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报告5篇

12-06

在这篇“节水报告”中,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精心挑选,现在向大家呈现。非常感谢大家对这篇文章的关注,希望它能够给您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常言道,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如此。为了总结问题并提高效率,我们都需要进行报告。报告有助于我们分析和学习工作中的规律,从而提高效率。

节水报告 篇1

建园区、创精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6亩。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相比,占10.5%,与全国亩均占有量1860立方米相比,占10.0%,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特别是山区、丘陵区)。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雨水集蓄利用)和蓄住地表水(引洪补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7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5.2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完成滴灌工程15处,滴灌面积0.99万亩;实施喷灌工程133处,喷灌面积4.73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1395万立方米;机电井2350眼,配套机电井2334眼,装机容量29929千瓦;机电灌站152处,安装提水设备2753套(台),总装机容量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2896公里,建成防渗渠道2781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47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38座,塘坝9处。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1629人,耕地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50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1个,排退水管道1条,潜水泵1台。二是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60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三是配套设施建设,配套280米扬程水泵一台,100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6900米,低压线路1600米,循环道路4000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280亩,打旱井230眼,建设墙体型大棚50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200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①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网式过滤器及PVC球阀等部件;②田间管网,由PE管连接首部至田间;③滴灌带,采用美国TORO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从实际应用效果看: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90-120方/亩,节水率35-40%,减少投资56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28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3元;②节肥,节约肥料40-60公斤/亩,节肥率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100-130元/亩;③节药,棚内温度降低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70-80%,节约农药费用100-120元/亩;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5个,减少投资100元/亩;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5%-9%;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142户,耕地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20,他们投资100万元,建成31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M.YJs21.com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12处,97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40万元、黑河造地工程650万元、集雨灌溉工程35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80―100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5.制定和完善发展节水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其二,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其三,要建立起监管力度大、操作性强、有利于发展节水农业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体系,使节水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

节水报告 篇2

一、 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牧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1、农牧民物质文件生活显著改善。一是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18元,比增加939元,增长了36.4%;二是各项生活消费出支全面增长。20全市农牧民家庭人均主要生活费用支出2675.13元,比20增加746.61元,增长38.7%;三是生活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更加合理。近年来,农牧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要求吃饱、穿暖,现在则“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食品和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住房、用品和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年全市农牧民人均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1364.77元,比年增加311.75元,增长了29.6%;而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则由2001年的54.6%下降到了51%,下降了3.6个百分点。2004年人均居住、用品、交通通讯、文件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1310.36元,比2001年增加434.86元,增长了49.7%;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45.4%上升到了49%,上升了3.6个百分点;四是耐用生活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档次提高。农牧民家庭的'自行车、摩托车、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已经普及,摩托车、电冰箱、电话和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成倍增长,照相机、抽油烟机、吸尘器和冷、冷暖空调也开始逐步进了收入较高的农牧民家庭。2004年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的摩托车62.5辆、电冰箱15台、电话52.2部、移动电话43.9部,分别是2001年的1.6倍、1.7倍、2.6倍和40倍;五是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提高。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6平方米,增长30%;其中人均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了20平方米。暖气、钢窗、地板砖等装饰品已进入大部分农牧民家庭,不少农牧民住房设计了客厅、厨房和两、三个卧室,有的还设计了卫生间。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村民委员会对村集体财务实行了民主管理,农村民主法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3、农村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公路全部畅通,旗县区所在地与乡镇之间公路基本上全是柏油路。农牧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砖木结构住房占到了80%。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

4、农村牧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九年义务教育全部普及,职业教育在现代农民中基本普及。合作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5、农村牧区养老保险事业开始起步,老有所养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目前 ,我市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 农牧区增收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增收速度较慢,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增收难度偏大,与农牧民小康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农牧民收入的    %来自于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副产品多以原料出售,不能实现转化增值,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 我市农村牧区的交通、通信、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近些年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后劲不足。一是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与达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还相差较远,特别是旗县区交界地段的道路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进入农户的比例逐年增加,电脑,有线电视在农村牧区的拥有率和覆盖面还较低,农牧民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较为陈旧,不能及时维修完善,影响了基础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 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牧民的生活较为困难,由于一些牧民前一轮草牧场承包时经营不善,再加上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等第二轮草牧场承包时已成为无畜户,使之进一步致富达小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劳动力文化素质与社会就业需求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项目、跨世纪农牧民培训项目的带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但时间较短,并且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 集镇化水平低,乡村卫生条件差,村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大多数旗县区村镇都是80年代时的规划,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规违章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较远。

(六) 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是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布点较少,也不尽合理,照成农牧民子女读书成本过高;二是卫生、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刚刚起步,只有极少部分农牧民收益,绝大多数农牧民还存在看病难、看不起病、养老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市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办法,即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对寄宿学生生活费进行补助。

――各旗县区对村镇建设都有了统一的规划,村镇建设有了显著的成效。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和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能源。

――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近年来市政府对农牧民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基层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典型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实施“双  双链”工程,增强了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节水报告 篇3

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该镇只有27%的村民家配置了电脑,而大部分的村民家目前还没有电脑,由此看出,该镇的电脑普及率不高。

从图3得出,在拥有电脑的村民家庭中,电脑的主要使用者是他们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电脑的频率比较低,其原因是农民不懂相关的电脑操作技术。而虽然有部分农民懂得使用电脑,但是主要用来娱乐或是看新闻,只有10%的农户会用于获取农业信息,由此可知,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还比较低。笔者从访谈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电视也很少关注农业信息,更何况是没有电脑呢。

从图4得出,绝大部分的农民从来没有了解过信息大篷车,由此说明虽然信息大篷车深入农村开展活动,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也可能是,村民忙于自身的农活,并没有这种意识去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也不知道了解多一点信息对他们的农业生产会有好处。虽然有部分的村民听过“信息大篷车”,但是也只是听过而已,在后面问到“信息大篷车”来过几次时,没有人答得上来。而对于“信息大篷车”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在所被调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图5显示,85.40%的农民并没有听过“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由此可见,“信息直通车”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并没有在农民群体中形成效应。

图6显示,信息直通车在提供服务的内容方面主要是有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在提供产品销售途径等方面略显不够。采访中,笔者了解到,xx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了解电脑最基本的操作,例如:开关电脑。这方面也是与xx镇村民电脑的拥有量有关。

从图7可以看出,村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线电视所占比例最高,有21.70%,乡亲们互相传达这种途径占15%,图书报刊杂志占11.7%,别人示范占13.3%。村政府宣传占8.3%,而选项其他占了15%,从问卷中了解到主要是农科站、技术站。以上这些是比较传统取得农业信息的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通信用到了农业信息方面,从图中得知,这种途径也占到了14.7%,从中反映出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图中显示没有获取信息途径的村民还有存在,占0.3%。从采访中,笔者得知的确有些村民是信息封锁型的,对外界不闻不问,只管自己的农活,问及他原因,他则说外面的世界太乱了。

而有些村民选择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信息来源是公司,他们只负责养,价格技术方面的信息主要靠公司传达。

图8显示村民对镇上的农业信息培训中心不了解,73%的被调查者中不知道有农业信息培训中心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对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笔者从访谈某村的一位村支书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术培训的,村委或居委向农民宣传什么时候有培训活动,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参加的人比较少,村民没什么兴趣去听,即使是给他们发补助,他们也不愿意去听。支书还说,村民不想参加的原因是村民没什么文化,学不进去,现场指导会比较好点。村民对农业信息方面的意识还是很不足的,而这种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来,普及义务教育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是很至关重要的。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要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农户(基地)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摸清我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给下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经调查汇总分析,现将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全区现辖6镇1乡2个街道,总面积914.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4.2万亩,全区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6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农业区。

近年来,全区依托城郊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自身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和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推动了蔬菜、井冈蜜柚、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为协同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区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猪养殖企业尝试应用在线视频监测、诊断等现代信息技术。我区省级一级种猪场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加强猪场和猪栏舍内操作流程的全程有效监控,进一步规范技术流程,防范应急处理情况,投资20余万元建立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猪场面积达6000多个平方米,平常3-5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人调度便可轻松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二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生产项目上的广泛应用。GPS功能强大,根据其具有定位、绘图、实施面积和高程测算等多项功能设置,我局依托项目,先后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10多部不同功用的GPS,在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能源污染调查等农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其进行精准定位取土、轨迹绘图;在机耕-机收、种养等方面进行面积测算,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强了工作精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各农业项目工作得以快速顺利完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传统的农产品经销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随之而起的电子商务营销越来越备受青睐,如何快速融入推进农产品网络经营发展将是今后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区采取先试点宣传推广应用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农产品经营网络化新路。通过先前对我区农业企业加入井冈山电子商务联盟的摸底调查,我区虽有10余家企业表示愿意加入电子商务联盟,但仅有光远生态农场和仁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两个企业开展了网络销售,主营产品有果品、鸡蛋、食用菌菇(菌种),年销售额不到100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5-30%。同时,在农产品网上展示方面,尽管我区可以依托吉安农业信息网进行网上展示,但成效不明显。可以说,我区农产品网络经营还只是在起步探索发展阶段。

全球经济正在加速向一体化推进发展,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拥有和掌握高效信息化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区农业部门也顺应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全力推进农业管理高效化建设。一是协同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目前,全区农业部门协同构建了省、市、区、乡镇四级网络办公系统,设置了公务邮箱,一些常规性文件大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据统计,20xx年,仅区农业局就在吉安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各类宣传信息420余条;通过与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网站合作,为我区全体农技人员创建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90多个。农业技术资源的共享,在提升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大量节约了纸张,降低了办公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基本建立了机关内部、行业内部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决策与管理的信息系统。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了农业生产指挥调度能力。我区充分利用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植保植检网、吉安农业信息网、公共网络邮箱等网站平台,实现了我区农业项目、病虫害防治、土壤调查、粮油生产、农机化建设等农情信息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及时沟通、协调、调度,为我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积极筹建覆盖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农业视频会议系统。20xx年,为推进我区农业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我区积极筹备建设资金,委托采购了视频系统全套设备,并于年底完成了视频会议室的新建装修工程,预计今年5月前可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

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建设工作,先后完善建立了农民热线118、三电合一、青原区农业信息网、12316短信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便捷化信息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利用“三电合一”项目,初步建立了“三电合一”为民服务平台,录入区域性农业技术信息上万条,农民可通过“118热线”直接咨询农业专家或电话自动咨询农业技术,大大改善了为民服务方式。二是开通了12316短信服务平台,在平台内录入全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用户信息500余条,基本涵盖了我区所有种养户(基地),自20xx年开通服务平台以来,已向全区农户(企业)发布技术服务、灾害预警、政策宣传等各类服务信息20xx0万余条次,为我区提前应对灾害应急处理、及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广泛宣传优惠政策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三是试点推进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窗口建设,全区9个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并要求上网办公;同时,按照服务窗口“五有”建设要求,我区先行在文陂、富田试点进行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门前设立了LED电子显示屏,站内放置触摸屏,并设有专门人员服务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对农业信息的查阅和了解,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1.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是依赖吉安农业信息网和青原区政府网发布农业信息,本区农业信息网有待完善建设,而且与乡镇综合站的联系仅是通过公务邮箱,没有一个相互共享的网(最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络平台,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较弱。

2.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由于农业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农业技术、市场预测、信息分析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对综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在农业信息化起步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人员极度缺乏。

3.财政扶持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软件和硬件投入大,设备软件要求更新快,运行也要有一定成本,但我区信息化建设除当年项目资金外,基本没有资金投入。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尽快完善建设农业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加快完善本区农业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三电合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乡镇农技服务触摸屏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更新12316短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农情信息与上下级业务部门、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民朋友快捷沟通的桥梁,保障全区农业信息快速传达,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加快推进在线监控与诊断、电子耳标、智能识别、智能增氧机与投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2.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时代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育等项目载体,加快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干、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营销员等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夯实农业信息服务基础,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加大宣传引导发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深化全社会对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业产销难题,使广大农民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实惠。

节水报告 篇4

节水器具实践报告总结结尾

通过对于节水器具的实践探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灌溉领域的径流量与作物生长紧密相连,我们也充分体会到为什么要节约水资源、倡导智慧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涉及到了一系列物理、生态、经济等学科知识,体验了技术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在完成实践过程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思索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用户买到节水器具后,即使该产品已经具备了很多操作指导手册,但实际使用中,消费者是否会进行正确的使用操作和使用策略,或者说从便捷性及经济性的角度来考虑,是否会选用对环境更友好的节约型水产品等问题。在对节水器具产品的更深层次的探讨中,我们甚至可以深入探讨以下问题:鉴定节水器具的市场、生产方向;对节水器具的生产、流通、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提升与改善,提高节水器具的领先优势。

总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良好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分享,以及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激发,是实现国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和创新机制、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人才培养,将环保意识和技术实践推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报告 篇5

摘要:人类生存的空间仅仅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现在还不提倡和有效地实施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做起,大力宣传和号召节约用水。

一、问题提出

人类生存的空间仅仅只有一个—地球。虽说地球中海洋占多数面积,可海洋中大部分的水却不能饮用,也就是说海洋中百分之九十六点五的水都没有用。而陆地上的水在地球上约占百分之三点五,他们才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来源。如果现在还不提倡和有效地实施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做起,大力宣传和号召节约用水。

“别让人类的泪水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个公益广告标语在公园里随处可见,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到底要用多少水?都用在哪里呢?于是,我对我们家每人的用水量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的书籍、报刊,上网浏览有关的资料,了解每人每月大约要用多少水。

2、采访爸爸妈妈,清楚地知道水都用在哪里。

三、调查情况

我们家每月用水量大概在38立方米左右,平均每人每月要用大约13立方米的水。妈妈洗菜、烧饭、拖地、洗衣、洗碗等,此外我们三个人还要洗漱、喝水等,所以要用掉许多水。

四、结论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可见水是多么重要。而现在,地球上可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但是世界上有70亿人口,这么多人要用水,地球上会没有洁净的水资源。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表示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2007年,包括海河流域在内,全国干旱缺水的省份已经达到23个;在699个建制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

五、建议

1、尽量用脸盆洗脸、洗手。

2、在没有脸盆、水杯情况下,洗脸、洗手、刷牙时,请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关水。

3、洗澡时请间断放水沐浴,搓洗时应及时关水。

4、请做到一水多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5、见到有浪费水资源现象,请及时制止。

如果我们现在继续浪费水、污染水,那么以后,我们都要用净化器净化好几次水之后才能用。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节约每一滴水。当看见水龙头在哗哗地淌水时,我们要走过去把它关好,不要让它继续“伤心地流泪。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节约无小事。”

幼师资料《节水报告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节水报告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