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5篇

02-02

作文可以记录生活和学习,作文是我们内心世界情感的爆发。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加强别人对你的印象,好的作文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5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1

2月19日上午我镇组织了全体幼儿教师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在看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心的笑了,没有谁不为这些精灵一般的孩子折服。回去以后我又看了一遍这个记录片,可是这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镜头。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记录片的场景并不陌生,每当新生入园时,我都到小班去帮忙,孩子们一个个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抱着爷爷奶奶的腿,我们老师每天从家长手上接过孩子,哄孩子。看到记录片里孩子抱着妈妈,妈妈对孩子说:“把老师当妈妈!看到老师就等于看见妈妈了!”我的心里一阵难过,都说老师像妈妈一样,而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爱护孩子吗?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当问大班的一个孩子 “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他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也不要把老师和这样的妈妈比。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不会穿衣服的陈志鹏:怎么穿都穿不上,后来生气就把衣服脱下来拼命砸,最后把里面衣服脱了还是穿上了。尽管有点怪!每次他都是班里最后被接走的,因为生气和失望就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地等妈妈来,看到这,我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长期受到压抑的儿童是会造成心理畸形的啊,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不合格的。

在这里我不是责备当妈妈的没有责任心,可能每位妈妈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既然做了母亲就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多多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一丝一毫的人为地创伤。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努力吧!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帮助他成长吧,不让一位儿童“掉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2

影片从小班、中班和大班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一所寄宿幼儿园的生活。从小班入学的第一天起,大班毕业就结束了。看完之后,除了笑声,更是反思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影片给我最深的片段:第一天上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里声嘶力竭的哭喊,以及那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

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

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在里面放一些小玩具(防水的),浴室的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让孩子们可以坐着洗澡,在玩耍中洗漱,静静的一两个孩子互相帮助,洗漱之后,让老师检查谁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

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还可以享受乐趣等体验。洗澡的时候,有人高兴地玩水,有人吵着要跑,有男孩捏小女孩的屁股,有女孩告诉老师。。。我认为男人和女人应该分开洗澡。

采访环节分为两类。一是对教学的检验,一是趣味问答。教学检验环节里,有心算能力超强却也会失误的优等生,有说着流利绕口令的乖巧小姑娘,也有会唱日本儿歌的小男孩。

在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中,观众能真正感受到孩子们的智慧。当被问到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有些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有些孩子说他们没有对他说,甚至他们的母亲也没有说,有些孩子说他们不好意思说,因为这很恶心。当被问到爱的意义时,一些孩子说它意味着拥抱。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也是导演的一大高明之处。观者只能在主体的原音中聆听、推测和自我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孩子们吃饭时、穿衣服时、系鞋带时、睡觉谁、想妈妈谁时.......

以不同的方式响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们需要爱孩子、关注孩子、明白孩子的心,让我们蹲下来以孩子的目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同认识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陪伴着孩子慢慢的长大。

一叶知秋,瑞雪飞,一代又一代,一轮又一轮,我们或我们的孩子都长大了。

爱的教育该如何去做,如何才是孩子们的需求。这是作为幼师的我们得思考的。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3

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

纪录片《幼儿园》拍摄的是一群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成长过程,影片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有选择性的创作。在长达2年的拍摄时间里,张以庆导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资源,使他在选择和选择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录片中,少了老师和家长,少了课堂和教育的画面,多了孩子们玩耍和表达真情的画面。

一、拍摄角度具有选择性

按照常理,我们想象中的幼儿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上课识字、画画、唱歌,做游戏等等有老师组织的活动,而在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里老师则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基本就是镜头边缘的人物,小孩子才是主角,而且片中出现的上课部分要么是为小孩间打架做现场,要么是为小孩各种各样的动作和神情做衬托。除打架和表情之外片中大量表现的细节还有吃饭、睡觉、穿衣系鞋带、理发、洗澡、摞凳子、等待以及孩子们之间的“聊天”内容等等,有时画面还会出现定格,刻意表现小孩子在某一时刻的神情。这些虽然不是幼儿园生活的“常规”内容,但这些内容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园小朋友最最真实最最自然的一面,从这些内容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小孩子幸福、快乐、无知,而是**们并不关注的孩子的烦恼、焦虑、茫然、无助还有对大千世界的认识。

二:情节设置具有启示性

导演通过连续拍摄,记录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一年多的生活,并穿插了大量采访。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长期拍摄和采访,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他们,情节设置也很有启发性。

例如片中对白玉兰的“描写”。最开始,她不听老师指挥,表现很个性。人物刚开场的镜头语言是她站在桌子上,跟老师对抗。

“可是后来她的镜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其实是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教育过程中给磨掉了” 张以庆说。片中对几位小朋友的访谈部分包括给一个小“高才生”出算术题,让参加过四个特长班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本领,还问道小朋友什么是爱,911以及足球等大人们常谈的话题。但是这些小孩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令观众大吃一惊,因为自认为小孩很傻很天真的观众不会想象到这些小孩如此“见过世面”,诸如“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交警也收钱,我干爹是交警,他就收别人的车”、“有钱要分给领导,不分不行,领导没钱了怎么办?

” “我选择快乐,因为钱买不到快乐”……这样的回答,以及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那种“老练”和不屑的动作表情,哪个成年人会相信这仅仅是四五岁的孩子,但这就是事实。这也恰恰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形成的,说他们小,不懂事,可现实就是在资讯**的时代**世界的东西时刻在影响着思想成型中的幼儿园孩子,这是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社会现象,今天小孩子把一些东西记在脑海里,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好的东西可以引导着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自己,可一些不好的东西会让他们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三、注重影片的艺术效果

导演十分重视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穿插,在影片多处我们都可以听到那首熟悉的《茉莉花》之歌。无人陪伴的儿童合唱团有点悲伤。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情感。这首在维也纳演唱的中国名曲再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此时,《茉莉花》之歌的作用不再只是简单地穿插和表达感情,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转场。(工作总结之家 M.gZ85.cOM)

这首歌一上映,电影就要转场了。这是纪录片比较常用的一种过渡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既避免了僵化过渡带来的尴尬,又延续了观众的情感。

四、两条线索的故事结构

《幼儿园》的作品结构比较特殊,它所采用的是两条线的记录方式。一条是记实的方式,一条是采访的方式。这两条线索相互穿插。

纪实是客观地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访谈折射的是孩子们的思想。记者没有用大人对小孩的问话方式,而是采用了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们的回答也很有趣。它们穿插在叙事线索中,可以使影片更加立体、生动、有趣,避免平实直接的叙事尴尬。

五、拍摄技巧的运用

第一,平视的视角。在室内,作者主要运用了大特写的手法,机位也采用了较低的、与孩子们平视的机位,这样就可以实打实的拍摄出孩子们真实的状态,而不像普通居高临下的拍摄方式是用“**的视角看孩子”。像这样用平等的视角拍摄,使影片产生更真实的艺术效果。

第二,虚焦镜头的运用。作者很会利用虚焦镜头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有这样一个情节,导演在篮球场外的地上给孩子们开枪。孩子们在玩鹰和鸡。场景的前面是一层铁丝网。

为什么导演不站在铁丝网里面,选择站在铁丝网外面拍摄呢?这就是导演的创意所在。我的理解是,从**的角度看,幼儿园的孩子总是疏远的。这种隔阂确实存在,就像铁丝网一样,有一层道德。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一部纪录片从最初的构思、拍摄到制作、播出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张以庆导演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技巧、情节设置、叙事线索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他的创作理念,让观看的人们更加了解了小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从而让我们在对待小孩子上有新的认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4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在旋律悠扬的歌曲中,纪录片缓缓开始,幼儿园孩童的小小身影渐渐映入眼帘,他们的笑声、哭声、嬉闹声融入心底。我想,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这部《幼儿园》纪录片的人,一定都会觉得仿佛回忆了一遍自己的童年。而身为武汉本地人的我,听到小孩们偶尔飚出的武汉话,拼凑起儿时模糊的碎片,更是觉得里面的某个小朋友就是我。

就像题记写的:“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张以庆导演在简介中这样写道:

“在中国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时间,一堆不断增长的生命碎片,总会承载着一些东西。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孩子们进了幼儿园,离开了家人,开始接触外界。这一切都与他们原来的生活大不相同。每一寸土地都是原封不动的,每一缕阳光都是清新的,每一个人都是陌生的。离开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庇护,发泄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哭泣,那个小朋友第一天被爸爸妈妈送来幼儿园,他对老师哭喊着:

“老师别抢我!”很多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

两个男孩打架。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的一直撅嘴,老师对他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孩子们排队洗澡、打针时,都有小孩在哇哇大哭。

小男孩一遍又一遍穿不上自己的小衣服,没有帮助,又烦又燥,最后止不住的打喷嚏。最让我心痛、甚至留下眼泪的是陈志朋那小小的身影,一遍又一遍的前后张望妈妈的到来。他那无助、委屈、难过的眼神,让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以后我有了孩子,再忙也不会让他这样肝肠寸断的等我去接他,我一定早早等在门外接我的心肝小宝贝。

这部纪录片,其实是很多幼儿园的缩影。一个班有这么多孩子,老师很难真正注意到他们每个人。我看到,无论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放小凳子,孩子都缺乏大人的照顾。

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每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都会爬上我的心头。孩子真的适合这么小就离开父母这么长时间吗?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

”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真的不能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更多的爱吗?

看世界杯时,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有些孩子不喜欢中国队。而老师在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

孩子们应该爱国,但他们不必爱一支不会踢足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听到有同学在笑,而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

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男朋友也陪我看了这部纪录片。他没有像我那样有淡淡忧郁淡淡心痛。他只觉得这些小朋友真可爱,童年的时光真美好。

不过我仍然不觉得是我自己想太多了。我查了相关资料。这部纪录片是在10年前的2002年至2003年间拍摄的。也许现在的幼儿园制度已经改变了很多。但不久前网络上爆出的豹纹女教师虐待孩子的事件,让我震惊。

这是童年最天真可爱的孩子,但受到这样的创伤,这会在他的记忆中留下多么深的伤疤?

在这里我不想拿出书本知识来分析孩子们的表现和批评老师的行为。只想道出我最真实的感受。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第一个集体的大窗口,如果在第一个窗口就灌输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虚情假意、那么多的冷漠无视,我们祖国的花朵如何吸收阳光雨露如何茁壮成长?

孔子梦想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父母,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心上人。

“人”字的支架就是相互支撑,如果独处于这个世界,我们会有多么的孤独,甚至都无法站立起来。几千年来,孔子一直梦想着大同。可见,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大同可能相当困难。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先给孩子更多的爱。

让爱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融化,有时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装饰别人的生活。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篇5

《幼儿园》是一部很有趣的纪录片。当你不再是儿童,再回头去观望儿童时,可笑之余,你也会觉得儿童和**之间离得并不那么遥远。孩子们很可爱。即使有些孩子好斗暴力,他们毕竟是孩子。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统领,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的天真,也感到了淡淡的惆怅。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应老师的要求做这做那。孩子们应该有所不同,但他们逐渐成为标准产品。一旦达不到教师标准,就被视为“不合格”,需要“整改”和“反思”。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

老师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小凳子,孩子都缺乏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

孩子这么小就离开父母这么长时间真的合适吗?一个大班的孩子被问到“你父母在忙什么?”说:

"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更重要的事,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男孩左右等着他的父母,这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孩子虽然一天没看到妈妈,接孩子时从窗口眺望着妈妈的出现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何况影片中的孩子一周没见到妈妈那种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后一个时孤单焦虑不安。老师要陪伴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用玩具和有趣的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快乐的气氛中耐心等待家长的到来。我认为工作很重要,但金钱真的比陪伴孩子更重要吗?

难道大人真的不能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更多的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

但在这个幸福的世界里,我还是慢慢地感到一丝无奈和悲伤。

大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前欢聚一堂:“不是每天都这样。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

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很开心。对他们来说,上幼儿园的时候并不总是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玩耍,这对他们来说变得越来越珍贵。

9月11日,孩子们觉得那些楼里的人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不掉”。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

对于那些上幼儿园的人来说,当他们没有自由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逃不掉。当他们不快乐,不能自由地找到快乐时,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看世界杯时,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有些孩子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真的很糟糕。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样一个教育的缩影。

孩子们应该爱国,但他们不必爱一支不会踢足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

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一个副标题是“三年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而第一个副标题是“也许我们的孩子,也许我们自己”。“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虽然记录的是武汉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儿园,但精彩而丰富的生活细节却时时令人动容。一个单位,一段时间,一堆成长中的生命碎片总会承载着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俯身看着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会看着自己和世界。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

每天都发生的是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里程碑。我们追求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维来的学前教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学习,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思想,努力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慢慢地解读孩子,洞察孩子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去理解他们。

而且我也相信,只有在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爱心和感恩教育下,孩子们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才能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很快改变现状,但我们会多蹲下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我们可以改变更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