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家长应抓住孩子和小朋友良好相处的每一个时机进行赞扬,就算是很小的方面,例如某天和小朋友走同一个地方时他没有无理取闹时都可以给予赞扬。教导他对小朋友应谦让互助,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贵在父母的坚持。应培养宝宝主动帮助别人,如小朋友摔倒了,应赶快去扶,并帮助拍掉身上的土。家长、老师要鼓励她大胆交往,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小朋友们的集体游戏中去。
网友:我儿子现在23个月了,语言能力非常好,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平时在家里也刻意不太惯他,他也愿意跟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分享,有好东西都会给大家一起吃,可就是出去和小朋友在一起时就特别“独”,自己走在路上就不让别人走,滑滑梯,玩玩具都是,还总说“打你不听话”“我走,我走,你不走”“小妹妹不玩”“小哥哥不抢我的”“怎么没有我的地方了”之类,让我很苦恼。我们刚开始上亲子班,他特别没耐心,总自己就跑了,静不下来听老师讲,也不喜欢小朋友。这两天更是一不如意就哭闹,但只是针对小朋友,小区的老人们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懂事。请问我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也凶过他,也讲过道理,但好像成效不大,我想可能我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长赞赏行为的局限性。平时家里和他分享的只有长辈,在和大人分享之后,大人们一定会夸奖他,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当然当孩子行为正确时夸奖是必须的,但切忌过头,让孩子变成为得到夸奖而去做事,而不是真的明白这样做事是自己必须的。在和小朋友交往和分享时,孩子得不到小伙伴的赞许,自然就很“自私”的划出自己的领地。
家长应抓住孩子和小朋友良好相处的每一个时机进行赞扬,就算是很小的方面,例如某天和小朋友走同一个地方时他没有无理取闹时都可以给予赞扬。教导他对小朋友应谦让互助,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贵在父母的坚持。应培养宝宝主动帮助别人,如小朋友摔倒了,应赶快去扶,并帮助拍掉身上的土。家长、老师要鼓励她大胆交往,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小朋友们的集体游戏中去。
2、因为接触比较少的缘故。常带他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和其它小朋友多接触,最好给他找几个比较固定的玩伴。另外小朋友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大人在带他跟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要表现高兴的情绪,行为应表现开朗大方一些,渐渐影响小朋友交友时的情绪。所以常照顾小朋友的人的行为、性格对所照顾的小朋友的影响是很大的。
3、安全感作祟。他实际上并不是在抢占玩具和“地盘”,而是在抢夺资源,就是满足一种独自拥有的欲望,更实际一点说他在害怕害怕失去的不是玩具,而是关怀和爱意。因此重要的不在分享,他感到的威胁是其他小朋友的出现和自己亲人对对方的关怀和照顾让他患得患失,无法理解亲人之间稳定的长久的和不可替代的情谊,这种占有其实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就是被关注、被瞩目、被环绕也是关爱的导火索。
当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用一样东西,走同一条道时,家长可以严厉制止他的行为,当他安静下来就与他讲道理:大家都喜欢他,但不喜欢他不肯与小朋友一起快乐的这件行为。
4、年龄心理因素。对于2、3岁的宝宝来说,不愿与人分享某些对他来说重要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等他长大一些,他就会明白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东西比自己一个人霸着要有趣多了。
当两个宝宝在抢玩具时,他们往往简单地认为这个玩具抢过来就是我的,抢不过来就是别人的,可以轮流玩的想法就根本没有想到过。你这时可以建议宝宝轮流试试看,并向宝宝保证分享并不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大家一起玩。还要向宝宝指出,“把玩具与人分享,别的宝宝也会更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平时,爸妈也要尊重宝宝的物品,用他的东西时要征得他的同意,而且有借有还,妥善使用。
父母不要逼迫宝宝进行分享,甚至为此而惩罚宝宝,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宝宝不尊重别人的物权,更多抢夺别人的玩具;也可能造成宝宝害怕分享,变得真正的自私。
小班下学期,我班新来了一位名叫洁洁的小女孩,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安静。
渐渐地她来我班已经两个星期了,她给我的印象正如她自己的特点:她是一个比较安静、干净的小女孩,而且很少和小朋友说话,别人活动时,她就静静地站在一边,但是学习的时候很认真,老师的话句听得进,但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班里有这样一位孩子,就好像没有她一样,虽然省心、省事,却不容易接近。
有一次,在户外做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我请小朋友们自己找一个朋友一起玩。其他小朋友们都各自找到朋友玩去了,只有她一个静静地站在一边看别人玩。于是,我走到她旁边,问她想玩游戏吗?她用蚊子般的声音告诉我,我几乎没听见。我问她:“老师当你的朋友,和你一起做游戏好吗?”她望着我,我看出她眼中的喜悦了。她把她的手递给了我,我故意说我忘记怎样玩这个游戏,问她是怎么玩的,她很熟练地教我玩法。原来,她很会说话,而且普通话还很标准呢。
做完游戏,我夸奖她很能干。她听了,两眼望着我,很乖的样子。我凑到她耳边,轻声地问她:“你知道老师是喜欢哪个小朋友吗?”她摇摇头,我让她猜,她说媛媛。
我吃了一惊,孩子原来也是那么心知肚明,也许是平时老师喊媛媛的名字多一些,表扬媛媛的话多一些,所以她会这么认为。我又问她,你觉得老师喜不喜欢你,她好半天才小声说不知道。我悄悄告诉她,老师其实最喜欢你,因为你听话、懂礼貌,而且学习认真,孩子的笑容堆在了脸上。
是呀,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我们往往会忽略,但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在这里,我想跟所有的孩子说:孩子,老师最喜欢你。
喜欢打小朋友
本学期,幼儿升入中班后,比原先活跃了许多,再加上搬入新教室后,活动空间也大了,孩子们在班里经常跑来跑去,或者学奥特曼互相打着玩。
周芯蕊就是这些孩子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她喜欢和老师在一齐,但是她经常会与周围小朋友发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来向我告状,说周芯蕊打了他等等之类的话。
观察实录:
在我观察了周芯蕊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她爱打人,而是她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恰当。例如:早上排队时芯蕊是排在第一个的,她很高兴,而这时刘妍小朋友站到了芯蕊的前面,于是芯蕊就推了她一把,结果手重了,妍妍哭着向我告状说芯蕊推他了。我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我走过去把芯蕊叫了过来,对她说:“芯蕊,你为什么推妍妍啊?”芯蕊说:“我没推她,她不排队就跑到我前面来了。”我又问她:“你是不是想让刘妍让开一些啊?”芯蕊点点头,我又告诉他:“你想想,如果你不用手推妍妍,还能怎样告诉她啊?”芯蕊想了想,对我说:“小便要排队,我站前面了你就要往后?”我笑了,摸着芯蕊的头说:“对啊!你要是这么对刘妍说,她不就不会给你告状了吗?”芯蕊点点头,对我说:“老师,我改了。”
措施:芯蕊是个聪明的小女孩,老师说的都会听,告诉她遇到事情不能够打小朋友,能够过来告诉老师。教师必须要发现幼儿的问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