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

11-03

或许您可以考虑一下“雾凇教案”,或许能给您一些启迪。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编写教案课件时不能马虎从事。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衔接。该信息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请勿侵犯他人的权益和权利!

雾凇教案【篇1】

《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四、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

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六、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七、教具与教学媒体使用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

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八、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二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奇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下面我就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

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再引导学生从“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体会吉林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品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

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写出来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接下来出示多媒体,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学生,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让学生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读课文第

三自然段。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3、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

九、说板书设计

根据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帮学生理清思路的角度来设计板书,如下

23、雾凇 奇观

水汽 ———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

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说是写景,其实作者在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作者的用词之精妙,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可以借助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奇特和美丽。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词语游戏,揭题质疑。

1、这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了,大家一定很辛苦。我们先来玩一个汉字游戏,怎么样?(形声字,根据偏旁猜意思)

大家看这一组汉字:蜻、晴、清,“青”表示它们的读音,而我们能够根据它们的偏旁猜出每个汉字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形声字。

看,老师出示松树的“松”,给它加偏旁,“凇”猜猜和什么有关系?

字典中解释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结成的冰晶。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就和它有关系,看课题,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注意生字“雾”的写法。

3、同学们,每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我们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为全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4、那么关于雾凇,你最想知道什么?

5、赶快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新词,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句子中,谁勇于挑战?

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当的读音)

(2)其实本课还有几个多音字,谁能读好含有这些多音字的句子:

A、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B、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C、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3)大家都能扫除词语或句子障碍。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能解决你们刚才的疑问吗?

(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创设情境,品读想象。

1、你们想看看雾凇吗?来轻轻地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吉林。(看视频、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看到这,你们想说什么?(你觉得雾凇怎么样?)(随机板书:美丽动人)

3、带着这种感受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请生读,雾凇美在哪?从哪体会到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多、壮观;银光闪烁洁白晶莹—色泽美丽)

5、谁也抓住了这些词语读好第一自然段,给我们再现吉林雾凇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6、雾凇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友人都争相来到这里,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一起读。

7、雾凇不光美在它的颜色和光泽,还美在它的姿态。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怎么样?(千姿百态)

8、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一个有一个姿态,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出示: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总结:雾凇奇特的景象,带给大家无穷的想象。

四、以读感悟,了解成因。

1、洁白晶莹的雾凇如银发飘飞,似排排雪浪。它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于它奇特的景象,还在于它那奇妙的形成过程,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一起读。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几个条件?

(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5、那么这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遇冷怎样形成雾凇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奇特的形成过程。

6、生默读。

7、交流:

(1)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

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水汽在哪里?

师: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是多少?(零下30摄氏度)水库里排除的水,水温是多少?(4摄氏度)

(4摄氏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结成了浓重的雾气。就像是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师:所以,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师:弥漫阵阵雾气,说明雾气怎样?(很浓很大)还有哪些词体会到雾气浓,有饱和的水汽?(涌、笼罩、淹没、模糊)

(2)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需要遇冷,向我们今天的气温能形成雾凇吗?(板书:足够的低温)

(3)有了雾凇形成的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欣赏它的形成。

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

③你来“慢慢地、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4)看图片:看这蒸腾的雾气就是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就是凝结。

(4)雾凇慢慢地轻轻地在不断变化着:最初——,逐渐——,最后——

五、赞美雾凇。

1、过渡:一夜之间,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动人。人们漫步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2、用唐代诗人岑差的诗句(出示)来赞美雾凇的壮美景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一起读

六、布置作业。

1、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神奇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2、

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吉林雾凇?

假如你是一名小作家,你会写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奇观

成因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2、知道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美与奇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雾凇》,一起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2、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是怎么样的景象?

奇观

(板书:奇观)

【设计意图】语言简练,直奔文章中心,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的景象可以被称为是“奇观”呢?

少有的罕见的不多见的奇特的壮观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称得上是奇观的吉林雾凇。

二、学习第一小节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

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通过朗读你知道吉林雾凇奇观是怎样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板书并指导读好三个词语)

2、这么美的奇观,真想去领略一番呀!

(出示课件:雾凇欣赏)

说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感受雾凇的奇美,通过谈感受使学生对雾凇进行的景色进行内化,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3、真是奇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真想了解这么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3、(1)我知道了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2)找得真准确,那雾凇形成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件文字显红并相机板书)

(3)一起来了解一下!

(齐读)

我知道了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雾很多很大(引导学生感受雾美)/雾凇形成是缓慢、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意图】(同样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

(4)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出示,让学生感受这个过程。

四、学习第三段,欣赏雾凇

1、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雾凇最佳的时候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欣赏)

2、是啊,雾凇是千姿百态的,漫步在松花江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也来赞一赞吧!

3、作者是怎样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的呢?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琼枝玉树千姿百态

4、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是一首古诗里面的两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领略了雾凇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并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雾凇让我们由衷赞叹“这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令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用给出的词语,写一段雾景或一段雪景。

22雾凇

形成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奇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教案【篇4】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之情之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他们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决定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制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

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

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

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

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上课伊始,我出示雾凇的课件,引导学生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在欣赏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一段再次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接着通过指读或范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哪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丰富的画面有着一般言语描述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此处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凸现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的美在于文中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又只有在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和一定情感体验下才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将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结合多媒体所创设的情景,学生经历了“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雾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你觉得冷吗?现在已步入什么季节了?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大地冰封的季节,我们尽管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但还是冻得哆哆嗦嗦。这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都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却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著名江城——吉林,别忘了此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雾凇奇观

2、师: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播放课件)

二、探究成因

1、师: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师: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雾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 、像 、像 。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雾凇教案【篇7】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里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xxxx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29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教案【篇8】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九九歌》。

2、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3、读题,解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

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雾凇教案【篇9】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吃透两头说目标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

(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小旅行家的身份,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请教师长、查找资料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互动说流程

教学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想欣赏它的美丽吗?

(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课文是如何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请认真朗读课文,然后交流。由于充分运用了直观教法和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会大为高涨,不但很快学会生字、新词,将课文读准、读通,而且能迅速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5)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巧妙以“四人小小旅行团”的角色定位,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要求小组合作,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2)全班交流: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严寒季节;(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雾凇形成的一般条件。可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反复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雾凇形成的时间是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个时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流经市区时使江面弥漫阵阵雾气,这就让空气中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遇冷后便“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凝结,形成雾凇。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在此基础上,变换角度,提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小旅行团真了不起,经过合作,把难题都解决了。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同座之间一个扮小导游,一个扮小游客,互相问答。先同座练习,然后到讲台前表演。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内化课文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落到了实处。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美”。

(1)过渡:小导游也当得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连老师都禁不住要亲自观赏一番了。

(2)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3)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4)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

第四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伸: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幼儿园教案《雾凇教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雾凇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