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通用14篇

12-31

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的,所以如果想随意写的话,教师们就需要格外留意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必不可少的方式,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好的教案课件呢?考虑到你的需求,笔者特地编辑了“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请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便下次查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

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后记

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1.第1题。

用图示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中,可让学生看图叙述各个图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填出字母公式。

2.第2题。

计算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复习巩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这道题的解法较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用多种方法解答。

3.关于练习十九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通过测量计算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复习巩固已经学习的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将几个图形都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它们的高是相等的,所以高只需要量一次。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通过比较它们面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面积与底和高关系的认识。例如长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但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2倍。结合这一发现,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

第3题是解决问题。着重要让学生理解题中收割机的作业宽度和速度的关系,即是收割机1小时收割面积(一个长方形)的宽与长。另外,在计算中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4题的第(2)*题是选作题。因为小树是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简单地用手工纸的面积除以小树的面积。要考虑实际的排列。

小树高有3+3+3+6=15(cm),最宽处有4+4=8(cm)

(1)这样排,手工纸的宽可以排1棵。

用手工纸的长除以小树的宽,得

到能剪的棵数。

458=5(棵)5(厘米)(2)这样排,手工纸的长可以排:

4515=3(棵)

手工纸的宽可以排:

218=2(棵)5(厘米)

一共能剪32=6(棵)(3)这样排,手工纸的宽可以排1棵,

长可以排:

(45-3)5=8(棵)2(厘米)(4)这是在第(2)种的基础上的排法,

因为宽还多5厘米,可以在中间插

入2棵,所以一共可以剪:

32+2=8(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

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

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人说结果是(---),有人说是(---),还有人说是0.75,到底谁对谁错呢?送给大家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开始。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1.迁移应用,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回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观察图形中的规律

上课前,同学们凭借灵敏的听力找到了规律(板书: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请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能从这一组图形中发现规律吗?

(出示幻灯片3)3:生观察说规律,可提示,师总结)

2.观察一组数的规律。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让我们继续,(出示幻灯4)你能从这一组数中发现规律吗?(1、4、9、16、25 )

如果有困难不能出色完成,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从而导入

3.出示点子图

同学们,这一组数中其实还隐藏着其他的规律,只是仅凭观察这几个数不太容易发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想办法)

好主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组数,老师把它们分别画成了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点(幻灯5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如果我们能发现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发现这一组数中隐藏的规律了。让我们马上开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渗透不同的观察方法

(1)仔细观察,想一想,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老师并用幻灯片6展示。

(2)指名说怎么观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副板书:横竖看、斜着看、拐弯看)

(3)设问,那第5个点阵有多少个点?请画出此图形。

2.小组探究

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了不同的变化,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感受这些变化,现在,我们把观察和动手结合起来,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然后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最后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听明白了吗?好的,现在请小组负责,观看点子图,马上开始你们的合作研究;再次出示幻灯片6。

合作任务

1、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

2、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

3、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1=()4=()9=()16=()

(1)学生分组探究,师巡视

(2)在展台上展示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合作成果?)

①生展示分法、算式和规律其他组补充总结规律

②学生说算式师板书

③拓展aa

第5个点子图是什么样的,应该是哪个数?出示片7,用前面的观察方法,再讨论(副板书55)第10个呢?

后两种:下一个图形的算式是什么?(副板书下一个图形的算式)

算一算结果是25吗?

④(出示幻灯片8)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3.小结

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不仅发现了新的规律,还能用规律推测出后面的数。可见,你们不仅听力和眼力好,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非常的高。

4.揭示点阵

那么,同学们,在寻找这一组数的规律时,是什么帮助了我们?(点子图)是的,像今天我们用到的这种排列很有规律的点子图在数学上又叫点阵。(板书:点阵中的规律)

点阵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更方便的研究一个数或者一组数。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利用点阵来研究数了。还有一点一定要告诉你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组点阵正是当年的数学家们曾经研究过的,不知不觉中竟然当了一回数学家,感觉特好吧?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试一试

怎么样?同学们?用点阵来研究数有趣吧?让我们继续这项有趣的研究。

1、观察下列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

请看屏幕,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仔细观察这一组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请看试一试,同学们用水彩笔涂出下一个图形;可出示幻灯片9来检查学生是否画的正确)

生画展示:说明为什么这样画?(有不同的想法吗)

2、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请你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

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你能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吗?(请看试一试,出示幻灯片10,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又对又快。)

生做展示算式拓展下一个,你能画出地5个图形,再来研究第4个图形。

(拓展)你还有什么发现?展示幻灯片11。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它研究方法?(学生思考后,可以出示幻灯片12)

(二)拓展延伸

出示梯形和螺旋形点阵:除了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点阵之外,还有这样的点阵,什么形状的?

我们来看书本98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做后,出示幻灯片13来检查。

对,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或感受过点阵吗?你见过哪些点阵?(指生说)其实生活中的点阵还有很多,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14)点阵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这些点阵中也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只是课上的这40分钟太有限了,不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想一想,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2、你们总结的真好!同学们,在生活中,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现在开始做个有心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继续去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规律。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1、正方形点阵

2、长方形点阵

3、三角形点阵

4、其它点阵

小结: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我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3】

设计说明

本课学习的是小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编排特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精于设问,为理解算理做好铺垫。

计算教学中,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理是算法的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本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有余数时在末尾添“0”和确定商的小数点这两点上,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体现了关注知识、关注科学的价值。在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完善计算方法。

2.自主发现,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想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突破难点。这样的数学课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最有实效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打扫卫生(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笔算下面各题。

5.55÷5=48.8÷8=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表述要点:

(1)先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必须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

通过竖式计算和表述计算过程,复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页上面例题情境。

(1)提出问题。

师: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获取数学信息:买6把笤帚共花了18.9元。

提出问题:每把笤帚多少元?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估算。

师: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能列出算式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9÷6)

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估算一下每把笤帚大约多少钱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估算后汇报:

预设,生1:因为18÷6=3,18.9元大于18元,所以每把笤帚3元多一些。

生2:也可以这样想,把18.9看作18,18÷6=3(元),得数要超过3元;24÷6=4(元),所以笤帚的价格应该在3元和4元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汇报计算过程和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口算:可以把18.9元分成18元和0.9元,18÷6=3(元),0.9元=90分,90÷6=15(分)=0.15(元),3+0.15=3.15(元)。

②竖式计算:

18.9÷6=3.15(元)

(4)探究出现余数以后该怎样计算。(出示课堂活动卡)

(5)理解余数“3”。

师:余数“3”表示什么意义呢?添“0”以后又表示什么意义?除以6之后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样写?(请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重点指出:余数“3”既可以表示3角,即30分;也可以表示3个0.1元,即30个0.01元,也就是余数“3”补“0”后的30表示30个0.01元,除以6,得到5个0.01元,也就是0.05元,5要商在百分位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并进行适时指导,重点讨论有余数时的处理方法,有益于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4页下面例题情境。

(1)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买4个簸箕共花了26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生1:每个簸箕多少元?

生2:算式是26÷4。

(2)请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提示:出现余数2该怎么办?

(3)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自己的理解。

师:你们在计算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预设,生1:出现余数“2”后添“0”,表示20个0.1,除以4,得到0.5,5要写在商的十分位上。

生2:被除数是整数时,商中小数点的位置应写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

师:你从刚才的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当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透彻地理解算理,从而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5÷4=24.3÷2=50÷4=

2.完成教材5页“练一练”1题。

3.填一填。

4×()=134()×52=182

16×()=610()×6=15.6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教材5页“练一练”2题。

打扫卫生(一)

18.9÷6=3.15(元)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4】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