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件(热门五篇)

09-23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发展全面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以您的需求为出发点呈现了这份有价值的“离骚课件”,只供参考的信息资讯!

离骚课件 篇1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第一章自开篇至“报答先王眷顾”,共53行,为被贬回顾。

诗篇开头先写家世、生日、名字等与生俱来的“天赋”,然后写只争朝夕地“再着意勤修身”。而这一切都只为担心美人衰老。因而希望她弃旧图新,催她“骑龙马腾跃”,自己则愿“在前引路”。接着以“先王品性高洁”、“尧舜正直节制”及“桀纣无良妄行”等正反例子,说明治国必须“品性高洁”,使“群芳环绕追逐”,以图“坚走正途”,若一味信用“苟且偷安”的“党人”,必将误入“险窄暗处”。诗人表明,并非自己害怕遭到灾祸,他时刻担忧的是怕王朝败落。于是他前后奔走,为的是“继前王勇武”。然而,“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愤怒”。诗人虽满腔悲愤,却只能“指九天”发誓:自己“永是王的忠仆”;只能为王失信用而深感悲伤。

遭贬之后,诗人被逐出政局。回想在位时努力工作,“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然而却时常遭到“杂草排斥”,使得“花谢根萎”,不但如此,“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连自己也被陷害,在朝堂上忽然受到群小的围追攻击,实在始料不及。事情过去多年了,但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唏嘘不已。现在老了,“觉得日渐衰老兮”,只是“恐怕修名不立”,没有机会推行美政了。只能“朝饮木兰花滴露兮,晚食秋菊落花瓣”,不断修改新法。“虽许多人看不惯兮,愿继承彭咸遗风”。领悟到由于与世俗观念格格不入,自己的政治人生充满了艰难,“我虽然自律廉洁兮,难避朝责夕贬 ”,“骂我戴香芷冠兮,扯断我蕙佩带”。诗人在“长叹息”、“ 忧郁烦闷失意”的同时,一方面“怨王见事不明兮,始终不察内情”,恨他们妒忌美女兮,造谣说她荒淫,恨他们手段卑鄙,“工于心计取巧兮,先违规后反告;有意歪曲事实兮,合谋预设圈套”。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追求和努力,表明自己“虽九死不悔佩戴”,以及坚持自己做人的道德准则,“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保清白慷慨死兮,报先王眷顾”的坚定立场。

在本章,诗人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在政治上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不悔的改法态度。

第二章自“还没把路看清兮”,至“泪如雨衣全湿”,共38行,为反思。

诗人虽然能“屈心抑志兮,吞怨忍辱”,但毕竟已经惨遭失败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诗人以“还没把路看清兮,再细看先停步”二句领起,开始了一番冷静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似乎皆因“还没把路看清”而造成,于是诗人停下了脚步,没再继续往前走,而在原地长久伫立,并且打算返回。终于,他拿定主意,决定“驾车走回原路兮,趁未深入迷途”。既然进言已获罪,那就退身而下,“修整服装”吧。可这毕竟是一个十分矛盾和痛苦的过程,于是他不断地“一会走马兰坡兮,一会奔马椒丘上”,来回徘徊。如何“修吾初服”呢?原先是“披江离和香芷兮,纫秋兰做佩巾”,比较原始,现在则为“裁剪荷叶制衣兮,采集芙蓉造裳”,“花冠高高戴起兮,草佩束腰长长”。更加人工化了。经过认真的反思,不但确定“花草”可“迷”、因它们虽“生于泥沼兮,不改变品质芬芳”。诗人觉得自己“浑身花枝招展兮,弥漫阵阵幽香”。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回过头来望望兮,我便游弋四方”。亦即准备再上下求索,重新努力。重上征程,也许会重复以往的失败,但诗人主意已定,义无反顾:“粉身碎骨不稍变兮,心挫伤志更强”!

(连家姐也责骂自己,欲哭无泪!极度孤独、苦闷之下到舜帝坟前倾诉)。

就在此时,“家姐”到来“多次责怪”他。她举鲧因刚直舍身,结果在羽山夭折作为反面例子,批评诗人为何如此刚直,众人佩戴苍耳兮,就你不愿佩戴,并且设身处地以“逐户解释难”,永远不会有谁能体察咱心意,来劝告,想说服诗人不要再“一意孤行”,要转变态度。不可再“独立不群”,“孤芳自赏”。要合群、要随大流。唉!连情谊最亲密、对自己最关心的“家姐”,也如此责骂、劝说,整个世上还有谁能理解自己呢?诗人的孤独与苦闷可谓达到极点。唯有仰天长叹“学先王行美政兮,竟是这种结局!”既没人理解,便只好“ 渡沅湘向南走”,找圣明的舜帝去诉说评理(是以史为鉴的艺术表达)了!

他跪在舜帝墓前,诉说在舜帝死后, “滥用九辩九歌兮,夏康寻乐放纵”;“后羿游玩狩猎兮,好弯弓射大狐”;“寒浇恃强施暴兮,荒淫太无度”皆没有好结果。还有“夏桀王违理”, “殷纣王碎人”都令到”王朝速亡”.这些都是反面例子。再以“汤禹严明谨慎兮,周文武求正道。任用贤者能人兮,守规矩不取巧”为例,正面提出治国之道。并强调“皇天无偏私兮,德高者得天助。德才兼备的圣哲兮,才能长保疆土”。通过“借鉴于历史兮,以民心为依归”,从而得出不义之人怎能用兮,除善政怎能为的清晰认识。诗人虽然为“生不逢时”而不断“叹息”,心情“悲哀”,“流泪”不止,但通过这一番痛苦的诉说,他虽身处绝境,但仍然是“抱此初衷永不悔”!

第三章自“和衣跪下发誓兮”至“如此抑郁而终怎面对”,共38行,为求索。

经过反思,尤其是“找舜帝评理去”之后,诗人更坚信自己的“看法”,心中更坚定,于是重整行装,怀抱兰花(比如美政),“乘风飞天行”。当他“夕到昆仑仙景”而“想在灵殿投宿”时,却“日速落夜将临”,于是他“叫羲和缓鞭”,留住太阳,因为“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进了灵殿后,天黑了,便解带休息,但此时,风起雷鸣,凤叫鸾惊,暴雨将临,诗人便急忙起身连夜赶路,一路上乌云翻滚,聚散变幻,终于在下雨前赶到天门前。可是当他“呼守卫开天门”时,帝阍却爱理不理,傲慢地“倚门不理睬”。此时“雨茫茫天尽蔽”了,诗人无奈,只好“抱幽兰直发呆”。他只能空自怨恨“慨叹世间混浊兮,美丽被妒掩盖”。

叩“天门”不开,诗人便转而求女。他原想天亮后“渡白水兮,再登阆风驻马”,然而“忽然回望”,却见“高丘无美女”,于是悲哀流泪之余改游附近的“春宫”,折下几枝琼花。趁着花朵未落时,回人间送给心中美娲。先到处去求美女了。他先是“命雷神驾云兮,到洛水找女神”,且“托謇修做媒人”,却终因其虽美丽但欠贤淑,而“放弃另求取”。经过一番寻找 :遍寻天涯海角兮,遍寻上界回到人间,终于望见“美女简狄”,然而合适的媒人难找,“亲又不可自提”,就在“心犹豫而狐疑”之间,被“高辛先迎娶”去了。诗人一时之间不知去哪里好,便“只好漂泊四方”。期间在心里想:“即使少康未娶兮,有虞二美未嫁。可口笨媒拙兮,恐亦求婚难遂。还是算了吧!于是仰天长叹:“闺中既深远兮,哲王又沉睡。情怀无处舒展兮,如此抑郁而终怎面对”!

在本章,诗人写自己的“上下求索”。这是在被贬离后的重新努力。但无论“叩天门”还是“求美女”,皆以失败告终。

第四章自“取琼茅来卜卦兮”至“周游观察求索”共38行,为徘徊。

辛辛苦苦地上下求索又遭失败,诗人陷入极度苦闷与彷徨之中。何去何从?诗人无奈,于是“取琼茅来卜卦兮,请灵氛为我占算”以决疑。他问灵氛:“互爱必相吸兮,我的美人是谁?世界这样广大兮,她究竟在哪里”? 灵氛占卜后依解卦说:“卦象显示要远求兮,而且会很顺利。处处都有芳草兮,何必留恋此地”。卜卦后,诗人认真地考虑了灵氛的卦辞。是否应该远去求美呢?去还是不去呢?不去吧,这里“到处一片漆黑”,有谁能赏识我呢?你看那些党人:“腰间束满臭艾兮,反说佩香兰不美,香花臭草未能分清兮,怎识玉美不美?他们是喜欢“粪土”不喜欢“花椒”的啊。去吧,但还是“犹豫不决”:党人虽然不会赏识他,但君王可能会赏识他呢?还是再找巫师降神问问吧。

于是请巫师降神。巫师将百神请来。神讲了很多“吉故”,对诗人说了一个道理:好的君王用人是有“法度”的,如果一个君王“内心真正爱贤”的话,贤臣就不需要自己“托媒游说”,必能被爱贤的君王所赏识重用。(言下之意是说现在的楚王不是你所求的“美人”)最后鼓励诗人“趁着年青未老”,远去另求贤王,不要再犹豫拖延。“一旦杜鹃啼鸣兮(用杜宇啼血的传说,暗示未遇到明君),那百草将失掉芬芳”。到时将后悔莫及了。

巫师降神的结果与灵氛占卜的结果一致,于是引起诗人深深的思索。诗人想到:“为何精美玉佩兮,人人急于隐藏”呢?是“害怕党人眼红兮,因妒忌而毁碎”。现在的楚国“时世纷乱颠倒”,自己随时会被他们陷害(毁碎),“怎可再久留”呢?昔日芳草变成了今日臭草,就是惨不忍睹的现实!“兰芷失去幽香兮,荃蕙化作白茅”、“花椒恃才傲慢兮,茱萸想混入香囊”。连“椒兰尚且变质兮,又何况揭车江离”?野草蔓延哄哄兮,又何芳能抵挡?时世俗流滚滚兮,又有谁能不变? 如今只有自己“这佩带珍贵兮,遭扯断美不脱”,“香幽幽难消散兮,华彩仍未稍磨”。于是诗人决定,“趁我装饰灿烂兮,周游观察求索”,即义无反顾地出游求美(去他国求明君)。

在本章,诗人写自己思想上的徘徊。上下求索的重新努力再遭失败,究竟何去何从,诗人陷入思想深处的极度彷徨,经过反复审慎的思索,最终决定“远走自离去”,离开楚国。

第五章自“我既已得灵氛吉卦兮”至篇末,共21行,为出游他投。

诗人结束了自己的徘徊,认可了灵氛的“吉卦”,于是选择“吉日”,准备出发。他精心准备好“菜”、“粮”,由“飞龙”驾着“美玉象牙”车。既然“异心不能同事”,那就只好“远走自离去”了。他转道昆仑,“赶早渡过赤水兮,今晚到达西方”,“匆匆走过沙漠兮,倚赤水岸稍躺”,“过不周山左转兮,直奔西海不停”,“驾前八龙同舞兮,车上云旗相迎”。一路风风光光,“偷闲暇稍娱乐兮,奏九歌跳韶舞”。眼看就要找到新的希望,诗人从来没有如此心旷神怡过。然而,就在“升临显赫皇界”之时,他“低头忽见故都”,于是“车夫悲马儿恋”,最后诗人“曲身回首停步”。他终究舍弃不了自己的祖国,再也挪动不了自己的脚步。全诗正文到此嘎然而止。

“悲号”虽然是尾声部分,但“停下吧”之后几句却紧接上文,所以归入此章。诗人已不忍心“远走自离去”,但“王朝不需要我兮,为何留恋故居”!既然楚王拒绝推行美政,那就只有追随彭咸归去了。以死殉国之志,此时已明。

在本章,诗人写自己的他投。他投的路途虽然“路狭窄险阻多”,而前景却无限光明,但诗人在“驾前八龙同舞兮,车上云旗相迎”的欢腾气氛中,却“压兴奋缓鞭兮,思绪神游远处”,显得心情黯淡,思绪不宁,唯有“偷闲暇稍娱乐兮,奏九歌跳韶舞”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当他“升临显赫皇界”时却忍不住“低头忽见故都”之际,突然留意到“车夫悲马儿恋兮,曲身回首停步”!立时悲从中来,高声哀叫:停下吧!但“王朝不需要我兮,为何留恋故居”?好无奈啊!于是咬一咬牙;“既然拒绝行美政兮,我将追随彭咸归去!此段抑扬顿挫,情牵魂绕,屈原虽被贬离,但仍深恋楚国的情怀,油然彰显。

离骚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他是谁呢?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1)“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离骚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出示资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 gēng yín )、降(jiàng )、揆(kuí)、肇锡(zhào 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 pí)、道(dǎo):通“导”向导

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生自由朗读四分钟后,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划分。

明确:

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形式特点:1、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2、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3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原来楚词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后来,一般把有语助词“兮”的诗歌称为楚词。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二、赏析课文内容,走近人物形象。

过渡语:看了项羽的《垓下歌》,我们再回过头看〈离骚〉。这里有一组图片,请大家从课文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诗句。

明确:

图片一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图片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图片四: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图片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图片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讨论明确:

1、出身高贵,降生时刻不凡,名字美好。2、器宇不凡。3、勤勉修行,自强不息。4、忧国忧民,鄙视小人。5、是君王的领路人。

思考: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明确:运用比喻句,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如: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这样,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

对屈原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又应有怎样的外貌和气质?请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并结合课文简单说下理由。(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打扮华丽的屈原,第二张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第三张是遭流放后愤怒忧郁的屈原)

学生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出示图片“屈原被贬离开国都”。文字资料: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离骚〉结尾: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结合〈离骚〉来理解。

小结: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用悲壮的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屈原的一生是一首殉道者之歌。

四、积累名句。

出示资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背诵《离骚》,要背出情感和意韵,要背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

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3、重构屈原形象;

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2、补充:五、六、七言不等,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内容更丰富,有“兮”字,相当于“啊”。

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

2、同桌互读,纠音。

3、听读,听清节奏。

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

5、教师范读。

诗歌语言最妙之处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这没说出来的部分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空间,请细读全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蕴,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

明确:主要体味如下词句的意味,先作形象还原充分感受。

关于弃秽:道夫先路 三后 得路 窘步 踵武 荃不察 中情 謇謇 忍而不能舍 灵修 改路

从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

屈原的忠诚未能挽救故国于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间,人们以端午节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在知识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

1、据你所知,这些人都是谁?

3、今天,假如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你要做鲁迅还是海子,抑或第三种人?

明确:学生讨论。无论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

1、阅读《阅读屈原》一文。

2、以“阅读屈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背诵前六节。[教师资源网 M.722331.cOM]

离骚课件 篇5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师: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师: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屈原的《离骚》,来感受伟大诗人屈原的理想和抱负。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了解屈原及《离骚》;品味诗的语言;把握诗的感情;)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屈原,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简单介绍。

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师:不错,下面咱们一起看一下。(多媒体展示屈原生平及其创作作品)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师:课下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先找几位同学读一读,

师:读的很流畅。但是语速太快,注意放慢语速,把握节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再找位同学读下面的。

师:好,不错。下面我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把握语调和感情节奏。

(舒缓,自足地读,对兮字的处理总体要适当拉长,读出那种回环往复而又感慨万千的语气)

师:下面带着对兮字的.理解再读课文,也不妨去掉兮字试试。

生1:试着去掉兮字读文章,就像话讲到一半,嘴巴却僵住,由于意识的强制性,硬生生地把兮字咽下去,肚子里却憋了好大的一团气,不知不觉中兮字又被重新读出,有一种一吐为快的舒畅感。

生2:以前读古文,只觉的很生涩,和不好读,可是这篇文章读起来却很通顺,尤其是句末这个兮字,读这篇文章觉得不是自己在读,而是很自然地觉的自己就是作者,在表达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志气。

生3:兮反复使用,是不是使文章有了一种类似押韵的形式,更富有节奏感?(师肯定)

生4:在兮字的表达下,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生5:兮字会让你不知不觉融入作者的那种思想中去,读这篇文章,总体上要用缓慢的语速,要读地抑扬顿挫一些,给人以无尽地感叹和思考。宁溘死以流亡兮固前圣之所厚。(该生读,获得掌声)

生6:在兮字的抑扬顿挫的叹息声中,我们能领略到诗人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生7:可我觉的兮字也流露着作者的一种无奈与惆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兮字使文章通顺,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每句中都有一兮字,使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味,充分流露了作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对现实的无奈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下面带着对兮字的进一步理解,再来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屈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师:下面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追寻理想的句子。

师:好,下课。下节课我们一起朗诵体味《离骚》中表现屈原追寻理想的句子。

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读得兴味盎然,学生从诵读中得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诵读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担当着传授知识的重任。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和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把握是创造性的对话,符合现代阅读理论。对话的本质决定了诵读在教学中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形式,也是内容。

《离骚》共26句,句句中都有兮,各种意兴和人生况味尽在兮中。读出了兮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因此,它具备了研读诵读问题的典型情景。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离骚课件(热门五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离骚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