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读后感精品

09-26

作文里的文字记录的是我们的青春,写作文可以记录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好作文应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趣引人。怎样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村上春树读后感精品,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1

国外关于村上春树的研究不乏力作,如美国的杰·鲁宾的《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既有专业性,亦有可读性,可谓深入浅出。这种通俗却不庸俗的研究作品,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的。

国内对村上春树的炒作,一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大生产,出现了很多出生即死亡的论文,要不就是炒冷饭,换个表达再说一次;一是各个媒体拿村上春树的可卖点比如诺贝尔陪跑小李子了,长跑了,伪造村上春树语录了,或者断章取义又不标明出处了,不一而足。

写关于村上春树文章的,真正通读过村上春树全集的有几个呢?

当然,这不是必要条件,各人有各人的切入点,在评论层面并无绝对对错。评论谁不会呢?评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了吧,对比于创作,评论永远显得那么洋洋得意。

评论往往一地鸡毛,作品依旧流传百年。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2

很早就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了,大约是在初中的时候,买过他的一本合集,记忆最深的是《再袭面包店》。yjS21.COm

那时候读不太懂村上的文字,只觉得写得很深奥、费解。

后来再读过他的什么书,现在已经忘记了,只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作家,经典必读的《挪威的森林》就是他写的。

直到今年春天的时候,终于静下心来读完《挪威的森林》,感慨于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灵动的文字,直击人心的表达。

最近无意中发现一本村上春树的随笔,刚读完第一章便不忍停下,于是把吴军的《大学之路》暂停读完上册,就开始利用每一个空闲时间读村上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讲跑步的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很好地讲述自律的书。

说到自律这个词语,真的让人很想抓住拥有,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就能获得的一个词啊。

最近我也在尝试有意识地培养自律精神,说白了,就是培养习惯,当你慢慢适应并习惯了一件事,日复一日,自律便产生了。

我的目标是少上网,而作者村上,是每天坚持长跑,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

这本随笔我看来并不是简单的散文,有小说的影子,故事高潮是作者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前后穿插一些回忆的、当下发生的、在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以及每日坚持跑步的故事。

村上是突然地在某一天,看着棒球比赛喝着啤酒的时候,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要写一篇小说,于是处女作《且听风吟》便发表了,并获得新人奖,从此决意专职写小说,便把酒店关闭,搬家,一心一意写故事。

他的成功必有天赋的成分。不过,正如作者做的,天赋有时候是会枯竭的,或者并不是你想有灵感的时候,就能跟自来水似的,就来灵感。

而要以写作为生,做一个职业小说家,就需要坚持不懈,每天写,每天写,自然也能在灵感消失的时候,靠勤奋来补拙,于是,便能持续不断地有新的作品发表出来,并且通过每天的坚持,积累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对于本身的能力都会大幅度提升,自然在没有天赋的时候,也能写出来高质量的作品。

勤勉、耐劳、不惜体力这是村上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东西。

他说写作是一个体力活,或许是吧,仅用一支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需要想象力,也需要日复一日地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笔耕不辍。(我还记得去年我写第一个十万字小说的时候,每天在电脑前坐三五个小时,只有手和脑子在动,更新完一天的字数后,总是累的腰酸背痛,还好有金钱的鼓励,得以支撑下去。)

这样看来,写作是需要体力支撑的,那么坚持运动锻炼身体,也就是必不可少的。

或许因此,村上的这种自律精神,不只是用到了写作上,还坚持用到了跑步上。

村上是一个长跑者,每年必定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也是财务自由的缘故,外加小说家的身份,世界各地可以想去哪里居住就去哪里住上三五个月,到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座访学。

这样的经历,不但增加了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多好的事啊。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居住的那一段时间,也是村上整理写这本随笔的时候,看着村上的文字,体会他临近比赛的心情,更多地是对他的敬佩,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跑步,锻炼了强壮的身体素质,也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品行。

正如他说的,如果不是坚持跑长跑,他不会是现在的他,是的,如果不是坚持跑步,或许村上也不是现在是村上,不会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吧。

说到底,还是要有兴趣,缘起兴趣,进而通过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都会收获很多东西。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生那么长,既然价值观已经成熟,未来已经明确,是时候以一个小兴趣为支点,坚持下去,作为一辈子值得骄傲的事情。

比如跑步、画画、写文章、阅读、摄影、学技能

随便一个,坚持就好。

再也不能过三天打网两天晒鱼的日子了。

看完书详细查了一下作者生平(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最后发现村上和妻子一直没有生小孩,他们属于丁克一族。

不清楚为什么,得知他不要小孩的原因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说不上来原因,甚至说不出心里的感受,只是觉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或许是吧,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都是特立独行。想自杀就自杀(比如海明威、海子),想不要小孩就不生小孩,不会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还有一点,最让我震惊的是,我发现我跟村上的性格很像,看着他写他自己的文字,简直就是在说我自己啊。

不知道这就是伟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写的文字能引起读者共鸣。

还是本来写的就是真实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3

这部作品花了意想不到的时间阅读,主要是因为最初的粗心大意,陷入了传统的无知境地。确实,太小瞧它就很容易忽视它,而不明就里,所以读到主人公与鼠初次见面发生车祸时,我才迟钝地发觉这些文字不简单,于是为了阅读的质量,我不得不从头读起,这种情况在女主角出现后又发生了一次。

这不能完全归结于自己的不认真,实在是之前没有阅读过村上的作品,一开始真的很难发现他的主题和寓意。话说回来,由此看来,村上的作品就是如此,故事线条、框架或说梗概并不鲜明,这让我不时有种阅读意识流**的错觉,但是,他又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呃,这要在后面说起。

说到我的意识流幻觉,最典型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开篇第一句就奠定了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基调,“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主人公说这是他在大学时代认识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不过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了,作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好风长吟》,作为村上文学风格的初始,这分明就是村上自己的话语。从这句话说起他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他写下了对他的写作有很大影响的哈特费尔德。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如果有自己的虚拟作家。

每每想到村上煞有其事地虚构这个作家,说他的生平,他的名言,甚至他的作品内容时,我便觉得有趣,这个怪异的哈特费尔德分明就是村上自己嘛!“写文章,首先要确认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距离。你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心情愉悦有何不好》1936 年)村上居然连“引用” 一句话,都还要虚构完整的作品名和时间。

他还说,一个叔叔把哈特费尔德的书寄给他自己,然后他想到了另外两个叔叔,然后他困惑地想到了祖母的话,这与他的写作有关。有人说,这部作品的精华就集中在第一节了,或许言过其实,但多少有理,这使得第一节显得处处深邃、经典。这不是自然的意识流。村上春树的作品充满了隐喻性、深层次的意义和后现代性,不能说是意种意识流。

再说《好风长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故事讲述的是日本青年在18天内发生的一段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恋情,而那个女孩却是只有4个手指的买唱片的女孩, 联系故事情节,这个女孩其实就是5 年前借他唱片的同学,一首《加利福尼亚少女》既是他们故事的开头, 也成了结尾。整个故事充满了一种忧郁的味道。忧郁、窒息和对天空的利用,都源于以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既是独居动物,又是群居动物,一方面害怕人群,害怕他人的眼光中一瞬的未知色彩,所以总是独自一人;一方面又害怕孤独,畏惧空虚,于是千方百计地想摆脱单身,然而,由于第一方面的原因,人与人的相处总是存在芥蒂,永远无法无距离接触。按说,主人公完全可以将陌生的女孩留在酒吧,他却鬼使神差地将她送回家,又担心她,于是待在一旁直到女孩醒来,有花费了好些时间和精力向女孩解释前因后果,可无论他怎么解释,女孩始终无法完全相信他。所以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距离感。人们总是徘徊在空虚、孤独、追求和逃避之间。

最后说说作品中的寓意。好友鼠要“我”帮忙去见一个女孩,但第二天他却说算了,“我”也并没问什么,后来在与另一位好友聊到最近消沉的鼠时,才觉得有必要问一问。鼠却说算了,“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又打了个比方,“比如虫牙:

一天突然作痛,谁来安慰都照旧桶个不止。这一来,就开始对自己大为气恼,并接着对那些不对自己生气的家伙无端气恼起来。”这一句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有十分充分、合情合理的理由,却无法向别人解释的原因,人与人本就有差距,是无法感同身受的,纵然我用最贴切的言语、最恰当的修辞,你也无法真正理解我,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默然,默然就会使得沟通的断绝,人与人就更无法理解了。

《好风长吟》的语言极为细腻,有人称之为,看似轻松,实则沉重。我也从村上春树朴素的语言中感受到深深的悲伤和忧郁,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沉重和解脱。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4

疑问二:结尾处那两个陌生人为什么猛烈摇撼车?我那么沉醉于不睡的夜晚,在那里找回了自我的世界,但还是要被人破坏的,无法存在。

在生存的压力下,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往往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即使他们想找到它,也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无法自拔。这种种因素,有世俗的价值观,有让人厌恶的各式潜规则等,汇聚成一股无形的力。侵占着我们的主体生活。

使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主流价值观。我们很多时候为活而活,按照固有的价值观念与世人的道德标准一路走来,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退休,被时间之轮无声无息地推着前进,一转眼,便是半生蹉跎。我们没有办法。

正如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的思考。即使我们冲破世俗的陷阱,跳出道德和世俗的框架,我们还能做什么?世界和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冰冷。

我们最终还是束手无策,在强大的主流下,心灰意冷。我只能哭。泪如泉涌。

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个小铁箱里,无处可逃。这就是结局。人永远无法自由的生活。

必须顺从组织的安排。

疑问三:《眠》最终要表达的东西。《眠》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它只提供情绪、状态,只等待有相同体验的人来为它默然,此外它没法提供答案和后续,《眠》只是提供一种角度,让我在无解的长期失眠中,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漏洞。

很多人过着千篇一律,毫无营养,却因为生计、稳定等要素无法停止的生活。它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助和悲伤。同时,高屋建瓴的在结尾处指出:

即使你反抗。最终也是灭亡。这是一种时代的趋势。

《眠》的后记中,村上写了一段他改编了这篇写于1989年作品的想法,我觉得可以作为此文的结尾:我常对短篇**干这样的事。长篇**我绝不着手修改(这么做会导致均衡的崩溃),而短篇**往往有从现下出发加以改写的余地。

有些生活是长篇**,有些,只是短篇**而已。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5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像初美说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里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岁――死在一个成长的年龄。他以死来作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对于直子来说,本来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坚定地走过成长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带给她的是,要自己去对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说的那样:“在他(木月)死了以后,我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同别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爱上一个人。”对成长的恐惧最后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渊。即使有疗养基地可以让直子身心放松,即使渡边作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连的唯一链条”,也无法把直子从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亲的弟弟,不都是在这个成熟的年龄段,在对成熟的恐惧,迷茫和痛苦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吗?玲子,也是作为其中的一员,仅仅是没有失去生命罢了。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像主人公渡边一样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这些转变,即使我们自己并不了解为何迷茫,即使这种转变是被环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泽,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适应这些转变,但是,永泽的内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这种转变,只不过,他用自己的“奋斗”成功逼自己完成转变,而不是等社会来逼他转变。这也是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村上春树读后感 篇6

《挪威的森林》这部**的主线是主人公渡边彻与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女人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木月是渡边高中时唯一的朋友,也是直子的男朋友。这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关系非常密切。然而,木月18岁时在车库里毫无征兆地自杀,给直子和渡边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于是渡边离开神户,去了东京,和敢死队一起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他成就了一个非凡却又极端的永泽,并结识了永泽的女友初美。他在车站第一次碰到直子,所以经常一起散步,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和吃饭,偶尔还聊起敢死队的趣事。

渡边拿蛋糕庆祝直子20岁生日时,直子出人意料地健谈,但后来他哭了起来。

醒来后,直子不辞而别。后来,她写信说她要离开学校去疗养院。渡边去了直子住的疗养院,见到了室友玲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渡边彻认识了绿子,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并与她相知相惜。

父亲去世后,绿子去了小林书店,和妹妹一起搬家。渡边也搬出了宿舍。渡边彻因为玲子来信说直子的情况不好而无限悲伤,于是忽略了旁边来找自己的绿子,绿子因此找借口离开了。两个月后,绿子(lvzi)主动找到了渡边,并且因为他喜欢他,他和那个男人分手了。

渡边彻终于明白自己对绿子的感情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直子,心里很是矛盾,于是写信给玲子倾诉,玲子也给出了客观的解答。

不久之后,玲子写下直子在树林里自杀了,葬礼非常悲伤。渡边彻进行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想了很多很多关于直子的事,回来之后心里仍旧悲伤不已。玲子从疗养院出来,在渡边开始她的新生活之前拜访了渡边。

渡边给了绿子一顿,想从头开始。但是当绿子问他在**时,他茫然了。 他不知道他在**。 他只是一次又一次给绿子打**。

**从主人公渡边对直子的回忆慢慢进入,直到回忆不再像回忆,而是像正在进行的故事。**开头说,“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在那个年龄,无论目睹什么感受什么还是思考什么,终归都像回飞镖一样转到自己手上……就连直子的脸,一时间竟也无从想起。我所把握的,不过是空不见人的背景而已……原来我的记忆的确正在步步远离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渐远离自己一度站过的位置一样……尽管如此,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远离开去了……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

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一个人回忆十八岁的感觉,一切都终归会回来的无奈,无法记起却又无比重要的脸庞,记忆远去的无助,没有被那个人爱过的悲哀,一切的一切在开头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孤独磁场,将读者的心纳入其中。

其实,每一个人的离开,无论是生命的戛然而止,还是某个角色的不告而别,或多或少都会让我们有一种孤独感,就如同自己的生命旅途里少了一个人的故事,总有一种失落感。木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年轻的十八岁,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自杀,谁也不知道他这么做的理由,或许村上自己也不知道。是因为孤独么?

我们只能猜测这将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

但是,他的自杀,使得渡边彻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使得直子失去了恋人,他留给渡边彻和直子的是无限的孤独感,甚至留给我们的也是这样一种孤独感。直到后来,子子的死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最后,她因为抑郁自杀了。还有初美,深爱着从来不懂怜惜自己的永泽,无论永泽怎么对她,她都不离不弃,但是却在永泽去了德国之后的两年和一个男子结了婚,又过了两年便用剃刀割断了手腕动脉。

这个女人对爱情的执着迫使她一步步孤独。我不禁感到孤独的生活。

木月的死使得渡边彻失去了朋友,使得直子失去了恋人;敢死队的离开让渡边彻身边又少了一个人,少了些许欢笑和谈话;永泽的离开让渡边彻身边少了一个带自己花天酒地和激励自己的人,也让初美失去了爱情;初美的死使得永泽失去了一个深爱自己的女人,使得渡边彻失去了一个像姐姐一样的朋友;直子的死使得渡边彻失去了最牵挂的人,使得故事失去了女主角;玲子的离开让渡边彻为之高兴,却也同样失去了某些东西;而找不到绿子从头开始,这让渡边彻彻底茫然和恐慌了。一个一个的都走了,还剩下些什么呢?可能每个人的人生都大致如此,因此这个时代也大致如此。

读罢《挪威的森林》,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了。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孤独。

渡边彻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他安静,因为他的假期生活大都是读书、写信、散步、洗衣服之类的;他被动,因为无论是在和直子、绿子还是玲子的交往过程中,他都很少主动出击;他说话的方式很有意思,“就像漂亮地涂了一层墙粉”;他不被人理解,也不求被人理解,因此他的朋友极少,也很难向人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他似乎没有什么追求,一直委身于生活的河流当中,带着些许孤独、无奈、彷徨和迷茫过着平淡的日子。

其实说到底,他就是一个孤独、轻微自闭,不被人理解却也不求人理解的城市青年形象。他敢于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而去做自己喜欢而且认为有必要的事情,敢于尊重和坚持内心的独立,他是为自己而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尽管社会的束缚和压抑让这种品质无法更好地生长,而是畸形地衍生出了孤独、无奈、无助、迷茫这一类负面情绪,但是,渡边彻依旧能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把玩着孤独,品尝着无奈,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不害怕孤独,但他不害怕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对别的没有兴趣,所以才能把自己同别人分开来考虑”。

**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形象可能是直子和绿子。她们是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直子沉静内敛,绿子热情奔放。虽然她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但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沉重孤独的阴影。

直子的孤独源于她孤独症、悲观和脆弱的心。她的这种性格导致她不愿意与社会接触,甚至对社会产生恐惧,因此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心,而这种孤独感又反过来加重她的自闭和内心脆弱,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她总是想得太多,总觉得自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她生活得很郁闷。

自从木月离奇自杀后,直子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失望之中。

其实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一般的人都能够随着时间的**而慢慢恢复那个硕大的伤口,对于直子来说却不能。很多人都明白,不管社会有多失望和害怕,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直子也不是不明白,只是她的自闭让她不愿面对心中的不良情绪,也不愿意将其发泄出来,而内心的脆弱又让她无法承受这些打击。

因此,直子只能在时间的漩涡中越陷越深,直到出现心理问题,最终选择自杀。这是一个孤独女孩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绿子和直子是不同的女孩。她乐观,坚强,敢爱敢恨。

不是因为绿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相反,她的生活也有很多艰辛。在过去的20年人生当中,她连一次、哪怕一次都没有撒娇任性过。因为她的爸爸妈妈根本不理她这一套,而且父亲在她撒娇任性的时候就会发脾气,最后吵得不欢而散。

从小到大,她的家人大多一个接一个离开,但这些痛苦和挫折让她更加坚强、自信、乐观。

面对家附近的一场大火,绿子非常放松和冷静。他甚至拿着啤酒和吉他,坐在三楼晾衣台上喝酒唱歌。绿子甚至打定主意,要是火烧到家里来了,也不跑,死了就死了呗。不管她说的是真是假,至少她对死亡的不可思议的冷静态度让我们困惑不解。

这是要经历多少苦难,是要有多看得开,才能有这样淡定得让人害怕的心态。正常的读者都会觉得绿子脑子不正常,渡边彻刚开始也是这样觉得的,只是后来习惯了,见到她,反而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她在父亲遗像前脱得一丝不挂的惊悚举动,不知道渡边彻是否也能理解。

绿子不孤独么?绿子其实也是孤独的。小时候,她缺乏爱,经历了亲戚的逐一离开。 谁能不感到孤独?

只是她不害怕孤独,懂得排遣和把玩孤独而已,这一点和渡边彻很相似。因此,渡边在远处的直子,同时,他也对身边的绿儿子有好感。

**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迷茫就已经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迷茫。无论是孤独、轻微自闭、不被人理解也不求被人理解的这一类人,还是自闭、悲观、内心脆弱的这一类人,或者是乐观、坚强、敢爱敢恨的这一类人,她们的孤独多多少少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孤独。

**书中提到的许多图像象征着当时的一些特殊事物,如萤火虫、水井和直子所在的疗养院。

**中的主人公渡边彻不止一次提到他很喜欢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比尔盖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谢志宇认为“作者的这一设定恐怕寓意着这部**试图表达的与《了不起的比尔盖茨》相同的主题:幻灭和死亡。

”同样,《挪威的森林》和《了不起的比尔盖茨》一样,都大量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李柯将《挪威的森林》中的灯光、萤火虫、水井与《了不起的比尔盖茨》中灯光、比尔盖茨的别墅、峡谷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前者的灯光象征了主人公“我”的爱人和精神寄托,萤火虫象征着主人公孤独、微弱的生命之光,水井象征着死亡。该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虽然村上春树在创作手法上颇受菲茨杰拉德的影响,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之上,而是充分发扬了日本文学的民族风格,使作品人物更具有日本“私**”人物的特点,描述手法也更委婉细腻,富于阴柔之美。

《挪威的森林》是由《萤》这部**扩写的,因此萤火虫在《挪威的森林》中肯定是个重要的意象。**中提到萤火虫是在写敢死队临走前送我一只萤火虫的时候。在这里,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萤火虫和主人公渡边孤独的心灵。

在我看来,萤火虫是孤独、困惑和无助的象征。

这只是一只误飞的萤火虫。它碰巧被敢死队抓住,作为临别礼物送给渡边。在渡边彻看来,它是一只光线微弱、颜色浅淡、睡眼惺忪而且还衰弱得奄奄一息的萤火虫,毫无生机。这只孤独的萤火虫使主人公渡边陷入孤独的回忆和孤独的沉思。

在这一部分描述的场景中,一切都是安静和孤独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容易陷入记忆和沉思,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和困惑。“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脑海中。

那微弱的光点,仿佛迷失在灵魂的方向,在漆黑的黑夜里来回穿梭。”

**另一个重要的形象是井。提到水井,总是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日本著名恐怖片《午夜凶铃》中的水井就是一个十分恐怖的东西,让人看了总是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在这部**里,水井这个意象是和直子联系起来的。那是直子告诉渡边彻的一口井,直子说是一口很深很深的井,而且没人知道它的位置,只知道它在他们散过步的那个森林的某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走路不小心,你可能会掉进这口神秘而深不可测的井里。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这里的井是死亡的象征。这样,就可以解释这口井与直子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寻常的联系。

**它还提到了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将其描述为一个没有精神疗养院感觉的天堂。在那里,一切都很和谐,风景优美,人情优美,生活有规律、有意义。他们那里没有医生,每个人都是患者,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也几乎没有秘密,人一旦进入那里,便懒得出去,或者说害怕出去。

在这里,我认为直子所在的疗养院象征着那一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但它确实超越了现实。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也许在压抑、空虚、孤独、迷茫的生活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他们更加孤独。

村上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日本青少年内心的观察和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描写了青少年们孤独、迷茫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助和无奈,同时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孤独。当我们看到渡边、直子或绿子时,我们可能都会产生共鸣。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抵触和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慢慢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于是一不小心就迷失了自己,时常感到彷徨、迷茫和孤独,内心的空虚感和无助感肆虐。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使整个时代都是孤独的,我们也不会害怕孤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