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流浪地球观后感(推荐8篇)

01-29

除了考试以外,生活中也离不开作文。作文是我们思想的精华,“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我们一定要动笔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你知道一篇优秀的作文是怎么书写的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2024流浪地球观后感(推荐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1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部红色影片《流浪地球》。看完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电影里讲了太阳快速老化会把太阳系里可以居住的行星吞没,所以人们在地球上造了一万座地球发动机想把地球推出太阳系到半人马座,又在每座行星发动机下面造了地下城,因为人数有限所以要抽签搬入地下城,这说明只有一半人可以搬入地下城,另一半人只能等死。

当地球和木星擦肩而过的时候,地球发动机就失效了,因为地球发动机的动力小于木星引力了,这时地球冲向木星,冲到一定远的时候地球大气就没了,接着地球可能就会解体。人们又想出一个办法点燃木星让它爆炸,爆炸的冲击波自然会把地球推开,于是救援队把地球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可是木星太大了点不燃。于是一个宇航员想到了一个办法,把空间站去撞木星,让空间站里的燃油弄到木星上引爆木星就好了。于是那个宇航员开着空间站冲向木星,点燃了木星。

这个故事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收获和感悟:很多人为了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选择牺牲自己。不要说什么岁月静好,原来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这种不畏牺牲的可贵品质!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2

一时间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尝试,即使以美国科幻电影的标准,在各方面也都达到了一流水准,通过充满厚重史诗质感的场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同时第一次把中国人对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现出来,震撼心灵,体现出中国伟大的创新与敢于突破的精神。

这部电影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人对太空的想象,以及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人们齐心协力把地球推向光明与希望。本部电影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未来的角度来思考习近平“提纯”的民族精神。

而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故事里的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甚至是故事的走向,都会产生内心的共鸣。因为维系这种共鸣的,正是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的我们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我们对于“家”有着无比的执着。当我们理解了故事里所有情感背后最深层次的动机后,我们便会发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想法只会出现在中国人的故事中时,这是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诺亚方舟式的神话,而我们对于方舟的想象,一定是能够承载我们对于“家园”所有的期许。

我们享受着地球的养育,但是星空并非时时能够拥有。然而这部科幻电影,有着与星空一样的力量。在宇宙的无穷面前,琐碎的小事、心情的起伏、偶尔的挫折,甚至整个人类、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都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奇思妙想无论能否实现,隐藏的问题确是现实存在的。只要脚踏实地地抱着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农民工也可以达到超出科学家的境界。也许贫穷和愚昧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只要还有人愿意教,还有人愿意学,就会有希望,才可以延续,这种民族精神展现了知识的平等,只要勤奋刻苦便能创新思想、创新世界。同时,在世界跌入困境,大家有难同当,人们为了地球生命的延续牺牲自己,成就了更多的生命。

今日的世界,并无如此高端的设备,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眼中我们十四亿个人的心相互凝聚,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祖国的梦想,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3

大年初六,看完电影补原著,意外的短小精悍,情节推进之快甚至使人有一种剧情大纲的感觉。20xx贺岁档有两部电影取材自大刘的小说,不可谓不巧,虽然都已面目全非。如果说进行了商业化二次创作的电影是一部带着科幻外壳的主旋律正能量家庭剧,那么这本原著读来更像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主义色彩的哲理寓言故事。

阅读到临近结尾联合政府阴谋论甚嚣尘上、分裂出的人类叛军势力日益壮大这一部分时,正好串戏想到有一句话:其他都是虚的,没什么要紧,可若是一家的主公和主母当场闹起来了,那整个扬州城可就要看笑话了。不管是这本和后来的,都可看出作者对人性无可救药的劣根性持悲观态度,“敌未至身前,先自损三千”。

一直觉得撰写这样的科幻故事时,整个人类社会就好像被放置在某种培养箱中的标本,通过设置各类极端条件,让作者能够细致的观测并记录下其中人类的动态反应。率性的婚姻关系,淡漠的家庭亲情,缺失的道德信仰,任意翻转的价值判断,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切都成了高度程序化、流程化的资源配置。就像中母亲卫小娘对明兰的临终嘱托:凡事活着最大。可能在生存面前,这一切反常即是合理。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4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流浪地球》,无论是因为4D电影,我多次接受了影院的雪花和狂风洗礼,椅子时不时地跟随电影的人物晃动,还是刘慈欣那了不起的想象力,未来那与我们现在生活截然不同的地球,导演通过电影将我们带入了未来,一个人们时刻在准备着逃亡,科技无限发达,却缺少大自然的地球。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仿佛晕车一般的我,对生活有了新一层的理解。当我们所有人都为了活下去而努力的时候,平时那些重若千斤的困难,真的还那么难以忍受吗?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是庸人自扰。

影片流浪地球的视觉效果让人惊叹,画面精致,给我们准确地呈现了刘慈欣笔下那个神奇的未来。无论是地下城的生活,还是地面上的冰川道路,亦或是空间站,每一个场景给我们的感觉都十分真实,我们会相信,那就是我们的未来。

流浪地球,为什么我们的地球需要流浪?影片在一开始就描述了未来人们在地下城的生活,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阳光,所有的一切都是高科技的产物。地面被冰雪覆盖,不适合人们生活,地球面临与木星相撞的危机。为了整个人类,每个人都在付出努力,拯救地球。最后,人们成功了,地球没有与木星相撞,可以继续像原来一样飘荡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可是,地球那些糟糕的环境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人类还是被迫生活在地下城,地面依旧是被冰雪覆盖。如果这就是未来的地球,那我们还会有对未来的期待吗?

未来,当我们无法再正常地居住在地面,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搬到距离地面5千米以下的地下城生活,没有太阳,没有阳光,没有大自然,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依靠高科技来提供,这和现在的我们的生活相比,是多么凄惨啊。当看到刘启破坏了学校的控制系统,造成混乱,带走韩朵朵的时候,不知是谁说的一句,别担心,应该是显示屏坏了。我的心里一阵悲凉,原来,画面里的那些阳光都只是科技的产物而已,他们并不是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通过地下交易拿到两套衣服,熟记一些头盔的使用方式,刘启和韩朵朵只是想要出现在地面,竟是如此困难。想来,怕是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地面上到处都是冰雪,一眼望去,竟没有一丝生机,白茫茫的一片。

如果这就是地球的未来,那真的是很凄惨。可是,即使是如此糟糕的未来,也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引,地球将会与木星相撞,届时,地球怕是会不复存在,人类也许会从此消失。无法预知的相撞,相撞之后的悲痛。地球很糟糕,可是为了生存,我们依然要努力,如果地球不在了,生活也就没有了,虽然那时候的生活真的很一般。也许这就是人类的麻木性,大家都只能生活在地下城的时候,也就没有了那一丝对自由和大自然的向往。

联合国在危险来临的时候选择了保护人类最后的火种,让所有在空间站工作的人休眠,控制系统在他们没有意识的时候抛弃地球,寻找最后的生机。如果除了地球,没有其他宜居的星球,人类最终还是要消亡,这些挣扎又是为了什么。牵挂儿子的刘上校为了地球,驾驶空间站驶向木星,带着所有休眠的工作人员,在爆炸的一瞬间消失了。难以说清值不值得,幸好,刘上校完成了既定目标,地球脱险了。

如果这就是地球的未来,纵使有再多的高科技,远离了生动的大自然,生活还是少了很多乐趣。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5

(一)大刘的时代来了

从电影院出来,我告诉自己和家人说:“大刘的时代来了”。

我的一生中,经历过三个以一己之力扛起一个文学旗帜时代,分别是琼瑶的言小说时代,金庸的武侠小说时代,以及大刘的科幻小说时代。

琼瑶的言情小说流行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小说中那种唯美的爱情是那样的吸引我,吸引像我一样的青年,吸引刚刚改革开放后渴望自由思想的灵魂。当时看小说是很上瘾,一本又一本。也是小说在水一方的名字里,我知道了蒹葭苍苍,在琼瑶的名字里,我知道了永以为好。我开始爱上诗经,爱上诗歌。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当时那个时代的背景下,言情小说就这样在如我一样的青年中传播,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人。但爱情总是来得快去得快,现在除了一些小说的名字,我好像不记得任何小说的情节了。言情小说时代伴随着我的青春而生,也伴随着我青春的远逝而结束了。

金庸的武侠小说从大学毕业后到现在伴随了我很多年。和琼瑶小说那些爱情相比,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更加曲折的故事,有爱情,有文学,有文化,有历史、有地理、有哲学,有武侠精神,也有政治暗喻。第一遍读金庸的书爱不释手,因为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第二遍读金庸的书爱不释手,因为有些情节已经忘了;第三遍读金庸的书爱不释手,因为这时候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已经不同。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和武侠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中,我慢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境界和情怀,在祖国五千年的时空面前所显示出的渺小,最终让我认识到自己是谁。

当读完大刘写的三体时,我就预言刘慈欣会引发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时代,它的名字叫科幻小说时代。

(二)流浪地球到底在写些什么?

流浪地球到底在写些什么?

作为末世三部曲之一,当然要交代末世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具体过程和应对结果。简单地说,末世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太阳出现问题了,人们选择让整个地球飞出太阳系,将整个地球搬迁到另外一个有“太阳”的地方。当然,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计划、启动、实施、应急都非常困难,时间也非常漫长,长达两千五百年。小说中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在路上。

在上面情节的设定下,大刘用了很多笔墨去勾画流浪地球和我们所看到世界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带来的末世情绪,人们不断地发出感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就在这种末世情绪中,大刘分别在三个地方谈到了两个字:希望。

第一段:我和小星老师看星星时的感受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半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探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惟有那个星星是不动的,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那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惟一的希望和支撑……

第二段:妈妈面临困惑时爸爸对妈妈说的话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第三段:是一个要自杀的男子看到发动机发出的光后,放弃自杀的描述

那瘦弱的男人没有回答,他盯着前方的蓝光看,眼泪流了下来。我知道他能活下去了,只要那希望的蓝光还亮着,我们就都能活下去,我又想起了父亲关于希望的那些话。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换了一种浪漫的描述,再次表达了希望。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三)科幻时代开启的希望

科幻小说时代不是轻易就能到来的,谈到这个话题,分析一下刘慈欣的原著就能找到答案。

大刘的小说是小众的,以流浪地球为例,这书读起来不是那么吸引人,小说里的人不容易记住名字,也没有什么鲜明的个性,所有的角色都是给末世情绪做陪衬。末世起源及发展的所谓科幻,只有脑洞比较大的人才愿意接受,而小说中所表达的希望主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的领会和明白。大刘的书,永远做不到让金庸的书一样,让大家爱不释手。

换句话说,大刘需要懂他的读者。

懂大刘的读者一直都有,比如我爱人,就是在他三番几次的逼迫下,我才开始读大刘的小说。刘粉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传播,比如我就给几个朋友买过三体全集,像我爱人逼迫我一样热情地介绍小盆友们。但是,大刘的科幻时代开启,这些不够,真的不够。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电影了。

电影,一个好的点电影,作为一个传播媒体,刚好可以补充大刘小说的短版(或者叫特点)。2019年春节,14亿+的票房,让大家一瞬间认识了刘慈欣,认识了他的科幻小说。

一种境界,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于刘粉来说,他们可以继续读大刘的小说,感受科幻的脑洞,体会这种末日清晰下的希望之光。而对于大众来说,不妨看电影,好莱坞大片的画风,足够给你震感,中国人拯救地球的担当,足够让你骄傲。更重要的,中国科幻电影,似乎也占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那是我们的更现实的一个希望。

大刘的科幻时代,带给我们对地球共同命运体的思考,这个主题是国际的。如果琼瑶用她的笔让我们认识了青春,金庸用他的笔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大刘则用他的笔让我们认识了世界,同时也一定会让世界认识中国,这是其他两个文学时代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刘小说的小众缺点反而成为优点,比如更容易翻译,更容易走向世界。

流浪地球影片的成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很快会会引发出一个巨大的产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流浪地球可以拍续集呀,第一集刚刚过了逃逸时代,后面还有两个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

刘慈欣所有的作品都适合拍电影呀,这样拍下去,怎么也得十年吧。

电影、手游、动漫,电视剧,还有好多题材可以做成产业呀。

世界人民可以合作呀,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需要共同应对危机的吗?

既然已经起步,后面的路很长很宽。对大刘的这个科幻时代的来临我充满期待。

(四)我愿在心里开启一扇窗

最后,以我写的一首小诗作为结尾,向科幻小说时代致敬。

我愿在心底开启一扇窗,

将自己的灵魂照亮,

带着它和我的地球一起去流浪,

去寻找另外一个太阳。

茫茫宇宙,群星闪亮,

我好像知道自己的方向,

但却不知道,

方向最终会将我带到何方?

悠悠岁月,旅程漫长,

黑暗的尽头是希望,

带上我的灵魂和我的地球,

我走在寻找太阳的路上。

——读刘慈欣《流浪地球》有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6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3

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和朋友圈的《流浪地球》,讲述一个为了自救,人类把地球从太阳身边偷走的故事!

整场电影看下来,最大的赞叹是对于电影整个场景,真的做得太好了,有点不相信我们国人也能做到这么好的地步了。真的很赞呢!

故事围绕着回家这两个词,凸显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精神,而且突出了我们为了人类生存锲而不舍的精神,人类是很努力的,所以在电影里面的空间站的“机器人”莫斯说的最后一句话“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太难了。”

接着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点:

1.电影中的一个科学家老何在研究最终的线路之前打开他的小烟盒,拿出最后一支烟的时候,看到他妈妈给他留下的纸条“天冷了,记得穿秋裤”。(我看到这个场景鸡皮都起了,这种小细节简直了)

2.然后就是在中国救援队还在孤军作战的时候,韩朵朵说完那段话,然后其他国家正在逃离的车辆都急转弯,返回去大家一起帮忙,不知道这算个感动的点不算中二,但是我的眼眶当下是湿的。(虽然挺多人吐槽朵朵的台词是个败笔,但是作为一个初中生,能说出这样的话真的已经很棒了)

而就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突破:

1、勇气的突破。中国之前一直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出来,市场也一直唱衰,能有勇气开拍并且让它上映,我觉得是需要整个制作团队很大的勇气和信念感的。

2、故事的突破。大刘原著的世界观有多牛就不用说了,国产科幻片如何自然的加入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人的语言体系、思考方式,这其实挺难的,毕竟我们看了那么多科幻片都是好莱坞的,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流浪地球这次做的还挺好的,至少很多细节打动了我。

3、特技的突破。中国能做出这样的特技我其实一点都不惊讶,惊讶的是如何利用好特效去为故事服务,有技但不炫技很重要。流浪地球也做到了。

4、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部电影的成功,最大的突破应该是,我们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国产科幻片出来了(当然肯定也会有资本使然的烂片),但是最起码观众开始有信心了,那就会做的越来越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都值得被疼爱。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7

影片主要讲述了,太阳迅速老化,很快就会吞没地球。人类和地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海啸、地震等接踵而来,人类的总人口数锐减。地球表面因太阳的消失,到达了零下85摄氏度左右。人类空前团结,在死亡的漩涡中拼命挣扎,为了生的希望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将用两千五百年的时间,带着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在外太空中流浪。想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去另一个新的行星系。

在整个逃离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人类表现出了大无畏牺牲的精神,在绝望中终于找到了新的希望。【m.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看了这部影片,一个词一直叩击着我的心灵,它就是“希望”或者叫“绝望中的希望”。然而,我们又是否曾想过,希望是什么?我们是否每一次都能握住那一线希望?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时候总觉得事情已经没有希望了,就断然放弃。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创新,没有去尝试在绝望中探寻出新的希望,而是被眼前的困难击垮,选择臣服于它们。我记得莎士比亚曾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是呀,漫长的黑夜,会让人感到害怕,孤独和绝望,可不管这黑夜有多么漫长,只要我们勇于坚持就会给自己争取到一点希望,白昼也终将会来临。

我们应该生活在希望之中,如果一个人只是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已经终结。《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拯救地球任务失败时,开始大家都还活梦中,不愿意去直面这个事实,不愿意去相信这一切,可是后来大家认清事实真相后,齐心协力寻找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线生机,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最终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这就是希望给人们的伟大力量。所以,在新时代的未来日子里,我们更应该怀揣着希望,朝更光明的远方前行……

流浪地球观后感 篇8

今天刚刚看完电影《流浪地球》,现在看到原著,居然觉得是两个故事。

我还是更喜欢电影版,因为电影版把人刻画的太好了。除了吴京这个角色太过于完美(当然,他为了户口活下去也是做了很多疯狂的事),但是这类灾难片,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刻画吗?

之前刚出来的时候,xxx上有人说给特效满分,给对白零分,也有人说是烂片。等了好久,发现片子的票房越来越高,这至少证明了是值得一看的。

我喜欢里面的剧情,而且这特效也已经是不输于外国大片了。虽然有些台词太过于官腔和伟岸。

但是里面有好几个场景让我热泪盈眶:

刘启姥爷死的时候脱下头盔看向外面,那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虽然上海已经面目全非;

刘启找到运输机,找到救援队长两人联合;

所有的救援部队听到广播调转回头;

最后吴京驾驶着飞船冲向木星和刘启的聊天。

总得来说逻辑上面没有什么问题(地球运行过程中,大气层真的能够继续保有吗?我不清楚)

虽然说,人因理性而高贵,可是让人永远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

这个物种,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哪怕面对一个百分之零成功的方案,依旧会去尝试。

哪怕是死,也义无反顾。

电影比原著好看,虽然我不是科幻迷,但是这个故事满足了我对他的期望。

真的很棒。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