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觉醒年代观后感精品

12-21

编辑经过搜索并整理了“觉醒年代观后感”的相关内容,以下是我所得出的结论。你可能对于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感到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下笔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这次观看作品后,你一定会产生许多强烈的感触,想要将它们倾诉出来。观后感的作用在于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观后感还可以提升我们表达的准确性。希望你能详细阅读本文的描述,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技巧!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1919-2022,一百零三年,一个世纪过去了,这百年前的事迹,却影响了百年后的我们。

“四万万人有一条心,中国就不会亡。”这是《觉醒年代》中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说的一句话。也许现在的“团结就是力量”是形式主义。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形势严峻的年代,为了救国,每一个人都在牺牲自己,燃烧自己。听闻北洋政府没有拒绝签订合约的意思,并且无端阻止学生们的游行,抓捕学生。此等恶行怎能不群起激愤,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们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一批一批的普通人涌入到罢工的行列。这是影片的最后,当然也是五四运动的最后,这场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

短短不到五十分钟的影片,却也感触良多。与其说我写的是一篇观后感言,不如说这是一个当代青年的反思和感慨。正真意义上的明白了弱国无外交到底是什么意思,即使在当代宣传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大环境之下,也有战火四起的国家,也有因为战争而分崩离析的家庭,也有无家可归的人,也有在辩论厅里即使舌战群儒也无济于事的外交官。而我却庆幸,是那群先驱们,敢于站在列强面前,蔑视他们的不耻之举,是他们笔挺的腰杆,抵挡住了资本,让那片红色的爱国热血流淌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百年前,满是屈辱的合约摆在那帮腐朽之人的面前,他们懦弱的双手颤巍巍的拿起笔,想要签下自己的姓名。他们却从未想到,有一群青年们,高举着用红色鲜血沾染的写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旗帜,站在华夏的每一处角落高喊:“捍卫主权,拒签合约!”,像是有力的双手,硬生生的将握笔的手从合约上拿开。

1919年的《新青年》,鲁迅先生曾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是郭钦光,也不能理解面对冰冷的枪口,他们是怎么面不改色,面对政府的镇压,是怎么底气十足的喊到:“不独立,毋宁死!”而我们却极少冷眼旁观他人,永远有一颗炽热的心,救助溺水者、疫情志愿者、最美的逆行者种种这些,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也已长大,肩上背起的不再是书包,而是创造更好的中国的重任。

而当下的青年,谁又不愿意将我们青春的热血力量,浇灌在华夏的大地上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近日,在闲暇之余看完了觉醒年代,每每想起,胸中依然颇多感慨,实在是这部剧将历史书上用些许篇幅一笔带过的伟大人物表现的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他们不仅是被刻在书本上名声响亮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真真切切活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中国的子民。在那个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军阀割据混战,民智未开的国家,有这样一群人在苦苦探索一条思想启蒙,打倒封建礼教的救国救民之路。他们是迷茫的,是怀疑的,是惴惴不安的,但对真理的追寻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挽救国家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用一腔热血和孤勇献出一切的。他们的每一声呐喊每一次演讲每一次运动都传递着振聋发聩的力量,即使百年以后,我也能窥见其对这个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每一寸土地的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悲悯。

陈仲甫先生从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日本回到上海创办的横空出世,似乎把那个黑暗混沌的社会撕开一个口子,从此有光照了进来,它树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旨在唤醒国民的思想和觉悟,从“二十年不谈政治”到“必要时要采取革命,不怕流血牺牲”,新青年三度搬家,甚至因为仲甫先生入狱停刊半年,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一次次的抉择和蜕变,最终走上了政治斗争之路,又一次证明了“任何时代主流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思想”。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白话文,白话诗,白话小说,它让基本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底层人民群众也能识字读书看报,接受新思想的熏陶,这真是一件裨益古今的大事,推行白话不代表彻底摒弃文言文或古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有所长,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能读书写字,在所有人都能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岂不美哉?剧中,北大以辜鸿铭、黄侃为首的尊儒守旧派和文学改良派时常进行有意思的辩论,譬如黄侃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和胡适的“不去,谢谢",令人啼笑皆非。那个时候的文化真可谓是百家争鸣,那个时候的北大也是兼容并包,君子和而不同,无论文化政见多么不同,始终保持文人风骨,只谈学问,不做小人,令人心向往之。

说到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必然要提到胡适之先生,一篇刮起了"活文学”的大风。我时常感叹胡适先生是一个真学者,也只是一个学者,他温文尔雅,宽厚沉稳,待人如沐春风,对学术的追求和造诣极高,倘若他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必定能大展宏图。

还有我们最可爱的人儿大钊先生,他真的满心满眼都是劳动人民,他善良,正直,无私,刚毅,朴实,坚定,勇敢,无畏,我觉得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出路。剧中他的夫人来北大看望他,与他说“学校好美啊……我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就是学校响亮亮的读书声……我在家里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收到你的来信……我要是认字就好了,我要是认字就能跟我的憨坨写封信,跟他说说我的心里话”,大钊先生承诺等学校可以摆上一张安静课桌的时候,可以传出朗朗读书声时,他会带着她一笔一画的读书写字,等她给他写一封信。大钊先生这盛世已如您所愿,学校到处都是安静的课桌,您却食言了,您和夫人在那边肯定生活的很幸福吧。

还有我们的鲁迅先生,个人觉得这部剧鲁迅先生选角非常好,他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片段,太燃了。"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你就决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先生与鲁迅先生如是说到。鲁迅先生,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与旧势力宣战,批判讽刺黑暗腐朽的旧社会,为打破这个铁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特立独行,清高孤傲,爱憎分明的性格让人不得不爱。

蔡元培校长爱才惜才,犹记得他在陈独秀离开北大南下时说“那年大雪纷飞,我迎先生到北大来,如今天凉入秋,我却要送先生离开”,蔡公对仲甫的恋恋不舍和惺惺相惜着实令人感动,当初蔡公三顾茅庐请仲甫来北大任文科学长,这一来就是三年,期间两人一起实施北大教学改革,推广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彼此的后盾。蔡公为人谦和,笃行务实,对待学生开放尊重包容,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地吸引。

觉醒年代这部剧将人物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很多台词都值得我们一遍遍回味、品读,每一次看一定能收获新的体会和感受,值得二刷。哈哈哈,第一次自己主动写观后感,洋洋洒洒又臭又长,只是想表达些许愚之拙见,望君见谅。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今天,我追完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这是我长这么大一来,第一次自发的写一篇关于电视剧的观后感,突然一下,又不知从何说起,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名新青年,时隔一百年之后,我再次感觉到了伟人的伟大,他们是19世纪的90后,那个时候的他们为中国探索着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那个时候的中国过着仰人鼻息的屈辱生活,今天,我们是20世纪的90后,我们也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各个岗位上努力拼搏着,今天我们可以和曾经欺负中国的列强们毫无畏惧的说:“你们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的角度出发同中国谈话”,没有您们的牺牲奉献,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真的非常感谢这部电视剧,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致力于为大家呈现出一个活的历史,一个真正奋斗的伟大的历史,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真真正正的了解到了一部鲜活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史,让我对党的创始人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干涩浅薄。从前,上学的时候,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我只知道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竖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我只知道李大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那时候的我看来,他们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的一个考点,可能还会觉得非常的枯燥乏味,我只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要朗读并背诵全文,当时还觉得特别的麻烦,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了解到,这书本上的寥寥数语,对当时封建落后的旧社会起到了多大的启蒙作用,这寥寥数语,说尽了他们多么艰苦的一生,更道尽了他们如此无私无畏勇敢抗争的青春岁月,而也正是他们奉献的那寥寥数语也正成为我们现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根基。我拿着平板看着屏幕里的伟人,边看还要边喝着快乐水,吃着水果零食,惬意的很,却在每一个画面感同身受,想起他们牺牲的时候是和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还要年轻,我不禁问自己,我们这样对得起先辈付出的鲜血嘛?后来我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不正是他们想看到的将来吗?

每一集,每一个片段,每一次伟人的演讲,都让我为之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每时每刻都让我真正的想去了解历史,了解伟人,同时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吃得饱穿的暖,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现在的我们已经不用再仰人鼻息,我们已经能够自己当家做主了,请前辈们放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职责,20世纪的90后正在和你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职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重回世界之巅,那个时候你们也将看到伟大的中国,先辈们的努力与付出没有白费,鲜血也没有白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董晶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今年是百年华诞,举国上下为之欢呼,成百数千的影视作品映入眼帘,《觉醒年代》无疑是最热门的,它也当之无愧。

剧情从袁世凯复辟一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里面的演员用他们的神态、动作一一诠释着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我也深陷其中,看的热血澎湃,尤其是五四运动的那一段,郭心刚用他的生命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沉睡的同胞,同学们举行的游行示威也是越来越激烈,但是北洋政府的昏庸和无能,被侵略者拿捏的像是“尸体”,无动于衷,要不是有他们这样的青年在还有一些被《新青年》唤醒的基层人民,保不齐连青岛当时都会失去。民族的觉醒在于青年的觉醒,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中,就完美的展示了我国青年的闪耀未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孙颖莎,面对各种选手的冲击,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挑战,最终在决赛与陈梦会师;年仅14岁的全红婵,一个有天赋且又努力的女孩,在这次跳水比赛中,发挥了超强水平,连跳三个满分,让所有在场人员羡慕不已,直呼“少年未来可期”。

新时代的青年人正在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进入下一段新的篇章。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我神州大地,一思一念皆是未来;我浩浩九州,一文一墨皆是骄阳。愿吾辈之青年,有健壮之体魄,护国之壮志,无畏之精神!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该剧以浩瀚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展现了一群年轻人在乱世中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观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深受触动,深思人生。


这部剧以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中国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故事,生动地勾勒出那个动荡而封建的时代。电视剧以历史为蓝本,通过瑰丽的场景和细腻的表演,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人民的痛苦和青年们的奋斗。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青年们的成长和觉醒,也对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主人公李大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致力于民主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以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李大钊的坚持和牺牲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也引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陈独秀和鲁迅则是两个有着不同视野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思考。观看着他们的成长和觉醒,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责任。


《觉醒年代》中的历史背景描绘得生动而细腻,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苦难。通过电视剧,我更加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困苦。同时,观看这些历史片段,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国家历史的兴衰和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觉醒年代》中,有许多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大漠孤烟中的马车,还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们高举的标语,场景的制作都堪称精致。这些细节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历史的时代,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着乱世的疾苦和希望的火花。同时,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也让人深受感染,他们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到了人物角色中,并饰演出了真实而丰满的个性。


剧中的音乐也给这部剧增添了很大的情感色彩,每一次的配乐都恰到好处,让人为之动容。音乐在剧情中的运用非常巧妙,无论是热血激昂的场景还是悲痛凄厉的情节,音乐都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观看完《觉醒年代》,我受到了启示和感动。剧中的主人公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乱世,但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挑战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他们的觉醒和成长在那个封建的年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为了信仰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样的精神和拼搏态度令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通过观看《觉醒年代》,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于个人的影响和重要性。历史是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它给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忽视历史的存在,只有通过了解过去的经历和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的挑战,不断去探索和创造。同时,观看这部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平稳的生活,也更加坚定了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觉醒年代》是一部生动而精彩的电视剧,通过它,我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剧中的主人公们以他们的坚定信仰和奋斗精神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动。历史是前进的方向,只有对历史有正确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让继续奋斗吧,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的繁荣,为了个人的觉醒和成长!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2021年是中国GCD成立第100周年《觉醒年代》这部重***历史题材电视剧,便是为了庆祝其而诞生。

在那个政局混乱,烽烟四起的年代,有识之士纷纷寻找救国的道路。在日本留学的陈独秀认为,真正救中国不能再走换人、换政府的老路,必须要踏上一条“新路”。

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树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韧。越来越多的革命家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加入。他们注重国人的思想启蒙,启发青少年爱国救国之思,还主张打倒“孔家店”、废除孔教三钢,认为它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余毒。《新青年》逐渐成为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内教授辜鸿铭、黄侃等保皇党与革命党发生冲突,认为新学是崇洋媚外、数典忘宗;与父亲陈独秀有矛盾的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信仰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无政府主义,认为全世界人都应该建立一种超越友情、爱情、亲情的关系;随着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全人类首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不少人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远在长沙的毛泽东、萧子升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学术交融,百家争鸣,可谓是思想盛世!

最令人激动的还是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他亲眼看见迷信的人们为了治病吃人血馒头,麻木不仁的人群像看杂技似的“观赏”刽子手杀人;亲耳听到老人们议论刽子手的砍刀没有清朝的快。鲁迅甚至一度认为这样的中国无可救药,但在朋友的劝诫开导下,在新文化与旧封建体制社会的陋习恶俗的冲击下,他意识到自己得为救国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奋笔疾书写下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字字击心,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前途深广的忧愤。

当今中国已是和平的,繁荣昌盛的国家,这都有赖于那些伟人们穷尽毕生所追求的真理。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我们青少年身上依然承担着中华复兴的重任,切不可沉浸在当下的岁月静好,要学习先辈以国之重任为己任的精神,奋发图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是一部由张艾嘉执导,修杰楷、陈意涵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以上世纪80年代台湾大学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的交织下,经历成长与觉醒的故事。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受触动,内心充满了各种思考和感慨。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或是带有思想激进倾向的学生领袖,或是追求梦想的艺术家,亦或是为了生计而勉强工作的普通人。通过这些人物,剧中成功展现了80年代台湾社会的多元面貌。而他们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台湾社会,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于自己人生的思索,恰如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剧中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使观众像与角色共鸣一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觉醒,是这部剧的主题之一。觉醒对于每个人而言,意味着从沉睡中醒来,对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在剧中,每个角色的觉醒都有不同的原因和方式。有的是面对社会问题的冲击而觉醒,有的是因为遭遇到个人事件的触动而觉醒。他们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意义,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觉醒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缩影和集体的觉醒。通过这一主题的展示,剧中给予观众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考。

觉醒也意味着责任与行动。剧中的角色在觉醒后,纷纷选择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社会。他们成立学生组织,发起抗议活动,参与社会运动。他们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梦想,而是开始思考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种责任感和行动力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借鉴。我们是否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或者停留在抱怨和指责的阶段,还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剧中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觉醒后的热情和努力,给予更多人以勇气和动力。

《觉醒年代》不仅是一部展现80年代台湾社会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带给观众思考和启示的作品。通过剧中角色的觉醒与行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社会。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刻感受到自己应该对于社会的现状有更多的思考,对于自己的责任和行动有更多的关注。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一路范文网分享的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适逢建党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觉醒年代》,详细介绍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中华民族新派从反封建到求共产的转化,在影视题材里第一次正面大张旗鼓的树立了陈独秀先生独立思考、个性张扬、奋发有为的形象。

从流亡日本反思国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被愚忠派当做汉奸,到回国创立新青年杂志,再到入京任教将新青年转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从北京返沪,陈独秀先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振聋发聩,一时风头无两,激励国人。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勋亲贵胄的君主立宪,有封疆大吏的东南互保,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农民起义的捻军,有不明真相的义和团,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为国,时代精英和盲流们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当那之时,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可为不大,竟连周树人,也无奈的沉迷故纸堆,考据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风雷激荡,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新旧交替。胡适之先生留美返国,一方面作为新青年的导师,首倡白话文、白话师,誓与旧文化旧文坛决裂并一战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脚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钊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厂,与长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对家中一字不识事实上的童养媳宠爱有加;辜鸿铭留着辫子养着奴才,却娶了日本女人,说着流利的几国外语,驰名欧美;周树人一方面抨击着吃人的礼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违母命,和发妻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却不同床……凡此种种的纠结与扭捏,是时代的注脚!

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文和小说,事实上降低了文化门槛和思想表达门槛,扩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将文化逐步的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经的有闲阶级专享。

当代人说,风起时,猪都能飞上天。潮流来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总要团结奋进,战旧战古战当局,但潮流滚滚中,对于将来,同袍亦会有分歧。在倡导新文化反封建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甚至吴稚晖都能同仇敌忾,法国派、俄国派、美国派、无政府主义等等,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在反封建的下一步发展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最早发掘并激励了工人的力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中国工人阶级弱小需要同盟的问题,陈独秀在武汉演讲中公然抛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逐渐凝结,慢慢滴灌中华大地。

经过了理论传播与思考、学习与讨论、学生与工人运动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成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嘉兴的游船上,一个小规模的秘密社团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经历28年风霜雪雨,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觉醒年代》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劳工、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观看此剧,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数次热泪盈眶!我为是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愿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肝脑涂地!

此致我亲爱的党!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我们并不缺乏无法纪念的历史,可我们却总是用吃喝玩乐来填满生活。所有的懒惰与怯懦,都是从忘记历史开始的,我们忘却了来之不易,也忘却了物力艰辛。

文学和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镌刻过去,启迪未来,《觉醒年代》,近些年难得的剧作了。一开篇,就一瞬间好像又回到了求学时故纸堆中描述的那些旧时旧事,那个距离我们最近的最远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一首悲怆史诗。总是感觉那个时代的人都充满了鲜亮明媚的人物性格,身处最为屈辱至暗的时刻,却能激情、沸腾、炽烈,好像地底的岩浆越是压迫越是要喷发,随着喷发流入闯入时代的冰流,激荡起满目热气,滚滚洪流,永远向前。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凭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东去,向西去,去尝试,以头颅,以青春,九死不悔,单单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国诸朝之变革,从来都不应该是华洋之变,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非洗经伐髓,不可治之。

读书人,太平医病,乱世医国,承天景命殷忧启圣。

什么是美好啊?是一切耀眼,是颜色?是线条?是旋律?是,缺不全面。

最好的美好是时代,是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里翻腾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所有籍籍无名,是惊天动地,是润物无声,是喷涌的热血,是满怀的泪水,是老怀雄壮,是少年意气。

中华之国,千年不坠,荣之,辱之,沉之,浮之,不气不馁,不惊不怯。

乱世出英雄,因为他们的付出所以才换回了我们生活的安宁。

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所以用最年轻的生命去谱写出最不平凡的一生,请记住这些人吧,这些我们称之为先烈的年轻人。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9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那么热烈、那么赤诚,穿越百年,也能引起国人的共鸣;有这样一部剧,将百年前的那场浩劫之变,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交织,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跨越时空,我看见,河滩上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他们穿着破衣烂衫,面黄肌瘦,死去的人被放在板车上,光着的脚上沾满黄土和鲜血……陈独秀失声痛哭,对李大钊道:“我们得建党,建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民国是诗情画意,是烟雨江南,是姨太太华丽的裙角;在经历过民国时期的老人口中,民国是吃人的年代,是弱国腐官民不聊生的痛苦回忆;而在共产党人眼中,这是觉醒的时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代,是曙光出现的时代。历史的真相是残酷且麻木的,觉醒之路布满荆棘,一不小心便身死不存,《觉醒年代》带我走进了100年前真实的中国,带我感受新旧交替年代知识分子的热血激昂,卖国贼的冷酷无情,民众的麻木无知。

“真理的力量,伟大的开端”。

晚清时期,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华夏帝国成为了列强眼中的肥肉,中国受尽屈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有识青年决心改变这一切。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当时最明亮的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却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悄然传播。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德先生、赛先生”的理念深入民心。社会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而这星星之火如燎原之势,迅速在传播。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群令人钦佩的伟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陈独秀创《新青年》,树民主科学旗帜;敢为人先的李大钊,首传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土;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创北大、引教育;文学巨匠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民落后的思想。他们挥斥方遒,书写华夏乐章;指点江山,绘就宏伟蓝图。曙光透过一丝缝投射进来,越是黑暗的环境,那一丝丝的光明便更加耀眼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脊梁是什么?是李大钊就义前的国际歌,是鲁迅日夜不息挥舞的笔,是无数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他们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奉献自己,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真正的猛士必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我们能看到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走上街头,大声呼喊。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国家,有一腔爱国热血,最终阻止了巴黎条约的签订。正如新冠疫情严峻之时,无数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胸怀国家大义,抗击疫情取得胜利。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

我仿佛又看见那两个熟悉的身影,一袭布衫,在饿殍遍野,枯草瑟瑟的黄土之上,对着苍茫的天地,握拳宣誓,热泪滚滚。“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那血泊之中盛开的花,路的尽头是繁华,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现如今,我党百年风华,家国盛世,华夏祥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我们当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忘先贤,推动我们的祖国扬帆远航,直至远方。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0

看到《细读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物,我深有感触,而他们只是“中国面孔”的涓涓细流……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国面孔 ”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以铮铮铁骨许国,以拳拳之心报国,为国家谋复兴,为民族谋富强,共筑中国!

上溯至千年前,王朝更替,战火纷飞,民生凋敝,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困苦之际,无数“中国面孔”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太平而不懈奋斗,尽显家国情情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奋斗终身;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显高尚节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了家国情怀;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彰显的报国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赤子之心报国……

上溯至百年前,政府腐败,列强侵略,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际。在此危难之际,涌现了一大批为拯救民族危亡,为国家谋求一条新的道路而不懈奋斗的“中国面孔 ”。19世纪20年代,一大批革命党人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革命,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1919年,你打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发动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儿女奋斗在抗日战争前线,保卫祖国,他们将拳拳爱国之心洒满祖国大地,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上溯至庚子年初,肺情肆虐,山河呜咽,草木同悲。这是燃眉之急之时,“中国面孔”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白衣天使毅然在请战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去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保卫战;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前线的一情保卫战提供坚强的后盾。那些“中国面孔”舍小家,保大家,无私奉献,拼来了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梁启超先生有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如今的“中国面孔 ”正是吾辈。吾辈需要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面孔”,共筑中国!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1

4月30号下午,我们在钉钉线上观看了《觉醒年代》的片段,它生动地展现了英雄人物的真实形象以及革命年代的历史面貌,更多更精彩的历史以演绎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不出所料,《觉醒年代》也成为高考的热门素材之一。甚至有人预言,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觉醒年代》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感叹世态炎凉,以笔为刀,写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只为唤起人们心中的满腔热血;李大钊壮年牺牲,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许多人,并积极宣传新思想。剧中,与胡适之的辩论中,李大钊坚定地说出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利益,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彻底的革命,把思想觉悟和行动觉悟结合起来,我李大钊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番话不仅蕴含了一个国人的豪情壮志,也表达出了千千万万个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青年们的所思所想。

伴随着中国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漫长历程,一百多年前的“觉醒者”们,仍然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先烈。如牛顿所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吾辈青年,虽然没有经历过过去的艰难岁月,但我们要时刻牢记先人为我们美好的现在所牺牲的一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们当代青年则更需要回顾先辈们的辉煌,继承前辈的意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拼搏!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2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还是进步人士;到“五四”运动,胡适成了保守派;再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也成了保守派;后面到王明路线时期,连毛泽东都成保守派了。那是一个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进步人士”跟不上时代,逐渐变为保守派,甚至反动派——只有毛泽东例外,他的“保守”是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

毫无疑问,胡适、陈独秀等现在有争议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的。毛泽东、周总理等都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要看到他们的这些贡献,不能片面地评价他们。

毛泽东说过,将来要讲一讲陈独秀的功劳,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唯物史观就是要我们历史地看待问题,不能割断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

最后,重温一遍毛泽东关于如何看待历史问题的精彩论述:

“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