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分析报告(必备十一篇)

10-28

大部分成功的人都不能没有努力奋斗和实践的付出。而当我们需要向上级汇报工作时,与报告有关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撰写工作报告,以展现我们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本文是我们精心整理的关于“生产分析报告”的相关内容,请您详细阅读。但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仅供参考之用。

生产分析报告 篇1

本人叫,是一名普通电焊工,在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下,我能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完成工程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在思想上、上、文化上、业务上都有了较好的成绩。回顾xx年来的工作,我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在思想觉悟、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提高,现将xx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想

在工作中,本人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方针,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执行,不断学习,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认真学习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

二、工作学习

本人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按时上下班,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认真完成公司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

1、在工作上,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的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能够按时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

2、在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帮助同事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

3、做到了工作时间能看到他人做的工作,也能帮助上级做,按时完成公司给的各项工作。

4、能按时参加公司安排的其他培训,对于公司交代的工作能及时的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5、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意识、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工作,从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且认真学习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

6、在学习中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对于一些问题上的把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领导、同事学习,我相信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一定能够改正这些缺点,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改进措施

回顾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7、学习不够,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会计软件的应用及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方法等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工作。

8、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看待问题有时比较片面,以点盖面,进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9、是工作细心度不够,经常在小问题上出现错漏,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够到位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避免,多加注意并改进。

五、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10、积极与领导进行交流,虚心听取领导的建议。

要抱着踏实的态度来做每件事,不懂的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同时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

生产分析报告 篇2

下图为深圳某私营企业员工司龄统计数据,该公司成立,现近员工500人(注:加上河南分公司员工总数约为人),从统计图上看,目前深圳公司司龄40%在一年以内,60%在两年以内,90%在三年以内,而三年以上的只占了10%,这一数据,给人的第一印象,下的第一个判断: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离职率较高,对于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因子。

员工离职,是每个企业都需面对,也是必然的,而不同的是,高低问题,多少的问题,当然,高与低,多与少,并不能概括的给公司下一个结论:就说好与坏,但是,过高的人员流动,过高的离职率,必然会制约公司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公司管理经营中的各项活动,而作为公司管理者,面对这一处境,如何去反思,如何去制定应对措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多管理者,急于求成,在整治措施上不加可行性分析,不作前期调查,不做管理分析,就自主性的推行并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管制办法,或者过分依赖某一特定管理层,最终结果是变本加厉,反原有的溃口越行越大,管理层也是换了又换,其境况还是不能得到解决,如此下来,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公司本身。

公司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果关键管理层人员更换频繁,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公司始终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高流失率、高离职率从一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管理模式的沉淀和成型。

究竟是什么导致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这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追问执行者的过程,公司管理层应该把发展的脚步稍作停顿,回望下公司发展历程,然后向公司、问自己几个问题作出总结:

2、公司需要什么?竞争点在何处?优劣势在那?以及靠什么来留人?需要反思总结

在离职问题上,很多管理者会认为:薪酬福利不满意是导致人员流失率偏高的罪魁祸首,而事实上呢?并非如此,有专项数据显示,在员工离职率偏高的原因调查上,薪酬福利不满意仅仅占据了25%的比率,而导致高离职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在公司的职业发展不理想”,占49%,近一半的原因比率,也就是说员工不满公司的发展环境才是我们管理者最需要引起重视及需要改善的问题,而且急需采取行动的地方。

八小时之外时间逐渐被工作吞噬,强制性的加班指令,已经成为离职的导火索,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迫于压力而不得不这样或那样做的时候,弃休息时间,娱乐时间而选择加班的时候,员工逐渐沦为一个不健康的“员工”,长此以往,员工内心就有了倦意、从而滋生出离职的心里。

归属感,换句话来解释,就是员工对公司信任和忠诚度,在这个选择上,员工是甲方,也就是说,公司如果一直处于被动的话,必然员工对公司失去信心,失去最起码的忠诚。再进一步探究,员工工作状态会变得积极主动吗?会尽其所能为公司服务吗?归纳的来说,公司应该坚持以员工第一的原则予以管制。

再说归属感,存在哪几个方面?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不只是针对个人,其实在企业管理上同样可以引用,归属感的体现,比如:是否有为员工解决生活困难;是否关注员工的成长;是否建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企业内部环境;员工之间是否有协同互助之心。往往是细节,产生共鸣,发挥了作用。

文化,是各企业言说最多的议题之一,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一笔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影响和贯穿我们每一项工作的珍贵财富,它好比一个企业的灵魂,映射在每一项工作当中,它的作用永比一项管理制度而带给公司的价值要大的多,重的多,它是不会轻易被人篡改,不像一项管理制度,可能因为不同人而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致改来改去。文化在,在文化之下,企业管理者再怎么作出调整,主线不会变,即使管理者越轨行驶,偏离公司文化,文化则会对此行为进行修正,甚至可以予以制止,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公司文化的沉淀,也正如前面所问及到的:公司是靠什么支撑到现在?这个是能够被总结和归纳的,总结出的内容经过必需的修订和探讨,这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把过去总结转化为我们自身的传承文化,继以发扬光大。

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它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说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胜任的,当然管理的缺乏,必将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管理不是一成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如今商战,不再是大与小的战斗就可定胜负,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的实战,纵览全社会,各企业,80/90后一代逐渐成为公司主要组成队伍,而联系这一代人的特质,他们的需求点,追求点,过去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滞后,如果还一味的坚持过去式,不接受现在时,那公司发展的前景必将受阻,同样出现公司发展停滞,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如同人到了一定年龄段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各种疾病就来了,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察觉到,公司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时候,公司发展之路会越行越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介入,各管理层要有治病的能力,要懂得通过怎么来疗养,是全员参与?全局思考,变革观念?还是创新管理,共同决策?不管措施多少,关键在于适用。

作为管理者而言,应该注重的是:如何去塑造自我的管理魅力,而非向下属展示个人业务能力有多强,专业知识有多精湛。如果是这样,那还是比较适合做工程师。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它包含员工间,上下级间的沟通,管理者与管理者间的沟通,而上下级沟通又是企业最基本的沟通,如果一个企业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无法做到,那员工的想法将被扼杀,企业也将得不到创新管理,沟通的精髓,是在听,如果我们的管理者总是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那员工的真实想法将无法得到倾诉,影响到的是我们管理者无从得到第一现场的真实情报,或者说获得量随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影响决策与实际的符合性、客观性。这些事实,也或多或少存在公司领导层,而沟通又作为管理者一项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什么要有沟通,因为沟通是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则应该加强该项素质的提高和训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目的性的沟通。

俗话说:“众人划浆开大船”,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团结的力量,二凝聚力量, 一个企业必定有属于它自己的一种向心力,即凝聚力,可以把它比作是公司员工间的一种粘合剂,是把不同性格的个体,不同追求的员工,却能为公司同一个目标而站在一条战线上,齐肩并战,这代表的不是个人价值,是企业的价值,是公司的力量,然,如以各自为政而处之,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个人利益最大化,或是小集体化,公司价值、公司利益必然受损,所言,凝聚力的建设,是至上而下,非自下而上,如同企业经营的决策,不可忽视。凝聚力,也非说要凝聚力,就可以增进凝聚力,它需要行动,一系列的行动和作为。

员工是公司的一笔财富,而各阶级管理者应该具有全局观念,统筹兼顾,尤其是公司处于发展的严冬阶段,更应该强调这项素质,如果坐享其成,做空吃山,公司绝对不容忍这种人的存在。同时,管理阶层要有耐性,要有较强的受挫能力,要坚定一种信念,公司各职能部门加强协同合作,厉行励志,把目光和关注点聚焦在公司发展目标和愿景上。

[企业员工高离职率剖析]

生产分析报告 篇3

xx年是不平凡的xx年。这xx年是我迈出校园踏入社会的第xx年,在这xx年来,在领导的指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密切配合生产科全面完成了公司交予的各项任务,自身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也有不足,需要将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弥补自身还存在的缺陷。现将这xx年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

一、在实践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二、明白公司的经营理念,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

深切感受到了诚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诚信作为人们的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认识的一个重要资料。中国有句谚语: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这些美德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我们在知识、道德、礼仪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我是学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对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所以在工作以后,我努力学习,加强现场管理,认真做好设备现场的每一项工作。

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由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公司的要求及想要达到的工作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总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感觉自己半年来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素质,争取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xx年来,本人能敬业爱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办公室主任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岗位,许多工作我都是边干边摸索,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有些工作还不够过细,一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

在下xx年里,自己决心认真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为公司经济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我想我应努力做到:

1、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加强对工程施工的进程监理的学习,努力学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等方面知识。加强对同行业发展的了解,加强周围环境、同行业发展的了解、学习,要对公司的统筹规划、当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真正做好领导的助手;

3、注重本部门的工作作风建设,加强管理,团结一致,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部门工作氛围。不断改进办公室对其他部门的支持能力、服务水平。遵守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维护公司利益,积极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力争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

以上是我的个人工作总结。总结的目的就是要对自己过去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因此自己在工作中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是骄傲的,也不是一直糊涂的,应该继续总结,发扬成绩,以此来勉励自己。

生产分析报告 篇4

本人于x年xx月毕业于x市商业银行宁海分行,于x年xx月取得商业银行大专文凭,200x年xx月取得中级会计师。

xx年来,本人在支行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念,加强理论、法律法规、金融知识学习,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廉洁自律,自觉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勤奋干事,积极进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中,我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客观的认真分析,积极向领导汇报,并经常请教领导和同志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平时生活中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xx年来,本人在分管行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科同志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深化会计改革,狠抓基础建设,规范业务操作,强化监督职能,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1、我科人员多,是历史上的青年,性别比较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为提高我科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组织业务骨干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强化业务培训。

2、在分管行纪检监察室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票据法》等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坚持“四不放过”,加强对全行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今年全行纪检监察室组织学习了反腐倡廉法规和反工作文件以及有关会计法律法规,组织全行从业人员学习了反腐倡廉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强化了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今年我行加强业务培训,举办了新业务、新知识、新法规等培训班,采取内部学习、外部考试等形式进行,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3、我行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市分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上级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4、我行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自觉学习与业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掌握了有关的财会法规、制度。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我行严格按照上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财务纪律,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的制度。xx年来,我行未发生一起违规的行为。

三)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我行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严格按照《国家审计法》的规定和支行的内部审计制度,认真执行审计项目,从严控制各项费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生产分析报告 篇5

我们无法忽视近些年企业的离职率,也不能无视离职申请表背后的群体特性。只有做好离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为HR,我们会经常见到离职分析报告,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对于这份报告,很多时候是一个数据统计的工作,所以,做好相关的数据统计,其实是离职分析的基础。要做哪些数据统计呢?本文就此与大家做个分享。

1、整体离职分析:以年度离职率进行统计。每年度或者每季度、月度为单位进行罗列、总结,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统计相关周期的离职率;

2、主动离职比例分析:很正常的一个数据就是主动离职比例会大于被动离职比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参考行业数据,从行业主动离职比例进行参考:公司的主动离职比例是否偏高,再具体进行分析;

3、离职率职能差异分析:职能分析是我们常常做的,通俗一点就是分中心/部门进行离职率统计,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相对稳定的岗位为人力行政、财务、采购物流,而相对不稳定的为销售类、生产类岗位;

4、离职率各职位等级差异:从定义高层、中层、主管、专业技术、一般职员和基础操作人员进行分类统计,同比比较及分析;

5、主动离职原因分析:

不管离职分析做得如何到位,我们对于分析报告的目的要搞清楚:反馈相关信息,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推动。凸显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体现了此份离职分析的含金量,当然,最后会对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说明,这个为基本前提。

从现有很多公司的离职分析来看,领导把离职分析当作HR的统计工作,起不到引导、提醒的作用,更别说改善作用了,所以对于这一点,建议如下:

1、改善的点从当月最突出的问题出发;

2、对于需要改善的点,需要采取事前提醒、事中沟通、事后跟进的措施;

3、不管HR在公司的地位如何,发出预警信息会比没有发出预警信息要好很多,而忙于招聘工作之余,关注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能够帮助HR在做新人培训时,提醒新人需要注意的地方;

4、对于很多主动离职的人来说,非到万不得已,都不会离开。所以,理解他们,事后了解原因,要比当场问明原因来得好。很多时候,事后的一个电话回访,了解相关情况,会比在做离职面谈时真实得多,所以可以考虑开展员工离职后一个月内进行电话回访的工作。

5、很多时候,我们会想着怎么去推动或者留人,但是实际实施下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公司能够提供或者直接拨付下来的资金很有限,这个时候的HR,就需要像做行政后勤服务工作一样,注重对一些细节福利的操作:比如关注出现心态、思想问题的人员及相关福利的侧重、部门员工出现异常考勤的提醒等等。

说明:

①离职原因有10%是因为人力资源中心没有做好完善的人力资源优化工作(工作没有发挥所长);没有及时发现员工异动情况并做出分析,预防发生离职现象;没有主动做好薪酬待遇调整政策以迎接人力市场变化(薪酬调整的滞后性);没有及时改善员工与主管的关系。

②离职原因有20%是因为行政中心没有完善行政制度,宿舍条件没有做到人性化服务,食堂没有管理到位等情况。

③70%(本部门)=55%(上级)+5%(下级)+10%(同事)

说明:

(1)离职原因有55%是因为上级工作任务分配不均、任务与薪酬不成正比、工作理念不一致、工作不开心、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导致工作开展以及工作目标的不明确、沟通平台缺乏等;

(2)离职原因有5%是因为下级工作没有依照计划完成导致整体工作没有完成、下级离职频繁对上级的心理刺激作用;

(3)离职原因有10%是因为同事工作上的不配合或者关系不融洽。

④70%(本部门)=40%(上级)+30%(同事) [针对一线工人分析]

说明:

(1)离职原因有40%是因为工价不合理、工序分配不合理导致赚钱不多、工序没有完全明白造成经常返工、操作技能缺乏足够多的培训、沟通平台缺乏等;

(2)离职原因有30%原因是因为同事配合度不足,导致经常性压货或者没有货、工序中配合不足导致经常返工、交流不习惯导致关系不融洽等。

一、分析各部门的流失率,做一个排名。公布各部门的流失率本身对于部门管理者是一个警示和压力,对于那些流失率高的部门,曝光后,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改进部门的管理,降低流失率。对于流失率最高的部门,还应该具体分析原因,帮助部门管理者找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操作时需要附上发布排名的用意,否则易产生误解)。

二、分析流失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分布。这个可以展示很多信息,如果是半年之内新人流失率很高,说明极大可能是招聘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是3年以上的老员工较多,说明是员工的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公司发展较慢。

三、分析流失人员的绩效情况。如果流失人员当中平时绩效考核优秀的人较多,例如占比50%以上,那说明公司的问题很严重了:留不住优秀人才。如果是绩效考核较差的人较多,例如C/D等级的人占比超过50%,说明公司的管理问题不是很严重。

四、还可以对流失人员的学历情况进行分析,对层级情况进行分析,对年龄分布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从多方面来揭示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且这些分析之间可以互相验证,从而使得分析更加客观和有深度,也更加令人信服。

生产分析报告 篇6

一、针对新人群体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新员工在试用期内就离职,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招聘时新员工已经对公司有一种期望,当新员工进入公司工作后发现,期望与现实有很大距离。这个时候新员工通常会处于矛盾状态,努力调整自己心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中同时萌生退意,如果公司没有及时洞察新员工的内心世界,经过一个阶段的思想斗争,有些新员工就会在试用期内离职。

二、工资待遇是新进员工离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薪酬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外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新入职基层员工来说,离职成本小,生存需要是主要的,所以对薪酬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公司的薪资待遇比不上同等职位的其他企业,员工离职的概率将会很大。

三、工作比较单一、枯燥、乏味。

由于职业类别原因,有点工作性质比较单一,或者企业在职业发展设置上存在不足,导致员工晋升空间小,发展有限。新员工入职后发现如果干的事情不能学到新的东西,工作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只好通过离职来保证自己能获得水平方向上的职业发展。

沟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直接上司和下级员工之间、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之间、平级员工之间。

1、新员工将自己的直接上级视为获得关于职位以及公司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员工们如果不能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建立相互信任,就很难对企业产生依附感;

2、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沟通也很重要。高层管理者往往站在战略的角度看待公司的发展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计划具有前瞻性,但是基层员工多数看到的是现在怎么样,如果缺乏沟通,将导致基层员工不理解高层的做法,对企业的前景不看好;

3、平级员工之间沟通不畅体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的沟通不够。很多员工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家同处一个企业,但是相互之间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了解。员工在企业的人际圈子常常陷于一个小团体,感受不到公司的气氛。

生产分析报告 篇7

员工流失率:一定时期内(如1月-4月份)离开公司的员工人数÷同一时期平均的员工人数×100%

1)  员工离职的利:员工离职是每个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流动是有益的,比如可以减少冗员,激发公司内部适当的竞争,增加工作效率,为其他员工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并且还能引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活力。

2)  员工离职的弊:员工离职率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特别是企业主动离职情况增加时,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技能熟练的员工短期内大量离职,不仅会对公司目前工作开展造成损失,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工作气氛,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从网络提供的资源了解到,近几年的中国本土企业人员平均流失率为17.9%,对于理想的流失率,大部分企业选择5%-15%,而没有企业选择5%以下和15%以上的流失率。这表明流失过高固然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流失率偏低也并非好事。

主要从离职员工流失率结构、试用期员工流失结构、婚况结构、区域结构、来源结构、服务年限与年龄、离职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公司自201月至4月期间公司员工的离职情况统计显示,公司员工离职人数为81人,其中员工主动离职(主动流失)的64人,因员工本人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未达到公司用人部门的认可或其他个人原因而由公司辞退(被动流失)的17人,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比例约为4:1

目前市场调查认可的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比例为5:1,因此目前公司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比例低于市场水平。

生产分析报告 篇8

离职率(DemissionRate),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如以月为单位)的离职人数,除以工资册的月初月末平均人数后乘以100%。

以公式表示:离职率=离职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离职人数包括辞职、免职、解职人数,工资册上的平均人数是指月初人数加月末人数然后除以二。离职率可用来体现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为单位,是由于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因素,故较少采用。

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教师范文大全 jK251.cOM)

在众多的资料中,离职率通常是以某一单位时间的离职人数,与正式职工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正式职工平均人数又为单位时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的平均值。但按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有可能出现上面的情况,即离职率超出100%,难道员工全部离职了吗?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员工真的全部离职,则按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为200%,这与人们通常情况下理解的离职率是矛盾的。

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该公司在一月份时跳槽员工的较多,故二、三月份开始大量招聘新员工,四、五、六月份员工的变动则较为平稳。我们来讨论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求离职率。

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离职率=35/〔(50+18)/2〕×100%=103%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离职率=20/18×100%=111%

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

4、如果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

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

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

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因为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在用以上前三种方法计算的辞职率中无法表示出来,而新员工的流动往往对企业分析员工流动原因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呢?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是否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的平均呢?还是以上述提供的数据来讨论。

方法一,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方法二,以离职率等于各个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

大部分的人事经理可能更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然而这种方法科学吗?从两方面来分析:

1、从离职率的含义来看,离职率所代表的是每百名员工中有多少人离职,如果以各月的离职率平均来表示则无法显示离职率所代表的意义。以该公司为例,用各月平均计算出的22%离职率代表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个员工中只有22个员工离职,而我们知道在该公司上半年其员工的离职人数达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显感到22%的离职率有失偏颇。

2、若以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如以上所示的这家公司,若将该公司一月份的离职人数和二月份的离职人数互换,即一月份为20人,二月份为35人,每月入职的人数不变,按以上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月份的离职率为38%,二月份为51%,上半年离职率平均为19%,比22%还低3个百分点。我们知道离职率反映的某一时间企业的人员流动情况,它应该是人员流动的静态的反映,它应和员工是否离职有关,而与离职的时间无关。

生产分析报告 篇9

本人于20--年xx月xx日到---公司担任生产管理员,至今已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日子的时间里,我主要从事工艺设备的生产工作,包括生产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生产工作;技术、生产、生产工作。在领导的关心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较快地熟悉了公司的生产、设备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及管理水平,基本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上与公司同事配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较好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同时积极提高业务素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努力适应工作要求,并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现将三个月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方面:加强学习,努力适应工作。

刚来到公司时,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虚心向同事请教,以积极地心态对待各项工作。由于我的欠缺,工作起来难免出现一些差错。但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加强学习,努力适应工作。通过学习和观察,慢慢领悟出公司的重要性。

二、工作方面: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在这半个月里,认真学习了公司《工艺制度》、《设备维修保养制度》、《计量工作制度》。认真学习公司各工序作业指导书及有关文件资料,了解了公司概况,产品生产特点,研发部工作流程。在这上半个月里,我基本上保证了公司文件的上传下达;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并积极学习协助其他同事。

2、在这上半月里,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全员质量管理培训,通过考试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我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对员工自身的重要性的认识。

3、在这上半个月里,参与了----公司第六届职工技能竞赛。通过这一次比赛,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板报设计和网站设计上还需要继续学习,同时各个板块的工艺参数需要提高,要保证工艺的质量,使版面设计更加完善。

4、由于在经验上对自己有所欠缺,总在于摸索中遇到不少问题,不足于自己去尝试解决,这需要向领导和同事多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工作心得。

公司领导安排我对---厂的工艺流程、技术水平、设备原理及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使我在工作能力上有所提高,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由于是新来的员工,我对公司的工艺技术方面的了解还不够详细和充实,还需要进一步向领导和同事多请教学习,尤其在工作中遇到非常困难的地方,不能单独处理。

6、工作中有时比较懒散,不够认真积极,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生产分析报告 篇10

“我们公司出现一个怪现象:销售部门的管理人员相对稳定,至少都在公司工作了五年以上;而后勤部门,如财务部、人事行政部、物流部、客服部的管理人员却离职较高,没有一个人能做满两年的,平均在职时间约1.4年(17个月),这是为什么?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A贸易公司的行政总监问我。

我淡淡地笑而无语,就在这位总监问我这个问题的同时,脑中瞬间闪现:今年5月份的某一天与某生产型企业老板谈人才忠诚度时,他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只是将这里的销售部门管理人员变成了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

是偶尔的巧合,还是这类似的现象说明了某些问题?同样身居管理岗位的您是否也许有同感呢?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并不难,但真正能正视这个问题的高管有几位。下面,笔者结合对A贸易公司各在职与离职管理人员在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度剖析也许能找到您所要的答案。

员工B在公司约八年的工作时间,共升职5次,加薪7次(每次加薪幅度均在1000元以上),降职2次,降薪3次(每次降薪幅度均在300元以内),从初级销售代表到市场一部经理,现在管理公司约13%的市场业务。

他的加薪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的提升,而在于老板认为市场对公司的发展太重要,不能轻易换人,对他的每次加薪都因他以一定的要挟手段来进行的,不然就让你的市场造成临时的混乱,老板不想在业务上有任何的损失,于是就步步退让并加薪。尝到甜头的他就一次次地扩大自己的领域,步步为营做到了今天,其他的几位销营部门经理也用了雷同的手段而不断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现在老板虽然已意识到某些问题,但依然是因为怕市场分额的失去,而更加不敢对他们的“有所作为”,只能痛苦的继续退让着。还得更加重用他们、保护他们。

员工C,曾任该公司物流部经理,任期:7月~10月,入职前任某500强企业物流经理,离职后现任某大型民企集团物流中心副总监(跟踪了解)。

本人有幸参加其离职面谈(极其挽留的面谈)。现将部分对话摘抄来下:

员工C说:“我们出来工作,无非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我现在生存可能不会存在问题,关键是需要发展吧,您认同吗?”

“我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共正式提交过9份方案,请问您有回复我一份没有?您一直未回复,那我是要执行公司原有的制度呢?还是执行自己的想法与方案?作为下属只能依以前的方案去做,可这样做我认为没有意义,不能提升效率。”

“您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将我部门人员从我接手时的26人,减到现在的18人,市场销售在提升我们的出货量也在提升,也就是说工作量在提升而人员却在减少,新的方案却又没有正面回复,为了配合市场,我们仓库人员都有3个多月没有休息了。”

“在公司同职级人员中,我的工资是不是最低的,我想您比我还要清楚,公司两次普调公司我都没有份;我部门的员工是最累的,您也应很清楚(因为行政总监曾管理过物流部的全面工作),而我们部门的员工在这两次的普调中也是比例最小的。”

……

“我在这里工作,一没有成就感、二没有被重视感、三没有被尊重感、四没有高薪,那您认为我有留下来的理由吗?您现在可以不给我加薪,不给我增加人手,只要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说出我留下的理由,我可以继续留下来工作,并能做到一如既往。”笔者查看了该公司其他后勤部门经理的离职档案,发现类似这样的情况很普遍,这并非个案。

部门经理的高离职率说明了什么?从上面正反两个典型的案例来看,似乎可以说明高离职的真正原因。正如这位物流部经理如说:一个人的存在或留下来工作都在有他的留下来的理由,如果他找不到一点理由,请问他还会留下来工作吗?

作为一个部门经理,在一般公司中应可以算是一个中层管理者,他们的高离职率责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或者他所在的部门不被公司(领导)重视,个人(部门)没有成就感与被尊重感。

生产分析报告 篇11

有幸参加了12.9题为如何有效应对春节员工离职小高峰的座谈会,自我感觉颇有收获。的确,每年的春节前后个企业都会有员工离职的小高峰,这让HR们头疼不已。既然无法避免,就要想办法应对,本人HR从业经历不是很长,在这里只能来个抛砖引玉,浅谈一下自我经历的小小经验。

首先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薪酬福利制度也应不断的完善。针对门店和工厂的基层员工,绩效考核一定要优化,目的是让员工的工作更有动力;另一方面要设立一个晋级和竞岗的制度,每年定期进行考试或考核,实行能者上的原则会使整个团队更有活力,也会使企业的发展永葆长青;加薪是企业每年都要考虑的问题,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也在考虑自身的生活成本,当然企业也会考虑用工成本,所以加薪的幅度也要掌握好。在进行员工关系工作时,一定要做好新老员工的关怀,处处体现公司的人文关怀,针对外来的务工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可以为员工提供食宿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是培训问题,企业不论行业差异、规模大小,一定要做好培训。培训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的课程培训。内部培训一般会有新员工入职引导、产品知识培训、晋级考试培训等。外部的课程培训,针对的行业不用也会有所细化,有针对团队建设的,也有专业领域培训的,企业如果有实力的话可以考虑团队整体的课程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岗位职责,优化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流程,提高员工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团队建设,增强团队活力。

企业应该设立一个内部推荐制度,有员工推荐的自己的亲朋好友入职满一定的时间后给一定的奖励。由于外来务工者大部分来自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农闲时节会有大批的劳动力。员工本人在宣传公司时会比企业本身招聘更有说服力,这些员工大部分是连亲带故,所以他们在一起工作时会更有感情,工作之余也会聊下家长里短,这样会减少因为想家等原因离职的员工数量。但是这个方式有一定的弊端,一旦出现工伤或劳动纠纷会出现离职的连带效应,所以人力资源部在员工入职前要做好认真考核。

员工离职时一定要做好离职面谈。一般员工离职的原因大体上有三个:一是薪酬问题,遇到这种原因时公司要及时做好同行业薪酬的问卷调查,做到与时俱进,在员工工作能力与岗位职责匹配度较高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员工流失;二是个人原因,员工可能会因为家庭、身体、环境的改变而提出离职,这样的情况要给员工足够的关怀,让其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和照顾;三是管理原因,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团队管理、个人升迁等人际关系的问题,最好能有比较清楚的理由,即使不能改变现状,也要做到好聚好散吧。离职面谈是一定要做的,因为企业在做离职面谈时也是受益的过程。

我在做员工关系工作时每周都会遇到离职员工,结合他们的离职原因,简单的总结了上述几项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仅供大家参考一下。总之,员工离职是企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企业或者部门应时刻关注员工的行为动态和所思所想,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或提高管理策略,努力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于此同时也要做好人员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离职率]

喜欢《生产分析报告(必备十一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产分析报告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