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读后感(集合五篇)

10-23

诚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坦率地说,我个人相信您一定会对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搜集的“持久战读后感”产生兴趣。细心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获得了一份宝贵的知识,更领悟到了作者的卓越才华。作者运用奇巧的笔锋,使得文字、句子仿佛活了起来。读后感正是通过阅读书籍后所体悟到的内心感受和领悟。它充满了激发我们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望的力量。在您读完这本书后,我真诚地希望您能获得一些收获和启迪!

持久战读后感【篇1】

3、当时“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夸大了敌人的强弱矛盾,把它作为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依据;速胜论夸大了其他矛盾,忽视了敌人的强弱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有些人认为另一场战争是注定的。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立马获胜,把日本赶出中国。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会对中国的抗日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四。要冷静地思考,我们必须看到整体而不是部分,看到未来而不是现在。我们要有一定的头脑,能够装上能力,不断加强自我,锻炼升华,看到胜利的曙光。敌退步我进步:

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其目的失败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占领中国领土。这是日本不可避免失败的主要原因。

5、从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中,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学着面对事情,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并防御事件中的突发性,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也值得我们学习,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但如果能在生活中运用更好。

6。所谓:不以恶小,不以善小。在持久战中反映地也是这个道理。

不要因为胜利的小进步而试图不胜利,不要因为对对方造成的小伤害和小影响而试图不执行。我们处于劣势,就是要不断争取胜利和进步,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这样才能成为为大的胜利,取得为大的成就。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的给与对方于杀伤,不断的动摇对方的决心,不断的给对方制造不良情绪,长久下去,就可能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使对方变得疲惫不堪,使对方失去胜利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道理。

毛泽东当时的基本原则是削弱对方,保全自己,增强自己。

7号。毛主席在民族危难之际,把党、人民和人民军队从泥潭中拉出来,带领我们的人民军队克服了许多困难,使之更加强大。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长征途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赤水四渡。这些并非偶然,我们时刻要学会休养生息,并不能在敌人强大的时候硬碰硬,而要找准时机,时刻准备着,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且这不是遥远的未来。

当时的日本如此横行霸道地侵占中国,原因归结于中国人民的不团结,未能同仇敌忾,仍在自相残杀,国共两党之争越演越烈,群众们人心惶惶。然而,在21世纪,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其他外国势力使用**和**元素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此外,台湾大学生向美国求助。这些现象都令人心寒。

而国际舞台并不稳定,很多国家都准备好行动。韩国最近多次侵犯我国渔民,挑衅事件时有发生。还有南海问题,我们现在就是内忧外患。

当时,毛泽东能够团结中华民族,取得如此成功的抗日胜利。现在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民族团结问题。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国要想在其中站稳脚跟,必须是一场长期的战斗。只有民族团结,我们才能冷静思考,制定总的行动计划,用正确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繁荣。

这些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去做的。

持久战读后感【篇2】

这时,毛泽东把目光转向全国,开始关注前线战场的形势,开始考虑抗日战争的大局。他通过对日军在进攻中已经在许多地方与国民党军队呈相互攻防状态这些基本事实,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也进一步发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毛泽东得基本结论是,前线战场的抗日战争也必须是长期的、持久的。基于这一认识,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以供通过。

总的方针是:当敌人深入进攻时,必须在外面部署足够的力量,与里面的主力合作,增加敌人的困难,减少自己的困难,创造有利于持久抗日战争的军事和政治局面。

蒋介石在接到毛泽东的建议后,极力表示怀疑。一方面,他是军事行家,从军事角度考虑,他感到毛泽东的建议高明,与日本人打仗,确实应该这样。另一方面,他又想到毛泽东怎么能仁慈地提醒自己,他和毛泽东打了十多年的战争?

几经犹豫,蒋介石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这就使蒋介石失去了在黄河以北发动兵力,与敌人相互攻防,从而对日军进行持久的抗日战争的机会。日军一路南下,攻占了中国大半的领土。

但是,国民党军队毕竟数量多,又陆续将主力撤至西南,而西南地区山多路险,易守难攻,日军打下武汉后,再也难以组织起有力的攻势去攻打中国的西南地区了。日军不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中国已经成为现实,这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的预言是正确的,也证明了前线战场必须是一场长期战争。

毛泽东见蒋介石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不再对蒋介石抱多大的希望,他坚定了以我为主、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主,再进一步深入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创造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局面的决心。

1938年2月下旬,毛泽东决定**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八路军的新战略方针。会前,毛泽东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这就是:

在武汉、徐州等地一旦也失守的情况下,为了坚持持久抗战,八路军应该有足以影响全国抗日全局的动作。从本质上讲,这一运动实质当敌人进入我国,即日军对我国南部进行大规模进攻时,我国八路军也在敌后推进。在敌后建立了更多能够独立作战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

**政治局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一方针。

后来,毛泽东的政策虽作了具体调整,但基本思想没有改变。敌进我进,使我军在日军向南大举进攻的时候,开入敌后,在敌后展开,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不仅立住了脚,牵制了日军,支持了全国的持久抗战,而且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奠定了基础,也使毛泽东进一步摸索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1938年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徐州保卫失败,意味着中日战争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军的下一步行动有两种可能:

一是主力转向华北,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是继续向南进攻,打击武汉、广州。准确判断日军的动向,是决定我们党战略方针的基础。同时,到徐州沦陷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各种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规律性。

毛泽东开始着眼一段时间,冷静地分析当前形势的变化。

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回忆说,那段时间,毛泽东白天在院子里走,常常因为对某个问题的深思熟虑而忘记了别人。晚上,毛泽东看了各种**,研究了全国的军事形势,彻夜不眠。

通过对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情况和国民党正面战场情况的分析,毛泽东开始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全国持久抗战的思路,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要广泛发展;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要保存主力。中国保持和发展军事事力的能力是抗日战争持续的基础。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今后的抗日战争实践中,中国人民遵循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战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论持久战》又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

对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具体地说吧,《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打赢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文章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持久战读后感【篇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5月,卢沟桥事变以来,随着北平、华北、南京的沦陷,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日战争的第十个月。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

这时,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发生了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的情况。总之,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国内外各级各方面都有拥护者和共犯。然而,迫切需要一种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理论。

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具体指出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的滥调,拨开人们思想上存在的迷雾,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同时也回答国际朋友们存在的疑虑,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一些领导人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先后发表文章。于是,就在这个5月,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总结抗战l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的智慧,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论持久战》,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效地批判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

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阶段的战斗形式主要是游击战,在运动战的帮助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局部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一定会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文章中,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并驳斥“亡国论”、“速胜论”,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体现了一代领导人的大智慧和大局观。

持久战读后感【篇4】

读了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我感触良多,对历史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我一直敬仰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文采,可是这次读完《论持久战》之后不得不为他那洞察古今以及超前而又卓越的目光所折服。他充分论述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持久战。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

他的思想方向实从政治层面来认识的,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和理论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正如毛泽东在文章中所说,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方面都很强大。但是,它对中国发动的战争是野蛮的、倒退的,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国际地位将处于不利地位。中国虽然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方面比较薄弱,但战争是为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因此它将得到国际援助。

中国正处在一个进步的时代。与日本相比,中国土地大,物产丰富,人民富裕。

读完整篇文章,我对这位伟人深感钦佩和钦佩。也从中学到了好多知识。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毛泽东的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和弊两方面,所以我们看问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不能只看其表面而忽视其内在的。

历史是公正的。他没有让任何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人白白流血,也没有让任何热爱和平的人失望。最终,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世界人民战胜了法西斯,实现了和平。回顾历史不由的感慨道: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裳,以人为镜,可以看到得失,以历史为镜,可以知道大起大落。

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史为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过去的一切终究都成为了历史,我们回不去也无法参与其中更无法改变历史,可是我们拥有革命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的今天,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用心去经营生活,每天都活的充实而又美好!

持久战读后感【篇5】

读毛泽东“论持久战”有感

大背景抗日战争打响以来,“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天天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逐渐弥漫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阴云。失败主义的亡国论大呼,“中国会亡,最后的胜利不是中国的!

”。盲目乐观轻视敌军的速战主义论同样站出来大张旗鼓地声称,“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耗费大气力。”可想而知,在当时这两种观点煽动着危险的气息,不利于民心的稳定,若放任不管,很可能将击溃聚集在一起的民族力量,甚而让中**队在抗日战争中惨败。

在这样紧迫的形式下,毛泽东于延安窑洞中耗时八天八夜,经过多次修改得以写出这部长达五万余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在根据地和国民党**军掀起了一股大浪,宋庆龄翻译成英文,并传遍海外。人们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展现的超越一般人的远见卓识而震撼。

他所为中**队提供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为全国民众指出了一条战胜“小而强”日本的方向,临危鼓舞了大批迷茫中的中国人。

毛泽东对必亡论与速胜论不正确性的论证

以及持久战的推导

“抗战十月以来,一切都指出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是不对的。”这两种观点都犯了片面与主观的错误,前者产生妥协倾向,而后者产生轻敌倾向。

一、必亡论与速胜论

中国必然死亡理论早在抗日战争前就存在了。例如“中国**不如人,战必败”,唯**论,还有“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等言论(这里的阿比西尼亚指的是非洲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在此暗指中国将彻底沦为殖民地失去国权)。在抗日战争打响后,以汪精卫为首的“低调俱乐部”主张这种论调,他们甚至通过报纸等**声称,“中国打抗日战争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苏联”。

这对处于混乱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抗日战线很可能出现妥协,阻碍了人民共同抗日的决心。

中国的速胜论主张依靠外国势力。同时,也具有盲目乐观、轻视敌人的特点。在上海淞沪战役中,蒋介石曾持速胜的观点。他曾向亲信说过,打淞沪会战为的就是让英法看着,让他们知道日本军对各方势力的损害从而出兵援助国民军。

归根结底是他将希望放在了别的国家上。后来,台儿庄小胜利后,速胜论更为流行。当时大公报大肆吹捧台儿庄的胜利,向民众宣扬台儿庄战役是场“准决战”,意思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便能战胜日本,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是盲目的乐观,妄自轻视敌人,中国兵法向来不认可这种心态。

毛泽东认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必亡论与速胜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主观的且片面的,主观地看待,或者主观地将事物的一个侧面看正全体。

因此,为使战争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得“反对战争问题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地观点去考察战争。”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毛泽东。

二、毛泽东对中日双方的国情分析

在日本,毛泽东从大的角度总结了四点。简单来说就是强处、退步性与野蛮性、先天不足性和失道寡助性。这四个概念将从不同方面汇集在一起,体现毛泽东思想的缜密性和观点的全面性。

强国是指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强大实力。日本经过大改革和著名的明治维新,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从封闭的封建国家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它的发展比中国早,它的实力肯定比中国深。

单从这方面考虑中国速胜就是难以实现的。

退步性针对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性质。帝国主义的社会性质使它与中国的战争倒退和野蛮。日本自身的内部矛盾使其采取了冒险战争的战略,但也使其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第一次大战就已经给予帝国主义一定的打击——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奥匈帝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就签订了战败协议。同样,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日本,也正处于崩溃的前夜。

日本的失道寡助性自于它的退步性。日本凭借自身的帝国主义性质能够得到同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但是同样的,它也会收到世界人民的敌意。它的具有野蛮性的战争实则是给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这注定它因为罔顾道义而失去大多是人民的支持,这即孟子常谈的失道寡助。

先天不足性体现在日本这个国家自身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由于领土狭小,资源匮乏。他的国家需要发展,必须获取更多的资源。

战争进一步扩大后,它成为一个主要的劣势。日本不能在战争中花很长时间。一旦其军事、财政和人力资源跟不上战争的需要,它将面临巨大的崩溃危机。而且,当时日本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随着战争的紧张而逐渐扩大。

可以说日本处于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

如果说日本是一个小国和强国,那么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国和弱国。

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国力大大不如前,从前列强的宝座上跌落到落后国家的行列。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难以迅速战胜日本。但另一方面,中国逐渐从一系列解放运动中觉醒,具有抗日意识,实力不断增强。

这些随后而来的意识觉醒让中国有了能通过持久战争击败日本的可能性。

从中国战争的意义上讲,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是争意的。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和日本相比中国则更能同仇敌忾,阶级矛盾转而形成一致对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战争的进步性给自己带来了国际支持,世界上许多反法西斯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战争。

它即顺应时代号召,又顺应世界人民的心声。

最后却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有胆量,有资本与日本进行长时间的殊死搏斗。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厚的资源作支撑,更耗得起长时间的战事消耗。在这一点上中国胜过了日本,握住了亦持久战役战胜日本的机遇。

通过以上大而全面的分析,使人们理解中国为什么要打长期战争。简而言之,国力的差距否定了速战速决的可能性,也决定了长期战争的必要性;而进步的、资源丰富的、反应灵敏的中国本身也否定了亡国论。

对非理性论调的抨击和公正摆出事实的论点增强了中国民众战胜敌人的信心。

对中国持久战三个阶段的阐述

毛泽东在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阶段的设想。

第一个阶段,敌人进攻,中国防守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两方相持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中国**,敌人撤退的阶段。

毛泽东得出这三个阶段设想不是空穴来风,夸夸其谈。他有理有据从客观战局中得出结论。在“论持久战”中,他分析了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局势,指出了敌人的胜利所具备的因素,他们面临的困境,以及相比之下中国的优势。

他还提到了正面御敌与游击战两种不同的战术,认为两种战术需要配合局势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各有优劣,因此巧妙地结合才能打出好的局面。

毛泽东分析局势时,不仅考虑到了军事情况,还考虑到了国际的战争形势和中日两国各自的优劣。唯有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辩证法的运用总结

综上所述,毛泽东主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对持久战进行论述,在阐述亡国论和速胜论不正确性,论证持久战的必要性,以及最后对持久战三方面的设想时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人们信服于这篇文章,是因为它不歪曲事理,对待局势客观且公正,于国家而言不偏袒任何一方,它具有犀利的双眸,从烟雾弥漫的沙场里看清国家未来的方向。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卓越辩证精神的又一体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