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11-11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十五篇。

当我们沉浸于一部极好的作品时,写下观后感就是把自己的体验和生活智慧记录下来。通过撰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在深思熟虑中汲取灵感。您是否正在为寻找适合作品的观后感而苦恼呢?在众多阅读资料中,我认为这篇“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十分有帮助。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趣,请与您的朋友分享,让大家一同欣赏吧!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哲学入门书。

我们都是星尘,是宇宙的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

就像铺开一幅浩瀚的星空图一般,这本书带领我们回首哲学的历史,向我们展现那些伟大的头脑和思想,引导我们寻找自我。

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很久以前的星星。我们永远无法看见宇宙中其他天体现在的样子,只能由过去的状态预测或猜想某个星球的此时此刻。在讨论哲学思想时,新的想法不断涌现,而我们也不能抛弃过去的思想。只有将过去不同时代的思想连贯起来,才能理解哲学发展的历程,理解新的思想是从何而来。

作为能理性思考的人,我们不能否认无法证明不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也不能放弃寻找它们。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使原本未知和不可见的事物变得可知可见,并由此构筑想象,开拓更多未知的奥秘。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但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能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很高兴遇到《苏菲的世界》,有空我会再反复读。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2)

2011年6月

英文学院1008班周邦宁学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夏夜的星空下,你躺在荒原上,仰望着浩瀚的天空,星星在诡异的向你眨眼睛,当你渐渐的消失了自我,融入了宇宙之中,等你清醒过来时,突然残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你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浩瀚宇宙间的一类微尘罢了,并且很快就要消失!

人生十几年的光阴对于漫长的时间隧道来究竟算得了什么?

你不禁要问:我是谁?我从**来?我最终要到**去?我的存在是否有意义?

这是哲学的终极命题,因为人总是想死,生命就是那么短暂,就像走过一条鸿沟!而我们渴望永恒。哲学是对生命奥谜的永恒追求,是绝对的、终极的。永恒!

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智慧,它的光芒通向遥远的彼岸。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一门硬如石头,枯燥如嚼蜡的学问。这是令人畏惧的。

所幸的事,我们现在终于拥有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父亲。为了让他的小女儿开始接触哲学,它编纂了索菲的世界理论。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几小时的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着这样的作品,让我看到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在一本书中,整个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一代人来说是迷人的。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外,普通人也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当今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关于生命及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隐藏在哲学的神秘之中。

很久以前,我就被灌输了哲学书很枯燥,很难咀嚼的思想,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书,但它让我吃惊,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书中的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我们是谁,我们是谁,我们是真实的,还是像索菲和阿尔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操纵的幻觉?

一切都如同迷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的谜题,世界仍然存在,地球仍然在旋转,时间仍然在流逝,它一次又一次地开始,也许这就是哲学!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3)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好像刚上高中,我囫囵吞枣似的把整本书看完,感觉很难懂,有点像是在梦游的感觉。后来我长大了,当我正要忘记这样一本书时,老师又提到了它。我又读了一遍,那是另一个世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那么当我们长大了,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读一读,让我们的思考从这里开始。

“我是谁?”

“世界是从哪来的?”

我知道为什么我看这本书时有点像是在梦游的感觉,大概是有人把塞给苏菲的大信封给我看了,把这两个问题也塞到的脑子里了。所以我才会连续这个多天坐立不安地跟自己探讨答案,偶尔问问周围的人知道答案不?至少,她有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教她。我呢?

我坐在椅子上读苏菲的故事。奇怪的哲学家的名字,奇怪的比喻和神秘的人物让我头晕目眩。我不禁觉得这个世界对我极不公平。可是,慢着,”世界”是什么,”我”又是谁? 可能,再没有比这更基本的提问了吧?

而答案,也许就安静地摆放在一代一代不懈提问的人们的前方,在时间和智慧的小路上,在“苏菲的世界”里。“苏菲”就是智慧的化身,而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智慧是我们所追求的,答案是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去不懈追求,不断前进。这就又是问题,答案,问题,答案。。。。。。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无尽的未知才是最好的答案。

我认为自己是个唯心主义者,《苏菲的世界》我深深的体会到我思故我在,世界是我自己的,我在想。因为这个世界是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手去触摸,用我的心去体验。我只看得到我关注的。

我认为我生活的世界是索菲的世界,但有时我怀疑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看来我不完全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你怎么认为呢?

书中对“马”和“马的名称“的描述各有不同,人对马有一个印象,你看到一匹马的时候之所以认为是马,是因为你看到的是和你心中马的形象是相似的,而你心中马的印象是你看过多匹马后得来的。柏拉图认为马的概念是永恒存在的。世界上,先有理型的马,然后才有意义上的马。理型,在我的理解,就是一种秩序。

世界来自秩序,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即使存在局部混沌,混沌中也存在混沌,这是混沌产生和维持的基础。秩序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某种模型。但是,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秩序,也只是现存的维系着世界而已。

亚里士多德认为马是客观的,然后就有了马的形式,即理型的形式,这是永恒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实现或是达成某一个特定的“形式”,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如果柏拉图是理想主义者,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唯物主义者。

然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不是绝对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使他们是对立的。实是上,它可以归结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第一个思维问题。即先有思维还是先有存在。

在哲学的领域中,公正的讲,是不存在对错之分的。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站立土地,正如我所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无尽的未知才是最好的答案。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4)

马为什么叫马,马是什么?在看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在某个时候,我爸妈拍了一张照片或者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这种东西。我父母告诉我那是一匹马。从那以后我就知道那是一匹马。每天总是看到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仅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当然。世界五彩缤纷,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兔子,而我们人类是深藏在兔毛里的寄生虫。我们都舒服地躺在兔毛深处,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断爬上兔子的细毛,想探索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学家更缺乏的只是好奇心和聪明的头脑。

哲学家不停地爬行,同时不停地呼唤沉睡的人。他的呼唤只唤醒了少数有头脑的人,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总是把生命献给哲学,服毒自杀,耶 稣也是。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和精神。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米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提出了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我想是的。1000,20xx,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的,我陷入了整个欧洲哲学史。一开始,我失去了很多理解。越来越发现,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知道一些地区和习俗,但我的思想是无限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相互的。苏菲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是谁?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一个梦想的世界,也唤醒了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很疑惑。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5)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我把它放到网上已经一个多月了。每次我拿出手机,我都会想起它。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三遍。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并不过分。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不知道我会知道什么,我不知道我会发现什么,但我知道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阿尔伯特和索菲的脚步,开始了这段哲学之旅。

索菲,一个14岁的女孩,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疯狂地眨着眼睛,于是她进入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面纱已经层层揭开,但新的怀疑又来了。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索菲边走边想,新的哲学世界正在她面前展开。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适当的引用和扩展。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梦想和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完美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们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心。

如果一个人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事实上,我并不确定我是否能真正彻地地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的本义和起源,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我应该对我的生命和我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

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然而,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看哲学金殿的孩子。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6)

若是愿读一本书,必是会先从某处知晓她的存在:或从朋友口中,或从网络,抑或从学校开出的书单。而我接触到《苏菲的世界》,却是从另一本**的故事情节里。

书中的大学生请同学推荐他一本哲学入门读物,这位同学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学史》,其后许久,突然叫出了《苏菲的世界》。大学生拿起了她,于图书馆内坐了一下午,读完后直呼醍醐灌顶、精彩万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法律系学生。我想,这书中大学生的读后感受,应也是他当年读完此书所感吧。的确,我以为《苏菲的世界》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启蒙读物。

这样的书,她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丰富且缤纷不乏味的哲学知识,也有倚靠哲学理念的故事。苏菲的意识存在于席德的脑海中,而当她发现自己是被大校所创造出的角色时,她选择了逃离——在这样一个情节里,“创造者”是大校。而在书外,乔斯坦.

贾德又创造了整个书中的世界!

这不正如在整本书开头几张中大校所打的比喻么:苏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这只兔子的便是乔斯坦先生。而苏菲竟真的从兔毛中跳脱了出来!

当然,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的作品,而对于现实中生活在兔毛中的我们来说,可以有一些启发。

自然,书中的重点自然是大校所叙述的哲学知识。从爱琴海旁萌发的自然派哲学火种,至雅典三大哲人于整个欧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从中世纪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论调,到启蒙运动里思想家们对于教权与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的强调推崇……书中的内容似乎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仿,但因为是大校书与苏菲浏览的缘故,哲学中许多枯燥的那些“主义”的名词,都被用生动而通俗的言语解释了。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阐释神秘而深刻的真理,并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来触动读者的心灵,使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尔尔的那句话:“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编成无数个版本,许多听说过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

这句话最好的证例或许便是书中的苏菲,苏菲对着镜子问镜中的影像:“我是谁”、 “我从**来”,所有新入门哲学的人似乎在接触哲学后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这时,不妨用笛卡尔的话来勉励自己。苏菲只是一个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证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哲学是一门让大多数青少年感到陌生的课程。尽管高三要上哲学课,但批判唯心主义、肯定唯物辩证法等唯物主义言论,过于狭隘和片面。而这一本《苏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国也并不是十分出名的书籍,倘若是被中国的初高中生们广泛传阅,一定会像那个比喻一般,让中国更多的新一代,从匍匐于白兔的皮毛中,转为站立起来的姿态。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不错哲学入门书。封面像童话,开头也很有童话的味道,看着看着却越来越严肃,后来对于我简直是可怕,当然也有救赎。

也许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自己想得没有头绪,便想从《苏菲的世界》书中寻求答案,也不知为什么误打误撞就找上了哲学。后来发现哲学的确是研究这方面的。这是不是能说明只要愿意解决问题,方法总会有的?无论如何,我们千万不要放弃去努力。

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一开始出现的苏菲的世界,里面她有着自己的生活,还有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给她上哲学课。另外一个世界是席德的世界,她有一个很爱她的爸爸。

我再次确定我在思索的那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我比较倾向于萨特的想法:人生本没有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赋予。虽然最终我们终究会灭亡,不复存在。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抓住自己拥有的时间,利用自己选择的自由,负起对人生的'责任。心里顿时安定多了。不知有多少人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书中有个观点,应该在小学就安排一门哲学入门课程,在他们最富好奇心的时候。小孩子对很多事情都好奇,对自己怎么来,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以及这个世界怎么会这样都愿意探索,及早普及一些哲学基础并鼓励他们自己探索,都是很好的做法。请想象一下,一个人一直麻木地活着,突然有一天他想起这些问题,恍然间觉得自己这么多年都白活了,该是如何地崩溃!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是可以珍惜时间更好度过吗。

看到后来被作者的脑洞吓到了。一直以为《苏菲的世界》主角是苏菲,原来她和她的世界是文中一位父亲为了女儿写的书中的角色!一层一层的,吓得我怀疑自己也是生活在哪个人的书中了。幸好并没有遭遇她们这么怪异而线索明确的事,让我暂时安心了。我甚至想,就算在书中我也要好好地度过。后来我终于知道这是“存在的焦虑”,表明我还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不是坏事。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两个世界不仅可以互相感受到彼此,并且最后他们角色反转了:原本作家艾勃特控制并影响着苏菲老师艾伯特的他们的世界,后来艾伯特知道了这个残忍的真相,并利用他的哲学智慧带着唯一信任他的苏菲逃离了那个荒谬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在这里,他们以精灵的身份存在,可以看到听到他们,而他们却不知道。

这里告诉我们,哲学并不是空想,它是可以实践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以上那些哲学都是前人的思想,而我们必须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解决。正如萨特所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8)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世界从何而来”、“人是谁”有一天当你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回答呢?你是否曾思考过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人到底从何而来呢?这就是有关哲学的问题。

也许有些人认为哲学离我们很远。它晦涩乏味。事实上,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就让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把我们带入《苏菲的世界》,让人们加深对哲学的理解。

《苏菲的世界》一语双关。一方面,苏菲示哲本书的主人公。我们跟随15岁女孩索菲,通过她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哲学的魅力。作者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哲学的秘密。另一方面,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中sophie即在希腊语中为智慧)所以这本书的题目也可以理解为智慧的世界。

主要讲述了小女孩索菲在神秘导师的书信指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了解整个哲学史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的发展历程。先从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神秘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

她学习了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及其思想,并以更加微妙的方式讲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注入读者的心灵。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吟诗人那样浪漫多情,更不会像旅行者那样丰富多彩。他们的生活大多都与人们有关,例如苏格拉底,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经常会与小摊小贩们**,从而得出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他可以说一生都与人们**,而这个人们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雅典人。

使哲学家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独特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刻的思考和悠长的回味。哲学家的生活常常是一个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看到这样一部作品,就是看到哲学的进化史。

索菲所到之处,处处凝聚着文明的精髓,散发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书中,包括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引人入胜的。这本**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

随着**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文本的构思也越来越奇特,这个神秘人到底是谁,他到底有何目的,这些都成了吸引读者的重要问题。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在孩童时代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磨灭了,我们的视野、思想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没有多余的想法,就算有,也从来不会去实践。这就是现在的空想家多,哲学家少的原因。《苏菲的世界》告诉了我们好奇心和实践精神有多么的重要,处于高二学习的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对问题有质疑、好奇并独自解决它。

保持下去,这会是使我们一生受益的重要力量。正所谓,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9)

笛卡尔,一个注定被历史所铭记的人。回顾他光辉的一生,你会惊讶于他的许多成就:坐标系的发明,第一个重要哲学体系的奠基人,以及代代相传的那句名言:我想,我就是。

笛卡尔迫切地想要了解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因此,他将这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许多不同的因素,并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出发。为了确保它们的正确性,笛卡尔声称我们应该怀疑一切,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思想建立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他想清除房屋地基上的所有旧瓦砾……”

笛卡尔不仅怀疑疑前的理论,甚至认为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因为它们可能误导我们。最后,笛卡尔怀疑一切,在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不能在这里继续下去,但他设法从这个零点开始。等待他的是漫长的思考,他日思夜想,废寝忘食……终于,他悟出了一个道理:

有一件事必然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即“我思故我在”!从此,他开始将他独特的思维与见解倾洒在哲学史上,影响了一代代人。

“我思故我在”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膜拜。但我认为笛卡尔的怀疑论更令人钦佩。他敢于反抗当时哲学的权威,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而在创立的过程中,他不被前人的理论所迷惑,只相信自我的认知,终于大有所成,被后人尊为“现代哲学之父”。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怀疑的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怀疑精神,即指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今信息密集、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不跟风,是极有价值的。

在学***是如此,如果总是借鉴他人的思想而不锻炼自我、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待到真正考试时,一旦转换个考法就不会做了,吃亏的必定是自己。这些都是我从“我思故我在”中学***精神,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0)

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

这个寒假,我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充满书信体写作和内省写作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它概述了哲学的起源、发展到如今。

他从人类哲学的起源讲起,形象的将其称之为“伊甸园”,并通过自叙的方式,讲到了古希腊、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等,也讲述了在那些时代出现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西方哲学演变,体会到了人们思想的成熟与进步。

但这并不是这本书吸引我的真正原因。真正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中对事物新的认知态度。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习惯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甚至,我们认为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能令人惊奇。但这本书告诉我要不断地问,问为什么,或者敢于质疑地质学。因为,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是真正正确的。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是那么的神奇。

但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对如今的社会的认知的不断完善,我们开始忽略了这些奇妙无比的东西。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我们应该努力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彻地地了解自己和世界。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提问,才能取得进步。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永远不要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永远要问为什么,不断地探寻,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发现。

这样的道理推衍到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往往对一些问题感到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似乎本该如此,而因此忽略了它的本质。所以,我们要时常地去从那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案。经过这样一个连续的循环,我们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

当然,不得不提到的是,《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近乎书信式的书实在是别出心裁。而他详尽的讲述了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的哲学发展和观点的演变,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了人类对于自身认知过程的改变。

应该说,这本书,而不是一本书,是一种灵魂的折磨,或灵魂的反映。这种思考的方式给我带来了一个思考的是界。这便是我初次阅读此书的感悟。

高一(2)吴奕宏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1)

“你是谁?”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索菲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古希腊至康德、祁克果至弗洛伊德等大师的根本问题。

她利用女孩天生的理解力和获得的知识来揭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远比她想想的要离奇和离奇

在电影《苏菲的世界》中,我能看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我们呢?

我们认为我们每天都过着真实的生活,但也许我们只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个作家是我们命运的主宰谁能证明这一点?总觉得任何事都是相对的。就像苏菲的信里说那些居住在洞穴里的人,他们没见过光明,自然不会觉得自己身处在黑暗。

如果那时把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叫做光明的话也同样说得过去。虚无是存在于整个世界的冗杂之上的。它相对于那些真实存在的东西。

不过,又有什么会是真实存在的呢? 时间么?

在电影《苏菲的世界》中,我还能读出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顽强。当索菲和阿尔伯特知道他们是虚幻的人物时,他们没有选择逃避,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相信,而是选择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的角色影响着现实世界。最后,我忍不住想,存在和虚无之间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哲学不仅是高于所有学科的终极知识,也是最普遍的知识。一个人的生命里,可能用不到物理学,用不了化学,用不了英语,但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可以没有哲学。哲学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对生命和生命的思考。

我不相信没有人问过自己: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是世界,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会思考。笛卡尔说:“我思固我在”,一切都可能是不真实的,但“怀疑不真实”这件事情一定是真实的。

《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成年人,看到从魔术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会很新奇,并思索“兔子为什么会从魔术帽里变出来呢”?而一个刚懂事的孩子则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他没有生活经验,什么都不懂,也就不会理解“兔子从帽子里出现”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奇怪的。

是的,也许所有哲学的终极问题永远都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它们的思想使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

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2)

人生如星尘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虽然这本书是作为暑期作业来读的,但我有一种迟早要见面的感觉。我也阅读了书单中其他的一些书籍,虽然他们也十分的精彩,也使我受益匪浅,但惟独《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就像哲学浸透了你的思想、洗涤了你的灵魂一般!

索菲,一个14岁的女孩,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信。

——“who are you ?”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

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在魔法哲学教师阿尔伯特的指导下,她开始思考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所有大师都在思考的基本问题。与此同时,索菲不断收到一位自称少校的男子的神秘信件,要求她转达给一位名叫席德的男子。可苏菲并不认识这个叫席德的人。

世界像谜团一样展现在苏菲眼前,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离奇,更怪异……

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他们发现自己仅仅是少校写的一本为自己女儿席德生日而送的书中的人物,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思考的一切都被少校用笔写了下来,换句话说,苏菲和艾伯特,以及他们那个世界中的一切,全部都是不存在的,是虚无的!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试图摆脱书本,不再受少校的控制。最后,当席德看到索菲故事的最后一页时,他们设法逃离书本,来到一个叫做永恒之地的世界。此时少校和席德正在草地上仰望星空,谈人生,谈宇宙,而苏菲正在某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

说实话,我长这么大都不曾对哲学有着什么了解,以前我的哲学观就是像初中的《思想品德》或高中的《思想政治》或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些书中介绍的那样。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对于像我这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我从读了哲本书就开始教索菲这样的哲学。从“who are you ?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这两个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记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只要好好学好一门工作技术,找到工作就好了。然而看完此书,我的观点改变了。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

我心中模糊哲学的定义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看来,哲学就是关心、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

同时,我们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对哲学的思考。这又回到了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who are you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啊”。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

事实上,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我是这样一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相比于我看过的其他名著小说,不算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我是看电子版的,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在手机上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两千,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就像另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像一个梦,但很真实。

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吃惊的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这是一本引领我走向哲学世界的书——它教会了我思考!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依然很茫然,而且感觉更加迷茫似的,因为我会思考的更多了,这种迷茫完全不同于对哲学无知状态下的那种迷茫,并且我喜欢这种迷茫。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许多年后,一切都将被湮灭,甚至宇宙都将成为奇点。我会存在吗?渺小如星尘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而且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比找出原因更重要?毕竟宇宙如此之浩瀚,个人如此之渺小。

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种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的荒谬性,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可能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3)

你是一个学生,生活一直都是平平常常的。你每天都要去上学,然后放学。之后,我会陪爸爸妈妈在家。周末,我会和朋友们出去玩或者开个小派对。

生活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你也陶醉其中,因为你热爱生活。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收到一封来自一个神秘人物的信,他突然想教你哲学,告诉你你一直生活在别人的书里。你的整个世界实际上存在于另一个人为他女儿的生日而写的哲学书中。你怎么人为?

这其实就是苏菲所面临的事情。

席德的父亲是在黎巴嫩执行任务的挪威联合国观察员阿勃特。他非常热爱哲学。他在女儿即将15岁成年之际,要回到挪威。于是,为了给女儿一本有教育意义的**礼物,他在女儿生日之前写了一本名叫《苏菲的世界》的哲学书。。

最后,回到挪威的阿尔勃特亲自向席德解释了伟大的**理论。这是这本书的主干情节。

然而,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而不叫《席德的世界》?可以说这本书的笔触很巧妙。从故事一开始,作者就用侦探小说吸引读者。这就是索菲一直意识到她只是阿尔勃特书中的一个角色的情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菲也学到了很多哲学知识。

透过苏菲的世界,读者也向我们介绍了欧洲博大精深的哲学史。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非常渊博的学问,但有时也很简单。为什么我说哲学即深刻又浅显呢?因为,当我们纯粹学习哲学时,其中的专业术语,比如什么“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等等,虽然字面上也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认真解释起来,你的哲学老师可能会给你解释一大堆与之相关的东西。

而你有可能一句话也没有听懂,并没有完全理解某个哲学名词的真正含义,这是我们说哲学是深刻的或者是复杂的;而我说哲学浅显则是想说明哲学其实是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的。其实学习哲学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简单易懂的哲学,只要我们有一颗小小的心,就可以理解它。

而《苏菲的世界》则是将本来深刻无聊,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话语,逐步深入的推理情节解释得一清二楚,也吸引了更多读者,让他们认识哲学,学哲学。

《苏菲的世界》介绍了从古希腊神话到现代哲学思想等相当多的哲学思想理论。我认为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中世纪神学影响下的哲学,以及文艺复兴和后期突破神学桎梏的哲学。

顺便说一句,哲学不仅包含着纯粹的哲学理论和思想,而且自然科学也是哲学的一个衍生物。因此,在《苏菲的世界》中,还介绍了伽利略的惯性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思想。

古代哲学思想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他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由什么构成的。有的哲学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整体,而柏拉图则坚持“二元论”,即人自身的心中有一个理型世界,而外界又有一个世界,而且他认为我们永远都不能相信我们之所见,我们理型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此外,德谟克利特在这一时期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这与我们现在的观点相似,但他当时的原子和分子理论与我们现在的理论不同。

接着就进入了中世纪,就是“上帝”这个绝对意志统治思想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上帝创造了自然,上帝可以看到一切,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虽然这个时代的哲学家相信宗教,但在上帝如何存在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

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上帝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存在于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中,甚至存在于我们的心灵当中,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上帝的存在;但也有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我们是不可能接近上帝的,上帝位于很高的地方,俯视着时间的一切,普通人是根本无法接近上帝的。这也是一种看法。但是,当时的人,他们既不知道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又不能解释自然界发生的一些现象,因此就把这种当时还未知的力量归结为上帝的力量。

人们普遍的无知也是当时**教在欧洲盛行的原因。直到14世纪,启蒙的曙光才逐渐开始照耀欧洲大陆。

从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我们都知道启蒙运动发生了。“启蒙”的意思就是启发蒙昧的群众,让他们走出愚昧,获得智慧。在那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

比如,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于是,我们之前说到的那些名词就出现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

理性主义意味着我们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我们只能从理性中获得知识,我们所看到的知识幻觉。“我思故我在”就是理性主义的最好解释。据说笛卡尔在当时是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他不相信他所看到的。

那么,转瞬他想,“那我凭什么才能证明我的存在呢?”因为他在思想。所以就有了“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出现。

这样的理性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但是,正确的理性从何而来的呢?他们无法解释,不得不求助上帝。

他们解释说,理性是与生俱来的,上帝通过给予人们理性是他们认识世界。这时就有经验主义者来反对他们了。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取决于我们所看到的,我们不能想任何我们从未看到的东西。

但是,经验主义在有些问题上就站不住脚了。我们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你能说世界上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吗?

就没有白乌鸦吗?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理性做判断了。因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对也有错。

只有把他们综合起来看才是对的。

这时,康德就登场了。

康德说过,我们确实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来获得知识,但如果我们只观察世界,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就像我们戴着红眼镜看我们周围的一切一样,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然而,我们的周围真的就全是红色的吗?

显然不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康德认为,只有借助于正确的理性和经验,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接着就是浪漫主义了。譬如贝多芬、拜伦、雪莱等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可以说不依靠理性,任由自己的思想在各处驰骋。

所以,浪漫主义者的作品往往给人以或震撼、或惊奇的感觉,取得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他们并不像理性主义者,保持严谨而规律的生活。像康德一样,它被称为柯尼斯伯格的时钟,因为他每天都有规律地工作和睡觉。

而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也许有一天,你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他正在喝酒,朗诵诗歌。他可能是个浪漫主义者。

《苏菲的世界》在讲完了这些以后,又讲了一些关于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现代无产阶级如何反抗资产阶级、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分析。在讲解这些的时候,作者还不失时宜的用一些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寓言人物来强调主题。

比如:艾伯特给苏菲讲残忍的压迫剥削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了;在讲进化论的时候,诺亚出现了;在讲理性主义的时候,《皇帝的新衣》中的国王出现了等等。这些都是用以使枯燥的哲学课程变得更有趣的元素。

这些便是《苏菲的世界》一书中的全部哲学内容。

我们现在的哲学课程基本上是从欧洲哲学传下来的。我们在高中甚至大学里学习的也是西方哲学。这不禁使我想问一问,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我认为这是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但我还是想笼统地谈谈。

中国古代的哲学,我觉得久远的就属诸子百家了。那是一个思想争鸣的时代,正如古希腊时代。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甚至还有智者阴阳。

各有各的思想和治国策略。比方说,儒家在政治上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出世,积极争取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在交友方面则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方面则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以说在各方面提出了完整的理论;而与之相对的道家在政治上则主张入世,在做人方面也讲求独善其身,甚至提出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说法。这种观点在今天是错误的,但是儒道有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随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儒家思想的独尊局面,儒家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学则是有利有弊。像“仁、义、礼、智、信”,我们今天认为是正确的做人标准,而像儒家宣扬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则可以说是全然错误的歧视女性的观点。

中国的哲学体系,我觉得还是停留在一个低级阶段。其主要原因就是儒学占了统治地位。包括程氏兄弟、朱熹等都是在儒学的框架内修复,而不是超越它。

直到明清时期,李贽的哲学才有了一些非儒家的色彩。但是,李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与布鲁诺相似,李贽七十岁时在监狱中自杀。

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超越儒学的界限。真正中国的思想解放还是要到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了。这可能也是中国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话题还得转到《苏菲的世界》上。这本书教我们哲学,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学习一些技术术语。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了解我们的生活。毕竟,这是哲学的目的。

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我们都将面临许多挑战。我们的学习,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的情感等等都会遇到挑战。但是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一样,因为追求所爱的绿蒂无果就饮弹自尽。

我们年轻人特别容易冲动,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来。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看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让我们多了解一点哲学,学一学生活的智慧,思考思考人生,这样,我们就会学到更多,有更大的眼光,更大的胸怀,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4)

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好?显然,每个人都需要食物、温暖、爱与关怀。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但是,一个人也需要哲学的思考。如果我们不考虑哲学,我们可以生存,但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动物也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和更好的生存而思考和计划,所以人类比动物更高的水平不是我们是否有思考的能力或情感,而是我们思考的内容。

索菲15岁时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开始上哲学课。课前,她的哲学老师会给她一些小问题让她思考: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世界上有一模一样的马吗?······在苏菲收到这些题目,在思考的时候,我也在和她一起想这些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世界上有一模一样的马吗?记得小时候读到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老师教育我们要向他一样专心致志地细心地做每一件事,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但既然哲学老师给了索菲这个问题,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按照实际情况来说,没有任何两匹马是完全一样的,但我们都称它们为“马”,所以他们之间有肯定有一样的地方。所以,从定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的马都是一样的。这,可能就是哲学。

哲学涉及永恒的是物,所以哲学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永恒话题,因为我们需要找到这些永恒的真理。

对于我们中的99.99%的人来说,哲学是陌生的,是枯燥的。其实一开始我们都是哲学家,只是在这个世界摸爬滚打久了,渐渐地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了麻木,习惯了理所当然,习惯了所有事物只有一个唯一的正解。

要保持哲学思维,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永远不要失去孩子般的世界观。虽然在开课的时候,苏菲被哲学老师提醒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但她一离开标准的哲学提问模式,惯性思维又出现了。恢复哲学思维和抑制好奇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作者通过一个“你是谁”将我们引入哲学课堂,然后又以一个个哲学家的故事向我们介绍哲学的发展,培养我们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我们一边上课,一边和苏菲一起做福尔摩斯去破解书中灵异现象。最后恍然大悟,苏菲和哲学老师都只不过是一位爸爸给女儿写的作为生日礼物的小说中的虚构的人。

但此时的苏菲和老师经过哲学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试着摆脱笔者的束缚,去获得自己的生活。

学习哲学并不能使我们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或者拥有比尔盖茨一样多的财富,但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篇15)

当我拿到这本《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一看这个书名,我以为是一本少年成长类的书籍。然而,当我打开书开始阅读时,我似乎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里面的一切都让我吃惊!这是一本哲学书!

一个我从未想过的世界,一个哲学的世界!

在读这本书之前,在我看来,哲学的世界就像遥远的外太空,遥远而无趣。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

——世界从**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索菲开始思考古希腊位大大师康德、基科、弗洛伊德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跟随苏菲的脚步,我遇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弗洛依德等著名哲学家。

我记忆中最熟悉、最又趣的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想,我就是。

“我思故我在”在我理解中就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笛卡尔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他质疑世界上的一切。他唯一确定的事他一直在审问。

仅仅因为他一直在质疑,就意味着他必须一直在思考,而他的持续思考意味着他必须是一个有思考的存在。这句俗话一直使我困惑。为什么人们必须思考才能存在?难道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了吗?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是否停止思考,我会消失?但是真的有人是一直不思考的吗?像植物人,虽活着,却也死了。

如果我用哲学思考,我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当人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应该思考。只有当生活更有意义时,世界才能有思想的幸存者。否则,就像行尸走肉一样,生与死又什么区别?

同时,我又不禁在想,难道我们一直在思考,生活就一定有意义了吗?答案又似乎是否定的。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人们也有很多问题。

有的人神经有问题,自残或伤害他人;有的人患抑郁症,甚至自杀。也许他们不明白世界的意义,也许他们厌倦了这个世界。

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呢?

我想了想,因为我妈妈知道人不能飞,因为地球有引力。这是我们学到的知识,社会规则巩固了我们的思维。只要超出了理解的范围,就不能接受。但孩子是最好奇的时期,他并没有被思维固化,只是对灵魂的好奇探索。

这意味着,人们越是长大,思想越是凝固,他们就不喜欢思考。很自然,他们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一旦失去兴趣,他们很容易感到无聊,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当我们怀着好奇心思考时,我们自然会越来越明白,世界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哲学也可以如此扎根,如此平易近人,如此贴近生活!

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精选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十一篇


尊敬的用户,我们已经满足了您的需求,以下是相关信息:“《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我们会不断更新相关信息,请您持续关注。阅读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它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情操。读完一本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多样性。读后感是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心得体会提炼出来的方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哲学,科学,艺术和许多其他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苏菲的世界》在运用悬疑**的构思方式讲述哲学思想。以“书中的书”的形式循序地展开一系列的故事,而此书的关键在于,书中的“书”的主人公,即苏菲和艾伯特是学哲学的,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是少校笔下的人物时,决定“挣脱”少校的笔触,逃离书中的世界,来到真实的世界。而最终的结局可以说算是美好的,苏菲和艾伯特确实逃离了《苏菲的世界》的“世界”,来到现实生活。

然而,虽然如此,苏菲和艾伯特并非真正意义上地来到现实世界,他们只是从书中逃离出来的“精灵”,他们并不真实地存在,有血有肉地存在,他们作为“精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只是存在于书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永恒之乡”,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界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和一件事影响着现实世界。

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经典,而是幻想。而关键在于,其中穿插的哲学思想,正是这部**的血肉。

哲学思想的穿插大概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少校写的书《苏菲的世界》中的艾伯特写给苏菲的信;其二,是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第三,也是最后几章的内容,是少校和他的女儿席德之间的对话。通过大量的独白,系统地介绍哲学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作者(包括译者)所用的简单友好的语言(包括许多口语词)使读者或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

实际上,**的发展脉络是服务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因此,哲学可以思考。通过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思考哲学。问题是什么样的现象对应什么样的哲学,但外行很难解决。因此,本书的情节,发生在“席德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中的故事都是借以思考哲学的现实生活。

我认为,如此巧妙的安排,与约斯坦·贾德曾经担任哲学教师的师是密不可分。

同时,作者用简单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也增加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此外,在书的开头,还有写给索菲的信要交给席德,这就设置了悬念,让我们逐渐步入哲学的世界。

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阅数据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需要自己思考,那些哲学问题就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自由。

在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从哲学的发源地雅典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她的文艺复兴知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腾堡的出版社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和许多其他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在整个哲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哲学史和哲学家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综上所述,《苏菲的世界》很适合做哲学入门读物。

同时书中围绕哲学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困惑:谁才是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索菲和阿尔伯特,席德和梅杰都是约斯坦·贾德的人物。在“苏菲的世界”里,少校是他们的上帝,少校的思想创造了“苏菲的世界”;然而在“席德及少校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德才是他们的上帝,是乔斯坦·贾德的思想创造了“席德的世界”。换句话说,对索菲、阿尔伯特、席德和少校来说,贾斯汀·贾德是上帝。

事实上,书中运用反讽的技巧(此书运用大量反讽的技巧,所谓反讽指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所写的**主角经常会有这样的话:“实在不能忍受了,下一章!”),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少校笔下的人物(多么夸张的反讽),然而艾伯特说:“……说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关他和席德的书当中的一个影子。当然那本书也是有关我们(苏菲和艾伯特)两人的,因为我们是他们(席德和少校)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我们(苏菲和艾伯特)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

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多么巧妙、直白和夸张的手法,然而在欣赏这个手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不是在某个上帝的故事里?我们只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角色吗?

读完整本书后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帮助我的教学和生活。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一部全景式的哲学史,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哲学史上划时代大师的主要思想娓娓道来。人为什么活着?我迄今看到最好的答案在这本书里: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大船.而我们每个人则是载满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是啊,每个人都像航行在宇宙大河中的小船,人类最终的终点,是永生还是毁灭,抑或其它,没有人知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航行好自己这一段,把它开到下一个港口,你留下的,可能是基因,可能是思想,可能是你发现的宇宙中新的规律,或者其它。这些,都最终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我们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里到岸上,从爬行到直立,直到今天主宰地球,与其它动物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累积,我们出生那天,父母就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和规律来教导我们,很多是他们都没遇见过的,从前人的经验中,从书本上获取的东西。而一个新生小狗,可能没有谁能传授任何的东西给它,它对世界的全部认识,来自于自身的经历和感知,导致整个族群陷入这种循环往复中。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能并不是谦虚,如果他的认知全部只能来自于自身的经历,他很难发现任何新的规律,因为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未知。在长河中,很多真理被颠覆了,真理可能都只是一个时间片段的,今天的真理,可能五百年后的人们看来只是迷信,就如一千年前的人们相信鬼神,一百年前信仰主义,今天,我们相信科学和维度。在长河中,我们都是盲人,过去人们摸到象鼻子,今天我们不仅摸到了鼻子,因为科学发展,我们还摸到了眼睛,但是,离真实的大象,我们还离的太远。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智慧的世界

班级:姓名:学号:

你是谁?世界从**来?

一天,14岁的女孩索菲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如此神秘的信。与此同时,她还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的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利用自己的天赋和获得的知识来揭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比她想想的还要奇怪

在神秘导师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开始思考大师们一直在思考的根本问题。令人费解的函授课程继续进行,****也一次又一次地改变。阿尔伯特终于出现在她面前,开始教她哲学史。在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从哲学的发源地雅典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她对文艺复兴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它涉及到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

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的世界逐渐扭曲,变得陌生和难以驾驭。最后,这本书以开放式结尾。阿尔伯特和索菲不知怎的逃离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

“读完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难说它是一部**还是一部教科书,必须承认,引导我继续向下读的动力,对于苏菲和席德身份命运安排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的兴趣,哲学本身对于不太爱动脑思考且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生活本身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兴趣,很多时候想要读一读哲学专业连入门书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并强迫自己读完后,脑子里还是没有框架。有段时间因为某本**的原因让我对疯子尼采产生了兴趣,并打算读一读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对于书中的内容实在是无从下手,虽然早就知道哲学是门难懂的学问,但还是未曾想到竟是如此的晦涩!所以,这次我出于偷懒的想法选择了这本《苏菲的世界》。

在这次阅读后,在对于主角命运身份的兴趣了然后,不知不觉间收到了艾伯特导师关于哲学的教导,跟着苏菲一起思考和学习,脑中竟然隐隐地有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获。

读书,成果在书外,能够帮助自己的也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读书后的感悟。索菲终于冲破了上帝(艾伯特上校)所创造的世界,解开了停在那儿的船,这时她发出了一声叹息。”

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也喜欢置身自然,因为当追索宇宙奥妙,体验自然之趣的时候,那个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奔波行走的个体仿佛不复存在,平常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也不再纠结于心,时间得以延长,空间得以拓展,渺小的个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尘埃,甚至连尘埃也算不上,个体进入了虚空和忘我,无忧无喜,无价值无意义;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个体的所有行为甚至连一点影响性也没有,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个体的力量连一粒沙子也不算,仅仅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点,无长度无面积。很多人愿意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在这种境界之下,个人虽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当中,伴随着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沧海桑田,体验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红尘的所不能体验的宏大与心安,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个体也是从未有过的无畏无惧,再多的烦心与担忧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这种感觉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是短暂的。当从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红尘的时候,失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体验过上面的宏大与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常琐屑。

我为什么而来?我为何要奋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来,我为什么默默无闻?

人事繁琐、深陷工作与生活,何时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没有人会给你正确的答案。答案只有用我们的智慧才能找到。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是一种能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理论。索菲的世界是艺术与学术完美的结合,通过熟悉的载体向我们传递陌生的信息。

就像回到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育;就像置身于中世纪的城堡,在光明面前见证黑暗。文艺复兴的温暖阳光,正沉浸在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中。忘记世界的喧嚣,只有伟大的真理和艺术的魅力。

然后,频繁穿梭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仔细体验现代哲学的曙光。面临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连着串现代哲学的开山始祖,我们还不遑表达心里的崇拜之情,发蒙运动的前驱便闯进了汗青的大戏台。飞速完成的工业鞭策着汗青的车轮驶入了极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培养了更多的哲学伟人。

黑格尔和康德既继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又将法国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佛洛伊德的《梦的剖析》三位伟人、三部著作掀起了3个范畴的革命巨浪,开创了1个全新的世界。先辈们把一个又一个哲学问题留给后人,把传给后人的经典给了我们。

哲人用艺术的口气辅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传染魂灵。

为了解开世界历史之谜,这本书涉及了许多内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适当的引用和扩展。 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

内容广泛,但不乱。这本书有许多章节。每一节的标题都指出了本章内容的中心,或是深奥或巧妙;每一节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切分使阅读后更容易理解和理解。它所揭示的哲学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另外,作者很有才华,他采用了非常大胆的写作方法,如果写作不好,很可能会让人浑淆视听。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样的香蕉加上文字,钱在路上,明星电影等等?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

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

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也是一个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

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伯特编出来的。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按我看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一样。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作者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

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

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

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

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

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贾德是担当者,而不是始笔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简直确是极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玄想的世界、钦迟的世界、感慨的世界。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思故我在。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支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罂粟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如此神秘的烛光。

我希望有这样一盏灯,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石头和碎石,指引通往幸福的方向,指引通往幸福的道路。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根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理论中的头德,引导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让我更接近自我控制的目标。

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这样的烛光,它是道德的勇气,也是智慧的胆略。

它是选择的意义所在。

在《苏菲的世界》故事的最后, 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并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丧失意义,她只是不甘心被他人摆布,希望能找回真正的“自我”,于是她选择从上校的书中逃离。“逃脱束缚,完全自我”就是苏菲的烛火,照出小女孩苏菲的选择。

在生活里,我们的幸福往往**于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人们追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或健壮的身体,都是为了可以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而我们的踌躇苦闷和犹豫不决也大多来自于选择的存在,有哲人说过“没有什么比犹豫不决更使人劳心费神毫无成效了”。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可杀敌也可自噬。术语叫做双刃剑,叫人爱恨交加。

选择之痛可能来自于贪婪,或来自于习惯,可能因为无知,也可能因为恐惧。但我认为其最终应该还是源自于信仰。犬儒学派坚信幸福并不依赖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外物,在亚历山大大帝和盛满阳光的木桶之间,选择毫无障碍。

斯多葛学派强调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偶然和抱怨不存在被选择的余地。作为“花园哲学家”的伊壁鸠鲁学派在享乐和受苦之间的选择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真正在选择面前狼狈不堪筋疲力尽的我想多半都是怀疑论者。

信仰是点燃烛火的木棒。就像那些很清楚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徒,对他们而言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是这种信仰本身给予了他们现世的安稳。由信仰转化而来的偶像成为他们选择的基准和选择的标准。是非判断决定着人生的充实和幸福。

杰罗姆说:我们的生命之岛被时间包围,被滚滚浓雾包围,我们无法透过它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远处汹涌的大海的声音。

在这个迷雾重重的世界里,来自四面八方的自由之风席卷而来,人们似乎被机会和选择所包围,每个人似乎都在周围感到无助和困惑。因为偶像的渐行渐远而信仰又尚未崛起,一片昏暗和混沌之中,手起刀落成为一个行将失落的江湖传说。人们在犹豫和犹豫。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不可改变的力量。真假是非很难衡量。

在《古兰经》的故事中,恶魔易比里斯成功地误导祖丹的后代几代人崇拜这尊雕像。人们向雕像致敬,祈求下雨,但不再崇拜他们唯一的上帝。阿丹的后代被他们的信仰所模糊,被选择的烛火所熄灭,通往幸福的道路被黑暗所笼罩。易卜里斯**的愿望将会实现。

我们还是在路上。风大,尘狂,迷人眼。是智慧唤醒沉睡的信心的时候了,是信心燃起智慧的火焰的时候了。点燃烛火,用选择的光芒照亮幸福路上的坎坷或平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相信这个问题是人们一致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

事实上,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从书中得到答案。作者对此含糊其辞。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

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

在这里,他们批判传统神话。这是否反映了神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后来,当他谈到笛卡尔时,他指出了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

二、上帝是存在的,

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声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所知到的一切都符合现实世界。这样,哲学服务于神学,而不是矛盾。

如果说神学是人的信仰属于唯心主义,科学是理性探索属于唯物主义,那么哲学是否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们是相容的呢?哲学属于逻辑理性思维,科学的灵感**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

当然,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启示的方向,后有哲学思考的方向。理论上,哲学是从神学中衍生出来的。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毕竟我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当今社会虽然稳定,但缺乏哲学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

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的大人们更是***这个世界,***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各派思想争鸣、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我们已经厌倦了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思维的光辉应该不时地从人们身上闪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永远消失。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它所揭示的哲学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人们逐渐的疲于思考,有时候即使自己有疑问,却不愿意思考,宁愿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却也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人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迫切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哲学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当人们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时,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一些自然起源,和社会发展来扩充自己的眼界,我们不能被生活所驱使,而是应该主动享受生活。

最近,出现了很多邪教,比如**公,他们打着各种虚假的幌子骗取别人的钱。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明明显而易见的**却有人深信不疑。这难道是**太高明了吗?

不,但我们缺少精神食粮。当物质条件满足我们的生存时,我们也应该找到精神寄托,避免不必要的欺骗。

哲学这门学科恰恰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为我们解惑,让我们不再迷茫,我希望我可以更加透彻的认识哲学真正的内涵,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6】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索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穿越时空,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与那些有着辉煌思想、见证了又一次历史重演的伟大人物进行了精神对话。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索菲所到之处,处处凝聚着文明的精髓,散发着哲学的气息。

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

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

因此,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从未接触过哲学的人学习哲学的启蒙教材,它不如哲学殿堂。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相信在每个人的心里曾经都会有过这样一个问号。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

事实上,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从书中得到答案。作者对此含糊其辞。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

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起初,当阿尔伯特向索菲解释自然学派的哲学家时,他首先谈到了童话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自然哲学家们产生了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维是不变的。

在这里,他们批判传统神话。这是否反映了神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

二、上帝是存在的,

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声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所知到的一切都符合现实世界。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

如果说神学是人的信仰属于唯心主义,科学是理性探索属于唯物主义,那么哲学是否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们是相容的呢?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

当然,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启示的方向,后有哲学思考的方向。理论上,哲学是从神学中衍生出来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青少年们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大部分人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世界,习惯了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就像过去的哲学家一样,挑战神学、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观念和勇气都消失了。

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百家争鸣、求知求真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安逸生活,不能厌倦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

哲学思维的光辉应该不时地从人们身上闪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永远消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好奇心是苏菲这个人物的灵魂,也是哲学的灵魂。“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我是我”。而苏菲不一样,她认为这个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叫苏菲,是不是我不存在了呢?”好奇心一步步地指引她探索下去,探索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和哲学大师一样思考那些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好问的.苏菲,也不会有苏菲神奇的经历。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如此蓬勃发展的哲学。

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精神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对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人类的文明,“哲学”并不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理解的高深理论。以前我对哲学抱着望尘莫及的想法,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从来都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不完全的见解,这本书我虽然理解和感悟不是很透,但是我相信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认真感悟生活,就能理解哲学。我相信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学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8】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内容摘要]作者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1991年出版了《苏菲的世界》,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他的著作使读者能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而不觉得厌烦。以下是其的简介:

一天,14岁的女孩索菲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同时,索菲收到了一些非常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在她眼里就像一个粉丝团。苏菲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迷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关键词] 苏菲艾伯特汉密士席德乔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

正文:当《苏菲的世界》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读西方哲学史。由一张小字条“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她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导下,那个叫苏菲的十四岁小女孩开始了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的根本思想。哲学课是一门使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哲学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因此,理解起来很费力然而本书作者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书信方式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使读者尤其是对哲学造诣较低者更容易深入其中,让人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游历新的认知。

之前我对哲学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物质,意识”“永恒,变化”没什么好研究思考的,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看了《苏菲的世界》深感之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可笑。带着成为“哲学家”的必备条件之一——好奇心才看了一下,略有所获,但还是很肤浅。今后或许再读,或者领会至此。

因为后者并不是说我放弃了对智慧的热爱,而是一种空谈。

一 、作者为何把主人公确定为“苏菲,一个十四岁的少女”

主人公苏菲十四岁这就赋予她拥有现阶段年龄的好奇心,她的世界还是一张白纸,还是有自己对世界,对大自然,对未知的探索权力。“苏菲是智慧的代名词”,哲学则是追求最高智慧,所以苏菲是哲学的代表是最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像书里面的“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小时候的天真以及好奇,接着在社会群里习惯了周遭的一切。

在《苏菲的世界》里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讲道理写书信而是让其中都有各自真实的主题。书信里的每字都有超强的吸附力,所以拥有稚嫩的心,无畏的向往,还有她那所谓孩子性的期待深深的迷上了哲学的一切。她以一个小女孩的心了解哲学世界。她不仅在伟大的理论中游荡。她用自己女孩的梦想认识了未知的飞行世界。

就像书里“关于小白兔,就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从索菲与母亲的对话和她与无名氏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颗渴望更多东西的心,如果有的话,会等待更多真实的东西。

作者给我们的想象是主动的,索菲并不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所谓的宏大真理。孩子们在正确的引导下,正逐渐走向自己的乐园,而作者的画笔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将哲学结合起来,让读者不会感到枯燥,而是生动活泼、有趣。

2、 索菲的经历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智慧常常受到后天的影响

从索菲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发展并不是一步步接受大自然赐予的智慧。一片纯净的白纸就这样被无情的“玷污”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想象:要是一个散文家的来信,苏菲或许就对散文感兴趣了;要是一位物理学家来的信,苏菲或许就对物理感兴趣了。

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孩子的发展要靠前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引导,家户喻晓的《伤仲永》的故事深深的在每个人的心理扎根了,我们感叹于他天赋的丢失,感叹于环境予他的伤害。所以索菲对席德和阿尔伯特的好奇源于她那少女般的心。她的好奇心使她进入了哲学的世界,这是后天的指导。

如果她没有受到这封神秘的信,如果她对心中的问题不感兴趣,她以后真的会有一系列神奇的经厉吗?苏菲的神奇经历也逐渐的融入了我的思想。“哲学”在我的字典里是深奥的,不可理喻的,甚至是有点怪诞,但是在《苏菲的世界》我的思绪因她涌动,不曾想过的问题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竟然全部动摇了,我的意识不再是简单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识了,模糊带了点理性。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3、哲学与生活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哲学,但他没有找到。就像我们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一些东西,或者我们在整理东西时时不时运用到亚里斯多德的分类法,使东西看起来井然有序。从出生的不懂到现在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社会环境、知识教育、人际关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引导着我们走向大众。08年的金融风暴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造成,还是人性的贪欲抑或其他?

当华尔街**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聚集人类最高智慧的地方竟然面临着恐慌,股票大跌,投机不成,就业率急剧下降,裁员大幅度增加,物价却拼命的**…… 这些表面的现象蕴含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将席卷全球,人类将再一次陷入危机。历史上的九大经济危机:荷兰郁金香,1720年南海泡沫(南海伦敦公司倒闭),1837年恐慌(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华尔街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比索率狂跌,股票价格瀑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宣布放弃固定的汇率制,实行浮动的汇率制),接下来的就是这次的次级贷危机,从这九大危机中我们不免想到每次危机与银行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掌握了具有流通作用的货币,因人性的贪欲他们从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将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

每一次经济危机不仅发生在一个地区,而且发生在整个世界。当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各国之间相互影响。这就是哲学里的普遍联系原理。经济现象包含着哲学的相关理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阐述了一系列的相关思想。

四、感悟

在浩瀚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探索者,哲学只是我们探索道路的一盏明灯:它不只是你要去哪里,而是让你用灵魂的眼睛去寻找;它不限制你的思想,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步骤去探索哲学只是一个过程,哲学没有结果。

在平凡的生活中探索科学,在刻苦的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索菲在阿尔伯特创造的神奇世界中探索世界奥秘和哲学史一样。也许这种源于好奇心的探索精神是人类所固有的,正是这种天性是人们不断地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与生活能力一样不可或缺。

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因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社会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

这就是她的探索。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苏菲证明了这一点:我想,我就是。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

真正的哲学是理性的、公正的评价,是消除偏见、迷信和习俗的思维,是深思熟虑的判断,是追求真理、知识和美德的坚持。

这正是世间哲学家存在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收获,而是精神上的进步。哲学家们总是试图回避那些没有永恒价值的庸俗和热点话题,试图吸引人们对永恒的“真”、“善”、“美”的关注。

在真善美中,哲学将永远矗立。

参考文献:

1、《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2、电影《苏菲的世界》

3、相关博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9】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

”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的文艺复兴知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腾堡的出版社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和许多其他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完它,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还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

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的荒谬性,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可能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哲学我以前从未涉足,总以为它深不可测,难以理会,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随这个玄妙的故事开始变化和深入。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就像和我一样的女孩,每当我思考,就宛如进入了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0】

古人云“凤凰引火自焚换来新生,我舍弃过去换来崭新的生活。”千年轮回,道不出我的惆怅,若有一场大火,宁自投燃鬓,不自懊怨,定是焚书坑儒那场蓝色的火焰,雨浇不尽,风吹不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它给予你的是一种思考人生的哲学。我爱它,又想弃之于它,因为我想要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至今已经温读两遍。第一遍,尚且年幼,悟不尽内涵;第二遍,虽称不及成熟,却也拥有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观。

我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的存在而存在;不知道为何要提笔写下下文;可能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感觉吧。是的,我在寻找。

独自热忱着一腔热情,独自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因为”,但是拥有无数个“可能”。用一百个设想去假设,用一千次尝试去实现,用一万次寻找去发现——

“我”为何而存在。

走过了一片片土地,去寻找另外的自己。在落日余晖中聆听禅房的钟声;在海下七、八米的地方飘浮寻觅海洋的心跳;在台湾小镇骑自行车漫步林间听树与风的歌。在巴黎街头,在威尼斯小巷,在丽江古街,在泰山古寺,渴望在下个街角,遇见可爱的“你”,帅气的“他”,未知的“我”。

从每个人的眼睛中,去寻找。我看到了明亮的眼睛,深邃的眼睛,低沉的眼睛,颓废的,无奈的,朦胧的,渴望救赎的;我发现了好多的“我”,快乐,悲伤,冷淡,亲切,残忍,善良,成功,失败,然后我一次次的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像表盘上的表针,看着时间流逝,又不知爱惜,就如你不知道你为何而来。好在,现在,您还年轻,可以让我走到你背后,轻轻拍拍你的.肩头说:

“嗨,朋友,趁着年轻,出去走走,看看,认识认识自己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从不相信“命运是上帝安排的”这类的“鬼话”,那都是一些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的自圆其说。我只相信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悲哀在于沉溺于过去的尘埃,模糊着当下的足迹,丢弃了攀高的阶梯。”

你问我,找到了吗?

可能还没有,但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你说:我是谢小天,我为自己来,也为自己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1】

对我来说,大概属于被书名误导了很久的书。

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籍来说,真的是非常棒了,大体上可以算是趣味版的西方哲学简史,在哲学的论述之外,苏菲的故事还是蛮吸引人的,你得不断的想苏菲和艾伯特怎样从那无所不在的少校手里逃脱,少校又是怎样一个邪恶之人,可结果是少校只是一个和蔼的父亲,为女儿准备十五岁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就像他说的一本适合十五岁小孩看的哲学书籍。至于苏菲和艾伯特如何逃脱的倒是语焉不详,但他们最终逃脱,身处于一个永恒的世界,假如可以解读的话,那也属于苏菲的世界,或者说是书籍,文字,文化传承的一个精神世界,书籍文字由一人之手,流入千百万人之心,从古至今而绵延不绝。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创造的这个精神世界永恒不朽,上帝也浮沉其间。

很喜欢这一版的封面,这让我想起一首小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的时候一直为哲学的发展,其间哲人的思索而倾倒,我想一个好的哲学家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的神棍,不知不觉就着了道,实在汗颜。偶尔也希望真有上帝存在,可以解决哲学提出的所有问题,但,转念一想,可能上帝不在的原因之一是哲学的出现。上帝:啊?你说了个啥?

假设所有人都很理性,那其实周围没那么多糟心事的,可人又不是机器,我为人类的理性喝彩,又为其感性所触动,苏菲看到少校一家其乐融融,而心中微苦,分不清到底谁在谁的书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爱恨情长,有时真不如平淡真实生活中的二三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平凡生活里的英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也许你以前读过作品这本优秀的书。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来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感,希望这篇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的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作的一本哲学启蒙书。不同于其它的哲学作品,这本书以故事小说的情节层层深入,读起来也不似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十分精彩并且深深吸引着我。初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年龄同我们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苏菲收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来信,而后她照着信里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序言部分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拥有好奇心。并且书中也举例说婴儿时期的我们对一切都拥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我们迫不及待想去触摸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看到小狗我们会学着它们叫等等......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思维就渐渐被禁锢了,我们变得对一切淡然,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存在。但这却是我们最大的错误!

我们应该像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仍充满着好气并且在做完每一件事后进行思考,只有对很多事情进行了一些思考过后,我们才会更好的完成,灵魂才会变得更有趣,充满了求知欲。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有着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复杂难解神秘莫测的事情,哲学家很敏感,他们不单纯地妥协,而是敏感地,对这一切进行着思考......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成为了优秀哲学家的原因。

正是因为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所以,要改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上学期闲着的时候没事,就向朋友借了本书《苏菲的世界》来看看这样一部作品,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是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我们平时通过看一些课外书,科幻小说,电影、新闻等等,也会发问,世间真的有外星人吗?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

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探索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不管爸爸妈妈帮我把路铺的有多么好,最后还是要我自己走。我要自己扬帆起航,途中肯定会遇到风浪,我要自己顶过去。发现问题,微笑着解决问题。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偶有闲余时间,静读《苏菲的世界》,写一写对它的感悟。

前两章里,苏菲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她的哲学课程。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信封里的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很普通,不是吗?但我却从认真地思考过。经历了与主人公苏菲一样的困扰后,我继续往下读,才明白,这是哲学最基本,也是所探求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正如”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姆雷特”所说的那样。

不由得惊异于自己的疏忽,为何从未想到短短问题的奥秘?书中写“哲学家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我们也应怀着好奇地心去观察事物,又想起一句话“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才会用什么眼光看你。”永远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质疑,你可能不仅仅成为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

就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问题,却是比较基本的问题,我们穷尽一生,追求是是什么?很多时候不就是想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么?有时候,我们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造成的,我们妄图和别人攀比,却不了解自己,我们用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做好,事实却告诉你,你根本做不到。我们了解自己,才不会那么痛苦。

为什么选择一个十四岁的苏菲呢?为什么当一个优秀的哲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好奇心么?就我看来,太小的孩子,虽然有好奇心,却没有足够的探索研究能力,思维还不足以应付这种哲学问题,也很难去寻找答案。好奇心,意味着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因为对这个世界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就很难像孩子一样,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问题,即使有孩子提出问题,要不是不耐烦地随口一说,或者是责骂,孩子的创造性,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小学的时候,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即使是同一棵树的叶子,同一批出厂的产品,也有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我没有考虑那么多。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最新苏菲的世界观后感5篇


如果您对“苏菲的世界观后感”有兴趣,那这篇文章必定非常有价值。看电影和电视剧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而观看过程总能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影心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观后感的开头应该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绝不拖泥带水。欢迎您阅读本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篇1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读侦探小说的感觉。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勇敢而聪明的女孩——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必须要有好奇心,这是苏菲派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的奥秘,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近代,在各个不同时期,谁是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话题是什么,以及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本书为人们详述。解释一下,好像整个世界哲学史都在你面前演进了。内容广泛,但不杂乱无章。本书的内容分为很多章,每章的标题都指出了该章内容的中心,可以是隐藏的,也可以是隐藏的;每一章都将解决几个问题。像这样的部分更容易消化和理解。

书中讲了很多人生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它所讲述的哲学内容拓宽了我的视野。其实我也想过很多关于真理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太陌生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连世界从何而来,从没想过,会有点幼稚。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关于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影响很大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在于,人们的谈话可以不断地暴露人们思想的弱点,使人们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公开的尴尬,成为大家的笑柄??。对于有头有脸的人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公元前399年,他因“宣扬新神,败坏青年”而被判处死刑。它本可以向陪审团请求宽恕并免于死亡。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看重良心和真理,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也是为了真理。他为真理而战、为真理牺牲的精神值得学习。他让我明白了死亡中“轻于羽毛,重于山”这句话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让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自然的秘密永远不会被揭示,过去的哲学家已经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了解了很多世界的奥秘,让后代变得更聪明;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用哲学的观点去揭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奥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被认为是对西方哲学的介绍。作者布里奇斯坦·贾德用讲故事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初学者逐渐揭开了高级哲学的神秘面纱。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困惑,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哲学知识。本书涵盖了很多内容。从古罗马到现在,都有不同时期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及其研究方向、内容,以及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他们的遭遇。名著《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无价的智慧书。其中的哲理知识,开阔了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视野、内涵和真理,让我受益匪浅。

从《你是谁》开始到《世界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有时会想起自己,也增加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书的开头,有一封要求苏菲交给希德的信,设置了悬念,让我们逐渐步入哲学的世界。只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更加自由。

我记得书里讲“巴洛克”时期的时候提到过莎士比亚,也讲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像“人生不过是行走的影子,舞台上的影子”在“百分号”中。上去说辞的可怜演员悄悄退后;这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讲的慷慨激昂却毫无意义。”我想,就算白痴说出来也没关系,只是以他个人的角度来讨论生活,或许,生活会有时候就是这样,但虽然生命没有意义,但我们应该尽力让生命有意义。但因为我不能,我必须相信他。如果我想保持我的信念,我必须时刻保持客观的不确定性。 ,让我即使在七万英寸深的海里也能保持信心。”这是齐克国在书中提到的一段话,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生活总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挑战。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会出生,谁会死去,如果我明天考试成功或失败,那么谁会?想为你的生命奔跑吗?苏菲也想,“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美妙和不可思议,你无法体会到你必须死去的事实。”的确。

“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人有时会因习惯而受益,也会因习惯而受苦。当然,相应的性质就是习惯的品质。我们应该始终相信,好习惯自然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不要指望你的坏习惯会带来什么你。灾难。“最聪明的是明白你是无知的。”一个人受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永远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会在社会的深渊中奋斗。 “生活需要自己的理性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由自己主宰,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我们不仅要懂得生存的道理,更要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历史是固定的,虽然人体是由肉体构成的,但思想是灵活的。愿世间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让自己的思想在最深层次上发展。不为亏损而止步,奔向明天。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篇3

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发省的智慧。《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以下是由j.

这是一本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的反应很强烈。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并长期畅销。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你是谁?世界从**来?

这两个问题引起了索菲对哲学的兴趣和探索。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索菲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大师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索菲在这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思考前人的问题。影片中还充满着各种奇幻的场景,苏菲可以像穿越时空一样,穿越到达古希腊苏格拉里被审判的时期,到达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到达那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时期。苏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的场景,包括很多人向往的文艺复兴的繁荣场面。

但当她回到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都会消失。她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精神上对哲学智慧的理解和思考。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圣公会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桌子说这不是真的。

虽然桌子确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它,也可以触摸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侵蚀。如果人们不仔细地记住它,它就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相比之下,精神上的东西可以摆脱历史的洗礼,永垂不朽。

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场景,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中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来”的纸条开始,带领苏菲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你是谁”“世界从**来”的问题,这是有关哲学终极命题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每个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张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

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我介绍所说的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在对着镜子问自己是谁,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给她取名字的时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当时真的将苏菲取名为莉莉,那现在的苏菲还是她吗?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

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

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所谓的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超我是社会行为准则和形成禁忌。这样来想,人就变的更加的三位一体了。

肯定会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认为毫无意义,或许某位有个性的人会很骄傲的说“我就是我”,确实是一位很潇洒的世俗人。我想《苏菲的世界》之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每个人都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终身困在“我是谁”的问题中。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让人们不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让人们可以透过表面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高度来了解事物。

“知识就是力量”,当我把目光停留在这句话上时,我试图着用哲学的智慧来解读他。有人说知识本身没有力量,但是使用它的人有力量。如果有人有知识却不能让它发挥作用,那么知识就没有力量!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但我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同样的知识运用到不同的人身上的力量是一样的,也是有说服力的。当然,在现实中,同样的知识素养也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我们不能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为人是不同的,知识的力量是不同的。假如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他们所拥有的力量也是相同的,之所以会出现力量不同的现象,是因为人们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

比如说,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文学知识,但是其中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比另一个人多了语言表达这一部分,那么他就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这部分知识的力量把他的文学知识的力量也发挥出来,这样他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会比另一个人大很多。另一个人由于知识结构中缺乏了语言表达这一部分,就会使他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知识力量由于缺乏表达知识力量的支撑而大打折扣。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个人的文学知识能力是不可改变的,并没有因为没有表达能力的支撑而减弱或减弱,他的文学知识能力是不分隐藏而没有充分发挥的。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

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哲学是美妙的”,这是哲学家们的深刻感受,不懂哲学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快乐的。哲学家在不断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寻求满足与幸福,这是内在升华与否定的发展。哲学是智慧的学问,需要在一定的高度加以研究。

哲学是矛盾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哲学的研究中迷失方向,甚至是不知道“我是谁”,迷失了自我。同时,正是因为哲学是矛盾的。只有在这种矛盾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不断发展。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对生命的深深敬佩,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篇4

通过对苏菲故事的叙述,我了解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走出"苏菲的世界",我感到并不轻松。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社会日新月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小,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在今天,尤其生活在上海大都市中,更是激奋不已。社会为我们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时代为我们绘制了美好的蓝图,但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是说我们还将付出艰辛的劳动。

读完《苏菲的世界》,不仅是让我领略了哲学世界的风采,也让我感到拥有对任何事物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是多么可贵,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会对大千世界激起多么大的热忱。因此,我有了一个新的自律——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奥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二)

“你是谁?”这就是苏菲世界给我的1个很简单但是却又意味深长的问题。

就像主人公苏菲一样,她生活中朴素的语言和奇异的故事,向每一位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看这样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了之后,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还震惊了我。

当一本书真正的被读完时你会发现我们对自己都将有1个很不解的困顿,我们是谁,我们真的存在吗?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又将去向何方?

有时自己就试问自已,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无法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别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不会有这种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有意识的荒诞的精神体验。迄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这种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这些问题是那样的深奥,不过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在读书在扩展自己的视野,不论是生命的还是心灵的。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篇5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只有少数人有敏锐的眼光并不断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让大家画出来,说不定大家都会画出和人类差不多的生物,就算不画,也会在周围画出熟悉的东西。如果一只狗会画画,也许他会像狗一样画画。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明晰的是非,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我们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的,如果在一个没有明晰是非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感觉怎么样?

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颗想像力有限的星球。我们已经熟悉这个世界,并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例如,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我对答案并不感到惊讶,我不确定它一定是这样的,即使是这样,这个生物是从哪里来的? ( ) 谁创造了它?谁创造了宇宙?宇宙的创造者从何而来?

这一切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我们失去好奇心时,我们就会失去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神秘。世界就像从魔术师的帽子里变出来的白兔。所有的生物都是从兔子的细毛头顶出生的,他们起初对这个不可思议的把戏感到惊讶。然而,他们年纪越大,越深入兔子的皮毛,他们就留下来了。他们在那里感觉很舒服,他们不想冒险爬回脆弱的兔子皮毛的顶部。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激动人心的旅程,达到语言和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进入哲学世界,身边的事物会变得不一样,人为什么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这一切都很有趣,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想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四篇


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 读后感是我记录自己感受的好方法,我将把它写下来,如果您正在寻找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方面的建议,有需要的人马上就可以前来获取信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这部电影是在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奇怪的信件下拉开序幕的。“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引出了整部电影关于哲学的思考。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就是苏菲和教授艾伯特,看到中后期才猛然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个少校笔下的人物。

在一部短短三小时的电影里,不是时空的运作,而是四个世界的碰撞。15岁少女苏菲的世界,少校艾伯特的世界,作者乔斯坦的世界和属于每一个看客自己的世界相交叉,让人不禁感叹精神世界的奇妙。

但究竟谁的世界是真实的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如蝼蚁一般。那渺小的我们又要如何确定来真实?

换而言之,就是要如何确定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穷其一生在思考着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从形而上学到存在主义,也都是一家之言。

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到底要怎样寻觅真实的自我呢?这些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本次的作文与其说是观后感,不如说是和老师分享我的问题。

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我常常在想,“我是谁?我到底是怎么来的?”妈妈会笑着说,“你就是潘雨婷呀,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

”然而潘雨婷又是谁呢?是这个代号下的躯壳,还是那平凡外表下不羁的心。如果你说,我只是一副皮包和身体,但每天我的身体都在经历着微妙的变化,甚至一秒钟前我还不是现在的我。

如果我是我的心和脑神经中枢的思想,当我死后,这种思想还能存在吗?

老师一定会笑,你应该是你整个人的整合,而不是独立的身心。可是那“人”这个代号又何来解释呢。为什么我就是人,而非猴鸡狗猪呢?

人类总是说我们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唯一有自己语言和思想的动物。但我觉得这个观点太狭隘了。从一开始,人类就否定了其他动物的精神世界。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然而人类却固执地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这个世界。其实,人类的爱是自私的,但我们需要用所谓的义来解释博爱。很多人说,虐待猫狗是残忍的、没有人性的,但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其实吃鱼、吃鸡鸭也是一种杀戮。

不过,也有人会说猫狗是属灵的,鸡鸭是人从出生就吃的。我在想,究竟是我过于悲天悯人,还是这世人的观点本就有瑕疵。

同样的,现在社会的准则和规律,它们真是根据自然法的精神来规定的吗?还是只是被几代人的思想禁锢的一种准则。真有存在所谓的真理和规律吗?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才是相对的。没有任何理论可以适用于整个情况,因为移动的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规律也都是相对,还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来的合适吧。

女性与哲学

周国平曾在《人与永恒》中说:“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

回顾哲学史,似乎只有少数女性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西蒙·波伏娃这些伟大的女性哲学家为极权主义和女权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然她们鲜少被人知晓与提及。

很多人认为,绝大多数女性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哲学是一门理性思考的学科,因此女性永远不能占据哲学是界的半壁江山。如果女性要学习哲学,只能开辟一门女性擅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女性哲学。

但我不认为缺乏理性思考是没有女性哲学家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庞大的男权社会带来的压力。女性的性征和长期以来的社会分工,使女人则把本该可以思考和做哲学家的时间和机会用于家政和人口生产培育上了。

而男人则不一样,他们有长时间可以去研究世界,思考万物。同时,男性的性别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女性的思想和分享。漂亮的女人通常被认为是花瓶一样的玩物,没有人愿意听她的想法。

而女性的思考同时又被认定成为是依附于男人而得出的结论,这就使得女性哲学家的求索之旅步履维艰。

许多人说,压迫和女权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妇女已经崛起。但我觉得真正的女性维权完全还是刚刚起步在路上。现在女人基本能够脱离男人的经济附属了,但却还是活在男人定义里面,被时代被社会被圈层所格式化,缺乏自己的发展。

女性能否学习哲学,是对女性思维能力的考验。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赋予妇女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权利。对于哲学,女性也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这个世界是由两性主宰的,并不是只有男性或是只有女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女性必须自立自强,崛起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那些曾经的空白并不是因为女性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权利和机会。

新时代的女性应该努力填补这些空白,抓住自己的话语权。

上面这些都是我从《苏菲的世界》引发的小小思考,希望老师不要见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不知道我会知道什么,我不知道我会发现什么,但我知道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阿尔伯特和索菲的脚步,开始了这段哲学世界的旅程。

索菲,一个14岁的女孩,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疯狂地眨着眼睛,于是她进入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面纱已经层层揭开,但新的怀疑又来了。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适当的引用和扩展。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梦想和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完美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们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心。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事实上,我并不确定我是否能真正彻地地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的本义和起源,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我应该对我的生命和我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

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然而,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研究哲学的孩子,金殿。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只有哲学家才会踏上危险的旅程,努力地回到毛皮顶端,探索世界的奥秘。

还没开始读这本书时,“无聊,枯燥,难以理解”这些词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心里,哲学是个十分枯燥的学问,在哲学的世界里,每天只会被无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环绕。

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抛去了传统哲学的枯燥与无味,将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分化成一个个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哲学简单化,实际化,碎片化。

从自然哲学家到理性哲学家;从希腊到罗马;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本仅仅厚达2cm的苏菲的世界竟然浓缩了西方近几千年的哲学历史,并且还吸收了来自各个时期的哲学家的理念。

但是在这浩如烟海的哲学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益匪浅的是他,将整个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的独具一格的柏拉图。

只有它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姜饼人和模具的关系。即使用一个模具做出的姜饼人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是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能让他人一眼便能认出他是姜饼人。这边是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界的区别。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便是“理性的世界”,而这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和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而感官世界则是理性世界不断演变形成的拥有具体特征的世界。

其次,他亦是哲学与器官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人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亦是如此。“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识”属于胸部的能力。“欲望”属于腹部的能力。柏拉图认为理性追求智慧,意识追求勇气,欲望必须加强阻遏。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这真的是一个首创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钦佩,这不用地加深了我对哲学的爱与追求。

但是,最令我佩服的是柏拉图对女性的认知。他认为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像一个人只会锻炼右臂,不锻炼左臂一般。他把女性比作是一个人的左臂,这正间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该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见,在统治的中世纪欧州,拥有这样先进的思想是多么的不易啊?

苏菲的世界,亦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他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他会带领芸芸众生走向哲学的殿堂,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读书报告

【引言】我想,正如《易经》中蒙卦所述,老师的存在是为了启发学生思想的,老师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具体怎么做,还得靠学生自己。事实上,我们的老师也是这么做得。在开学之初,老师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些读书计划,真正的做到了“授之以渔”。

而在这书单里,我一眼就盯上了《苏菲的世界》,感觉是那么的好听,那么的亲切,似乎和我的世界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哲学思考

1、内容摘要

大多数人在第一眼看到《苏菲的世界》这个标题后,都会自然而然地想的这是一篇叙述性文章,用来讲一个叫苏菲的人的故事。然而,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本有关哲学史的**”所述,这本书带给人更多的是哲学的思考。

作者约斯坦·贾德以**的形式,通过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位名叫索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此外,索菲和她的老师阿尔伯特出现在席德的父亲阿尔伯特·纳格的书中,这意味着索菲和她的老师只是阿尔伯特·纳格意志的产物。所以,整个故事看起来会让人分不清虚实。

或者,它也表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人意志的产物。虽然,像纳布特·纳格一样,我们不知道自己住在谁家,但似乎我们所做得一切都是别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命运的意志中。每天,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我们都注定要失败。我也是。命运告诉我要尽我所能去了解命运。

可以说,这本书是哲学初学哲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始终贯彻着思维的理念。跟着作者的脚部,我们会想到很多事情。当然,我是很乐意于这样做的。

而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他们有思想,思想离不开思想。可以说,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和加工的知识并不属于自己。

2、心得评论

这本书有许多启发。我将列出其中一些,并谈谈我的看法。

(1) 索菲和她的老师为了逃避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不断思考,因为在她们看来,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一点,也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过这么一句话“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回避问题,而应该考虑问题。

当然,思考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曽问过“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或许我们中的有些人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固定的答案,而且似乎永远都是谜。当独自徘徊时,我会问我自己“我是谁”。

答案是不同的。从不同的角度,你会得到不同的我。从代号来看,我是汪义平。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我是父母的女儿,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中国的公民,世界的一员。

从我肩负的责任来看,我是一个想修身成家的人,是一个想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人。但每次经过一番思考后,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我还是不清楚“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圣经》里说是上帝创造的,佛教里说是女娲造的,生物学上说是进化来的,物理学上说是宇宙大**形成的,地理学上说是版块碰撞形成的。那么上帝,女娲,原始生物,宇宙和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一切,好像始终找不到一个大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也无异于研究“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而且,前面所提及到的世界形成说,也是人们意志的产物,所以说“世界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也是无从可知的。

那么,我将会将自己置于“不可知论”的境地,一切人们认为是可知的,并且已经知道的,都是人们自己所定义的。到底是什么样,我们也不清楚。假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的祖先把太阳叫做“月亮”的话,我们看到今天的太阳时会说:

“今天的月亮光好强烈呀,真热!”

最后,苏菲和她的老师似乎逃脱了艾勃特·纳格的意志,但是事实是什么呢,他们并没有逃脱艾勃特·纳格的意志,无论他们的结局怎样,他们都只能出现在艾勃特·纳格的书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出现在贾德的意志里。

综上看来,思考并不能改变什么,一切早已有定数。但我们不能停止思考,或者思考是我们击中的某个数字,或者我们活着的时候必须思考,否则我们不能称之为人类。

(2) 如书中所述,索菲告诉她的老师阿尔伯特,她和她的老师可以影响席德。然而,阿尔伯特不同意,但索菲从他那里学到,如果一个人决定做某事,那么其他人的想法就不应该影响他们自己。我想,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得像苏菲学习,懂得如何使用“拿来主义”,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或者盲目的一概否定。

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学会批判性思考。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三)祁克果认为**教可信,也可不信,二者必取其一,这是我所不赞成的。我们不能把什么问题都看的太绝对,任何两个对立面的词语都能同时应用到一件事情上。我们要做得是掌握程度。例如,**宗教中有一些精神原则我们可以赞同,但也有一些我们可以否定。

3、结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无论多大年纪,我们都应该保持童心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明确,思考才是人的灵魂。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篇


作文是我们一种激烈情感的表达方式。写作考察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平时认真练习考试才能写出好作文。你知道怎样写作文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吗?你不妨看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早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就叮嘱我们上了大学会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当时我就想:在我的大学四年了,我要多看看有益的书。

在图书馆寻觅我感兴趣的书的时候,我发现了《苏菲的世界》。于是,这翻开来我和哲学进行初次思想对话的美妙一页。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讲述了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人的谆谆教导下逐渐产生对哲学的热爱并且去探讨它的过程。

第一次接触哲学类书籍,刚开始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过在我继续看下去之后,我发现哲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一开始我以为哲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作为一名理科生的我可能很难理解哲学家的思想。但是,这本哲学启蒙书从一个小女孩写起,它先把我们平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说起,在慢慢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谁,从哪里来,最终将到哪里去……我很羡慕文中苏菲可以躲进自己的小山洞里看自己喜欢的书,想自己的问题……在现在我在的生活中,我们的时间都被qq,微信碎片化了 ,舍得用时间来思考人生的又有几个?除了那些专门的哲学家,又有谁会去在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我们为什么存在的辩论;又有谁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有宇宙大爆炸等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显然是一部哲学的入门级作品,虽然女主角只是个15岁的小姑娘,但我相信这本书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受益颇丰。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经过乔斯坦·贾德巧妙编排的主线把历史上重要哲学家及重要时期里那些相对晦涩难懂的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足见其造诣之深厚。

纵观人类的哲学史,感觉就如同印欧文化中强调的轮回一样,从研究自然到个人,又从研究个人到精神,然后又开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回归自我的探寻······虽然反反复复,但每次都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进步,引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进步,使得人类朝着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

人的大脑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种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诞生,然后通过实践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一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断的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发现新的知识,但是,随着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们发现相对于已掌握的知识来说,竟然还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的。难怪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人类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世界,以至于我怀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类灭亡的开始。而这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习惯身边的一切,不要沉溺于以往的经验之中,用一种好奇的喜欢发问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也是《苏菲的世界》要让我们每个读者认识的道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虽然是关乎哲学的发展历程,却不艰深难懂,它神秘而明畅,它清新而自然,这是人间的哲学,接地气的哲学。他以苏菲这个对世界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及对周围事物有敏锐观察的少女为中心,以那一封封不知来历的信件为线索,让我们与苏菲一起将世界这团混沌清明化,一起解开自然万物变化的谜底,一起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目录是印象深刻的。他的目录不是像《时间简史》中“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等纯粹学术性的标题,而是“伊甸园”、“魔术师的礼帽”、“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这类趣味盎然的字眼儿。

这些生动的字眼儿仿佛也将我带到了公元前,带到了雅典,带到了“苏菲的世界”中:我会在“伊甸园”中无所适从,我似乎也成了那待在兔毛深处溺于安乐而不愿再返回细毛顶端的人,我是否也是那些整日因“今天我的饭卡还剩多少钱?”“淘宝有什么优惠?”、“周末去不去市区?”而忧思难忘的人之一……

苏菲说她从未如此努力的思考过,我岂非也是如此?以前,从小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看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行人,我也会冥想半日:我是谁?这世上怎么会有人?我们为什么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最终这些都只是以无答案的问号湮没在小孩子的心里罢了。

但是十四岁的苏菲“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即将进入社会的我自然也不能在以小孩子的心里对待问题,却还是要保留孩子那份天真好奇的童心、佛教有一句话:“要有初学者的心态”,也正是此理。

先时,身边便有位好知乐知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只是当时一直在备战高考,无心于此,对这书的印象也仅限于“一部介绍哲学的小说”、“一封封神秘的信”、“困惑于迷茫”,诸如此类。

直至今日开始读了《苏菲的世界》后,这种神秘感、困惑感仍旧萦绕着我。

譬如“席德是谁?”“艾伯特是何来历?”“苏菲真的看到了古代雅典城吗?”这些神秘的人物、场景贯穿了全文,让我们以一种探案式的阅读方式来品读此书。而更令人警惕的是哲学家们的主张与理论让我意识到当时课本中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苏菲的世界》虽说相较于正经八百的哲学史而言更显生动有趣,但若以一种绝对轻松的心态来阅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苏菲的世界》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哲学家们多思多想的思考、探究方式,这绝非胡思乱想,而是理性思考。

正如帕梅尼德斯、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正如我也应该让自己知道:我虽然不至于一无所有,但我确实所知甚少。

但即使有这样的觉悟了,我也并非读书读得很专注的人。反之,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开学至今,读了村上春树的小说,读了蒋勋的演讲录,读了《牡丹亭与红楼梦》。但此时想来,似乎没有一本被我完全读透读懂,自己仿佛一直徘徊在似懂非懂的边缘,退不得也进不来。直至这本《苏菲的世界》,更不消说,进度与身边同道者相比,更是慢的可以。

这像是一个迷局,也像是一个困局,我身在其中,脑子一团浆糊,思路不甚明晰,浑身像被蚕丝缠绕,脱身不得。时常又觉得舌苔上像是永远粘着酸苦的不明物,时常想就此将它们搁置一旁就罢了,可我偏偏又离不得它们。

这些书不是电视剧。感兴趣的电视剧我可以看了开头直接跳转结局,于是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可是书呢,我知道了苏菲的困惑,我跟着她的心走,我想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我更想知晓那些自己无法立即得知的答案。我想知道的东西是那么多,我怎能不读下去?正因有了他们这些在旁人看来无聊的探讨与发问,我们今日才能生存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

我曾试想过,若非读书沙龙这个活动,也许会与此书无缘也未可知。我是如此庆幸,自己拿起了这本书。

从此,我将在“雅典城”里行走,将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行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我们平时通过看一些课外书,科幻小说,电影、新闻等等,也会发问,世间真的有外星人吗?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

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探索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不管爸爸妈妈帮我把路铺的有多么好,最后还是要我自己走。我要自己扬帆起航,途中肯定会遇到风浪,我要自己顶过去。发现问题,微笑着解决问题。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读过两遍。第一遍在六年级,因为感觉太过无聊,于是读了一点点便放下了。这是第二遍,但我却能明显感到对这本书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思考。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菲”,作者便是以她的视角来描写的,她年龄与我相仿,但她身上有着一个闪光点“思考”。在收到第一封信时,面对“你是谁”这样奇怪的问题,她丝毫没有一笑了之,而是真正地思考。相比我就惭愧了,我第一遍读便是因为“读不懂”与“问题太荒谬”而失败的。

她同样有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收到第一封信时,她豁达开朗,不再陷于烦琐、琐碎的日常中。信的内容同样令人深思,我与她一样第一次听说如此理论,此问题初看异常古怪且难以理解,但深思之后收获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书中还有一个点,便是苏菲的秘密基地,一个不为人知的树洞,这就令我十分羡慕了。我也梦想有这么个地方,仅有我一人知道,供我思考一切问题。苏菲能拥有这样一个秘密树洞,其实是十分幸运的,她可以不被人打扰地思考,并且,拥有一个藏身之处,又是多么幸福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每一个人都是一弯载满基因的小舟,当我们将小舟装满货物并且耗尽最后一滴燃料,到达生命的彼岸时,小舟会随波而逝,但货物不会。

——题记

生命源起于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学早已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生命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是生命会是一尘不变的吗?还是……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又捧起了《苏菲的世界》,陷入记忆与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谁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有一张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苏菲接连收到许多这样的怪信之后,也同我一样,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当中。那么一刹那,苏菲突然觉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进化论以及DNA等等科普技术所能达到的地方都无法超越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我是谁?如果你愿意这样反反复复地问问自己,你也许也会渐渐坠入恐惧的深渊——人的心灵是空虚的,生命之舟在永远无法饱和的海水中航行。

这时,我空虚的眼泪终于流下我的脸颊:生命的价值何在?

二、生命的诠释

“我们应该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苏菲坐在石阶上,她同我一样,空虚的内心终于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慰藉。那么一瞬间,苏菲的生命与价值终于有了交接,而回转一响,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吗?

什么?人的生命就在寻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结束时,一切难道都回到了原点吗?生命是轮回的,而生命的价值没有轮回,只有直线。

此时,我的泪水仿佛在我的脸庞上渐渐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着苏菲的心弦,在她那美丽的少女的心上弹奏出了一曲壮观而宏伟的交响乐,生命不是一样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它却时时刻刻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

我愿意把生命比作一弯小舟,当小舟被制造出来时,我的船舱内空空如也。然而,当我渐渐开始装载货物,我的心灵便得充实起来。后来,人们为了让我承载更多的货物,将我改造成大轮船,我开始用我那坚硬的甲板抵挡一切困难,用我那充实的灵魂掌握船舵。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我偷偷地开始远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后的故土,我的生命终于开始远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赞誉,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壮举,我只是享受成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荣,享受能够亲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荣。

我亲身经历过暴风雨,也切身体会过冰山的锋利,但是我未曾后悔,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吗?我的心终于不再感到空虚。我会用我饱满热情的心灵去实现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价值,最后满载货物到达生命的彼岸。

我擦干了泪痕,合上了这本能教会我生命的书,我把它轻轻地放回书柜中,我不会忘记它,因为它擦干了我模糊的双眼,让我看清了生命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8

偶有闲余时间,静读《苏菲的世界》,写一写对它的感悟。

前两章里,苏菲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她的哲学课程。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信封里的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很普通,不是吗?但我却从认真地思考过。经历了与主人公苏菲一样的困扰后,我继续往下读,才明白,这是哲学最基本,也是所探求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正如”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姆雷特”所说的那样。

不由得惊异于自己的疏忽,为何从未想到短短问题的奥秘?书中写“哲学家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我们也应怀着好奇地心去观察事物,又想起一句话“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才会用什么眼光看你。”永远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质疑,你可能不仅仅成为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9

《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谁?”让福斯卡感到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正是这一最简单又最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围形成!当然也带给他无尽的思索和探问:生与死意味着什么?一个永生的人连胆怯的权利都没有,一个永远不会死去的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收获多少,相对于无终止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只飞虫、一朵水花、一只蚂蚁,仅此而已!真的,没有人能和时间故弄玄虚,阻止他继续流转,没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没有人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人能获得永生,因为你获得永生的同时也永远的远离了人类,已经孤独的死去!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我也跟随苏菲,跟随神秘老师虽懵懂但也收获颇丰的开始触到了许多哲学的根须,多了许多探问和思索。

正如有人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原来,哲学可以这样读!感谢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一定会有更多的哲学之光照进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0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资料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构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一样。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情绪。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正因追求哲学,就必须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因此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资料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样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资料广,但并不紊乱,书中资料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资料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资料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明白。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正因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理解。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正因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就应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1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有的朋友说,《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有的朋友说,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

的确,挪威作者乔德坦·贾德将哲学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方便地了解它。

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这个问题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它让我也开始思考起了哲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生活在人心中的东西。世上的人“在这只被拉出宇宙的帽子的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以至于他们“被这个世界磨掉了好奇心”,“习惯了这个世界”。这本书好像一个哲学家,在我“已经开始朝着兔子(就是从宇宙的帽子中被拉出来的那只)温暖舒适的毛皮深处向下爬时,却被这位哲学家中途拦住。”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但是人却忘了这个世界的存在。《苏菲的世界》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种问题。但是,我是谁,世界是从哪里来呢?没有人能回答,也没有人知道。也许,这是人世间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2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如同我一般,每当我思考,就宛如进入了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这是一本最易懂的哲学启蒙书,但我真正的进入它却费了不少的周折。我开始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发现身边的哲学无处不在。

小鸟有没有思想,我想,我不是鸟,自是不知其是否所思。优雅的旋律传入耳中,一种对哲学的思考,在电影的潜移默化中,悄悄展开。

影片用奇幻的手法穿插着一些传奇人物的历史故事及其思想,苏菲的一次次探索,从启蒙到进化,引领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理性而又充满魅力的哲学世界。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将是为何而存在?一个个问题,不仅仅只是引导着苏菲,还让我们发出了深深的震撼,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那样的难以回答,正如电影中所说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是食物;对于寒冷的人来说,是温暖;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是幸福。

存在的意义,怕是没有人能理解。就犹如世间万物一样,世界为何存在?其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恐怕是连提出这些答案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吧。

我们迷茫,并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这个世界。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对外面世界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创造,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直到死亡。人有多大成就,并不是他做了什么事,而在于他是否洞悉了世界的本质,创造的内心世界是否有价值。

我是谁?生命又是什么?世界为何存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不可能告诉我们,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引导我们去创造创造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世界存在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3

《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谈论了多个哲学家,而达尔文令人深思。达尔文是个伟大的人,虽然“伟大”一词很空洞,但用在他身上,我觉得再合适不过。

年少时,他是个好奇心强、热爱自然的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彻底激发了对动物和实践的兴趣。他在上学时,到处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甲虫。青年时开始研究神学,又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顾一切去环游世界,这无疑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后来回到英国,过了许多年才发表他的作品,由此可见其谨慎严密的态度,这也正是科学家应持有的。

他的作品在英国引起轰动,那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

我梳理了一下他的观点,主要如下:

一、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

二、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就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另外,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最为激烈。

三、人与类人猿必定是在某段时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四、在遗传中,每个子女之间会有些微差异,当发生突变时,会引起不利影响,而能够拥有一些优势,或能立于不败之地。

诸多理论,恰恰也反映了“适者生存”这一主题。

达尔文的理论为人类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以科学先驱的身份隆重葬于西敏寺。

达尔文不仅是一个生物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我心中更是一个领头人,引导人类踟蹰前行的科学领头人。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公开质疑《圣经》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家。

读达尔文,我感慨万千。

如果说“适者生存”是历史的选择,那么今天,或许只有自己成为“强者”,成为“高手”,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不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压、所抛弃。只有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有一颗无畏的心,才能愈走愈远。只有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小事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加以研究,才能不忘初心,奋勇拼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