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运算教案必备

09-27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怎么才能让幼儿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便运算教案必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简便运算教案(篇1)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形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1、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板书: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和不变)

6、提出猜想。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96+237

男生完成:76+3024237+96

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猜想。

2、小组内猜想。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事例验证。(寻找身边的例子)

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

42=24

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

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165=165+35

②1013+214=()+()

③80○50=50○80

④48+29+52=48+()+()

⑤()+()=()+()

(1)自主练习。

(2)交流: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最后一题:可以怎么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

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

(2)小结: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关键: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

304+215=519215+304=()

(二)创设情境探讨算法

1、设问启忆。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城市ABAB115千米

第五天城市BCBC132千米

第六天城市CDCD118千米

第七天城市DEDE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115+132+118+85②115+132+118+85

=247+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365+85=(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200+250

=450(千米)

(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

(4)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

(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115+132+118+85④115+132+118+85

=(115+85)+(132+118)=200+250

=200+250=450(千米)

=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

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自主练习优化算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25+14+18575+168+25245+180+20+15567+25+33+75

(1)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对比练习

比较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你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56+78+22+44(56+22)+(78+44)(56+44)+(78+22)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同桌互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60+255+40282+41+159548+52+468

135+39+65+1113+46+55+54+875+137+45+63+50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归纳算法练习、优化算法练习和运用算法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四)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小结启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解决高斯的数学题。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10150

=5050

3、交流。高斯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计算有什么帮助?

五、随堂练习

练习五(4)

六、作业布置

练习五(5)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简便运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 (2) × - (3) - × (4) × +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简便运算教案(篇3)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72098=180036=620xx210=

56056=72072=1800(36)=6200(62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1)

(2)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xx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六、小结(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简便运算教案(篇4)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运算定律,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

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整理运算定律。

三、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我们来认识一下,课件出示高斯的图片。(这就是德国数学家高斯)你们知道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在小学读书时,有一天数学老师让全班学生做一道计算题:(课件出示)1+2+3+4+………+98+99+100=?大部分同学都在苦思冥想,而高斯却很快得出了结果。你想知道高斯是怎样算的吗?同学们猜想………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知道高斯是利用了我们学过的哪些运算定律吗?――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运算定律。(揭示课题:运算定律)

2.汇报交流:

a×b=b×a  a×b×c=a×(b×c)(a+b)×c=a×c+b×c

(1)13+81+19                a.17×(4×25)

(2)9×13+13                b.13+(81+19)

(3)137-42-58                c.725÷(50×2)

(4)725÷50÷2               d.13×(9+1)

(5)17×4×25                e.137-(42+58)

(4 + 250)× 4 =       25 × 29 × 4 =

26+74+38+62 =         429 -24 -176 =

98×99 + 98 =         3550 ÷ 71÷5 =

125×88                748-(148 +29 )

=125×(80+8)              =748-148+29

=25×(11+4)              =25×125×(20+4)

=25×11+25×4             =25×20+125×4

师:完成了这组题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或者你想提醒自己注意些什么

98+87+113 +2                   483-167-133

700 ÷4 ÷25                   98×474+226×98

645-297                     75×9+75

29×101-29                   87×17-6×87- 87

125×88                     79×99

(1)一套运动服,上衣58元,裤子42元。买10套运动服多少元?

(2)仓库有360吨大米,4辆车运了9次运完。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吨?

(3)小店里有17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卖4元。一共有多少元?

(4)苹果橘子各有15箱。苹果每箱32千克,橘子每箱22千克。苹果比橘子多多少千克?

1.老师这里有三个数字40、8、125,请根据学过的运算定律,自己编几道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学生小组活动,把编的题目写下来。

3.学生汇报:

4.你能模仿88×125,编一道能用两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吗?说一说它的的计算过程,小组交流一下。

说一说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简便运算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 (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平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简便运算教案(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简便运算教案(篇7)

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三课时,课本第21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能根据数据的特征合理选择算法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和运用的过程,培养简便计算意识,发展观察、概括能力和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会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学习难点:

理解减法的性质,能根据数据的特征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世界读书日”图片。

2.引入例3。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3。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解决问题。

3.交流算法。

呈现三种算法:①234-66-34;②234-(66+34);③234-66-34

汇报:

方法一,234-66-34,用“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剩余页数”;

方法二,234-(66+34),根据“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剩余页数;

方法三,234-66-34,用“总页数-今天看的页数-昨天看的页数=剩余页数”。

4.观察概括。观察算式①和算式②,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

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b-c=a-(b+c)。观察算式①和算式③,你又有什么发现?

结论2: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b-c=a-c-b。5.比较算法。

问:在计算234-66-34时,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好呢?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如果减去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就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那么就把两个减数交换位置,用被减数先减去这个减数比较简便。

1.完成课本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21页“做一做”第2题。

完成课本练习六第3题。

简便运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6.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7.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 总结: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简便运算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掌握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正确计算。

2、明确在各步简便运算中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数量的简便运算练习,让学生通过有效练

习逐步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2) 学生填写p87的表格。

3、我们在做简便计算时还常用到哪些性质?m.yjS21.COM

1、课前布置让学生自编或搜集一些简便运算的题目。(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

编的题目,并弄清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并把一些典型题目全班交流。)

(1) 小黑板出示要求:

①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所编的1-2道题目。

②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③正确进行计算。

(2)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2、小黑板出示例1:计算4×2/7+5/7×4(全班练习,指名板演,说出简算依据)

2、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课本第87页“做一做”

3、用同样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 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完成得又对又多。

4-2.98-0.02 4758+707+5242+29325×7×4×11 29.6×48+104×4.897×99+97 40000÷125÷8

七、选做题:

幼儿园教案《简便运算教案必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便运算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