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9篇

01-28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为您整理了“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每次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脑海中都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当影片谢幕时,我们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触。写观后感要做到自然真实,有感而发,对一部作品的观感是好与坏都可以写,对里头的观点是否认同也可以写。传播正能量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义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才对孩子的采访,谈谈如何处理金钱和领导力之间的关系。

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此外,影片中的另一个孩子木兰花也值得仔细考虑。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受到管教和不服从,但当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束缚时,她不是在破坏孩子的天性吗?

我认为,孩子不应该完全固化,而应该引导自己的行为,在没有错误的东西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释放和探索自己的天性,是不是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想看到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但片中的孩子也因为爱打人而被送回小班,所以不会再有办法了。这是否反映了我们的现实?

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穿插式访谈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谈一些似乎是大人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比如爱情、政治等。其中,有些答案是理性的,也包括缺乏理性、偏狭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于教育、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

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小时候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因此,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儿童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打破了每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3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4

(2) 这部纪录片前后看了四五遍,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第一天进幼儿园的场景就充满了哭声,几乎惊天动地。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也许是因为我学过这个专业,我没有这么深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有些孩子有分离焦虑,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真的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来忽视吗?我想不然。毕竟,大声哭对孩子的健康未必有好处。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儿童。

首先,我认为纪录片中老师对孩子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给妈妈打电话或者让她不哭就接他们,只能起到一段时间的作用。当孩子们发现妈妈不来时,他们会哭得更厉害。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比如,孩子们喜欢小动物,让他们去喂小动物的焦上,让他们玩喜欢的游戏,从而逐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像我们团队这样的孩子必须有爱心和耐心,不能忽使他们,不能恐吓和威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抱着他们抚摸他们也能让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目前,老师应该帮助孩子立即处理,提供适当的帮助,鼓励她学会自己吃饭。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

任何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很伤心,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还处于符号理解阶段的孩子来说,言语指导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自演示?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在中产阶级,同伴交往增加,伴随着更多的冲突和攻击性为。在纪录片中,中产阶级男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伤害了几个同伴之后,老师威胁说要把他们送回小班。

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望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他们就能发展得很好。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许多情况下,父母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

“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

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

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应该深刻反思。不要责怪幼儿园失职。想想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做的足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在幼儿园、家庭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爱和尊重。俗话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今天的所见所闻,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会努力为我的孩子们做最好的。

(三)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一。孩子们从最初的小班哭多了,到升入中班后的培训,但谁知道两个简单的剪屏,其中包含了我们幼儿园老师多少的辛劳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他的小椅子放好,但是他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但是这个孩子一点也没有放弃。我们每个人都对反复的尝试感到敬畏,深深地感到孩子是如次的无助,帮助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三。独树一帜的木兰本应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被无情地贴上标签后却显得如此不和谐。有时候老师的指导真的能改变孩子的生活!

四。星期五上学,却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在等着,没人接,虚弱的背影,极度渴望的眼神,让我们伤感。孩子的父母,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或痛苦。想想你自己的行为!

5个。对于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地想把他送到小班,谁知道孩子的心也脆弱,请好好照顾!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但仇恨是如此之深。作为一名老师,我想付出更多的爱。让孩子们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

7号。当孩子们用杯子喝水、吃午饭或玩玩具时,他们会互相交流。我觉得那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令人钦佩!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智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悟性,帮助他们,爱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国家的未来花朵越来越香,越来越充满活力!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5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慢慢的形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而小班却是以《请你跟我这样做》开始了第一节课。

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许多成人的关爱,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孩子内心的恐惧、愤怒、渴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呢。也许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感受吧!集体洗澡时的场景,让人看着那样的揪心,满头满脸的肥皂液,让孩子崩溃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乐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洗澡在孩子心里产生的恐惧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体验。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与难过。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孩子回答:“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父母把所有事情都会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当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盼来了周五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刻时,第一位进入教室的妈妈没能让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动,没能看到那份久别的亲吻和拥抱。而孩子此时的那份高兴、激动、委屈、难过都融入到了刹那间崩溃的眼泪里。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了,但是又并不完全懂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孩子带走,在他们的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的,饭要吃,就是会回来的晚些。户外活动就是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特别开心,对他们来说,不是总能有那么多自由时间玩耍的,自由玩耍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的少而珍贵。张以庆导演以模糊的镜头给了观众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们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样“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怎么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孩子,要孩子给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集体教育,过多的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

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张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语言?原来他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为了迎合成人,他们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看似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没有人关注那个打人小朋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老师说“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没有人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奋起反抗,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了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片子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师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椅子,接下来的时间他都是在于这个椅子做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与实际行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找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秘密,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这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过成人给他无条件的爱,更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们又怎能回答出什么是爱呢?

《幼儿园》这部记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6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陶老师推荐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这部电影带给我很深的感受。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我的童年,是在乡村里和小伙伴一起摸鱼捉蝦,追逐蝴蝶蜻蜓度过的。虽然,我在童年时期,并不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样早早地背起书包上学堂,并没有学会算数,唱歌和跳舞等。但是,我一直为自己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骄傲。

现在,我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这就意味着,我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走向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女人,在以后,我肯定是会要成为妈妈的。作为一个师范生,我不由自主地考虑起了我将来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不要上幼儿园?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值得考虑,大家都上就上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幼儿园离我挺遥远的,而且也不见得上幼儿园就比不上要好。看了《幼儿园之后》,我的很多想法也都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了。

在视频刚开始,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一边哭一边喊着要回家,看得我都觉得很心酸,还看到小班的孩子们一个个期盼回家的神情和等待父母的焦急情绪。这些都让我很难过,而且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以后才不要我的孩子这么受罪。在我而言,我担心自己孩子受到委屈,虽然现在没有孩子,但是以我疼爱孩子的个性来说,我是见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的。

看到孩子就那么硬生生地就被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里没有自己一直依赖的父母,也没有疼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的只是一群的陌生人,我看到这里,我觉得于心不忍。

可是,看到孩子们在后来,慢慢地学会了生活自理,慢慢地学会了与其他人交往,学会了社会上的一些规则,虽然还不是很明确,但是,这对于孩子而言肯定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里面的一个小女孩-马玉兰,在我的眼中,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天使,但是老师口口声声说她又在害人,这让我很纳闷。是因为幼儿园要求孩子过早地成为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这对孩子而言不是好事。有一个叫做陈志鹏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最后一个被接回家的,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被孤独与无助包围。确实,他在这个环境当中生存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内心却是不快乐的。我真的很疑惑,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真的`就是明智的选择吗?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注定是孤独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自己去实现。上天为了不让我们那么孤独,所以就赐予了我们亲情、友情和爱情。如果说,要我在孩子两三岁时,将他送进幼儿园,我想,我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么做,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都太过残忍了。但是,我也知道有很多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我在其他孩子都在努力学习知识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去玩,那么我的孩子会不会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呢?这又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我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但是又不忍心以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必须学会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好好培养。我想,在快乐中学习的孩子的成长速度肯定会比圈养的孩子成长地要快的。但是,我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以及与其他人交流。 所以,综合了多种因素,我决定让孩子去上大班。这样,孩子既不会失去童年时期该有的快乐,又不会缺乏能力的具备。

真心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虽然,镜头并没有极致的美,但是却在淡淡地讲诉了幼儿园的故事,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及各种各样的思考。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7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想了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独自流泪的样子,虽有心疼但心里总会想,老师这么爱你们,到幼儿园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起玩,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和食物,为什么还要哭得那么伤心呢?还不太理解家长为什么送孩子来上学看到孩子哭泣时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时就在想,家长就不能狠点心说走就走开,或许孩子也不会这么长时间的伤心,老师也能轻松一点。

今天看到纪录片里一个小男孩刚入园时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种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妈妈的坚持,我的心里很酸。我就在想3年后我的宝宝入园时发生这种状况我是否还能那么的坦然,是否还能那么轻松的离开?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我舍不得。这时,我能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当时离开妈妈的那份不安和焦虑,感受到妈妈离开孩子的那份不舍和不放心。

宝宝百天的时候我和老公把宝宝抱到我们幼儿园,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现已升为月亮班,看到孩子见到我叫我小语老师的那种兴奋,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是那么的纯真,给予我感动!回想过去的一年里对他们的一些严厉,我的心里很是内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岗位的时候,我将会多了更多的宽容与关怀,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宝宝的到来让我成长,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这也是我的功课,需要我去学习和调整。不仅要调整我的时间,更要调整我的心态。不仅要学习怎样做好一个妈妈,更不要忘记学习做好一个妻子,因为我先是成为一名妻子之后才成为一名妈妈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8

影片从小班、中班和大班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一所寄宿幼儿园的生活。从小班入学的第一天起,大班毕业就结束了。看完之后,除了笑声,更是反思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影片给我最深的片段:第一天上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里声嘶力竭的哭喊,以及那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

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

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在里面放一些小玩具(防水的),浴室的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让孩子们可以坐着洗澡,在玩耍中洗漱,静静的一两个孩子互相帮助,洗漱之后,让老师检查谁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

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还可以享受乐趣等体验。洗澡的时候,有人高兴地玩水,有人吵着要跑,有男孩捏小女孩的屁股,有女孩告诉老师。。。我认为男人和女人应该分开洗澡。

采访环节分为两类。一是对教学的检验,一是趣味问答。教学检验环节里,有心算能力超强却也会失误的优等生,有说着流利绕口令的乖巧小姑娘,也有会唱日本儿歌的小男孩。

在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中,观众能真正感受到孩子们的智慧。当被问到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有些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有些孩子说他们没有对他说,甚至他们的母亲也没有说,有些孩子说他们不好意思说,因为这很恶心。当被问到爱的意义时,一些孩子说它意味着拥抱。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也是导演的一大高明之处。观者只能在主体的原音中聆听、推测和自我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孩子们吃饭时、穿衣服时、系鞋带时、睡觉谁、想妈妈谁时.......

以不同的方式响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们需要爱孩子、关注孩子、明白孩子的心,让我们蹲下来以孩子的目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同认识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陪伴着孩子慢慢的长大。

一叶知秋,瑞雪飞,一代又一代,一轮又一轮,我们或我们的孩子都长大了。

爱的教育该如何去做,如何才是孩子们的需求。这是作为幼师的我们得思考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9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

这部电影真实地记录了寄宿幼儿园的孩子们的生活。

看完电影,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有更多的感受。

在**看来,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简单。大人经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他们知道什么?其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

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

理解孩子,不仅要从普通的角度去观察,还要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去观察。

这部影片选择了正确的观察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

整部影片充满了孩子们的兴趣,让**的老师们时不时地开怀大笑。

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

有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那个高个子不小心把矮个子的玩具弄坏了。

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

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

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

多么可爱的托词。

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

当有人问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他郑重地说,他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

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大声说,我可以画很久以前,我可以画很久以前,老师!我会把它画成那样的。他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展示的机会。

遗憾的是老师没有。

我想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而不是打击孩子积极表演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

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

过了好久,他终于穿上外套,但恼人的扣子让他咬牙切齿,几乎又哭了起来。

看来这个小家伙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会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剥下一个鸡蛋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

那一幕真让人感动。

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淘气男孩的鼻子打断了。

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

旁边有个小女孩,悄悄地从碗里舀了一个肉丸给了小男孩。

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

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

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

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

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

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