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必备

09-20

您是否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情况,作者所写的作品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用读后感来抒发感,典籍可读四方荐书统领天下欢迎借鉴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1

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贯穿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代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散文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互助,为了理性,为了文明与正义,为了正气与刚健的修养,母子一代的关系,非常纯粹的交流。

在这本书的序里,龙应台谈到18岁的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知道、不交流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交流似乎没有必要。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看到这些话,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周围人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明明都深爱着对方,却无法表达,无处述说。

结果就是如此僵持,然后随着彼此的误解挥手,走进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应该是无数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事情!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与情感,需要大声说,沉默不是此时此刻的黄金,只有沟通才能更好地加深彼此的理解,才能减少我们与爱我们的父母、亲人之间的误会和摩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脆弱的,也许不经意间会发生无法挽回的悲剧,珍惜现在,了解彼此,不要在一生中留下任何遗憾。然而,交流也是双方面的。这也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

首先,沟通应该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一方的开放也需要另一方的回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勇气和动力继续沟通。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很幸运,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愿意和他平等地交谈,重新认识他。通过这种交流,他不仅消除了对母亲的误解,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某些方面,我认为龙应台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她能理解儿子的一些行为,及时指出儿子的问题,坦然承认并改正一些错误,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和真诚的。她同意安德烈的“年少轻狂”的观点,对于“玩”,她认为不懂得玩是一种蛮严重的缺点。

在她看来,“上一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触摸几个古老的诚实;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虽然她和天底下其他母亲一样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变成冬天的蟋蟀,一事无成,但他担心更多的是儿子的工作可以给他多少自由。

为了儿子的生命,她更加关注他的安逸和自由,并给与了他应有的尊重。当安德烈遇到挫折时,龙应台会来安慰他。当他成功时,她会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她是安德烈的母亲,也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我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像龙应台一样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让你严肃的爱更加温柔,让你刻板的关怀更加亲切,给我们一点温柔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2

一段尘封了近20年的往事,一首充满深情的情歌,一封发人深省的家书,母亲终于走进了儿子的世界。20多年成长的蜕变,触动、感动、滋润了经历沧桑的母亲最柔软的心。那难以言说的情感一直附着在纸筏上,留在笔尖,陪伴着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难忘的是母子之间激昂的文化斗争。

安德烈说,mom,台湾与香港在我认为是缺少文化底蕴的地方,匆匆奔走工作替代了生活闲暇享受快乐之美好;狼吞虎咽替代了品味美食文化之乐趣;生活物质化替代了理想化精神化的欢怡我享受德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爱各国友人一起啤酒、咖啡、**等一切对生活的贪图模式,闲适的下午茶,爱好的互相增进,我享受这片静沃的土地带给我的文艺气息,让我能够停下脚步慢慢品尝生活的味道。

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我母亲很高兴听到你和我分享我们内心对生活的想法。我们可以在同一高度谈论社会话题。这种思想的进步是令人欣慰的。如你说所,德国确实很浪漫很会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缺失文化,所谓的文化是流传千古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一种思想认知模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无可替代的文明,不见得快节奏的生活,台湾香港人就很厌恶,相反他们沉醉于这般充实忙碌的生活。香港购物天堂也不是浪得虚名,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自然也没有立场去评判哪一个更好。

快餐文化、高频生活、浪漫文艺都有其独特的品味。

是的,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对文明和文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跟随我们所谓的文明沉淀和积淀。

龙应台说,所谓母子俩,但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远去,转过身来,肚子里流下了一行清澈的眼泪。《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告诉我们,父母给予了生命,就应任其飞翔,在他迷途时,指点迷津,父母不能强制孩子留在身边,用所谓的爱结束了爱。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能离开父母,而是父母不能离开孩子。没有方向也没有动力。如果我们的中国父母愿意像朋友一样,弯腰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争端。

我听到得最多的是,根据我的经验,过去的人,也许你是对的,但不一定是孩子们想要的。经验和时尚一样,都将过时。我们不妨向龙应台和安德烈学习,用一封信来避免矛盾,增进感情,体现思考的高度和深度。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于你的,或是给你的,帮助你倾诉世界,寻回尘封已久的感情,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给爱你和你爱的人一个平台,去畅聊社会,畅聊人生。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精彩纷呈的,或是干枯无味的,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懂得珍惜我们拥有的。心若向阳,思想便不会黑暗,以火热的心向未来奔去,把背影留给世界。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对话时空,或是论道天地,把思想的高度达至巅峰,把生命的感悟贯彻心田,坦诚相对,心心交流,梦、爱、理解岂会远哉?

作为儿女的我们,动手抒写一封家信,道一声感谢又何妨?作为父母的你们,俯身聆听,道一声理解又何难?总之,让我们走进彼此的世界,唤醒尘封的温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3

说实话我很不爱看书,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歪理,借了同事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逼着自己在假期里读完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龙应台佩服有嘉,还更深层次的理解了龙应台作为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一本书记录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互相交流的36封书信,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成为台北第一位文化总监。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龙应台觉得她和儿子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她可爱的安德烈**走了吗?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

她觉得一个18岁的孩子和一个母亲,和14岁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龙应台就在想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

当然她的选择是后者。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最感人的是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游,真是五彩缤纷。《年轻却不清狂》中安德烈说德国中学生周一到周五每个人都在忙:

足球,篮球,舞蹈,每个人都疯的不一样。他是一个足球狂,一个星期要有三个下午踢球。他说他的生活里足球占了最高比例。

功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其他时间,就是跟朋友磨混,尤其是周末,我们不是在朋友家就是在咖啡馆或小酒馆里喝酒聊天,烂醉的和死后就用瓶子把酒馆砸个稀烂,或者把随便什么看不顺眼的人揍个鼻青脸肿······看到这里我觉的他们的青春是真的“青春”,他们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肆无忌惮。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国学生,我们18岁时做了什么?

早晨在闹铃的逼迫下磨磨蹭蹭地起床、一遍拿着早饭一边往学校飞跑、在学校里开始没完没了地做各科作业、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还有各种补***向我们招手······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带着安德烈的自由和疯狂,我们只能叹息。安德烈在书中遇到挫折,他的母亲龙应台会以各种方式安慰他。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中国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会做什么?简单的一次考试失败都会遭受父母的百般训斥,迎来老师严厉的目光。相反我们如果取得某些成功呢?

家长和老师都确认这是合理的,但他们认为这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大多实践立在人文思想的基础上的。从小就培养了人们的实践分析能力,鼓励思想自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再说龙应台,可谓是良苦用心。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与自己有了距离,她不停的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自流。

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安得鲁用自己的社会生活观让母亲了解自己,母亲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孩子们生活的真相。他们缩短了所谓的代沟,通过交流相互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了中学时代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其实就是没有沟通交流的缘故,如果我们也像安德烈和龙应台那样相互沟通交流,类似于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也不至于会发生。

当我们的羽翼还未丰满时我们就开始想着自己所谓的“独立”,可曾与父母坐下来畅谈过?而我们的中国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呵护又过于多,他们认为我们未曾长大,不愿让我们离开他们的庇护。在德国安德烈所说的14岁就已经长大,不管时老师还是家长都已经开始用“您”来称呼,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中国人的观念是,无论你多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在书中,龙应台对孩子的教育总是那种渗透,而不是责骂。我想这就是中国父母要学***。

如果每一个做父母都像龙应台那样静下心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们也放慢脚步等一等自己父母,双方都互相倾听,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读懂并理解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4

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阿左旗第五小学教师:王平

二〇一六年四月

我选择的书目是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是龙先生的人生三书中的一部。包括《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

这本书是根据他们母子之间三年的书信往来写成的,总共有35封信。龙应台对叛逆少年儿童的教育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我记得在女儿高中的家长会上,她的班主任给了我们家长一个忠告:永远不要做孩子的枕头。它离孩子最近,但我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样的梦。这个贴切的比喻太可怕了,让我突然感到了孩子不可抗拒的成长,他有他的思考,他有他的世界,她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休想闯入的他的地盘,本来就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而我还是每天例行公事一般的毫无改变的问候:

“吃饱了吗?”“钱还够用吗?” “学习好吗?

”仅此而已。

之后,我试图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但更多的是无能为力,很多想法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明明是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经意间就变成了无聊的说教,甚至是残酷的胁迫。读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真是相见恨晚,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安德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睿智的学者母亲,可以将双方的思考化作一封封的书信,无声地浸润彼此的心田。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封信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母亲的话:“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的回答是: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平庸”是跟别人比,“快乐”是跟自己比。我们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最终极要负责的对象,还是“自己”这两个字。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妈妈,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毋庸置疑,但为什么我们还要把厚厚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不断的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的期许,这又如何让孩子和自己快乐呢?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做母亲的为难之处。

龙应台又说:“我要求你读书,是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其实是解决以上困惑的最佳答案,是的,只有有了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带给我们快乐。

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读了这本书,对于“读书”的见解,我们进行了一次讨论: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今天就必须用功读书。虽然女儿表面上是调侃:

“妈妈,我觉得安德烈又帅又有才!”但事实上看得出来,她的内心已经受到了震动。

也是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又让我反思自己如何与每天面对的孩子们相处。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这是一本老师每天都应该仔细阅读的书,永远不会再读了。这些书读得好与不好,被视为教师的爱心、智慧和教育的艺术。

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好的读者,龙应台告诉我们,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所以对我们来说,要了解这些孩子,我们只有放手,才能有空间去倾听和接受他们。虽然,我们肯定不会成为像龙应台一样的名人,但在孩子面前,我们一样可以是最好妈妈,在学生面前,我们一样可以是最好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和父母、子女、学生、朋友之间也会建立起一座通往对方世界的桥梁,而雨后的彩虹也会在天空中绚丽绽放!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5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忙忙上学、没完没了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

他们三个人都执着追求自己的观点,我也有如此一般的时候:在上学期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班男生都十分喜欢玩溜溜球,我也不甘落后,学起来玩这种溜溜球,可是我的手总被弹上来的溜溜球击中,而且有些疼痛,但是我没有放弃,执着追求我的目标,即使汗流浃背。我每天写完作业都会去玩溜溜球,都会练***他,在我的坚持不懈的苦练后,终于从一个不会玩他它的到会玩并玩得蛮不错了。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现在我整理了亲爱的安德烈的阅读经历。欢迎阅读!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有了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找到了一扇充满天光的窗户。通过36封电子家信,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大声说话。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广泛的话题,如情感世界的困惑,自我价值的追求,全球化的观点和讨论,一些读者的反应导致了深思熟虑的评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6

第一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二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三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四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五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今天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进入18岁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自己和儿子几乎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或者两代外国之间,两代长期不在一起的外国之间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去了?可爱的安安**去了?鸟长大了,就独自飞翔;翅膀硬了,就不那么温顺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乌发青丝**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他、教育他、支持他、影响他;是那个怕他饿、怕他冷、担心他千里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把他的幸福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的人。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正的愿望是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快乐。

但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的关系,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验,你还没有开始走这条路。

因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是鸟巢,而不是它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澄清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不要问他有多少秘密他不知道,否则他会陷入深爱得悲哀境地,问得太多,但要知道,问会导致反抗和逃避。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凤凰涅槃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则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即使你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摔倒站起来,那也是一种奢侈。有没有你总是诸葛亮的感觉?

他有没有先读爱情**再谈恋爱的感觉?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爱和占有混为一谈。安德烈变了,但他母亲没有对自己说,他是不是变得更加浮躁、更加烦恼、更加堕落、更加务实、更加成熟、更加幸福?妈妈关心的是,她再也不能享受拥抱和亲吻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感觉了!

爱要占有,占有是一种约束,爱希望回报,回报是一种要求。爱有时会变得咄咄逼人。既然是侵略,就不可能真正面对彼此的独立和平等,不去强迫或冒犯。是不是老觉得我是对他好,就可以理直气壮?

你还认为如果我爱他,我可以肆无忌惮吗?对于被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不想把自己定义为侵略者或侵略者,所以他们更愿意整天和朋友在一起,不得不面对父母,带上耳机。

还记得《黑天鹅》里那份母爱吗?

龙应台的《目送》,写的还是太伤感了。所谓父女母子的场景,就是看着他所爱的孩子越走越远,他的背告诉你,你不必追他。

有时父母总是不计代价地付出,孩子走远了,感到无限的凄凉和凄凉。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回报,但请允许我用我自己的方式。

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她说,我在听,我不会违背我的意愿告诉你,这只是出于礼貌和孝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7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

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是让孩子尽快脱离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活。分开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的母子通过书信进入了彼此的生活、思想和世界。这是一种寻求母子沟通的好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的代沟,不同时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和就业的压力,让我一直为学生感到痛苦和不安,我也曾在面对面交流产生矛盾情绪时使用过信函交流,但效果很小。个人教学比言语教学更重要。教师只能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他们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成长只是在独立和放手之间。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协调地融入社会群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当学生认同老师时,他们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热爱老师,相信自己的道。

"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魅力和与人相处的良好习惯,自然会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毕业生就业跟踪中,我们发现那些善于沟通、善于鼓励、善于关爱、善于担当的教师更受社会欢迎,成绩也相对较高。事实上,国外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在许多方面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人格的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8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龙应台惊慌失措。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于是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和她一起写专栏。一方面,她能理解儿子的想法,心里想做什么,做母亲最想知道的是:好还是坏?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龙应台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来自一个渔村。她的儿子80后,台湾和德国混血,生活在德国。龙应台的18岁,1969、1970年,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当时台湾也属“第三世界”)。

白衣黑衣,准备高考,对阿波罗登月和中国*****有点了解,外界并不存在。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觉有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

安德烈一代成长在一个舒适而有教养的家庭(龙应台和安德父亲都是医生),互联网使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和美丽。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看到龙应台是一位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很认真地力解和力解她的儿子,但也试**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俩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反**、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

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

“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

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中,我看到了中西方在教育、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比如,他们善于理性思考,而我们强调情感表达。他们会积极参与和干预现实,我们更是袖手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

我们依靠长辈和领袖,我们相信权威,我们跟随群众,重视他们。在香港的选举时间表问题上,安德烈置疑了少数香港游行者。在他看来,他为什么不发出争取小权利的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

当然,在一些问题上,安德烈和我们有同样的担忧和担忧。“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不可能有你的成就。你会失望吗?

”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同意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没有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毫无疑问,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但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

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不起精神再去折磨一下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最后我们纠结了很久,依旧没有什么好的建设性意见,最后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遇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发现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是能完成这次作业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了解父母的一个好机会。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不,应该是每一代人在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是我们不愿意与父母交心相谈,而是真的有时候年代的沟壑,以及思想的界限横亘在我们之间,虽然我们有血脉的相连但是依旧不能跨过这道在我们眼中仿佛是深渊的天堑,看不到入口,更是找不到出口,我们只能在其中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

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本书,我们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简介之后知道这本书是写什么的,还有她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就知道这或许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捷径了,书中写的是两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拥有中西方孑然不同的思想,从一开始的陌生或者说是思想的冲突到后来的相互间的包容以及真心的交流,还有他们在思想上的沟通,在心灵间的跃动。所以说我们读完他们之间的信之后,我们都表示由衷的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又或者是向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什么,最后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们在心里都明白,暨是来自父母的叮嘱都是出自他们的关心,暨是来自父母的期望都是出自他们的愿望,暨是来自父母的责备都是出自他们的爱,只是我们往往都没有去想这些,即使是事后知道,我们也会闷在心里,再也不会提起。然后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会更加冷淡,更加僵化,更加陌生,甚至到最后,也会像往常一样完成。必须说,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但有时结果不如一般朋友。

从读这本书的观点来看,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当面对话,转而进行书面交流其实是一个很棒的交流方式是。因为即是从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和习惯来看,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顾虑导致我们不能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者说是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在场人物的关系,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位置因素导致我们的交流的阻滞不前,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还有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可能还要考虑到表情的表现,我们有时候的心情并不是口中说出话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子得交流就会显得很是做作使人感到不够真诚的对待,一直到最后的交流也就只能像是上面提到的那样停留在表面上,还有一种就是当面对交流需要你比较快的思考出你的表达,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很快的回答出提问者的问题,但是一般我们的思维并没有那么快可以思考出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答案,以至于最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这样的对话,最后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到后悔,所以我们认为当面的交流虽然能最真实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以及表达能力还有各种诚实度,但是一般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甚至是最后导致有些人的厌烦还有恐惧,这些都是导致两个人不能很好的做到沟通交流的因素,就更加不要提什么心灵上相互勉励啊灵魂上的交融了。

然而若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交流的话,,若果你还做不到与她真诚的交流的话,那我想,你的一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连最为亲近的人你都不能拿出真心对待,那你还能对谁献出真心,那还有谁可以对你献出真心,你这一生注定也就只能活在虚假之中了。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面,脸对脸的交流的可能会面的拘束感,你在信中的言语都是你心中的真实感受,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骂你想骂的,你可以追求你所不能追求的,你还可以和你的父母吵架。总之,书信的方式可以免去我们很多面对面时需要顾虑的事情,还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告诉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儿女心中的意愿以及他们心中不愿意。

然后他们也就可以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白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代沟,然后他们回给我们带着他们爱意的回信,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好吧,说到字母交流的好处,让我们总结一下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融合。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龙应台,这两个人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差异显而易见,已经是不用我们解释的一个自然现象。

就像我们叫做东方人,他们叫做西方人,虽是一字之差但是用上一句不应景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恍如隔世”。安德烈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想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话,不仅会伤了母亲的心,连我们的心都伤了,我们很是不理解安德烈为什么会这么跟自己的母亲这么说话,要是换了中国的传统理念中的孝道来说,这就是大逆不道了。但是正如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东方的我们更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即使是宣泄自己的不满的时候一般也很注重言语的使用,除非是在是到了相当愤怒的时候我们才会失了自己的那份含蓄,那么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的,他们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随性而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率的性格,这也是我们这种使用了几千年含蓄的东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亲交流,作为一个母亲的龙应台我想刚刚开始一定也不会习惯这样的话语,毕竟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喜欢这样的话,但是一个母亲的爱,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她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