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的教案精选

12-14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解方程的教案精选”,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解方程的教案(篇1)

1、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2、机床厂原计划每天制造机床40台,实际每天制造50台,结果16天就完成了任务。机床厂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3、小胖骑车郊游,前2小时共行驶了17千米,后3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了10千米,小胖平均每小时骑多少千米?

4、小学五年级数学家庭练习作业:小亚的'体重乘3,再减去19千克,就和爸爸的体重一样,爸爸的体重是78.5千克。小亚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5、一间课室,长7.5米,长是宽的1.25倍,里面坐48个学生,平均每个学生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6、学校购买每张单价是140元的课桌,买了30张还多480元。如果用这笔钱买椅子,可以买40把。每把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解方程的教案(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1)》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吗?等式的性质呢?

二、互动新授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并展示课前自习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互相猜疑,并提问。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引导各小组充分进行交流。

(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 x+3=9(教师板书)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3.还可以根据什么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学生展示汇报

4.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5.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6.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 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三、练习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单)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x +3=9

解:x +3-3=9-3

x =6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习重点:用等式的的性质解方程,理解算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

1、研究例1:

猜球游戏:出示一个乒乓球盒,猜里面有几个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球数?

x

导语:要想精确知道多少个球?再给大家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盒子和二个球,右边有七个球)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2=6

二、探究算理

设问:你们知道x等于多少吗?那这个答案4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a、7-4=2;b、4+2=7,所以x=4,c、左右二边都拿掉二个乒乓球,右边还剩下4个,所以x=4

研究第三种想法:设问:左右同时拿个二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

学生上台用天平演示

请学生们把刚才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x+2-2=6-2

追问:你怎么想到是拿到二个乒乓球,而不是拿到一个或者三个呢?

尝试验算:板书:左边=4+2=6=右边,所以我们就说x=4是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尝试说说方程的解;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可以自学书本)

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与天平相对应)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好多方法来解方程,重点研究了第三种解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用到了什么知识?课件再次演示后,得出方程的两边同时去掉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相等。

尝试:解方程:x-1=3,

想一想:如果要用天平的乒乓球,如何来表示出这个方程?

指名摆一摆,学生尝试解决,并用操作来验证

2、研究例2:3x=18

学生尝试后出示:3x÷3=12÷3

用小棒操作后交流后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

展示,课件演示后小结:方程的左右二边可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追问得到还可以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总结:解方程时,我们都是想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方程保持平衡,我们可以采用……

三、巩固练习:

1、p59页1

2、后面括号中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 x=108)

(2)12-x=4 (x=16, x=8)

3、解方程

p59页第2题的前面四题,要求口头验算

四、总结:

五、机动:研究练习2中的第二题,怎么用今天的方法来解方程。

让"天平"植入解方程中

《解简易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解方程的教案(篇4)

简易方程—解方程(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得天平两边的盘里同时去掉100克就得到杯子里水的质量x的值。

二、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出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有几个球呢?(学生思考后会说,可以是任意数。)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补充条件,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x +3=9(教师板书)

三、互动新授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 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 +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3、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 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即:方程左边=x +3

=6+3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6、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 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四、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课后反思

解方程的教案(篇5)

《用方程解题》教学反思

《用方程解题》教学反思

用方程解题也是小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谈到方程,教科书涉及一些用方程求解的简单应用问题。教学的时候,尤其是举例的时候,强调的是方程的方法,但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所以题目中的等价关系也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用算术来解决问题,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因为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他们需要写出解决方案的假设。学生想省事,不喜欢用方程解决问题。

但是,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也是通过实际问题来介绍稍复杂的方程,进一步解释稍复杂的方程的解,一般用于求解稍复杂的方程。有很多方法可以将其中的一个视为一个整体。当然,相对而言,课后解题的类型一般都是用稍微复杂一些的方程来解决的。我记得当时教书的时候,孩子们被迫用方程式来解决问题。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用方程解题的能力比较弱。

比如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类型,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不错的。抽象,但方程的方法是前瞻性的,更容易理解。于是,前几天有同学来找我一道济宁外语的数学题,就是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也就是先设一个未知数,用有这个未知数的公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找到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题目中的等价关系可以通过列出方程来求解。其实所谓的问题无非如此。

可见,用方程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一年级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一年级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p>

p>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

解方程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58、59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 ax=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2、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天平、小球、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最简单的方程——简易方程。 板书:解简易方程。(学生齐读课题)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教学例1 师:请看挂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小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小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的到方程X+3=9,(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 1X+3=9 解: X+3-3=9-3 X=6 提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①、先写方程X+3=9。②、接下来写“解:”。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像这样我们就把X+3=9这个方程的解解了出来,那么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是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巩固练习

20+x=47 解: 20+x○□=47○□ x=□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6、教学例2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了X+3=9这个方程的解是X=6那么你对解方程这个概念是不是有一点感觉不知道换一种形式你还有没有把握。

出示例2:解方程3X=18 师:你能用解这个方程吗? 3X表示什么意思?

那么这个方程就可以理解成已知3个X等于18,求一个X等于多少?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完成例2的填空,并自己验算。

7、讨论交流:

①、你是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还能让方程的两边相等? ②、怎样把这个过程在方程中表示出来,又使方程左右两边保持相等?

3X÷3=18÷3

解方程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调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的教案(篇8)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吗?等式的性质呢?

二、互动新授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并展示课前自习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互相猜疑,并提问。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引导各小组充分进行交流。

(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 x+3=9(教师板书)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3.还可以根据什么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学生展示汇报

4.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5.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6.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 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三、练习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单)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x +3=9

解:x +3-3=9-3

x =6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玩过的天平游戏吗?谁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

么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即天平平衡原理)。同学们在游戏中的收获可真不少,还想不想玩游戏?(想)好,现在我们就一起玩个猜球游戏:

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乒乓球盒,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学生可以任意猜)师:盒子里面有几个球,1个?2个?.......你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吗?

生:不能!

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师:要想准确知道有几个球,再给同学们一些信息。

(师课件出示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师:现在你知道X的值是多少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也就是X所表示的数值是多少?(由于数据 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2)想6+3=9,所以X=6。

(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我们看前三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四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 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注意两个盒子的质量相等)

师问:现在谁来试一试?想想左右两边同时拿去三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二)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 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如何书写呢?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师边示范边强调:首先在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字,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注意每步等号要对齐。

师板书如下:

X+3=9

解:x+3-3=9-3

x=6

重点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想法。

师结: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 x即可。

师:我们要想知道算的对不对,不能每次都用天平来验证吧,尤其是遇到较大的 数。(学生点头认同)师:那怎麽办呢? 生:可以验算!

师:怎么验算?

学生可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验算方法:

验算:方程的左边 =X+3

=6+3

=9

=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三)揭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像上面X=6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而求方

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同时课件出示两个概念,让学生说说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师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解方程的目的就是 求方程的解。

(四)独立尝试解方程(例2

师:同学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看这个方程你会解吗?

课件出示信息图,让学生看图列出方程3X=18。师抛出问题:这个方程如何解呢?要根据方程的哪个性质来解?

师:谁愿意来板演?(其他学生练习本上做)

教师针对学生做题情况,重点强调:根据“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 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来解方程。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慧眼识珠

从后面括号中找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x=108)

(2)12-x=4

(x=16,x=8)

2、看图列方程并解答(做一做)

3、是解题小冠军(63页第五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方程的教案(篇9)

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作业: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解方程的教案(篇10)

1.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0米,长是宽的1.4倍,求长方形的面积

3.广水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扩建后增加到40排,可比原来多坐584人。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多少人?

4.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5.王兰有64张画片,雷江又送给她12张,这时王兰和雷江的画片数相等。雷江原有画片多少张?

6.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480包,大米的包数是面粉的3倍,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包?

7.阿姨买4块肥皂、2条毛巾共用去2.8元,已知肥皂每块0.26元,毛巾每条多少元?

8.爷爷今年71岁,比小华年龄的6倍还多5岁,小华今年几岁?

9.甲乙两站相距255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出,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出,2.5小时后相遇。客车每小时行4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11.东街小学现有学生960人,比解放前的12倍少26人,解放前有学生多少人?

12.一筐苹果,连筐重45.5千克,取出一半后,连筐还重24.5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13.用12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是它的长是3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4.王妈买了2千克苹果,付出5元钱。找回0.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1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16.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17.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18.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子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子多少只?

19.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的4倍少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20.有36米布,正好裁成10件大人衣服和8件儿童衣服。每件在人衣服用布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

21.李晖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一共花了0.48元,练习本的价钱是铅笔价钱的2倍,铅笔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钱?

22.小强妈妈的年龄是小强的4倍,小强比妈妈小27岁,他们两人的年龄各是多少?

23.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大米的3倍,如果再往乙袋大米装5千克大米,两袋大米就一样重,原来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

24.爸爸的体重是66千克,比小军的2倍轻24千克,小军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5.亚洲人口约有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物5倍还多4亿人,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人?

26.20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金牌32枚,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金牌多少枚?

27.一辆双层巴士共有乘客51人,下层乘客人数是上层的2倍,上层有乘客多少人?

28.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又有兔共8只,数一下它们的脚,共有20只。请问笼子里鸡、兔各有几只?

29.强强有奶糖14粒,比丽丽的2倍多2粒,丽丽有奶糖多少粒?

30.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1.爷爷家种龙眼树的棵数是荔枝树的4倍,龙眼树比荔枝树多48棵。龙眼树有多少棵?

32.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45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5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3.一座大楼高29.2米,一楼准备开商店,层高4米,上面9层是住宅。住宅每层高多少米?

34.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宽的2倍。小芳做画框用了1.8m木条。这幅画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

35.修一条长360米的路,每天修80米,修了若干天后,还剩40米,已修了多少天?

36.师徒两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5小时共加工450个,师傅每小时加工5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37.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38.果园里种的桃树比杏树多9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多少棵?

39.学校买了4副羽毛球拍和8副乒乓球拍,共付了357.6元。每副羽毛球拍25.4元,每副乒乓球拍多少元?

40.有两筐苹果,甲筐的重量是甲筐的1.8倍,如果从甲筐拿出6千克放入乙筐,则两筐重量相等,甲、乙两筐苹果原来各重多少千克?

41.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多少万平方米?

42.宁夏的同心县是一个“干渴”的地区,年平均蒸发量是2325mm,比年平均降水量的8倍还多109mm,同心县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少毫米?

43.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

44.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45.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3.5,甲是乙的4倍,丙比甲多4.5,求三个数各是多少?

46、后街粮店原有大米986包,又运来65包,第二天卖出一批后剩792包,第二天卖出多少包?

47、明到文具店买6本笔记本,付3元找回0.3元,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48、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客车与货车同上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在中途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多少米?

49、果园里共种240棵果树,其中桃树是梨树的2倍,杏树是梨树的 3倍,这三种树各有多少棵?

50、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

51、建筑工地需要沙子106吨,先用小汽车运15次,每次运2.4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次运5吨,还要几次运完?

52、五年级同学种树,一班种40棵,比二班种的2倍少32棵,二班种多少棵?

53、某厂有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5吨,可以烧45天。实际每天少烧0.5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54、一批布料,原来可以制540套衣服,每套衣服用布料1.2米,经过技术改造后,平均每套衣服节约布料0.2米,现在可以多做多少套衣服?

55、河里有鹅鸭若干只,其中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4倍.又知鸭比鹅多27只,鹅和鸭各多少只?

56、工程队要全修一条长4.8千米长的水渠,计划用1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0.08千米,实际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57、小刚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60米,10分钟可以到达,如果每分钟多走15米,几分钟到达学校?

例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距离5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小时?

降落伞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18000米高空下落,与此同时有一热汽球从地面升起,20分钟后伞球在空中相遇,热汽球每秒上升多少米?

甲、乙两个进水管往一个可装8吨水的池里注水,甲管每分钟注水400千克,要想在8分钟注满水池,乙管每分钟注水多少千克?

两城相距600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两车相遇?

两地相距249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5。5千米,行了多少小时还离乙地有27千米?

买5个本子和3支铅笔一共用去10.4元,已知铅笔每支0.9元,每本子多少元?

服装厂要做984套衣服,已经做了120套,剩下的要在12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某生产小组9个工人要生产1926个零件,每人每小时可生产20个,工作5.5小时后,要求剩下的任务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每人每小时必须生产多少?

⑧ 电机厂计划生产1980台电动机,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45台,由于改进了技术,以后每天比原来增产15台,实际完成任务需几天?

例题 甲、乙两个粮仓一共有粮6800包,甲是乙的3倍,两仓各有多少包?

学校买来乒乓球和蓝球一共135个,买来的乒乓球是蓝球的8倍,两种球各多少个?

有一个上下两层的书架一共放了240书,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倍,两层书架各放书多少本?

图书馆买来文艺科技书共235本,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2倍多25本,两种书各买了多少本?

甲、乙、丙三人为灾区捐款共270元,甲捐的是乙捐的3倍,乙是丙的两倍,三人各捐多少元?

⑤A、B两个码头相距379.4千米,甲船比乙船每小时快3.6千米,两船同时在这两个码头相向而行,出发后经过三小时两船 还相距48.2千米,求两船的速度各是多少?

例题:化肥厂三月份用水420吨,四月份用水380吨,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水费60元,这两个月各付水费多少元?

答:三月份付水费630元,四月份付水费570元。

练一练:

新华书店发售甲种书90包,乙种书68包,甲种书比乙种快餐我1100本,每包有多少本?

一篮苹果比一篮梨子重30千克,苹果的千克数是梨子的2.5倍,求苹果和梨子各多少千克?

两块正方形的地,第一块地的边长比第二块地的边长的2倍多2米,而它们的周长相差56厘米,两块地边长是多少?

小亮购买每支0.5元和每支1.2元的笔共20支,付20元找回404元,两种笔各买了多少支?

超市运来20筐鸡蛋和230千克鸭蛋,鸡蛋比鸭蛋重多少千克?

甲、乙两数之差为100,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4,求甲、乙两数?

两个水池共贮水60吨,甲池用去6吨,乙池又注入8吨水后,乙池的水比甲池的水少4吨,原来两池各贮水多少吨?

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徒弟每天做30个,师傅因有事只做了6天,比徒弟少做了3天还比徒弟多做12个零件,师傅每天做几个?

⑨食堂买的白菜比萝卜的3倍少20千克,萝卜比白菜少70千克,白菜、萝卜食堂各买了多少千克?

例题: 有两桶油,甲桶油重量是乙桶油的2倍,现在从甲桶中取出25.8千克,从乙桶中取出剩下的两桶油重量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答:甲桶油重4102千克,乙桶油重20.6千克,

练一练:

甲厂有钢材148吨,乙厂有112吨,如果甲厂每天用18吨,乙厂每天用12吨,多少天后两厂剩下的钢材相等?

一个两层的书架,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放90本到下层,则两层的书相等,原来上下层各有书多少本?

甲车间有54人,乙车间有48人,在式作时,为了使两车间人数相等,甲车间应调多少人去乙车间?

超市存有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大米买掉180袋,面粉买掉50袋后,大米、面粉剩下的袋数相等,大米、面粉原各多少袋?

某校有苦于人住校。若每一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一间宿舍住7人,则多出4间宿舍。问有多少人住校?有几间宿舍?

甲仓所存的面粉是乙仓的3倍,如果从甲仓运走900千克,从乙仓运出80千克,则两仓所存的面粉相等,两仓原有面粉各多少千克?

有 箱桔子,甲箱的重量是乙箱的1.8倍,如果从甲箱中取出1.2千克放篱乙箱,那么两箱的重量相等了,原来甲乙两箱各多少千克?

一个通讯员骑自行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信件送到某地,他每小时15千米查以早到24分钟,每小时骑12千米要迟到15分钟,规定时间是多少?他去某地的路程有多远?

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 50千米,一小时后另一列火车也从甲地开往乙 地每小时行60千米,结果两列火车同时到达乙3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⑩甲级糖每千克16.60元,乙级糖每千克8.80元。商店用80千克甲级糖和若干乙级糖混合后平均每千克售价14.00元,乙级糖要多少千克?

例题:两筐苹果,每筐的个数相等,从甲筐卖出150个,从乙筐卖出194个后,剩下的苹果甲筐是乙筐的3倍,原来每筐有多少个?

练一练:

修一条水渠计划需70人挖土,50人运土,而实际上挖土人数是运土人数的3倍,问从运土的人中调多少人去挖土?

电力公司现有职工1240人,比五年前的6倍不多40人,五年前电力公司有多少人?

有两堆煤,甲堆有32吨,乙堆有57吨,以后甲堆每天增加4吨,乙堆每天增加9吨,几天后乙堆的煤是甲堆的2倍?

甲乙两厂用同样的原料生产同样的产品,甲厂有720吨,乙厂有540吨,两厂同时生产并每天都用去20吨,多少天后甲厂所剩的原料是乙厂所剩原料的2倍?

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原有240人,乙队原有168人,因工作需要将甲队的人数调整到乙队的2倍,应由乙队抽调多少人到甲队?

兄妹两人各有钱若干,如果兄给妹20元两人钱数就相等,如果妹给兄25元,则兄的钱是妹的2倍,问兄妹两人各有多少钱?

兄妹有相等的存款,如果兄给妹160 元,那么妹的存款是兄的3倍,求兄妹两人存款之和?

弟弟今年5岁,哥哥今年18岁,几年后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2倍?

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11倍?

⑩甲原有的钱是乙的4倍,若甲给乙40元则甲的钱是乙的3倍,甲、乙现有钱各多少?

例题: 桃树有300棵,杏树比桃树的2倍多30棵,杏树有多少棵?

300×2+30=600+30=630(棵) 答:杏树有630棵。

例题: 桃树有300棵比杏树的2倍多30棵,杏有多少棵?

练一练:

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的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某厂计划今年生产机器480台,比去年的2倍少30台,去年生产机器多少台?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一只蜂鸟重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一只麻雀衙多少克?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173千克,比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2倍还重0.38千克。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多少千克?

⑤某厂今年烧煤50吨,去年烧的煤比今年的2倍少10吨,去年烧煤多少吨?

解方程的教案(篇11)

四年级解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引言:

解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本文设计了一节解方程的教学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利用逆运算解方程。

3. 掌握一步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准备

1. 教材:教材中的解方程相关知识点和例题。

2. 展示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等。

3. 练习材料:提供给学生的解方程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如何求出未知数。例如,如果一个数加5等于12,那么这个未知数是多少?

2. 引入方程:

介绍方程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等式,其中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如:5 + x = 12。

通过多个例子展示方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方程的结构和意义。

3. 利用逆运算解方程:

定义逆运算为将方程两边的数互换位置。如:5 + x = 12 可以转化为 x + 5 = 12。

强调逆运算的原则是保持等式的平衡。

4. 一步解方程:

解释一步解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并可以通过一个运算找到未知数的值。如:x + 5 = 12。

指导学生将方程改写为 x = 12 - 5 = 7,并解释步骤和原理。

5. 练习实践:

提供给学生一些解方程的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逐个解答并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

6. 总结概括:

回顾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利用逆运算和一步解方程的原则,简化了解方程的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通过练习实践,学生得到了锻炼,并在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中得到了反馈和巩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可能需要增加一些示例和练习的难度。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进度,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和应用领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

通过本节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利用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以及一步解方程的基本原则。这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解方程的教案(篇12)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喜欢《解方程的教案精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解方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