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的课件汇编十二篇

09-21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做好教案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探索“青山不老的课件”的精髓和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下文内容仅供您参考了解!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v 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v 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2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景色如诗如画。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了:《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昨天老师不知大家预习了课文,“青山不老 ” 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的?这是写作者感悟的一个句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青山不老 ”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老人___艰苦的条件下__创造了奇迹__,感悟___)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读)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从文中找一找, 画一画。把自己的感受写一些。(文章哪里写的?)

读一读(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出示图片)(再读,应该怎么读?)

小结: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如今,这里沙漠变绿洲啊!

你能够说说,老人栽树的意义吗?

这些树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又起什么作用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着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是啊:黄土和树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黄土为树提供了营养,而树木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种关系正如老人与青山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是怎么想的?(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理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应该带着什么样语气起来读?读一读。)

交流:作者从这位老人的身上领悟到了“青山是不会老的”。

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再读全文,积累拓展,练习了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对自己说点什么呢?我们能够做的又有什么呢?

总结:绿化、植树造林的路任重而道远哪!只有一个老农是远远不够的。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人 15年 8条沟 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4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安排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我紧扣“以自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将“盘踞、淤泥、风雨同舟、”等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四、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习惯:

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

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出示阅读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

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

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

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

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

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5、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6、作者对老农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文中找出句段:

⑴老人是怎样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⑵“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表面是指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7、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小结:是啊,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学生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8、读到这里,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教师:是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绿洲,拯救田园,拯救地球,拯救我们自己。我们期待: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N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至少课文是读了两三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再安排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默读。由于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这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所以针对重点“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通过独学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读代讲,用读去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来体会对“青山不老”的理解。整个过程我用课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务以及难点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

我紧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理解“盘踞、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归宿、”等词语,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也为学生下一步体会老人的精神做铺垫,

四、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

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自读自悟、交流再悟。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自然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11

(教学策略)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粼粼肆虐盘踞记载擎天铁锹拐杖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感悟奇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1)老人创造的奇迹:

①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谈谈你的感受。(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③杨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2)老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①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第2自然段)

点拨1: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环境的险恶。(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风吹沙起、逆吹牛马使倒行)

课件出示: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点拨2: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

②体会小环境的艰苦。(第3自然段)

点拨:说说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么样。(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住简单。)

四、再读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指名读,思考:“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3)齐读句子。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以“青山不老”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4.小结: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看着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青山不老的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至少课文是读了两三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再安排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默读。由于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这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所以针对重点“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通过独学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读代讲,用读去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来体会对“青山不老”的理解。整个过程我用课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务以及难点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

我紧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理解“盘踞、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归宿、”等词语,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也为学生下一步体会老人的精神做铺垫,

四、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自读自悟、交流再悟。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自然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生活条件—艰辛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没有做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而是把词语意思直接呈现出来;课堂结尾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潮等。

通过这节展示课的备课、教学,我在摸索、钻研中不断成长。各位老师精彩独到的点评,像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前行!我会把所有好的建议和意见都收入囊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喜欢《青山不老的课件汇编十二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青山不老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