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年级科学版教案范例

01-05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重要物品,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教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进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精心准备的“五年级科学版教案”也许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请您认真阅读本文!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 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

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

实验记录表

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我们的发现: 。

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

8.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

1.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

2.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

1.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完成作业本作业。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把手放在胸口感觉到什么?(心脏在跳动)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让我们来观看有关心跳的录像。你觉得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对心跳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

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由于皮球数量有限,我们换个方法也可以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组实验、交流。

全班汇报。

( 5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6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认识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 6 )提问:把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

3 、血液循环的意义。

( 1 )提问:现在,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

小组讨论、汇报。

( 2 )讲述: 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

( 3 )提问:我们在学第 1 课时就通过数据发现,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

( 4 )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

小组讨论、汇报。(加强锻炼……)

第二课时

三、加强巩固:

1 、讲述:我们都意识到锻炼身体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心脏,增强心脏的功能。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

2 、分组讨论计划的目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

3 、课后完成锻炼计划。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4)

一、 导入新课

1、 欣赏图片

2、 浅谈对地震的了解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

二、 探究新知

1、 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

2、 设计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3、 小组实验,合作完成

4、 归纳总结地震的成因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地震的成因

三、 科学与生活

1、 地震的前兆

2、 避震常识

3、 地震后如何自救 课件出示地震的前兆

课件出示避震常识

课件出示地震后如何自救

四、 拓展活动

了解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课件出示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五、 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以往在教这课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地震知识,然后看看图象资料,再将重点的地震成因讲解一下,教师包办的较多,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孩子则兴趣不大,没有充分投入。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资料,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将课上看到的和自己带来的资料进行信息重组,最后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点,下面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事,而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有自己创意的、自主的过程。这就是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和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教师从包办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6)

1.细胞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三.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细胞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 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 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 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 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 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 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二.重点: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三.难点: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我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科书中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所获得信息的场景,图中的三位女同学分别在介绍自己获取的信 息:“医生阿姨说,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听妈妈说,我在妈妈肚子里时……”“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倒立着的……”引导学生将 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 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2、撬棍的学问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8)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奇妙的电磁》的其中一个课时,着重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创设和谐、宽松的探究气氛,为下面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打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体验实验--感悟结论--拓展延伸等探究活动,认识磁铁能够吸引铁的性质;通过实验和定量观测,引导学生认识磁力的大小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分析】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实践中接触过磁铁,对磁铁能够吸引一些物体的知识有所感知,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性的知识系统。他们对磁铁有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验证磁铁的力量。

【设计意图】本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互帮互助,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样,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在组内分工合作、实验交流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构件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能亲身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科学知识:

1.能认识到磁铁能够吸引铁的性质;

2.能认识到磁铁的磁力大小和被吸引物体与磁铁的距离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教学重点】

1.能认识到磁铁能够吸引铁的性质;

2.能认识到磁铁的磁力大小和被吸引物体与磁铁的距离有关。

【教学难点】

能亲身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磁铁、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小组一条磁铁;每小组一盒实验用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师: 老师收到了科学王国的科学家发来的一张邀请卡,邀请老师和同学们去科学王国认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令回形针在空中跳舞。

(师出示磁铁并演示实验)

师:你看,回形针可以在做运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好,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吗?

生:磁铁。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聪明,对,就是磁铁,磁铁的本领可多了,今天,通过我们的探索来发现——

生:磁铁的力量。

师:朋友嘛,首先得了解了解一下,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我们的新朋友——磁铁的外形。原来的磁铁只是一些石头而已,因为它在生产生活中的用处实在太多了,人们就根据不同的需要,制造了不同形状的磁铁。

(出示课件)

师:好,看这里,这就是磁铁家族的部分成员,数一数一共有几种?

生:四种。

师:再数一数。

生:五种。

师:看一看它们都长得怎么样?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

师:好,这个同学很勇敢,第一个举手来回答,你来。

生:有些是圆的。

师:哦,有些是圆的。这个又圆又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叫它圆形磁铁。还有,继续——

生:有一个是圆柱体的。

师:哦,你真聪明!知道这个圆柱体,对不对?好,这个叫做柱形磁铁。很好,请坐下。你来-

生:有一个磁铁很像英文字母中的U。

师:哦,这一个呀?它除了很像英文字母中的U,还像马的蹄一样,所以人们叫它——

生:马蹄形磁铁。

师:还有没有?你来——

生:还有一个长方形磁铁。

师:哦,好,还有这个身材很窈窕的小姐,我们不叫它长方形磁铁,我们叫它——条形磁铁。哦,还有一种,谁来?

生:还有一种戒指磁铁。

师:这种形状像我们大人戴的——

生:戒指。

师:所以叫它环形磁铁,好,我们刚才认识了磁铁家族的部分成员,你们想一想跟它们交朋友?

生:想!

师:那你们想不想了解它们的秘密呀?

生:想!

师:你想知道它什么秘密?举手!

生:我想知道磁铁除了这些形状,还有没有其他形状?

生:磁铁有多大的力量?

师:哦,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生:磁铁可以吸住什么东西?

师:学了这节课你就会很快地找到答案了。

师:好,刚才同学们都问得很精彩。要想探索它的秘密,首先得听老师的指挥,老师叫你们动手做,你们就马上——

生:动手。

师:老师叫停止,你们就得马上放下手中的东西——

生:停下来。

师:好,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停下来——

(生马上坐好)

师:再来一次,动作爽一点。

(生马上再坐好)

师:很好!我们已经进入科学王国的大门了,科学王国的科学家们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这道难题就是课本44页的表格,你们观察一下桌面上的宝盒,小组成员之间一边做记录,看你发现了磁铁的什么秘密?谁是磁铁的朋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师巡视)

师:好,停下来!刚才我们的约定有点同学忘记了!

(生马上放下手中的东西做好)

师:噶素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钉子、大头针都能被磁铁吸引。

师:给你的表格让同学们看一看。好,同学们把你们的眼光放到这里来。

(投影学生的实验表格)

师:好,看看这位同学的实验结果。钉子能不能被磁铁吸引?

生:能。

师:橡皮呢?能不能?

生:不能!

师:纸屑呢?能不能?

生:不能!

师:大头针呢?能不能?

生:能!

师:绳子呢?能不能?

生:不能!

师:尺子呢?能不能?

生:不能!

师:你们刚才都是什么材料的尺子来的?(m.gSi8.cOm 工作汇报网)

生:塑料的。

生:木的。

师:还有一些金属尺是可以被磁铁吸引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尺子都不能被磁铁吸引的。

师:这是什么尺子?要写上去,写具体,写清楚。明白吗?

师:还有石头,能不能?

生:不能。

师:布,能不能?

生:不能。

师:好,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凡是被磁铁吸引的东西都是磁铁的好朋友。你们想一想,动脑筋,你发现哪些是磁铁的好朋友?你来——

生:钉子、大头针、图钉。

生:回形针、铁屑。

师: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铁。

师:你们都很聪明。好,所以磁铁的第一个秘密是——

(师板书:秘密一:有磁力,能吸铁)

师:因为磁铁有一种力量——磁力,所以能吸铁。

师:好,现在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吸引铁的东西了,你们每个同学拿着一块磁铁,没有磁铁的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一找我们的教室,哪些是磁铁的好朋友?

(生自由活动:在教室找磁铁的好朋友)

师:向老师汇报一下,哪些是磁铁的好朋友?

生:铁架。

生:黑板的边框。

生:门锁。

生:椅子的螺丝。

师:哦,这个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生:还有风扇的外壳。

师:有没有同学用磁铁去接触过风扇的外壳?(壁扇装得很高)

生:没有。

师:要动过手才去下结论,不要凭空下结论,知道吗?

生:知道。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实践,再次证明——

(出示课件)

师:磁铁能吸引铁性的物质,凡是用铁做的东西,都成为磁铁的——

生:好朋友!

师:好,我们已经顺利通过第一关,你们还想不想通过第二关?

生:想!

师:第二关更有难度了,你们都有信心探索、发现它的秘密吗?

生:有!

师:第二道难题在书本44页。

师:看完老师演示再动手,行不行?

生:行!

(师边演示实验边解说)

师:老师手里拿着戒尺和磁铁,它们都上不能倾斜的,如果倾斜了,实验的数据就不够精确了。我把磁铁放在离我戒尺1厘米高的地方,老师手里的尺子和磁铁都没有倾斜?

生:没有!

师:看发生什么现象?你们数一数,看它能吸引多少颗钉子?好,把它们移过来,然后去下来,数一数,把数据记录下来,再把这些的钉子拿回去,把磁铁放在离戒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地方,看看你们又发现什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一些同学负责实验,一些同学负责数一数,一些同学负责记录,心动不如行动,好,马上动手!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师巡视)

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字从上到下有什么变化?

(投影学生实验记录书数据)

生:第一组在1厘米的地方是60颗钉子,在2厘米的地方是55颗钉子。

师:哦,就是,磁铁在尺子1厘米的地方的钉子总比在2厘米的地方多。

生:磁铁在尺子1厘米的地方所吸的钉子最多,在2厘米的地方就少一点,在3厘米的地方就为0。

师:哦,因为它的磁力已经很弱了,所以吸引到的钉子数量为0。

师:磁铁在尺子1厘米的地方是最——

生:近。

师:所以磁铁吸引到的钉子数量就最——

生:多。

(师板书:距离近,磁力强)

师:相反,在它距离远的时候,它的磁力就——

生:弱。

(师板书:距离远,磁力弱)

师:同学们,用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把钉子很快地送到盒子里面去。

(各小组用磁铁把大头针放回原来的盒子里)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磁铁的第二个秘密。

(出示秘密二:距离近,磁力强;距离远,磁力弱)

师:我们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见到了我们的新朋友——磁铁的庐山真面目,终于领教了我们的新朋友——磁铁的真本领。磁铁的好朋友钉子不小心被风沙淹没了,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本领把钉子安全地送回家去吗?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

师:科学王国的科学家们很满意我们今天的表现,委托我发一沓的荣誉证书给你们留念。

(派发奖状给各小组)

师:今天,上了这节科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磁铁能吸引住铁的东西。

生:我知道磁铁的磁力跟距离的远近有关系,距离近,磁力强;距离远,磁力弱。

生:我学到了搞科学研究必须要多动手。

师:说得真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一种学习习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得多动手,多动脑,才能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长大后才能成为科学王国里的其中一名——

生:科学家。

师:噢!看看手表,时间已经差不多了,科学王国就要关上大门了,我们该回去了,好,我们跟科学王国说一声——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五年级科学版教案(篇10)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四、小结:

喜欢《2024五年级科学版教案范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五年级科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