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范本五篇

12-30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范本五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4、商鞅变法的内容: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相关成语:

①春秋时期: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都江堰结构:

3.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篇《周末风俗》写道:“春秋时狱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春秋时期宗周王,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王矣。”这表明( )m.yjS21.com

A.春秋时已实行“仁政”

2.(南通)如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3.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为成年男子不分家另外立户的,加倍征收户赋。这一措施( )

4.战国后期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人民,这一水利工程是( )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2)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  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 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 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难点:王羲 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1、学生齐读引言。

2、教师引入: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2、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1、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2、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落实知识点。

2、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 所欲言。

3、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

1、指导学生阅读 教 材,找出要点。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突厥、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

2.总结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3.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交流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1.吐蕃是的祖先。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都城。

2.时,公主入吐蕃,嫁给。

1.回纥是的祖先,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

1.7世纪末,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史称“”

1.六诏居民,是和的祖先,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后来,

统一了六诏。

2.时,封其首领。

1.阅读材料:

①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②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③唐太宗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1.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2.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6.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哪一项叙述是不确切的?()

A.唐太宗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C.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请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教案活动设计》文章由收集。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文献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设计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地理、语文等各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阐释中国申奥主题,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弘扬和平、友好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通过分组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式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组,明确每组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设计本段火炬传递路线并制成图,以便活动时直接贴到大图上;搜集有关资料;推选课上发言的代表等等。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历史读物、地图、工具书和一些报刊杂志,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认真新闻记者北京奥申委代表团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所作陈述报告中的文字。

活动过程

2008年奥运会火炬国内传递路线目前还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教师、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各自的想像力,设计一个心目中最佳的路线,路线可按一个主题设计,也可按不同主题分段设计、拼接,活动方式多样,可以是由各组同学设计一个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最后评比选出一个最佳的路线;也可以安排各组同学分段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拼接成一个路线。活动过程如下:

课前,将学生分为五组,国外路线为第一组,设计从希腊到中国的火炬传递路线,并负责介绍沿途所经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国内路线共分四组:第二组设计从西藏沿丝绸之路进入北京的路线;第三组设计从西藏沿黄河进入北京的路线;第四组设计从西藏沿长江、大运河进入北京的路线;第五组设计从西藏沿东南沿边、沿海到东北再到北京的路线。每组同学在设计路线时,必须介绍本段路线所经的省市或地区,各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情况,介绍本段路线中所涉及的重要标志,传送火炬的人员,并简要陈述其理由。另外,教师还要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及中国北京承办奥运会的有关情况。

上课一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奥运会的由来及中国早办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会选择中国北京?教师加以引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5)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相信《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范本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