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裴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他的祖先是著名的苏州家族。小时候,他常穿过狮子林,这是他家的苏州名园。20世纪30年代中期,裴先生到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

他在美国设计了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和摩天大楼,以及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北京、香港、台湾等许多大型公共建筑。裴先生对许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己的不断超越,使世界上许多贝壳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39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十一月奠基开工, 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多媒体评论如下: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新苏州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造型、先进的设施和完备的功能,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成就的崭新地标性建筑。成为兼具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和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博物馆。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桥梁。这也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打开了新的一页。

苏州新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东北大街与齐门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并开业。新馆包括新装修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与相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景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院的指导和指引:苏州博物院新建筑群朝南,分为三个区域:入口、门厅、中央大厅和中央大院;西侧为博物馆主展区;东侧为辅主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与忠轴线对称的东、中、西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协调。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除了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外,博物馆里充满了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我们可以在前门、天窗画廊、凉厅和不同展厅的玻璃顶上看到这一特点。

创新的园艺设计是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来的,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楼阁、竹林组成的创意园林与传统森林有机结合。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

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的精观设计是从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来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创造性延续。

只有参观了所有的室内空间,才能真正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立面的形式创造了丰富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的各种结构也达到了立面的风格特征。这个空间也是人造的。裴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思想在现代美学中的新方向,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苏博屋顶的形状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天花板使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丰富的光线词汇和对空间的影响。阳光通过金属百叶窗进入房间,在墙上形成随时间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

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

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那就是---周庄双桥, 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