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09-20

直到现在,我们都依稀记得作者写的作品里的剧情。 好的读后感应该展现您对书籍的新思考和新理解,您是否想了解更多有关“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的知识下面是详细内容,内容丰富的本文可以带给您不少的收获!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1)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嗯,每封信都是两个世界的相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我想用一个即将成熟的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

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是真的,那我妈妈就不会半夜醒来去你的房间盖被子了。我生病不舒服时,她会关心我,但除非我发烧,否则她不会跑去盖被子。我父母都认为我不再年轻了,我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妈妈很时髦。微博、微信、yy(语音软件标记为可爱的浣熊),目前最受欢迎的游戏。

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山伯爵》。

简言之,我和母亲相处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谈论游戏,唱好歌,谈论**,有时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没人知道,也许这是已个很大的变化,或者一切都一样。

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次见面,我们都在拉近父母和我之间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2)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广泛的话题,如情感世界的困惑,自我价值的追求,全球化的观点和讨论,一些读者的反应导致了深思熟虑的评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

”,“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3)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迷茫感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区别,西方人的教育方式会让我们感到新奇,令我们耳目一新,我们早就应该思考如何把我们教育体制中一些不合时宜,起反作用的东西进行剔除,融入西方一些有益的教育因素了。

书中描述的安德烈诙谐幽默,但他是无辜的。他喜欢喝酒、聊天、听歌、聚会和旅行,他的生活充满了色彩,非常接近西方的教育方式。而我们身边人的生活却是: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这些都是家长和学校安排好的,我们的孩子从来无法尽兴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在学***活中遇到挫折时,妈妈龙应台给他悉心的安慰,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安慰;安德烈成功时,会得到妈妈、弟弟和朋友送去的衷心祝贺,但我们取得的进步时却没有人祝贺。

我认为是国人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东西方对待儿童的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当龙应台几年后见到儿子时,感觉到儿子对她冷漠了,其实这是很普遍的事情,14岁到18岁正是青春期的时候即使家长在身边也未必能和孩子沟通好更何况几年不见那?母子之间都要相互从新了解从新认识,母亲自然要想出和儿子如何沟通的方式,书信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嘲笑母亲,母亲认真地研究儿子。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有些事情在见面时可能无法很好地沟通,但在不以其它方式见面时,很容易接受对方的想法或想法。母子俩通过书信的交流和磨合,逐渐了解对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30多封书信中经典的沟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对儿子的告诫:“崇高的理想主义者想要得到认可,须看看他在执掌权力时的考验”。书中还有母子的趣谈,儿子问“你恨不得狠狠揍我—顿,是什么时候?

什么事情?”母亲说“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在信中,儿子安德烈诉说成长烦恼与代沟隔阂,而所思所想与片言只语全都显示了他从小接受的慈母关爱及知性训练。

安德烈的人生观也颇有见地,认为流浪汉与牛仔的生活虽有诸多缺憾,但“全世界却在眼前大大敞开”,这种认知不也是非同凡响的秉赋?母子通信涉及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文笔生动,话题广泛,情感深邃,令人感动。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缺乏独立性,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家长和学校应该教导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融入社会的能力。“妈妈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而在乎你是否快乐,未来人生是否有意义;人自强努力不是要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为自己找寻心灵的安适,哪怕你谋生是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龙应台这句家书应该是经典中的经典,她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说出了家长的期盼,因为我们体会家庭的酸辛,所以希望孩子快乐。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4)

信——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几许,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信可以变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远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

——《看天下》

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彼此写信来了解对方。《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写给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编成的书,信里包括了讲述时代差距,近期生活,新闻观点……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惊。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有多少人用字母交流?不要说三十五封信。我不想写。

他们究竟为什么要写三十五封信?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经历几次无果后就放弃了。然而,龙应台和安德烈却跨越了鸿沟,通过写信进入了彼此的生活、世界和灵魂。

龙应台说“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觉得看别人的信枯燥无味,家书更是会让我烦燥不堪,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这些信是一对母子心灵相贴的过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让我能透过这个方式,找到与父母了解沟通的方法,能让很多读者寻求心灵深处的慰籍。它们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信仰有巨大的力量。

古时,信承载着或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或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战前战士们的鼓励……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等名句,极言书信的珍贵。

而今,游子因为有了**,不再热切地盼望书信的到来,传达信息不过几秒钟的事;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担心长时间没见面导致感情冷却而分手,相见不过一张车票的事;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视书信,也许写信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玩笑。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书信了吗?当然不。

游子因为有了**,不再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恋人因为有了火车,不再有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样的诗句;人们因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丽诗句,这难道是一种好现象吗?也许,科技时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写信,让人们创作更多的诗,让世界成为一个没有诗人的时界。

而且,当信息的传递速度变快时,人们的信息就变得随机,感情不增反减。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达出人们的真情实意。写一封信时,我会比平时发短信写得更仔细,以免出错。此时,书信上的文字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感情更加真实和强烈。

因此,龙应台和安德烈可以更快地了解对方,更深刻地了解对方,更紧密地感受对方的爱。所以,这封信不仅是一张纸,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足够的力量把相隔千里的人的感情连相隔两代的人的心都联系起来。

望所有人,能够执笔,认真诚挚,书一封信,不论给谁。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5)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让人感到心痛。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一位母亲,她试图深入儿子的内心,想打开一扇无形的亲情之门。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年轻人对母亲的蔑视。

但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是为了稿费而写的简单,要想真正跟妈妈谈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但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种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

我是难民的女儿,是灵魂的漂流,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但却是人生的痛。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

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

——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

她总是为你温暖! -爸爸,妈妈,我爱你!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6)

《亲爱的安德烈》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那么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发表在杂志专栏上的书信集,是龙应台在儿子十八岁时,为了寻找一条沟通的桥梁而作的一次尝试。父母子女的沟通向来不容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想这归咎到了我们各自的角色。作为父辈,我们总是试图教导和教训儿女,而作为儿女,他们对父辈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阵营、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话也不敢对父辈说,这样两辈人之间就必然产生隔阂。

龙应台曾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我们不过是目送他们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能代替他自己去了解世界和社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寻找到一种方式跟他们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以父辈的宽容来鼓励他们尝试、选择生活,在他们犯错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作为父母,我觉得能做的很少。我们注定要站在桥的两端,这是我们交流的唯一途径。如果我们有幸找到这条桥梁,也许我们能充当他们一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再充当他们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们走远的路上给出我们的意见,并容许他们在任何时候回到桥的这一头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了当,让人心痛。龙应台和儿子写信态度不同,感情也在不断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

与这位伟大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对母亲的蔑视和蔑视,但随着母亲的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虽然我知道孝敬父母的伟大原则,但我永远做不到。我父母一句关心的话就会被我看作是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

我们总是不顾一切地朝着目标迈进。我们不知道,在我们身后,我们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和一双热切的眼睛,等着你回头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多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和辛酸,让我知道,无论你去**,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

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合集,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

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也有许多类似的好句子,发人深省,激发人们的思考。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来信。除了感谢他们,还有很多认同和争议。读者和书一起成长。

这本书很有用,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原因,也让我知道,作为一个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心,她们的严厉等等,都有益种爱在我们的心里。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当今世界的事件,丰富了我的知识,改变了我对这些事件的看法,让我在未来更加公平地看待这些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7)

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贯穿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代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散文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互助,为了理性,为了文明与正义,为了正气与刚健的修养,母子一代的关系,非常纯粹的交流。

在这本书的序里,龙应台谈到18岁的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知道、不交流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交流似乎没有必要。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看到这些话,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周围人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明明都深爱着对方,却无法表达,无处述说。

结果就是如此僵持,然后随着彼此的误解挥手,走进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应该是无数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事情!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与情感,需要大声说,沉默不是此时此刻的黄金,只有沟通才能更好地加深彼此的理解,才能减少我们与爱我们的父母、亲人之间的误会和摩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脆弱的,也许不经意间会发生无法挽回的悲剧,珍惜现在,了解彼此,不要在一生中留下任何遗憾。然而,交流也是双方面的。这也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

首先,沟通应该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一方的开放也需要另一方的回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勇气和动力继续沟通。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很幸运,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愿意和他平等地交谈,重新认识他。通过这种交流,他不仅消除了对母亲的误解,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某些方面,我认为龙应台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她能理解儿子的一些行为,及时指出儿子的问题,坦然承认并改正一些错误,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和真诚的。她同意安德烈的“年少轻狂”的观点,对于“玩”,她认为不懂得玩是一种蛮严重的缺点。

在她看来,“上一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触摸几个古老的诚实;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虽然她和天底下其他母亲一样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变成冬天的蟋蟀,一事无成,但他担心更多的是儿子的工作可以给他多少自由。

为了儿子的生命,她更加关注他的安逸和自由,并给与了他应有的尊重。当安德烈遇到挫折时,龙应台会来安慰他。当他成功时,她会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她是安德烈的母亲,也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我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像龙应台一样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让你严肃的爱更加温柔,让你刻板的关怀更加亲切,给我们一点温柔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8)

母亲是当你与整个世界作对时,她会默默地支持和保护你的女人。

母亲是当你漂泊到世界尽头,她也会不断寄出一封封家书的女人。

当你受伤时,妈妈会用你最喜欢的糖醋猪排来安慰你。

母亲是当你无数次跌倒,在一旁不断加油,看着你自己慢慢爬起来,越走越稳,笑中带泪的女人。

但母亲也会看着你长大,变得坚强,然后和她分开。

读《亲爱的安德列》,深深体悟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掩卷之后,不由泪流满面。我想到了龙应台对孩子的真诚,想到了世界上所有母亲对孩子的爱。

我妈妈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幽默的人。她曾经告诉我,我是一个更年期的孩子,她是一个青春期的母亲。

的确,有时候我对她实在是太暴躁了,面对她的叮咛和嘱咐,我只会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而她呢,她始终怀着一颗少女的心,用最诚挚的爱来对待我,即使我对她发脾气,她也只会笑呵呵的看着,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是她血肉相连,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来的骨肉啊。

所以她只是用她的心看着我,用爱温暖我,引导我面对这个壮丽的世界,然后看着我走开。长大后,她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吃顿饭,她会很满足的。

想来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母亲,愿意默默付出,默默坚持,默默等待,默默离开。

很喜欢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对自己的嘲笑,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9)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

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封信是他们沟通的桥梁。非常真实,非常真实。三年的交流时间让他们进入彼此的生活、世界和灵魂。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mm。同样缺少孩子成长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家长也渐渐对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例如,你和我一样,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觉,但我不明白那个时代,那个属于父亲的时代。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

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理解那个时期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必须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满足,我们不想依赖谁过一辈子,来自外部现实的压力也是前辈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同样的关切只涉及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和成就。

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

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附上书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

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封信是他们沟通的桥梁。非常真实,非常真实。三年的交流时间让他们进入彼此的生活、世界和灵魂。愿借鉴书中之事,可以引领我们每一位父母,或以后将为人父母的,在处理与下一代之间的隔阂时有所启发。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10)

说实话我很不爱看书,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歪理,借了同事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逼着自己在假期里读完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龙应台佩服有嘉,还更深层次的理解了龙应台作为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一本书记录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互相交流的36封书信,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成为台北第一位文化总监。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龙应台觉得她和儿子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她可爱的安德烈**走了吗?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

她觉得一个18岁的孩子和一个母亲,和14岁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龙应台就在想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

当然她的选择是后者。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最感人的是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游,真是五彩缤纷。《年轻却不清狂》中安德烈说德国中学生周一到周五每个人都在忙:

足球,篮球,舞蹈,每个人都疯的不一样。他是一个足球狂,一个星期要有三个下午踢球。他说他的生活里足球占了最高比例。

功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其他时间,就是跟朋友磨混,尤其是周末,我们不是在朋友家就是在咖啡馆或小酒馆里喝酒聊天,烂醉的和死后就用瓶子把酒馆砸个稀烂,或者把随便什么看不顺眼的人揍个鼻青脸肿······看到这里我觉的他们的青春是真的“青春”,他们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肆无忌惮。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国学生,我们18岁时做了什么?

早晨在闹铃的逼迫下磨磨蹭蹭地起床、一遍拿着早饭一边往学校飞跑、在学校里开始没完没了地做各科作业、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还有各种补***向我们招手······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带着安德烈的自由和疯狂,我们只能叹息。安德烈在书中遇到挫折,他的母亲龙应台会以各种方式安慰他。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中国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会做什么?简单的一次考试失败都会遭受父母的百般训斥,迎来老师严厉的目光。相反我们如果取得某些成功呢?

家长和老师都确认这是合理的,但他们认为这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大多实践立在人文思想的基础上的。从小就培养了人们的实践分析能力,鼓励思想自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再说龙应台,可谓是良苦用心。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与自己有了距离,她不停的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自流。

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安得鲁用自己的社会生活观让母亲了解自己,母亲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孩子们生活的真相。他们缩短了所谓的代沟,通过交流相互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了中学时代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其实就是没有沟通交流的缘故,如果我们也像安德烈和龙应台那样相互沟通交流,类似于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也不至于会发生。

当我们的羽翼还未丰满时我们就开始想着自己所谓的“独立”,可曾与父母坐下来畅谈过?而我们的中国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呵护又过于多,他们认为我们未曾长大,不愿让我们离开他们的庇护。在德国安德烈所说的14岁就已经长大,不管时老师还是家长都已经开始用“您”来称呼,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中国人的观念是,无论你多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在书中,龙应台对孩子的教育总是那种渗透,而不是责骂。我想这就是中国父母要学***。

如果每一个做父母都像龙应台那样静下心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们也放慢脚步等一等自己父母,双方都互相倾听,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读懂并理解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11)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连接人心的新纽带,是一串串情感。而信赖是建立在真诚与关爱的基础上的。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真诚待人,关爱他人,建立一种信任的人际关系,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在中国,自1921年7月起,28年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90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在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奔向康庄大道,奔向繁荣富强。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作者讨论了广泛的话题,如情感世界的困惑,自我价值的追求,全球化的观点和讨论,一些读者的反应导致了深思熟虑的评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海伦的一生也证明了我们课本中的一个道理:海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珍爱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不因为生来的残缺而碌碌终生,反而成了她生活动力,让这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不断延伸这生命的价值。就如一位先哲所说:

“生命中可能会括风下雨,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拥有自己的一缕阳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篇12)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的一个合集。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原因是她说过“他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孩子”。而一开始,安德烈,就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

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心态联系着。尽管安德烈其实并不想写信,但龙应台还是想走进儿子的心里,缓和安德烈与自己的关系,让儿子渡过难关。然而,母亲慈爱的言语,也让安德烈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仅仅是为了与母亲交谈。当然,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龙应台有些地方让我很感动。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她没有强迫他这么做。尽管她的信只能用儿子的几句话来交换,但她仍然坚持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儿子。

这是怎样伟大的母爱啊。

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我汗流浃背,忧心忡忡,但为了孩子,我还是没有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们放心,我们都知道。

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说一句话,等等。然而,在正常的生活中,谁能总是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但我们的父母关心我们,但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当做杂耍,不理它,有时甚至无聊,还跟父母顶嘴。

我们长大了,只顾着与朋友玩,只顾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了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担心的父母,他们正在逐渐老去。我们可以给父母最好的回报,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我们经常陪着他们,陪着他们,和他们聊天。

想到这儿,我不禁为自己有时因心情不畅,而惹父母生气,让他们伤心的事感到羞愧。从此以往,我将时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体谅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帮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让父母担心。

父母,多伟大

教育笔记《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