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范文7篇

09-20

读书的时候班主任经常会每周布置一篇周记,每周写周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方向和目标规划,你有将心事写进周记里吗?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别为你收集的“扶贫日记”,将此页添加到书签列表以便随时查看!

扶贫日记 篇1

关于扶贫工作的日记【篇一】关于扶贫工作的日记【篇二】宣传部共有13名干部,xx年共包扶后王家山村17人,贫困人口大多数是年老,残疾人,行动非常不便。宣传部主要领导和包扶干部通过调研,决定对年老和残疾贫困户进行精神扶贫。

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理念在支撑着这些人?为了消除心中这一疑问,宣传部及时购买了老年收音机、各类书籍,尤其是王道老人需要的笔墨纸砚,把这些精神食粮送到贫困户的手中。

当天离开的时候,已是下午,刚下过雨的庄稼汲取着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快速地成长着。已经30多岁的王彦辉,本该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却因童年的灾难沦为一个智商只有几岁的孩子,当他看到有人来访的时候,却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什么样的雨露和阳光能滋润他茁壮成长,收音机里的音乐或许能打开上帝留给他的另一扇门工作人员心情沉重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7月29日,星期五下午,室外温度是32度,实际可能都达到了35度。宣传部所有人员却出发到包扶村后王家山,提着西瓜、饮料、白糖、饼干等消暑用品,大热天的,你们还记得我们王娥娥的妈妈向包扶干部说道。礼轻人意重啊包扶干部还显得不好意思。不轻......不轻......娃娃们连一口水也不喝、一口饭也不吃大妈说着,我们已经走远了。已经到晚上9点多了,我们该回去了,送出去我们的心意,大家心情一下子超级好。

残疾人王振祥行动不便,夏天还不知道吃西瓜没有?一个暖心的疑问,形成了此次送凉爽之行。

一个志愿者希望与王道老人结对帮扶,这是个好思路,精准扶贫的链条应该越长越好,一定要抽时间和其他志愿者好好谈谈这事这是精准扶贫日志中最有希望的一段话。

关于扶贫工作的日记【篇三】今天,阿光叔叔、小和姐我们三人去第一批尼西鸡养殖户家对禽舍做消毒指导。

全村被崩池神山分成两个片区,按所处地域分为山前和山后,山后五个村民小组基本地处于神山之上,由此多少可以想见山后的一部分状况。然而,真正进入村组公路,我还是被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九曲十八弯吓得不太敢说话,一条公路拐来拐去盘踞在整座山上,形状简直跟那条蜷缩水泥路上晒太阳的蛇有得一拼。好在阿光叔叔是个有几十年驾龄性格沉稳的人,把安全交给他,完全可以放心,没想到座驾不给力,这辆有些年代的微型车是村里唯一的工作用车,上坡起步时,挂好的一档自动跳到空档,需要副驾驶协助挂档,第一次见识一辆车由两人驾驶(除了教练车)。

到达的第一户在西当村,村庄散落在半山腰,估算海拔在2700米,站在陡直的山坡望下去,高差很大,让人有点眩晕,金沙江像条细带子嵌在两座大山的缝隙处。村民告诉我,有人测过,江边海拔1790米,待会我们要去的另一户,家在西当,鸡舍和油橄榄基地在江边,我不敢相信,这户人家为了一日三餐每天要在海拔差近1000米的地方往返,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们?当我们顺着蜿蜒的公路上到村庄花二十多分钟完成第一户指导工作,再下到江边时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到达这个有十来户人家名为布卡的村庄,与刚才的西当村完全是两个世界,不禁让人为这里的一切欢欣鼓舞,气候温暖,清澈得几可见底的金沙江水悠闲地绕着村庄流淌,岸上花红柳绿,饱满结实的青稞穗在微风中点头哈腰。我说,这个年近五十的阿茸(藏语叔叔的谐音)还算有点眼光和远见,知道山上刨不出什么,把基地搬到江边来。结果阿光叔叔说,你高兴得太早了,他的基地还远着呢。

车通过车马吊桥,上柏油路行驶好远的路,过两个村庄,终于停下,却被告知这里是德钦县,阿茸的基地在江对面。隔江相望,除了两所低矮的小房子,表明可能有人居住,其它基本看不出来什么,没有江岸应有的枝繁叶茂。来到江边,见到一艘带柴油发动机还带两支木桨的破旧铁皮船,我的第一反应是目测江面宽度和水流速度,若出故障,我能不能凭我那招狗刨安全游回岸上,当然这话不敢跟大伙说。阿光叔叔问小和姐我俩怕不怕,小和姐说她怕水,我说这江面那么窄,游到岸边没问题,顺带捎上他俩。在等阿茸找划船伙伴的间隙,小和姐他俩先上船,兴奋地站船上不同方位让我当他们的摄影师。好不容易等来的船夫和阿茸一起上船,没有去发动机器,而是一人划桨掌舵,一人撑杆,离开江岸后,两人一起奋力划桨,我呆了,为什么不用机器?阿光叔叔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写满忧愁和恐惧,好像还有痛苦,小和姐不敢看江水,盯着手机不抬头,我想她在通过手机排除恐惧,看着他俩的反应,我居然不怎么怕了,所谓一条船上的蚂蚱不过如此,我玩心大起,用手中的相机不停捕捉他们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包括两位船夫。阿茸的土地是在石头缝中刨出来的,土层薄且养分极少,长了很多仙人掌,平缓处有十几亩除了种油橄榄,还有蔬菜,其它少部分在江岸斜坡上,大部分在陡峭的山上,都种了油橄榄,阿茸说有几百亩,全是他们全家人一锄一铲开垦出来的。他信心满满地为我们介绍,油橄榄3-5年见效益,我们的扶贫项目之一尼西鸡可在油橄榄地里放养,将在今年下半年见效益,种植、养殖两不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相信过不了几年,他们家就能脱贫。他们一家计划一边管理一边再开垦,将规模扩大到千亩,末了,阿茸说夏天的时候,他种的西瓜又大又好吃,邀请我们到时一定要来做客。看着勤劳朴实执著的阿茸,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葱绿的油橄榄树铺满整片荒芜的山坡,身材娇小的鸡群在林间欢唱,又大又圆的西瓜安静地躺在房前屋后,终于明白阿茸的决心源自何处。我发了一条微信,一位微友提问能种什么,当时我说能种油橄榄和中药材,现在我说能种希望。是的,能种希望!当年的愚公能移山,今天的阿茸颇有愚公的风范,能将荒漠变绿洲相信不是神话。

阿茸很快掌握消毒要领,并认真记下养殖注意事项。送我们过江的时候,虽然两位阿茸拼尽全力,船还是被水冲离临时码头几十米靠不了岸,阿茸说不要太担心,有他们在。阿茸二人分工,一人划桨,一人跳上岸拽住拴船的钢绳背在肩上奋力牵引,船终于靠岸。时间不早,顾不得惊恐,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腊仁组。江边到腊仁组,路更弯更陡更长,阿光叔叔认真开车,不时给我介绍全村情况,小和姐静静倾听,偶尔发出轻轻的笑声表示赞同,对这样的路况她一点也不担心,她是兽医,在这里工作了xx,上山下山,陡峭的山路于她来说与平地无异。她温柔文静,平时话少,当她面对百姓为他们解惑释疑却头头是道,百姓对她感激信任。

翻越一座高高的山坡,迎面是雨夹雪,路有点滑,我们到达老国道214线,阿光叔叔指着背后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说,那是崩旨神山,今天我们顺时针绕神山一圈。回望神山,一层白雾环绕,好似披挂了人们为其敬献的哈达,静静庇佑脚下的子民。

下午6点30分,顺利完成我们一天的工作任务回到村委会,其他同事做好晚饭等着我们,感动溢满心头。

很累,早早躺下,却睡不着。想着即将过去的一天,长久积压心中的一些困惑似乎有了些许答案。对于被抽调的扶贫工作队员,我一直在想会有作用吗?能起什么作用?此刻,我有点明白了,作为分散在各个村落的千万名扶贫队员,也许我们个人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困难现实,但我们的存在,实质意义是患难与共,作用是桥梁和纽带,价值是希望和精神支柱,是航标,是行船靠岸时的牵引绳。我们和村民,是相伴的关系,就如我和我的同事们。

扶贫日记 篇2

8月29日 星期三

上午,我陪同系统工会王主任和机关工会主席陈卫国来到村委,排掌村今年考上了5名大学生,其中有3名大学生的家境困难,局党组特别安排了6000元助学金让我们带来。在梁支书的陪同下,王主任把20xx元一个的助学金分别送到3个大学生家庭,同时勉励3名学生在大学要更加勤奋读书,毕业后一定要记得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梁支书还给王主任介绍了这两年排掌村学生高考的情况:去年村里考取了7名大学生,今年又考取了5名,这是村里多少年来从未有过而最值得喜庆的一件事情。他高兴地说:是因为你们来搞扶贫工作给排掌村带来了福音,地税局先后送来了1万元大学生助学金,我和村委一定会关注这些大学生家庭,我们也一定不会辜负地税局领导和你们干部的关爱之情。

扶贫日记 篇3

6月14日一大早,我同村副主任开车前往松林村最远的老爬坑村民小组,对照着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表,挨家挨户进行回访复核。这个村民小组大多数人家座落在一个大坑的周围,老爬坑这个名字可能就因这个地势而得名。老爬坑是该村比较贫困的一个村民小组,有贫困户18户,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赶街上道要行走十几公里因年久失修导致坑洼不平的的山路,出行十分艰难。当得知该路今年有望在中央及省市县的脱贫攻坚大好政策的惠及下得以硬化时,我由衷为该村民组全体村民感到高兴。

6月21日,我们再次来到了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文学的家中开展建档立“回头看”工作。刚进家门,看到他妻子正在喂猪,由于我们是多次来,都成熟人了,他妻子见到我们,就赶快跑过来跟我们热情的打招呼。我们简单的问了一下家里的基本情况,孩子上学的情况等等,发现一切都还算是正常。聊了一会后,我们起身去看了一下单位为他家购买的龙陵黄山羊的养殖情况,两头黄山羊有一头已经产下小崽,长势喜人,比当地的山羊个头要大,毛色也亮。今年,他家种植了3亩香料烟比去年多种了1亩,虽然长势没有去年好但还算不错,收入近1万元,再加上出售仔猪、包谷、黄山羊和陈文学在附近打零工的收入,今年他家人均纯属收入突破2800元是没问题了。看到他家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惠及下,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感到特别欣慰。

驻村四个多月,通过走访,发现大多农村都有共同特点——居住条件恶劣,家中没有像样的电器,而家庭成员上有老下有小,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和实力,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下一步,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要改善基础设施,从项目建设上多渠道争取资金、政策的支持;第三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第四要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种植和养殖,使农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农民其实很善良、淳朴,也容易满足,只要你真心实意帮助他们,他们就会记得你一辈子。

扶贫日记 篇4

今天,我们要去离驻地有10余公里的马嘶河自然村做农产品价格保险宣传和调研工作。去马嘶河的路全是山路,我们的车上不去,而且面对崎岖的山路,我们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也没有信心。于是大家就坐村委会周子文书记的面包车去。一路上,村支书驾驶技术倒是很娴熟,我们挤在置放简易凳的面包车里甩来甩去,似乎有点像炒锅里的爆米花,颠簸厉害的时候,怕颠着腰,除了两手要抓好扶手以外,*不敢挨着凳子。尽管如此,大家一路还是欢声笑语,不忘幽默,说坐周书记的车需要练马步蹲和手劲。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马嘶河村,这个村的村民全是彝族,有的村民和他们用汉语沟通有很大的困难,还好安排了一位懂彝语的村干部和我一组。我们开展工作的第一家农户就在路边,一进门,就看见有七八个村民在聊天,我们说明了来意,户主周大哥一边说欢迎,一边提了一壶酒出来,倒了一碗端到我们面前,要我们喝酒。和我一起的那位彝族村干部一口就喝了半碗,接着把碗递了过来,我知道要我喝剩下的半碗,我象征性地抿一口,原以为过关了,但是,他们接着不断地说“就这么点,干了”。之前,我就听说不少村民们把喝酒等同于感情认同,但我的确又不会喝,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笑着说,“各位大哥,喝酒,我可是外行,学不会,请见谅;吃糖,不用学,大家来一颗吧。”大家不约而同,大笑起来,尴尬和隔阂顿时烟消云散。

接着我们开始了工作。我首先介绍了农产品价格保险的情况,说我们要脱贫,需要有产业支撑;发展产业,重要的是价格保障,东西产出来了,卖不出好价钱一样难以脱贫。现在政府因地制宜鼓励大家种山药、魔芋,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也为了实实在在保障村民利益,政府准备在这里试点以山药和魔芋为重点的农产品价格保险,保险费主要由政府出,农民适当出一些,当市场价格高于预期价格时候,利益归农民所有;当市场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时,由保险公司按规定理赔。在场的几位村民听了,都感觉很稀奇,表示虽然不是很懂,但应该是一项利民的措施,值得开展。接下来,我准备就农产品价格保险进行访谈调研。开始,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按部就班进行,你家年收入有多少?种多少亩山药?总投入是多少?理想价格是多少?一连串问题下来,除了种植面积以外,几个被访谈的村民一连回答“认不得”。此时,我不禁感到焦虑起来,访谈好像进行不下去了。就这样终止访谈?不行!我把问卷放到一边,把心静下来,自然跟他们聊起天来,从家里有几口人说起,谈起家里有什么困难,再聊到未来的发展打算,慢慢地,我发现,我与他们的距离在不断拉近,沟通越来越顺畅了,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他们道出了真实的情况,说出了心中的想法。与农民打交道,首先要让他相信你。农民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总投入,但他们知道种苗花了多少钱,肥料要多少,花费工时要多少天,难道这些不是总投入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吗?我终于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工作进展很顺利,我按计划完成了预计的宣传和调研。yJs21.COm

今天跑了一天,感觉是有点累了,但想起与农民朋友交流的情景,心里又感到暖暖的。一句话反复在心中萦绕:老百姓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老百姓的心里就有多重。

扶贫日记 篇5

驻村条件艰苦,但单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久富村坐落在卢氏县西南偏远山区,离县城约35公里,距镇约6公里,交通非常不便。我们所住的村部不通水,用水需到200米远的小河沟里用水瓢一瓢一瓢舀到水桶里,静置后才能使用。村部附近没有住户,静谧的夜晚,远处的村民8点就休息了,周围没有灯光,路上没有行人和车辆,只有夜空繁星点点,远处偶尔传来猫头鹰的叫声,初来的欣喜过后,孤独感顿生。

但我更深知扶贫不是单个人在战斗,因为单位是我们坚强有力的后盾。为给我们改善生活条件,单位为我们送来食品、饮料,单位食堂还专门为我们制作了方便食品,稍一加工便可食用。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局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爱护,心中倍感温暖。因为有你们,在这里孤单但不寂寞;因为有你们,在这里艰苦却很欣然。精准扶贫志比金坚,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久富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扶贫日记 篇6

进入八月,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我也被任命为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同时被抽调到市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核查小组进行入户核查。我们一行四人,早出晚归,家家到,户户落,先后核查了39户村镇两级上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在完成市里工作报告的同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总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我是典型的“二无”干部,无农村生活经验,无农村工作经历,按照通常的说法,四十七岁的我,没有接过地气。这回,我完成了一次贴地的行走,真真切切零距离接触了最底层、最困难的群众,翻阅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

在安排单位精准扶贫工作时,我就提出我们的扶贫工作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扶困难群众,让他们尽快物质脱贫,另一方面,困难群众“扶”我们,干部受教育,力求自身精神补钙。

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本来,入户核查只需要查看精准识别的程序是否到位,是否遵循了“五优先”、“十不准”,以及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就可以完成任务了,但我总是想再多问问、多看看,碰到无助而绝望的群众多安慰几句,以致每次都超过了正常的下班时间。

多一次目光向下的凝视,就多一份人生欲望的控制。一对年过八十的老夫妻,婆婆患风湿瘫痪三十三年,爷爷照顾了三十三年,一句“年轻时她照顾了我二十多年,现在我照顾她三十几年是应该的”,让我们看到了爱的真谛: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如果你在现场,看到老爷爷脸上无怨无悔、坦然达观的表情时,你对幸福的定义怎会无限大?你只会觉得幸福就在自己紧攥的掌心里。

多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就多一份面对困难的勇气。“婆婆,您真不简单!”,临走时,我握着老人的手,内心充满敬意。三十七年前,智力一级残疾的女儿出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此,老人寸步不离,吃喝拉撒睡,一手一脚,一朝一夕,虽然没有一丝希望,但是永不绝望!屋漏偏遇连阴雨,三年前,老人罹患乳腺癌,可她依然站立!

多一次充满感恩的回望,就多一份人生意义的放大。三个女人一台戏,可这是怎样的一台戏啊?!老母亲81岁,女主人45岁,22年前离异,两年前患宫颈癌,女儿23岁,在多方资助下刚刚大学毕业。怨天怨地怨命运么?她没有。她跟我们说的最多的是,回望人生,感谢每一个帮助过她们的人。受滴水之恩的人就想到涌泉相报,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垂青我们,又怎会难于做到!

一次贴地的行走,一份沉甸的收获。

扶贫日记 篇7

最近的天气,早晚冷得缩成一团,中午又大太阳晒得不行,天气变化如小娃娃的脸。

当我们大家正在讨论近期工作的时候,新发村的白子壮拿着一个残疾证气愤地走了进来。你们为什么要给我办残疾证,还给我发残疾人补贴?一时把我们大家都震住了,白大哥,究竟怎么回事?你跟我们讲讲你们看,这个残疾证,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办理的,还是精神残疾证听了这些,副主任解释到这个事情其实是白大娘,你的母亲前来办理的,当时有医学证明,也符合相关办理程序,村委会就给你家开具了证明,前去残联办理这个事情我也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母亲怎么弄来的证明,但是这个残疾补贴,我不能领,我自己有手有脚的,也出去做工,有着收入,这样的话,白大哥,你重新做一个医学鉴定,然后去残联办理相关的手续就可以了。

待白大哥走后,我们针对他家的情况进行讨论,跟现在的部分群众相比,他家实在难得,现在很多人都争戴贫困户的帽子,就想着依靠政策帮扶,依赖救助,自己坐享其成,还没有完全从要我脱贫的思想转换到我要脱贫。像白大哥家这种情况应该被广泛的宣传开来,贫困户要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才能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作者为云南弥渡县寅街镇河东村委会大学生村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