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品

01-23

【标题】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阅读优秀的书籍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知识和见识。通过仔细阅读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这篇文章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关于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的建议。

首先,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先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回想起阅读过程中的亮点,觉得最感动的地方和受到启示的片段。记录下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构建读后感的框架。

其次,读后感可以从书籍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入手。思考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和观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将这些要素融入到读后感中,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第三,读后感也可以从自身经历和感受出发。将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与真实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对比,思考书中的故事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将书中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感叹、反问等,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避免题外话和夸张的修辞,保持文章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你写作有所启示,让你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1】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2】

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熟悉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良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以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大理学家朱熹也曾专门对格物致知补缀了一篇论文。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么对儒学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谓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对此我其实无法认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阳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以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由于他把探究外界误以为是探讨自己,并于后文说要格竹就应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这番话着实让人无语。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搅浑了哲学和实践的概念。儒学无疑是一种哲学,而哲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惟体现,与由外及内的实践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的话说,哲学是理论的理论,它高度抽象,与实践隔绝,它志在理解而非改变世界,而当其转化为实践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学术的学术品格。也就是说哲学本身就是要优先探索自身,然后才能推己及人的。那么这与栽种和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又有何干呢?想来其实是好笑至极。

最后,经书上的道理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竟也被丁先生一同否认了,他竟以为这种观点不合用于现今,这同样是搅浑了概念。假如当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传给四海的中国人,社会主义又怎会有今天的这般伟业呢?丁先生所谓的现今恐怕只能指代正视事实的实践科学,对于百家争鸣的哲学而言道理是永远可以传于四海、万世的。

这样看来,丁先生对儒学的立场其实有些不可思议。那么丁先生的格物致知就是完全错误的吗?也不尽然。以丁先生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观点必然有其可取性。我不懂实践科学,但我想丁先生对实践的立场是绝对值得称道的,而且学习方法的问题在海内也的确屡见不鲜,丁先生能够从大体上给出解决办法着实令人敬佩。但是对于丁先生不严谨的求知立场,我们也必需加以指正。

那么,毕竟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浅,也不敢妄下定论,但终归仍是有些设法主意的。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了。所以,只要坚持求知的立场,相信终有一天格物致知的真谛会浮出水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3】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4】

古之欲明明德与天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摘自《礼记·大学》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上并没有太重视实践精神,只是注重书本上片面的知识,没有真正的实现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国家,他们更注重在实践中探求新的知识,因此导致了中国学生与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古代《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轨迹上有些偏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没有好好看老师做实验,只是背会了书上所写,老师所说的内容,并没有太过在意怎样做实验,第二天,去了实验室,老师让做一下“滑动变阻器”的实验,在看到别的同学都在满脸期待的做着实验,当时的我,不得不后悔,没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会知识点没有用,相反,另一组同学因为上课好好看了老师做实验,在自己的实践下,完成了老师所交代的任务,开开兴兴地去做另一组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的我,不仅没有理解其中要点,反而将之前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相比之下,那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但这很容易。在现代化学家中,**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律。在他的探索中,他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为后代学习奠定了基础。

可见,实践出真知。

在现在的学习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获的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路轨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5】

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大理学家朱熹也曾专门对“格物致知”补缀了一篇论文。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么对儒学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谓“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阳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认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为他“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并于后文说要“格竹”就应“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这番话着实让人无语。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学和实践的概念。儒学无疑是一种哲学,而哲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想体现,与由外及内的实践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的话说,哲学是理论的理论,它高度抽象,与实践隔绝,它志在理解而非改变世界,而当其转化为实践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学术的学术品格。也就是说哲学本身就是要优先探索自身,然后才能推己及人的。那么这与“栽种”和“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又有何干呢?想来实在是可笑至极。

最后,“经书上的道理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竟也被丁先生一同否认了,他竟认为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今,这同样是混淆了概念。如果当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传给“四海”的中国人,社会主义又怎会有今天的这般“伟业”呢?丁先生所谓的“现今”恐怕只能指代重视事实的实践科学,对于“百家争鸣”的哲学而言道理是永远可以传于“四海”、“万世”的。

这样看来,丁先生对儒学的态度实在有些不可思议。那么丁先生的“格物致知”就是完全错误的吗?也不尽然。以丁先生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观点必然有其可取性。我不懂实践科学,但我想丁先生对实践的态度是绝对值得称道的,而且学习方法的问题在国内也的确屡见不鲜,丁先生能够从大体上给出解决办法着实令人敬佩。但是对于丁先生不严谨的求知态度,我们也必须加以指正。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浅,也不敢妄下定论,但终归还是有些想法的。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了。所以,只要坚持求知的态度,相信终有一天“格物致知”的真谛会浮出水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6】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则指一种实践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是探究事物原理;致知是获得知识。简单可以概括成实践出真知,正像丁肇中先生所说的那样,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许多家长,老师来说,只要把理论知识抓好就足够了,题能答对,能考高分儿,这就够了。毕竟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理论既然掌握好了,那实践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什么亲自动手的机会:

在学校上物理课,化学课时,许多实验都是老师在讲堂上展示,我们在底下观看。

一学期去实验室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

虽然都知道实践出真知,但我们可以实践的机会真的太少太少了。

那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在探索、观察、实践中走出来的呢?

我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对此也深以为然:

我最擅长的绘画,绘画大神总结出来的技巧、方法,多如牛毛,就算花上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完,但只看不去试,不去尝试,一点儿用都没有。那种视频的评论里,一定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我的脑子会了,手没会。

多么朴素而又真实的领悟啊!实践起来仍然是个小白。

若是不去练习怎么可能学会?若是真的有人看上几眼就学会,那么对努力付出,反反复复练习的人是多么不公啊!

那样的教程在我的收藏夹里没有成百,也有几十了,但我真正学会的却只有我拿起画笔去练过的那几个,这便是实践的成果。

以前画人的脖子总是画的特别细,怎么改过来的呢?我看了zyⅹ画画时跟她学的,练了六七遍才勉强改过来,这就是观察实践的结果。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空想是什么都得不到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实践出真知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我们有志青年不可缺少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7】

古之欲明明德与天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摘自《礼记·大学》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上并没有太重视实践精神,只是注重书本上片面的知识,没有真正的实现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国家,他们更注重在实践中探求新的知识,因此导致了中国学生与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古代《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轨迹上有些偏离。yJS21.cOM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没有好好看老师做实验,只是背会了书上所写,老师所说的内容,并没有太过在意怎样做实验,第二天,去了实验室,老师让做一下“滑动变阻器”的实验,在看到别的同学都在满脸期待的做着实验,当时的我,不得不后悔,没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会知识点没有用,相反,另一组同学因为上课好好看了老师做实验,在自己的实践下,完成了老师所交代的任务,开开兴兴地去做另一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的我,不仅没有理解其中要点,反而将之前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相比之下那组同学已经理解透彻,反而很轻松。在近代的.化学家中,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后,在一次次对其探索中,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为后代学习元素而奠定了基础。可见,实践出真知。

在现在的学习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获的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路轨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