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10-16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师资料呢?或许"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1

一、知识积累: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2.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三、同步考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相同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劲jìng 劲拔 遒劲 疾风劲草 刚劲挺拔

B.泊bó 停泊 漂泊 淡泊名利 水泊梁山

C.应yīng 应届 应聘 应声而落 应有尽有

D.鲜xiān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屡见不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淘汰 出奇制胜 威慑 厉兵秣马

B.热衷 磨肩接踵 翱翔 相辅相成

C.迷惘 变换莫测 爆炒 招摇撞骗

D.诙谐 头晕目眩 嬉笑 若及若离

3、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接管 B.接手 C.接替 D.接任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政府取消了传统的“斤”和“两”,代之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克”和“克”。

B.第16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主题是“电动车——21世纪的清洁交通工具”,这一主题在环保观念深人心的今天,无疑是很有号召力的。然而,电动汽车的使用能否真正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旧社会,一会儿这个“款”,一会儿那个“费”,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都想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

D.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邮政对其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从邮寄包裹,EMS特快专递,到邮政汇款、163上网接入服务等等都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速,业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一句话:信函服务较好,汇款差强人意。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婷、杨兴合作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报道香港回归的力作。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四、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②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 a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 b 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④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c 在南海的夜幕中。

⑤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在画线的a,b,c处填上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易旗 冉冉 消逝

B.易旗 慢慢 消失

C.易帜 冉冉 消失

D.易帜 慢慢 消逝

2、②③自然段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序,并且精确到小时、分钟,这充分展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严肃性、重要性。

B.文中的对比手法不止一处,都表现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C.作者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自豪感。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表现出大英帝国156年前气势汹汹地从海上袭来,现在又从海上灰溜溜地逃走。

4、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所引发的百万拖欠场租纠纷案,昨天有了最终结果。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由音乐会主办方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支付故宫博物院场地租用费100万元,并支付利息。20xx年6月13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就在故宫午门广场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事宜签订了《协议书》。协议约定,故宫博物院向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提供午门古建筑区域作为演出活动场地,共计收费200万元。合同签订后,中艺公司仅支付了100万元,且延迟一天撤出场地,因此故宫博物院起诉要求中艺公司支付尚欠的租金100万元、延期租用场地费20万元及违约金。法院认为,中艺公司举办完“三高”演唱会后,未按协议约定向原告履行支付场地租用费余款的义务,其行为已构成违约。

五、阅读下列选段,回答8-10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8.选文第一节点明事件时间,在最后说“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如此点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释“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在交代每一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反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2

长沙市井湾子中学:石丽

教学目标 :

1.       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

二、     扫除字词障碍。

三、     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

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苦心?

3.       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

(2)、选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学手法

(4)、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离开维多利亚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新闻特写、一般新闻、通讯的区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3、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概括性、时效性

4、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文本探究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特写性消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特写性消息的特点: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一)梳理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标题虚实结合,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梳理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段)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非常多,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动态感,色彩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5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6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 品味文章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 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 掌握新知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归纳式板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得把握课文。具体的板书设计我将在授课过程中为大家呈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三、 分析课文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 白话文…,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7、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篇9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例如,第一个场景写到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时,作者回忆了港督府的修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笔锋一转,“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陈迹”二字写尽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的民族尊严、民族自豪。“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又如,最后一个场景写到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作者默默计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香港离开祖**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作者反思历史时心潮的起伏。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落后就要挨打!

相信《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不列颠尼亚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