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集锦十篇

01-10

您知道我们可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作者的作品在读过之后能给人顿悟的感觉。在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应该把自己的领悟写下来,接下来我们会为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

第七本,全集终于看完了。从朱元璋成功打天下开始到朱由检守天下失败结束,将近三百年里粉墨登场的也就有数的那几个,而放进七本书中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读者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可是他们毕竟还是幸运的,所谓历史只是记住了少数人的事情,而其他的大多数人之于历史的价值是——沉默。

哎,前一页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的不光是人,朝代也是如此。最后这一整本都是属于朱由检一个人的,是明朝十六个皇帝里占用篇幅最多的,然而这份荣誉一点都不值得骄傲。朱由检在位这十七年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先要干掉他哥留下的阉党魏忠贤们,然后是抵御皇太极对关宁防线的进攻,再有还得拆东墙补西墙地调兵剿灭内部起义的民兵流寇,以致最终破产亡国。而老百姓的日子嘛,更不是人过的,由于国家要打仗用钱,于是地租一涨再涨;由于小冰期,于是灾荒一年接一年,人民没吃的以致人相食。。

太惨了。。再说一下看这本书的收获吧,通过这本书终于算是认清了朱由检和袁崇焕这对冤家。以前的认知是朱由检是个笨蛋,昏庸不堪;而袁崇焕是刚正不阿的正面典型。然而通过作者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最终给出了一个正确看待历史的思路——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由于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所以说明朝和清朝有仇也就那么回事儿,于是清初的史料还是很尊重朱由检的,据说顺治皇帝还到朱由检坟头哭过几声“大哥”。而到了清中期开始觉得不对了,明朝那么好怎么还被清朝取代了呢?但是明朝的好已经吹出去了怎么办?于是想了个招就是把袁崇焕捧上神坛,那么杀了袁崇焕的朱由检就是自毁长城,昏君形象便成立了。好深套路啊。。

最后,作者最后一章写的特别好,明朝那些事儿们在倒第二章已经谢幕了,最后免费赠送了一章徐霞客的故事。用意嘛,自己体会。

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东西,来读这部书时所说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终于明白了,根本不用人去粪土人,本身就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什么是成功?成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然后才是渺渺茫茫,彼大荒~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

当年明月笔下的朱厚照,我很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真的有独特的魅力,从吸引人的角度上讲跟东野圭吾先生的《解忧杂货铺》不相上下。

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追随大明王朝历经盛衰,从开国君主朱元璋,到朱棣造反赶走朱允炆开启永乐盛世,再到朱高炽、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cheng),每个皇帝都各有千秋,没有让人恨到发指的昏君,看到的只是勤于政务、可爱到底的人。

无疑,朱厚照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

这个十五岁就莫名其妙独揽大权的少年,据史料记载除了爱玩之外就什么也不会了。荒唐的事情做过很多,不胜枚举,当真是让当时的大臣们操碎了心。

也正是性格原因,导致了他的招黑体制,更容易招引那些让人切齿的小人,毕竟通过逗皇帝开心就可以平步青云。

听说,这位朱兄在皇宫里养过豹子,也调戏过老虎。

真正让我爱上他的,也是他做过的一件正派人士看起来很荒唐的事情。就像当年明月叙述的一般,朱厚照不过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年轻人,皇帝这个职位的确不适合他。

事情要从我家朱兄第一次出逃开始说起。

当然,这里有个政治背景就是在明朝时期,很多事情并不比清朝开明,可不是每个皇帝都可以带着妃子、手下以及和尚去微服私访哒,更何况这位朱兄还想要北出居庸关,直奔蒙古人常出没侵袭的地方。

然而他失败了,败给了尽忠职守的张钦,以及闻风追赶而来的老臣。

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怎能罢休?

这里必须要夸奖下朱厚照本人,明明可以通过权力杀掉边关守卫张钦的,可他第二次出逃时,却选择悄悄的避开他。足以证明朱厚照是个明事理的人,他知道自己是不对,而守卫的确忠诚。

为了一个萦绕自己心头很久的梦,朱厚照出发了。

去见一见那个一直侵扰明朝边界,不停烧杀抢掠的小王子,你没看错,就是叫小王子。

嗯,要真正的跟他打一丈。

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说说而已,即使是认真的,也会一败涂地。

可是,结果让这些小瞧朱厚照的人失望了。

终于等到小王子。朱厚照一改往日的懒散样,立马换了个人一般,仿若身经百战的老将,各种计谋层出不穷,把控得到,胸有成竹,一举挫败小王子。

我承认,此刻,对于朱厚照,我是充满了深深的仰慕之情的。纵使后人评论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

可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是个向往自由的有志青年,与仓央嘉措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纵使史书对于他领导的那场胜战的记录是那样的荒谬:

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

然后还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历史:——“我亲手杀了一个!”

仅此而已。

一不小心被抹黑了。

可是这耿直的性格更让我仰慕之至,可以多说的啊~

知足常乐,对于一个长久沉醉于玩乐的皇帝来讲,明明可以一生安享太平盛世的,可他却选择了疯狂,去圆梦。

免不了受禁锢。

朱厚照是幸福的,有多人此生都被禁锢起来,更谈何疯狂?

纵使那段辉煌被历史扭曲。

那一刻无上的光辉和荣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因为心中有大欢喜,故而从不怨天尤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3

1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算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读完了,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

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

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

”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就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他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我们不应该从他的优点中学到更多吗?

我记得,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多次面对自己的敌人,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仍然顽强地坚持和抵抗敌韧的硬汉。他的行为只是因为两个字,信仰。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叫做信念,它只能战胜前面的强大敌人。

明朝不缺爱国者。那是一个英雄飞翔的时代。徐达、常遇春、于谦、袁崇焕、孙承恩、张居正、王守仁。。。数不清的。在这本书的结尾,我读了一句话:

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4

看到煤山自缢后,我本想跳过后记的。但本着对作者的尊重,我随手翻了下。

我很庆幸我这么做了。

就像作者所说。前一页你还很牛,后一页就怂了,朝代也一样。所以我花了五十几个小时,在作者的妙笔指引下,开启上帝视角,俯瞰了明朝近二百几十年的繁荣与没落。

到了全文结笔时,作者的感觉是,没有感觉。我想他也许是看的太多了,读的太深了,想的太透了。不过对于浅尝而止的我来说,这感觉是完全不同。

我很痛苦!越读到后来越痛苦。导致我后期的阅读速度明显比之前的慢很多,而痛苦的根源只是在于,它是历史。

没错它是历史,且仅仅是历史。是不接受任何如果,不接受任何妥协,不接受任何改变只按照自己原本的轨迹表演下去的历史,是把无数人的希冀与幻想无情碾碎的历史,是作者笔触之下真实而又血淋淋的历史。

这让我不忍直视却又不得不直视。因为它就在那里,不论你看与不看。而超越历史的便是圣人,我辈凡夫俗子终只能活在历史之中。

这就构成了不得不看而又不得超越的终极产物,时代巨轮。我想,它的形状可能是圆的,毕竟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而这让我思考起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5

前几天,我妈妈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书给我看,我想:历史的书,我可不感兴趣。可我刚看了第一篇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而且告诉了我们很多真相。书里既讲解了正史,又有幽默的语句,而且,书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严厉的朱元璋、一脸正气的方孝孺、骄横的蓝玉、精神抖擞的朱棣……这些历史人物都有声有色地被描写了出来,好像站在你面前似的。

看来,如果不进步,就会被他人超越。后来的清朝,“以铁骑平天下”,最后还是输给了八国联军、英法联军,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公平条约。这就是因为别人在进步、图强,战斗力飞快地上升;八旗却在渐渐腐败,战斗力越来越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也要不断改进,不要浪费时间。比如,放假的时候复***知识,有空补***自己比较薄弱的科目等等。只有不断进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经不起**也去买了一本《洪武大帝》。买了一后,我以天内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学业,对明初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讲书主元璋1344年的出生,以及1403年靖难战役的结束。朱棣,历史上罕见的英明君主,登基。本书已开始介绍了元末时,百姓生不如死,各种宦官**现象十分严重,将皇帝发下的粮食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余人全部被饿死。最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童年的阴影笼罩着对元朝怀恨在心的朱元璋,后来在好友汤和的介绍下起义。

他占领南京,扩大影响,消灭张士诚、陈友兰,攻打北京,摧毁元朝。他死后,建文帝即位,朱棣极其不满,因为它比朱允炆强得多,他开始造反,打退铁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号永乐,即皇位。

这本书的语言描述非常生动,并加入了**元素,使整本书更加有趣。来吧,你也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6

真的读的挺久的了,终于看完了,很多细致的东西没怎么看进去也算是囫囵吞枣了。看完感觉是跟着作者从明朝走了一遭,以前只停留在历史书中,好多细节以及人物都不知道。

啊哈哈哈有点容易被带进书里,开始国力强盛的时候,感觉很兴奋,结果越到后面越压抑。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就连一个饼干什么的都有个保质期啥的何况一个朝代呢。只是保质期长和短的区别喽。时代发展,必然是要优胜劣汰的。

看完之后有些人真的是由衷的佩服,什么于谦、郑和、戚继光、王阳明、杨涟…………有的人以前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世袭制弊端太大了啊,后人评价这个皇帝,到最后只能说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生在平凡家是个好木匠!这样也太可悲了吧,还是能着多劳点吧。

有空的时候再刷一遍吧,真的看的挺兴奋的![爱心][爱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7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偶然发现的,读了几页以后便已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了。一口气将一套七本全部买来,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读完不算,再读第二遍。

满脑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素来喜欢历史。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喜欢查阅、比较,以便更全面、更连贯地理解。大多数史书的语言直截了当、枯燥无味、晦涩难懂。

当年明月却用诙谐、调侃,而又不失真的现代人眼光和现代笔调,将明朝三百年历史写得那么好看,那么流畅,那么脍炙人口!这种行文方式将死寂的历史跃然纸上,将已逝去的历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与你对话,与你谈心,让你为他想,为他急,为他不舍,为他不值!真可谓感悟很多。

写出几点,以共享。

1、 封建王朝的变化只是不同地主的变化。

朱元璋可谓彻彻底底的贫农,一无所有,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起义,最终取得成功。一旦他成功赶走了元朝的地主,他就成了新的地主。地主是要收租的,每个地主都要实现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广大穷苦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是无休止地为各个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长年忍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赋税、劳役和兵役。

这一点,各位地主应当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对于这一点,王贤人同志当仁不让。想当年王贤人没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邻居、同僚视为异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山区驿站,他一呆就是好几年。

他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放弃,也没有因为恶劣的环境而放弃。他仍然很孤独,一个人走着直到成功。一代圣贤就此诞生。他的坚持,耐得住寂寞,一身肌肉的行为,值得学习。

三、朱棣同志是伟大的。

在公众的印象中,朱棣同志与篡位是分不开的。所谓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

《明朝那些事儿》却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朱棣。建文皇帝下手时,朱棣同志想反抗。造反的结果是造反,造反的成功是当皇帝,这无关紧要。我们关心的是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历史证明,他是。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修书——《永乐大典》这一伟大书籍编纂完成;迁都北京――为国人的长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铁蹄的践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择;远航――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和平与友好树立了丰碑;亲征——六次亲征蒙古,最终死于征战途中,对于侵略我们的敌人敢于亮剑,亲自亮剑,强势,不畏惧!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我们国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负,才能扬眉吐气。

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国家何愁不强盛!

四、为崇祯同志平反。

大多数人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印象是,崇祯无能,胆小,是亡国之王。了解了其在位期间前前后后的历史情势之后,结论是:

一部国家机器,带病运转多年,国库已空,财无所剩,人无所用,所谓气数已尽。任崇祯同志勤俭节约,一直无法扭转失控的破车局面。他只是不幸遇到那个时代,风雨交加,只有死马当活马医生。

他尽力了。他无愧于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为的祖先们有愧于他。同情你,崇祯。

我以我个人的名义为你平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8

因为在朱元璋小时候,他的父母就是被那些****的人害死的,所以在朱元璋当皇帝的那段期间,**的人都要严惩,甚至处死,每次有了一个新的大案件,都要处死很多人。正因为如此,许多**不想这样做,但这是对朝廷的诽谤,加重了罪行。于是有人开始装疯,特别是在洪武四大案件期间,装疯的人更多了。

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骇人听闻的洪武四大案:

胡惟庸案件:因为朱元璋借口说胡惟庸谋反,所以把胡惟庸以及他的同党还有未经过证实是胡惟庸的同党的一些好人全都杀了。

空印案:朝廷每年都要到各个省对账,而对的帐错了一个数字就要重对,还要盖上印才有效。因此,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盖过印的空白文册带过去对。朱元璋发现了,又杀了很多人。

郭恒案:郭恒侵吞太平、镇江等政赋税款;侵吞浙西450万石秋粮中的200多万;在收税时,创造性地多收了水钱、车钱、粮钱、金库钱等。他和他的同事总共花费了2400多万石粒。

这一次,朱元璋杀害了3万多人,一个部里最多只剩下3人。

蓝玉案:朱元璋说蓝玉想造反,杀害了15000多人。

在整本书的结尾,朱棣对朱元璋将王位授予朱允炆感到不满。他发动了靖难之战,最终赢得了王位。

《明朝那些事儿》既有趣,又普及了历史知识,还是正史,是一本好书。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坚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

徐达、常遇春等举世名将乘胜逐破北元。明朝最大的迷团,永乐登基、建文皇帝失踪的靖难之战。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近三百页的书。主要原因是作者当年的《明月》写作风格十分轻松,加上作者的分析论证,似乎还原了当年历史人物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物栩栩如生。作者强调,写历史就是写人,写人就是写思想。

这本书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社会环境和成功者在成功之前所面临的困难。折射出许多哲理和一些在当时社会中残酷的生存法则。

看完之后,我有很多感触,总结如下:

1. 成功者(特别是被-逼的)一定是要经历许多磨难的,只有这样,朱重八才是朱重八。

2.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做事不要太专心,开始做人要低调。

三。贵人论——正是因为朱元璋遇到了汤和、冯胜、常遇春、蓝玉等才子,才使他历经重重困难登上了王位。

四。机缘巧合:早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官职就不是最高的,因为他上面的人相继去世,朱元璋的生活就那么美好!

5个。运用好权力和战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懂权力,那不是朱元璋登基,而是那兄弟成了皇帝。

6。朱元璋的座右铭:你的是我的,我的是我的。(可能就是他信奉的座右铭才使他有这样的丰功伟业吧!)

7.明朝那些好玩的是课堂上学不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9

朱见深生动的展示了没爹照顾的孩子的素质,他的俄狄浦斯情节很浓重,一个比他大十七八岁的女人,从小照顾,也是,有那么个北狩了很多年的爹,又有个看他不顺眼的叔,打小心理素质过关,只能倚靠着这位“姑姑”了,杨过的故事有的一比,但万贵妃估计差小龙女得十万八千里。朱见深同志也不是个好皇帝,好父亲也算不上估计。

朱佑樘劳动的很过,放现在可能是30来岁金融业的某位大人物,脱发,面容沧桑,看来人还是有极限的,不能像朱翊钧那么养生,但是还是少熬夜的好。明朝休假时间短,有官员还是吃饱了没事干,皇帝也是人,是个好人也不能冲啥事都批,时代不同了,但沽名钓誉的人时刻都有。与他爹兢兢业业不同,朱厚照充分发挥了玩的优势,说是武宗不为过,毕竟亲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还杀过一个人。眼见他老爹折磨辛辛苦苦,估计这位仁兄不想折磨累,也不想听下边那些糟老头子的规劝,于是开始了浪荡的一生,不过人挺明白,就是死的不太明白。

后面的时代紧跟着出名的奸臣,明代大太监还真是多。刘瑾,没有魏忠贤知名度高,比王振高很多。自作孽,不可活,有时候是一条真理。刘瑾不相信,于是用手中权利极力满足个人私欲,这也是一种暴发户的心理我觉得,一下子有了折磨多人送礼,一下子有了折磨多钱,发奋挥霍,发奋使用,继续挖掘,充分树立不是好人的旗帜,就此也遗臭万年。

最后是阳明先生,王守仁,心学学派的创始人,发扬光大者。圣人的名字不了随意乱取,名太大,才太大,估计一般人承受不下。南宋陆万象先生也是心学的倡导者,所以我觉得总得有些启发。王先生不止停留在理论上,平叛乱,剿土匪,传道授业,原来特别佩服对抗宁王的那段奋战,现在依旧特别喜欢,这一役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素质,可见知行合一不是白说的。白鹿原上的朱先生应该取材于他,历史课本上的话来讲,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只要人心向善,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叫王子恐怕有点搞笑,但王守仁先生的确成为了圣贤。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0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样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样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坚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贫农,因此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发奋,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之后,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决定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此刻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决定。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务必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决定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状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是透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能够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联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忙”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坚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能够毁誉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