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锦集5篇

11-03

经过笔者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我们最终完成了全新的“悲惨世界读后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您带来积极的影响。书籍是帮助人们培养智慧的重要工具,这点毋庸置疑。每次阅读作品,我们都能获得新的体验和进步。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可以表达出我们独特的感受,力求用新颖的见解吸引他人并感染他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篇1)

在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很幸运的是阿让遇到了,不然也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比安弗尼主教就仿佛是上帝的化身,周旋于穷人和富人之间,用富人的钱来救助穷人,他总为别人想多,为自己想得少。他文中为数不多依然拥有自己灵魂的人。阿让就是他拯救的,主教拯救了一条即将堕入深渊的灵魂,改变了阿让的命运。或者说,阿让的心中还有一丝良知没有被泯灭,被敬爱的主教唤醒了已被尘封多年的人性、良知。本书在我看来突出的是“人性”,各个阶层的人性和生活方式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揭露了不同的嘴脸。那么我就不由的想到:人是不是在贫穷落魄、潦倒无以为生的时候就没有了尊严。我在心中答到:当然不是,即使落魄尊严和人格不可弃。如果失去了那才是真可悲。即便阿让后来已经很有钱了,可是他依然如苦行僧一般,也许是他的身份使他一直难安,也许是他觉醒的良知告诉他还有许多人在受苦受难,也许是比安弗尼主教的精神感染着了他,并把这种精神烙印在了他的内心深处,哪怕已经多年过去了。

每当阿让面临抉择时,他总是站在人性光辉的那一面。当他得知尚马蒂厄即将代替他被判终身监时,他犹豫不决,他知道尚马蒂厄是无辜的。如果他能够狠心一点,让尚马蒂厄成为冉·阿让进入监狱服刑,而他以马德兰的身份继续“苟且偷生”,造福当地,继续当他的市长,可是他没有。他还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明知道此后将有无穷的苦难,可他依然奋不顾身的自首了,在法庭上揭露了自己的“罪恶”。

“做个圣贤,是特例,做个正直的人,是人生正轨。可排行,可失足,可犯错,但终要做个正直的人”。

冉·阿让在用余生阐释这句话。

让我们来看看冉·阿让“不可饶恕”的“罪行”:

1、偷窃面包(饥饿)

2、越狱(养活一家人)

3、偷窃主教家的银餐具(只有主教愿意留他吃晚饭、过夜)

4、抢劫(精神不清)

每一桩罪行背后的真相都令人发省,可惜当时的法律是无情的,严酷的,更没有正视此种社会现象的人,他人的死活更是与己无关。

“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愚蒙——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言之,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贫穷,那么像本书《悲惨世界》这一类的作品就不会无益的”。

以上是本书的作者对本书作的序,其中所述的问题也在文中一一展现出来了:

“贫穷使男人沉沦”——泰迪纳,一副小人嘴脸,为了钱不顾尊严四处欺诈;

“饥饿使女人堕落”——方蒂娜,失业后为了生存和养活幼女不得不出卖肉体;

“黑暗使儿童愚蒙”——加夫罗什,泰迪纳夫妇之子,被父母不容,浪迹街头。

悲惨世界读后感(篇2)

这部小说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大文豪雨果写成的。他的背景是十九世纪的初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作者对于动荡不安的法国社会,有很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理想,说穿了,也就是雨果的文学思想。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主角冉阿让之外,还有许多悲惨的人们。当然也有爱的化身——米里艾主教,再说,那个接受主教的教诲而决心悔过的冉阿让,也不例外。在故事中,能过着一般社会观念上所谓“幸福生活”的,可以说是只有柯赛特与马留斯两个人了。

试想,他们俩为什么会那样幸福呢?不用说,那是冉阿让自我牺牲所换来的。

当然,使珂赛特与马留斯享受幸福生活的,不只冉阿让一个人,还有芳汀,这个苦难中打滚的女性。芳汀为了珂赛特,不惜买掉了女性最宝贵的头发和美丽的牙齿,最后连性命也献给了她......

雨果在这个故事里想告诉我们的是: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的不幸!”

“再不幸的另一面,有许多人为了爱而牺牲。”

我想现在的我们一定每天都过着很幸福,很快乐的生活吧,那么在看完这部小说后,让我们慢慢地想一想幸福的意义吧!

悲惨世界读后感(篇3)

《悲惨世界》是在一位被人们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手中诞生的。它描绘了从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到人民起义反抗七月王朝的历史现实,描绘了一幅大规模的社会政治生活画卷。

它描绘了主人公冉阿让坎坷、悲惨的一生,更突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它就好像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把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写的很真切很细致,而画幅的形象又是如此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不是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吗?

在这一本《悲惨世界》,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领略到不同的伟大:就像冉阿让人格的伟大;沙威对待良心与职责的伟大;米里哀主教宽容的伟大;爱潘妮对待爱情的伟大……

有感《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

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他乐于助人,因勇敢而受到人民的爱戴。他已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

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贫穷和荒凉,将有两种人:

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有更多的主教,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他人、行善的行列中来。

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也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亲切,和谐和光明的生活。

《悲惨世界》中有亲情、友情、爱情。我曾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就像冉阿让一样,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不会因为谁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冉阿让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沙威追捕。冉阿让只是犯了一个小错,根本不至于要一直背负苦役犯的罪责,顽固的沙威却还是立誓将他抓获,即使在他痛改前非之后。然而,只有沉默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这些都不是沙威的错,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错。

生活在任何时代都有其背景和社会环境。

冉阿让有冉阿让的悲哀,沙威有沙威的无助。如果他们是对的,他们是对的。沙威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维持他的生活方式。即使正确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他也会成为所有人谴责的对象。

这对沙威也是很不公平的待遇。

在这样荒唐的时代里,珂赛特实际上是个幸运儿,有芳汀这样爱她,为她付出的母亲,失去了母亲之后,还有冉阿让这样保护她的父亲。我记得冉阿让把珂赛特就出来之后,他那份不惜任何代价都要保护她、照顾她,不让任何人伤害她的毅力,让他的整个人生变得完整了。他说,只要我在这里,我就不会让你们任何人碰你们的头发。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就该有所担当,就像冉阿让对珂赛特的一种责任,也是冉阿让对她妈妈的一个承诺。这成了冉阿让后来生活的重心。

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那两句话:“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就像冉阿让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用自己感化周围的人。我希望冉阿让不要离开,否则他会回来的。当然,我也相信,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像冉阿让一样,让自己成为自己,无论是幻想还是生活。

因为冉阿让不再只是一个男人,而是高贵人格魅力的代名词。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当今时代的冉阿让。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四

看完《悲惨世界》一书,冉阿让高大的形象始终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乐于助人,朴实善良,品格高尚。尽管他由于生活的压力而犯了一些错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个性,因为他一生都在艰难和逆境中不断完善自己。

冉阿让失业了,因为生活贫因,他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住关进监狱,万恶的旧社会!出狱后,一心想报复的他受教主的感化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并立志从善,他来到蒙特亿,改名马德兰,开办工厂,成了富翁,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当上了市长。然而,为人正直的他由于不想让别人替他顶罪又被抓进监狱……

多么善良的冉阿让。他愿意帮助别人,抚养一个孤儿,但不要求回报。为了让珂赛特获得幸福,勇于坦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爱心啊!虽然一再地受人们的误解和歧视,但冉阿让始终默默地遵守对主教的诺言,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我被冉阿让感动了。如果我们都能像冉阿让那样勇敢地面对错误,尽力改正错误,用爱心看世界,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好。我为冉阿让感到难过,为他的不公感到难过。如果冉阿让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他的经历也许不会那么坎坷。

悲惨世界读后感(篇4)

我想,那里或许有天使在召唤着它们吧,只可惜,我却听不到。就像一个三角函数,我算来算去还是回到了原地,好像是结束了,但是一切又得重新开始。但王子宇说,他是一个不懂珍惜的男子,不要对他动心,会受伤的!不也是为了爱情这东西而葬送了自己吗。

点评: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冉阿让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勤劳正直、胸怀坦荡、乐于助人、以德报怨、品格高尚,是受苦难、遭迫害、被歧视的受压迫人民形象。第二喜欢的是米里哀主教,因为是他十分宽容,在冉阿让偷了他家最宝贵的银烛台,被抓获后,他仍能很宽容地原谅冉阿让,劝他做个正直的人,并把银烛台送给了他。可以说,冉阿让是因为他才没有去报复社会的,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我们做人也应该像他一样,学会宽容,让心胸宽广一些,包容一切。三是喜欢沙威,沙威虽然老跟冉阿让过不去,可这是他的职责,他恪尽职守是分内的事情,但他也不是完全没人性,在不能解决职务和良心的抉择的时候,他决定牺牲自己,成全冉阿让。因为他知道,只要他还活着,而冉阿让一天没死,他就必须逮捕他。在书中,有一个令人颇为可恨的人物,那就是德纳第。德纳第把珂赛特当女佣一样使唤,没有一点怜悯之心,而是一味地把她当狗一样看待,想想,那才是多大的孩子呀!这是对一个孩子多么残酷的摧残呀!而且,为了自己的利益,竟勒索冉阿让不止,还死抓着冉阿让的“尾巴”,来敲诈马利尤斯。可我们在憎恶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会这么做?首先,他勒索冉阿让,是因为他实在太贫困了,而又找不到好的赚钱方法,只能去干坏事。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穷人是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富人,才能随心所欲地在社会中生存。而且当时的社会对社会底层的人抱有严重的歧视,根本就不给这些人生存的机会。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

作者想想通过这本书来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善良、友善的高尚情操的人。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的他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因为我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悲惨世界读后感(篇5)

读了《悲惨世界》,了解了它成为名著的原因。一本名著不仅是关于某人的故事,而且是关于一个世界的。如同《悲惨世界》中,仅滑铁卢战役的描写就占了约50页。

读者看到的不仅是让瓦朗独处,更是一个时代。

第一部第二卷第八篇十分打动人,这一篇幅并非在讲述让瓦让,却用比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有人掉入海中,在可怕的死亡之海,他挣扎,他求救,他试图搏击,他努力挺住,即使竭尽全力依旧无法挣脱,因为没有救助他的人。“大海是社会法律抛掷受苦人的冷酷无情的黑夜,大海是无尽无止的苦难”。

一个落水者的比喻,比喻的是什么?是被时代、被社会所抛弃的人。这些人往往贫穷、孤独,或者像冉阿让一样,勤劳。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工作最努力,收入微薄。这样的人,即使遭受不公,也无法抗拒,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外在哭喊,甚至遭受到别人的瞎眼。周遭的人呢?

是真的看不见?还是假装看不见?

前一阵那个拾荒的老人被赶下公交车不就是最好的证明?拾荒者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就像穷人一样。有多少次……给贫困地区人民捐款时,你是带着怜悯的态度而非尊重的态度,是帮助还是施舍?

要么是被社会中的他人看低,要么是看着别人带着伪善的面孔却绕道而行。对于“落水者”来说,这些人没什么两样,没有帮助他们的人,只得在海中孤苦伶仃地漂泊……

第二卷是关于修道院的。修道院就像一座象牙塔。修女们原本与世隔绝,虔诚善良,但逐渐被各种教义束缚的寺院却让人感到悲哀。小女孩被囚禁在这个小地方,机械地生活,机械地祈祷,机械地赎罪。

穿着华丽的衣服,做残忍的事,是别人牺牲。

在第八章写到了为何祈祷的原因,“我们身处的时代,多少人垂头丧气,缺失了高尚的灵魂,多少人行尸走肉,追求享乐,热衷于眼前丑恶的物质利益,在这样的风气下,有人隐居修院,离群遁世,我们认为是值得尊敬的……”读了以后却感到悲伤,究竟经过了多久,生存的社会为何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行尸走肉,见利忘义,不依旧充斥在我们所在的世界中?于是逃避?或者拿出普度众生的姿态自我牺牲?

我想我们需要寻觅另一条路,直面面对这般问题,感化也好,抨击也罢,终于一天会有重要的,使自己毋需再迷惘的东西出现。如果是这样一个时代,多积极!

只愿今后的世界不再悲惨,不再有不公,不再有人性的沦丧。

高二(1)班赵蕴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