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汇总十三篇)

10-25

阅读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习惯,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通过总结和分析写下了读书笔记。推荐几篇不可错过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资讯文章,希望您收藏并从中获得启示!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1】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书中谈到了“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书中把理论和教学案例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我感触颇深。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力尊重、保持、发展学生的个性。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引导: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施展自我的个性魅力。

开拓思维、综合的运用多种材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表现力,促进个性的形成。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彰显其个性。鼓励想象,求异创新,画画要画出个性。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一定会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明确一个良好的学习流程,即:构思──选择制作材料──学习、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技法、进行大胆、自由表现──个性化风格形成。这样,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展示自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个性情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人。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2】

3. 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创设学习情境。

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实说,这本书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生动的表达。余教授是一位教学理论专家,经常深入课堂。他用的语言虽然很简单,但他所表达的真理却非常真实,这对一线教师也是最有启发的!这种教育专家是真正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普通教师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教育的现实。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二)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来看,它展示了美好的理论基础,为教师如何管理课堂提供了许多教学策略。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尽可能多地达到教学效果,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取决与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编写,而取决与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学生需求和教学实践相一致。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度密切相关。如果知识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能力就会有余而无余。如果知识过与简单易学,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在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积极的内在体验,以高度的情感投入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少地投入时间、精力和物力,以达到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具备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将反馈信息、自我感觉和许多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促进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和使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索一些教育规律。例子可以很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积极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在这个时候,仅仅依靠学生读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仍然很重要,但教师必须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的教学,一般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学习潜能和集体智慧的开发,而不是做出安排。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

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教学规律,不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 : “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

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对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不仅是让学生容易学,老师容易教,而且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从普通教师向名师转变,从经验丰富的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任何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名师和专家教师的呼唤!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3】

当然,强调探所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的。

黄老师重点阐述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和“处理好练习和学习的关系”。黄先生说,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质量与知识的关系。 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会很难呢?

因为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还有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等。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2)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3)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4)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5)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

例如,在复习溶液中离子反应的三大守恒定律时,由于质子守恒公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用了两种方法向学生介绍。也就是说:(1)水电离的氢离子和氢离子总是相等的,那么在碳酸氢钠溶液中,c(h+)+c(h 2co 3)=c(oh-)+c(co 32-)

(2)图示法:

例: 写出(nh4)2hpo4溶液的质子守恒式。

又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为了能让学生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用传统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平铺直叙、口干舌燥地“满堂灌”, 不但学生厌烦,教者也无味。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梳理。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即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就能较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

例如,对“铝”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时,先由学生自己构建相关网络:

然后,以学科知识整合为发展目标,变量提问的过程如下:

(1)由a1、a12o3、a1(oh)3的共性进行发散设问,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

(2)不用任何试剂和焰色反应鉴别a1c13溶液和naoh溶液?如何操作?可否用图象表示?

能否熟练进行有关量的计算?还有哪些物质间的鉴别可用类似的方法?以此巩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用量有关的反应”的计算、理解和运用,并突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与描述能力的培养。

(3) 哪些途径可以实现naalo2向a1(oh)3的转化(加入盐酸、二氧化碳、可溶性铝盐、铵盐和铁盐、碳酸氢盐等)?

(4)泡沫灭火器和明矾净水作用的原理是什么?从电解质溶液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基本理论出发,综述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5)工业上如何冶炼铝?为什么制镁用的原料是氯化镁而不是氧化镁?制铝用的是氧化铝而不是氯化铝?金属的冶炼有哪些基本方法?以此渗透电解的运用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关注各类知识间的渗透,才能提高综合能力,达到运用自如。

由此看来,一堂课的容量大还是不大,不应该只看灌输了多少知识、解决了几道题或有几个学生发言,而应该从“思维量”的多少来看教学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大量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要注意知识的获取过程。既要研究显性知识—化学基础知识,又要挖掘隐性知识—思维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习中学习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复习班既能满足学校、社会和新高考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4】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去年5月,我开始拜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作者的睿智、幽默与独特见解,在全书中随处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共分十个部分: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

第三讲三维目标

第四讲教学情境

第五讲教学关系

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由于工作繁琐等相关的学习训练和阅读活动,该书仍在详细的学习过程中。我详细看的只是其中的两部分,但整本书的一般内容都是通过目录指出和勾勒出来的。其中对我感触最大的是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作出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最终达成和解与默契。对学生而言,这一过程意味着个性的展显和创造力的释放;对教师而言,这一过程意味着专业素值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目前许多时候,老师们单纯地为了对话而对话的“伪对话”发生在课堂上,要么毫无效果;要么形式上精彩了,但效果不甚理想。拜读此书之后,才发现了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法门。

整书折射出新课程的理念,与当前的“轻负高效”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有效教学”进行了更为清新的界定,从教与学的角度分别阐述。

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再到高质量教学,需要处理好许多关系。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对三维目标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与学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较多的提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只是关注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教学的境界。

书中还多次提到著名教育专家蒋尚野的一些观点。例如,教师本位的本质属性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引导和利用学生的内在属性,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本书还列举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曾经也有类似的游离,或者是其他一些问题的存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去解决问题。

一本好书,看一次不够。分程度的多次阅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仍将继续将此书真正地读下去,并将其中之精华,辩证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5】

余文森特教授是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他在有效教学方面有很多经验。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大部分观点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但在这些观点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

同时指出具体教学实践中哪些维度是显性的,哪些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制定了三个三维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和整体性的,他们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

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的教学理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的观系。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

3、 在教一门学科和学一个单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 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

3.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一种流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学习的创造性。

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这本书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生动的表达。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不像是我们很多教育学者显得那么“高深”、“渊博”,将一些本来很有血肉的教育现象或实践,抽象成连自己都理解困难的教育理论),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种教育专家是真正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普通教师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教育的现实。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6】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练,内容通俗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来看,它展示了美好的理论基础,为教师如何管理课堂提供了许多教学策略。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注重教学对象、教学效益、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二、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如学习《东西半球的划分》这一节内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刚开学不久就接触这些知识,难度大、学生难掌握、学习乏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笔者做了许多尝试:

第一次:

师:用绳子沿着20°w和160°e的经线把地球仪打包,并告诉学生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是东半球,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

生:迷惑不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地球仪,涉及到许多的概念,而且没有相应的知识进行铺垫,在他们空间意识还没有形成以前,教师以自己的已知来替代学生的理解显然是徒劳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低效的。

第二次:

为了从第一课中吸取教训,老师采取了以下方法:

老师:请记住东西半球的范围:20°w-0°、0°-160°e;

西半球:160°e—180°e(w),20°w—180°w(e)

生:背诵

师:出示一组题目如某些地方纬度都是北纬10°,经度分别是“10°w、170°e、30°w”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所处的半球到底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结果:大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说出自己的位置,但是少数学生无法反映出来。

第三次:

为了让大部分的同学能更好的理解,让不明白的小部分同学也能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采用了一位教师的做法即要求把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世界政治地图上画出20°w和160°e的两条经线,并标出东、西半球的位置(如左下图所示)。通过这张**,学生对东西半球的大致区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旦呈现的是文字题目,或者不是出现这种世界地图而是出现其他**资料如图五玉树**的**时,有些学生还是难以判断。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张作为模版的世界地图上没有标注具体经度,如果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标出相应的度数,学生还是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使用。

第四次:

教师结合了地图册上的**并给每条经线注上东经或西经,并要求学生如果现在还无法判断东西半球的话,那就借用以下的**进行衡量。并与同学们根据下面地图归纳出东、西半球的范围即东半球:20°w—0°,0°—160°e(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西半球:

160°e—180°e(w),20°w—180°w(e)(即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

这时的学生就比较直观的了解了东、西半球的具体区域,在以后相应的题目中就可以运用这张图表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事后,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可分离的地球模型,学生们将更方便地学习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更新不仅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源于该书中“直观教学法”对我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陈昆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7】

教学中,我们总想打造“高效课堂”,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收获、有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学校又提出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我也经常问自己:我的课堂是高效的吗?我的分层教学有效了吗?如何小组合作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呢?

国庆假期里认真阅读了局长赠书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随着纸张从指尖一页页滑过,我对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有了愈来愈清晰的认识。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是否充分,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教师的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紧紧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需提高的能力来进行。从网上和别人那里借鉴的教学设计可能很优秀,可能很有趣,可能很深刻,但是这些都不代表适合自己班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因此,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情境。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余文森先生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不悱不发”,在疑问中、在自我审问中进入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在一场场心灵的触动中,在一波又一波情感的冲击中,对知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深化运用。

作为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教师,我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王芳)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8】

我余文森阅读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从中能学到很多,了解了自身的缺陷,发现了自身的问题。通过阅读《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使自己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生活中去。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的教学、优质教学,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会了才有乐趣这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遵循了这三条规律。

首先是“先学后教”,也就是以学定教。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要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规则。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在我的教学过程,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独立地思考问题。我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同时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然后是“先教后学”,也就是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时,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导,边教边学,但教师的着眼点不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没有贯彻边教边学,以后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都值得我去认真的学习体会。

最后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学会了才有兴趣。没有故哪来的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温故而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容易了,学生就能学会。因为学会了,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学生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在我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

总而言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有效教学十讲》,我有了不少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高效,杜绝负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今后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做到教与学相结合。(房雄彪)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9】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看完之后,有很多感触。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不容易啊!而余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余教授在书中写到:对一个老师来说,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中,该怎样做到有效呢?在书中,余教授将我们指出了方向。首先,要将课堂活起来。我们学校践行的生本课堂,其思路和余教授的不谋而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课堂上,小老师精彩的展示吸引全部学生注意力,在生生互动、教师参与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也是向我们心中的有效课堂迈进一步。

当然,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使用,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我将不断地去探索,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使每一节课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10】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11】

《有效教学十讲》的读后感提要: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精品源自保洁

作者:单琴琴

凡事都追求有效,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有效教学”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那什么是有效教学?老实说,虽然这个话题一直在讨论,但要准确地说出这个定义并不容易。

认真地阅读了《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使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余教授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和幽默的课堂实例,展现了他在有效教学方面的独到见解。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对我国小学英语来说,有效的英语课堂是一种使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更多更好效果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有效课堂包括教学发展的有效性、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教学规则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纵观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有许多英语课令人失望。在教室里,学生们浮躁不安。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演讲,思维不冷静,课堂教学效果很低。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教师总是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完成,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情绪,课堂气氛低调,学生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导致学生学习的厌倦感越来越强。

2。教师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堂听力习惯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害怕影响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迁就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三。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没有兴趣,对学科没有研究意识,不能让学生体验学科本身的魅力。

针对以上几点,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氛围的营造,学***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英语、用英语,边学习,边实践,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绝对不能吝啬表扬,除了口头的夸奖或者单调的拍手表扬以外,我们也可以摸摸这位学生的头,对他笑一笑,有多少学生会投来羡慕的眼光,你握握那位学生的手,也有多少学生在期待。还有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师生击掌,说声“yeah”,都是他们喜欢的,想要的。我们必须要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信心,或者说“笼络”学生的心。

同时我们也要严格,不姑息任何一个学生。我一直是这样要求我的学生,只要是上新授课,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从不允许有人趴着,或者东张西望地听课。偏心是每个教师都有的通病,但我觉得在课堂行为***,应一视同仁。

不要因为好学生犯错误而批评,坏学生却犯错误,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失去教师的形象。

当然,作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学的反思。在一天的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经验,和其他老师一起观察对方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看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了解课堂中遇到的问题的本质,探索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我们可以在问题和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教师合作开展调查和实验研究,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学科研究意识。当然,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扩大阅读范围,学习更多的方法和理论。

因此,《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不少的帮助。

余教授的著作有三条铁律:一是先学后教——先学后教;二是先学后教

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会有兴趣。这些规律告诉我们: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具有一定的独立学***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展的,新增加的内容是由原有知识转化而来的。

因此,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培养学生课前预***惯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主的认知活动。它是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认识、理解、提问和思考英语单词、对话和散文的过程。它是在课堂教学前,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过程。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安排预习,学生也去预习,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有一些原因,学生不认真做,但更多的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

因此,有必要对教师提出明确的预定规律和要求。总之,我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听录音,初步掌握生词的发音,阅读课文或理解新内容;从发音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字母的发音规则和拼写规则,尽可能正确地阅读单词。

第二笔:划出你听不懂的单词和句子;鼓励学生先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从课文中了解语言环境。

三思: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或结合课后练***容再读再悟;

四提:在不明白处作“?”号,准备听课时向老师请教;

五查:查阅资料,尝试弄懂不理解的地方;

六练:尝试运用句型练***。

2.培养学生坚持听、读的习惯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自然离不开听、说、读等方面。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非本国语言,在学***就存在着一个环境制约的因素,因而听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就从日常生活入手,如听到什么写什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写出自己听到的单词;看物思说,即看见实物,想一想用英语如何说,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今天我来做小老师,教教爸爸妈妈说英语……等等形式来让学生坚持听读,提高学生对英语学***趣。

3.培养学生自觉英语阅读的习惯

这种阅读不仅是为了阅读我们熟悉的课本,也是为了阅读一些课外英语书籍。随着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英语书刊越来越多。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阅读《书虫》、《英语广场》等双语书籍和杂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单词量,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英语学***趣,一举而多得。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法,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学***坚实的基础。这才是真正地有效教学。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让自己温故而知新。

精品源自保洁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12】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我常常在想,我的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在以往的几年教学中,我常常是很严格地要求学生,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但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尽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现在学习了《有效教学》,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是自己的教学不是高效的,也就是有效性很低。经过学习,我想要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想使孩子愿学,就必须让孩子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创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强调了课堂教学是“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动课堂”。而“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课堂教学基本上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开展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即使师生是在互动,也决不能算作是有效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呢?

我们把课堂中能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发展看作是衡量教学互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

首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除了考虑采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在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在注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的同时,更要全面合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注意开发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并进行迁移运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获得共鸣的乐园,洋溢着欢笑和幸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达的固定范围的影响,而使哪些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教师无暇顾及到的学生被逐渐边缘化。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鼓励,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换言之,教师决不能因为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就此放弃或把注意力转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设计和教学环节,应该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关注和掌控,还要及时加以调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的习惯性,合作学习往往走入误区。1、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合作交流仅仅意味着换个排位方式或者安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吗?难道语文知识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吗?2、重讨论轻思考。如: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也就按照“师命”叽里呱啦地讨论开来。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讨论?3、重个体轻整体。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有合作学习就成了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

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那如何建立呢?有两点值得注意。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或是由小组长先说说观点,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还可以是两两各讨论出一种说法,将两者进行比较,采选更好的一方共同加以修改提炼。让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有序地进行讨论,不仅是个体对个体的生生之间,更可以是个体对小群体、小群体对小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立即组织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并转化为外在的兴奋行为,在广泛交流后,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良性状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

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这是最常用且很有效的。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有价值,再符合学生的特点,如果时机把握的不好,有时候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那如何进行恰当的提问呢?1、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前要进行预设,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是要能促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的,要少而精,要直指文本的主题。2、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个“度”。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学生思维互动中碰撞出“火花”时,应给予热烈的回应,灵活调整教学,把“问”的权利更多地放给学生,使微小的闪光变成巨大的影响力,从而辐射全体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总之,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能让孩子感觉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怦然心动”甚至“浮想联翩”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是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出他们的愿望,能从孩子的回答中听出他们的创造的。要想提高效率,必须靠我们教师的热情、敏锐和智慧,在实践中发觉和总结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和我们的脉搏一起欢跳,让孩子和我们思想碰撞出火花,让我们的课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做到省时高效。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13】

在读完余文森先生的《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我感触颇深,并且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余文森先生写的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他的讲解与实例相结合,清晰透彻,使我对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

教育对于我这个刚走上一尺讲台年数不多的新教师来说,体会和感悟方面还不是很到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余文森教授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我反思良久,书中的内容,他对于教育的看法让我感受到了震撼,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使我产生了一段新的心灵旅程。我明白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备课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简单讲,备课与不备课,认真备课与不认真备课,教学效率绝对不一样。

②有效指导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去指导学生,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头”甩“尾”。

③灵活运用教法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④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⑤注重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从这盏明灯中得到很多启迪,并受到了鼓舞,我将继续用心去体会,去感悟书中的精髓,用书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用具体的实例来启发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薛璐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