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10-27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的全面介绍,我们非常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探索我们的内容。每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后都会有一些感想,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用文字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经常写下观影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1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是古代历史名著之一。它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了从夏代至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这部书以其全面、客观、精细的特点,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而在我读完《资治通鉴》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受良多。

首先,《资治通鉴》以纪实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通过详细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具体和具体的认识。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每个朝代的兴衰和重大事件,还了解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历史材料为我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翻阅《资治通鉴》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历史片段的画面,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资治通鉴》以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书中,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进行了剖析。无论是表现出色的英雄人物,还是昏庸无能的君王,作者都没有偏颇地进行评价,而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来进行分析。这种客观的态度相当于一面镜子,让我能够客观地观察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历史波澜壮阔的背后有时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历史的洪流中,人的力量是如此之小。

最后,《资治通鉴》以精细的整理和分类,将历史事件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是事件的起因、经过还是结果,作者都将其分门别类,并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迅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不会让我感到困惑和混乱。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复杂和繁杂,历史书记载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等待我们去探索。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明白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力量的渺小。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获取了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更加坚定了研究历史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未来学习和研究中的方向。感谢《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2

那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我漫无目的地走在中国古代,满是狼烟,我的眼睛都是模糊的,推不开,还挥手。只听得远远近近,人的悲号和兵刃撞击缠绕在一齐,偶尔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迷蒙的烟雾中,显现出几个巨大的名字:

尧、纣、汉高祖、唐太宗……烟雾渐渐散去,这些名字不见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鲜血,倾倒的旗帜,焚烧着的画作、诗稿,以及倒塌的宫殿与茅草房……一束束竹简从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数千年积聚的尘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样的红光在闪烁,那是鲜血写就的两个字—历史。

是的,历史。硝烟、鲜血和民众的苦难,这是历史在我脑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说,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书之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还毫无例外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四在发明、三皇五帝,文学艺术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东西的话,那么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一种残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在厚厚的历史书中,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阴谋、杀戮、呐喊和人民苦难的斗争。

文学、艺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后世的人看到了它们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礼貌谱写赞歌,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故纸堆,去看一眼历史的真实。

因为真理往往意味着残酷,而我们总是乐于理解幸福和幸福。然而,历史永远不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有丝毫改变。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杀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之命奔逃,陈尸荒野;当杜甫含泪写下《卖炭翁》的时候,他胸中对于苦难的同情远远高于我们这天对于诗的艺术本身的注意力,骆宾王一代才子,却正因文人的不谙世事而卷入封建朝廷的权力之争,最后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就连我们小时候熟悉李让梨的孔融,也因为得罪权贵而与全家同归于尽

对于历史,我们能展示什么?秦始皇的穷战士牍武,希望统一中原,甚至动员几十万人修建长城。在这座这天让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誉的建筑物里,埋藏的是千千万万秦朝百姓的血与尸骨,萦绕的是孟姜女们家破人亡的哭号,即便时刻将这一切都冲淡了,遮掩了,几千年后你站在长城上时,看到的仅仅是雄伟壮观,胸怀的仅仅是自豪吗?

五千年的礼貌史啊!这五千年的礼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礼貌”呢?

历史,字字行行都是残酷。残酷的统治,残酷的文化,残酷的道德。一个犯了大罪,不仅仅他的家人、他的邻舍、他的朋友要与他同罪,就连妻子、祖母、母亲的宗族以及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要受到诛连。

一案既发,成百上千的人无辜被杀,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祸从天降。而这种杀九部族的手法,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就是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下鱼肉人民的机会,他往往将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们,和他生前的嫔妃婢仆,一齐或杀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

《资治通鉴》里就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武士们用刀枪将帝王的陴妾们逼进陵墓,然后用石头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开始还能在静夜听到隐隐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声息全无。

这样杯具几乎充斥了每个朝代。我们熟悉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和成吉思汗都做出过类似的决定。不一样的是太宗的遗命正因一个武则天而改为出家感业寺,总算保全了一群女生的性命。

而这样的行径,在那个时代很少遭到人们的质询。不公正的事情经历了年年月月,人们的感觉也仿佛麻木了起来,一此这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辟如缠足、辟如***,辟如女性的极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为老百姓所默认和遵循,连那些所谓有知识有见解的士大夫阶层也深以为然。于是,无以计数的人们,不是死于战乱流离,就是受害地那个黑暗的社会,难怪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频频翻动历史,却从头到尾只看见两个字——“吃人”。

我对历史感到震惊。我从来不知道在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感情。我们赞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业绩。却看不到盖世功勋背后的遍野枯骨;我们欣赏着古往今来的佳诗妙句,却体会不到这些诗句中隐含的悲惨现实;我们炫耀着四大发明的成就,却无视它们被应用于杀戮和掠夺的不光彩历史,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与灿烂,却忽视了作为任何一个社会之主体的老百姓的痛苦与悲哀。

解读历史,才渐渐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任何在对历史的无知基础上的自豪与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的潮讽。只有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走进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留给我们最珍重的东西,不是文学,不是艺术,也不是伟人,而是和平与秩序的宝贵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够展其所长,社会生活才繁荣稳定,才有了真正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因此,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礼貌”持续慎重的缄默‘

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至少不对那些英雄伟人们作一知半解、津津乐道的评说;

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看到过去的苦难,未来的期望,那就看看此刻吧’

打开电视机,听一听伊拉克的枪声,看一看非洲难民的眼泪,望一望世界动荡的股市,你就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你读与不读,它都永远存在,而且,只要贪欲与战争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天,真善美的东西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人类的杯具也将源源不断地重演。

历史永远不仅仅仅是历史。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3

(书里乾坤)

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其“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富,体大思精”著称。作为宰辅和帝师,司马光编纂历史的宗旨绝不止于讲述历史故事,而是为了“资治”,所谓“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他系统地叙述了历史上政治的兴衰和军事得得失,总结了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领导的内在品质:

仁、明、武

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司马光更强调“人君”尤其要对家国兴亡负主要历史责任,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M.YJS21.cOM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担任领导人,就攸关事业的成败。他给新即位的宋神宗提出“修心之要有三”“治国之要有三”。今天读来,发现其实对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都有借鉴意义。

所谓“修心”,就是要加强思想与政治修养,提高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

什么是“仁”?《资治通鉴》开篇关于“三家分晋”背景交代中,用倒叙法记述了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伯的故事,说智伯最大的不足是“不仁”,并为此写了长篇的“臣光曰”,提出选拔**人“德重于才”的著名论断。

司马光所谓的“德”,并不局限于个人道德,更偏重的是领导人的政治品德——“仁”。什么是司马光理解的“仁”呢?如何才能做到“仁”?

在上面提到的那封给宋神宗的奏章中,司马光解释说:“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

”司马光认为“仁”包括两个部分:“修政治,兴教化”是指领导者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用理想信念动员群众的能力;“育万物,养百姓”是指在国家建设中,做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要为黎民百姓谋幸福,让他们看得见增长实惠。这是“大仁”,即人君之仁。

这种仁政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小康,更是礼乐文明的精神财富,是和谐美好的社会治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因为在这些方面有上乘的表现而彪炳史册。

在现实操作层面,“大仁”体现在各项政策和法令之中。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获得广泛拥戴。项羽在咸阳**无辜,火烧宫室,随后又放逐天下共主“义帝”,分封也充满了私利算计,结果失去民心。

领导者要修炼的第二个功夫是“明”。

什么是“明”?乃是指领导的判断决策能力:“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

”其中,“知道义,识安危”,是对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把握,包括对事物性质属性的判断,对风险的管控。比如,刘邦在汉中,韩信提出“汉中对”,制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关中,东向争霸天下的发展战略,成为刘邦建立汉朝江山的关键转折点。刘秀在河北,邓禹的“榻下对”建议刘秀在河北招纳人才,对更始政权的未来走向及其应变提出卓越预见。

孙权即位江东之初,鲁肃的“江东对”对于如何处理东吴与北方政治势力的关系,提出不凡见解。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对于天下三分提出**远瞩的战略判断。总之,“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指领导者集思广益的决策能力、判断能力。

“明”的第二个方面“别贤愚,辨是非”,是对人才的识别能力、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智伯当初胁迫韩魏攻打赵氏时,智伯身边的谋士一再指出其所处的危险局面,提醒他防止韩魏两家的背叛,他都嗤之以鼻。唐玄宗利用李林甫、杨国忠在安禄山纵容。很多人都置出了危险和危险,但玄宗却置之不理。

智伯的覆亡、大唐的倾颓,无不与领导人刚愎自用、讳疾忌医有关系。

领导者要修炼的第三项功夫是“武”。

什么是“武”?司马光说:“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

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这里的“武”,不是粗暴蛮力,而是指领导者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还包括抵御各种**、欺骗的能力。唐太宗说:

“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辏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

”领导者由于手中掌握权力和资源,各种巴结谄媚、讨好逢迎,扑面而来,在为人处世时,能否不为所动,把持住自己,坚守原则和底线,这就需要“武”的品质。唐太宗的这段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

邹忌是齐威王的辅政之臣。有天上朝前,他问妻子:“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英俊?

”妻子回答说:“当然是我家先生最帅气,徐公怎么能比呢?”家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了名的大帅哥。

邹忌虽然心里很得意,还是不自信地问侍奉自己的侍妾:“我与城北徐公,谁更英俊?”侍妾说:

“您当然比徐公更帅啦!”次日邹忌接待一个来访的客人,也问了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公不如您帅啊。

”不久,城北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觉得自己实在比不上人家;揽镜自照,更是觉得差远了。这天晚上,邹忌失眠了。他觉得自己真是好笑:

妻子说我美,是对我有偏心;侍妾说我美,是对我有惧怕;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而讨好我嘛!我怎么能当真呢?

第二天来到朝堂上,邹忌把自己的感悟与齐威王作了分享,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的齐国,疆域辽阔,方圆千里,城池多达一百二十座,您身边的侍姬、近臣,无不偏爱大王;朝廷里的大臣,无不惧怕大王;举国上下,无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您一定深受他们的蒙蔽,听不到真话了呀!

”治国理政,没有比领导者听不到真话更可怕的了。

领导的治理方式:

官人、信赏、必罚

司马光所说的“治国之要”也包括三项内容:“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如果说,仁、明、武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那么,官人、信赏、必罚则是领导者的治理方式。

这些治理方式的一个共同交集点就是“用人”。司马光特别强调用人治国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认为用好人治国是治国的必由之路。他说:

“何谓人君之道一?曰,用人是也。”“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

”人才的向背决定国家的兴衰!

《资治通鉴》记载了刘邦总结他打败项羽的原因,不是因为比项羽更强大,而是因为手下有以“汉初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导致失败。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他为什么能成功时,提出五条用人经验:一是用比自己强的高人;二是用有缺点的能人;三是用人之长,弃人之短,即所谓“使人如器”;四是重用敢讲真话的人;五是华夷一家,用人不讲出身,不搞小圈子。

刘备生前说,马谡不能重用,但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的重大挫折。马谡是参谋型人才,“南蛮之人,以攻心为上”就是马谡的意见,诸葛亮采纳了,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地区。然而,这一次,诸葛亮犯了用人不当的问题。

《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所以,重用纸上谈兵一类的人才,是领导用人的大忌。《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点讨***史和军事史的史书,其中所蕴涵的领导智慧,绝不是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

毛泽东称赞说,《通鉴》写战争,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用兵尚权,所谓“充满了辩证法”,就是不搞教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行权立断”,应该有随机应变的灵活而果断的决策能力,有驾驭复杂问题的谋略和操作技巧。

东汉末年,何进在袁绍的怂恿下,想把太监都杀了,遭到了他的妹妹何太后的反对。何进暗中怂恿董卓等军阀来京逼迫太后投降。陈琳没有当真,因为她表面上虽然没有违背太后的懿愿,但实际上是利用军阀胁迫太后同意杀死太监。

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呢?他说:“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

”《资治通鉴》写作“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陈琳的意思是:你掌握了军权。先是你跑太监,然后慢慢向太后解释。

这是符合人民意志和道路的。为什么要去外**队胁迫太后进京?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外军入京,你能掌控得了这个局面吗?

这一段话,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的“守经”与“行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哲学基础,唐人赵蕤的《长短经》里有系统讨论。其主要观点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永恒的治国理政。

王道、霸道、强道,都是为了建立一种治理秩序,并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而改变。不能认为有一种永恒的治理模式或做事方式。如果片面地“守经”,很可能胶柱鼓瑟,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之所以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他反对教条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1978年,改革开放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

军师庞统建议刘备入蜀,径取益州,刘备犹豫地说,现在我全靠与曹操反向操作,才有立身之地,治民理政,“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庞统就说:大乱之时,治民理政,“固非一道所能定也”,意思是,宽与急、刚与柔,要变通运用。

其实这是《资治通鉴》的一种价值观。不过,这种价值观被司马光包装在儒家的“政治正确”里,曾国藩独具慧眼,看出来了,他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所以,读《资治通鉴》,不光要读它“正”这一面——大仁大义、社会责任;还要读它“奇”这一面——兵家讲用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如果说修心之要三“仁、明、武”、治国之要三“官人、信赏、必罚”,重点要求领导者修炼内圣外王的领导资质,那么,“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就是一种很深刻的实践型政治智慧,是有丰富实际政治经验人的心得之谈。诸如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进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中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都不是“纸上谈兵”可以领悟的。《资治通鉴》在推崇大道的同时,不乏权变、谋略与辩证法的智慧,这也是它值得细品的原因所在。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制图:蔡华伟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4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xx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罢此书,感受颇多。《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

后来查过资料我才了解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篇5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从东周到下五代1360多年的历史。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朝皇帝和英明**的事迹,简单生动地告诉人们:诚实、正直、坚强、慷慨、忠诚、忠诚、执着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生动地讲述了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如荆轲、秦始皇、绥绥、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表现出的勇气和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还不够,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今后,我会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情达理的孩子。

四年级:蓝色港湾

喜欢《资治通鉴读书心得(范文五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