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50字8篇

02-03

文档撰写的高水平是实现工作和学习成果的基础,范文总是被大量且广泛的应用。多读读范文,肯定会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我们要如何提取出范文的模版?现在,有请阅读栏目小编推荐的“扶贫日记”。

扶贫日记 篇1

今天,去双联联系村康乐乡上游村,一路走了20多户,牧民大多数人都不在牧业点,一打听都去县城的牧民定居楼了,牧民每隔三五天到牧业点清点羊数字,给羊饮水,别的时间都在县城定居点。我们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查看旱情、饲草料储备情况。缺水一直是制约上游村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作为帮扶单位2012年我们积极协调,经县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在电力、水利、发改等部门的努力下,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20多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面对今年这样持续的干旱,上游村大部分牧民秋季储存的水都能使用到四月份工程恢复供水,一小部分群众由于水窖小或者少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拉运。缺水的问题已不是十分迫切了,我们和村上领导商量2014年要把水窖建设作为解决人畜饮水的重点,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饲草的储备都比较充足,为了防止大的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我们和村干部商量用村级补奖资金调用一部分饲草料发放到户,做好抗灾保畜的物资储备。走了一圈,我的心里畅朗了不少,我们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为群众好实事,切实解决一些群众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

游牧民定居,暖棚羊舍建设,草原水利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牧区的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牧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来的更快更直接,其实,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做——永远比说重要一万倍。上游村牧民罗正义深有感触的说:“冬天楼房里住几天就不想到牧业上了,牧业上太冷了”,这是大实话,我也有同感。一辈子放牧的老牧民尚且有这样的感受,那我们的下一代,从小住在楼房里,有几个人还能回到牧业生产中,又有几个能受得了风吹、日晒、酷暑、严寒。实现生态功能区的搬迁,实现生态的保护,我们要做的也许一开始就是温暖的楼房,能够维持生活的一份工作。人,其实还是很容易改变的。

扶贫日记 篇2

20xx年9月12日,中秋节,在遂溪的几个驻村干部相约晚上到县城聚一聚。虽然同在一个县,但大家分散在不同的镇区,平时难得相聚在一起,有这么个活动自然很高兴。我所负责帮扶的草潭镇东港村离县城有70公里,下午3点多,我便出发往县城赶。当到达离县城还有16公里的岭北镇时,手机响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先到达县城的驻村干部的“催命”电话,看号码后方得知是村里养猪场一名饲养员的来电。电话里头传来急促的声音:“喻科,不好了,有一头猪病了,麻烦你快过来看看。”简单几句询问后,我立即开车沿线折返。

回猪场时已经是晚上6点多,村干部和饲养员都在。大家一起反复检查。接着,我们在猪场开了个短会,把这批猪出栏前的注意事项梳理了一遍,重申了猪场的各项制度,要求相关人员打醒精神,严控各种疾病发生,让这批生猪健康顺利出栏,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增收。

回到宿舍,天色已暗下许久,身心俱疲的我爬到电脑前,悄悄地将自己的QQ签名更新为“猪快乐,我快乐”。

这是深圳驻村扶贫干部喻强一篇普通的日记。

主持修建水塔、修乡道,来回奔波为农村贫困小学聘请支教老师、赠送电脑,还主动联系外地客商,帮助当地农民高价卖出番薯、火龙果等作物……虽然远离城市的繁华于喧闹,深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基层,但他无怨无悔,他常对身边人说,只要当地百姓生活改善了,对他们工作满意了,在这里再辛苦都是值得的。他的“猪快乐、我快乐”的口头禅一直在深圳驻遂溪的扶贫干部中广为流传。

20xx年5月,38岁的喻强从深圳来到东港村挂职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异地他乡的偏远农村,一呆就是1年多。在这段时间里,东港村发生了可喜变化:通过建立农户北运蔬菜基地、建设养猪场等24项措施,这个北部湾畔乡村的174户贫困家庭实现100%脱贫。

在扶贫活动中,喻强坚持写“扶贫日记”,将自己在帮扶工作的过程、效果和感受一一记录下来。通过他的日记,我们认识到到这个曾经整体较为贫困的乡村。

深圳扶贫单位因地制宜,筹建良种猪生产基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番薯、辣椒种苗,赠送化肥、农药,捐献电脑、桌椅、书包、文具,修缮学校窗户设施等,兴建水塔解决1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贫困村庄发生可喜变化的'过程中,喻强的身影紧紧相随,他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经历了一年多的基层扶贫工作,喻强对扶贫工作也有了自己思考和认识,他说,身在基层不是受苦受累而是增长见识和实现价值,扶贫不是走走形式,做做面子工程,而是应投入责任和全部的感情,用心感受扶贫工作和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

村干部扶贫驻村工作日记二

今天一早,我驱车来到我局扶贫村石牛乡高枧村。高枧村位于石牛乡九峰山下,是个偏避落后的穷山村,占地面积2.75平方公里。该村分12个村民小组,共220户人家;耕地面积370亩,林木3700亩。高枧村基础设施落后,至今尚有4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 。

我把车停在村支书王鹏展家旁,一下车,王书记和村里李主任就迎了过来,“赵书记,又有几天没看到你了”王书记寒暄道。我说今天就不到你书记家坐了,待会就去走访几户村民。我们首先来到村民罗湘凤家,这是一栋两层楼的砖瓦房,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屋外还放了两个垃圾收集桶。一进门,罗老正在练习书法,见我们到来,他马上放下笔,热情招呼我们坐。罗老今年69岁了,看上去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5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在外地工作,平时他就和老伴在家,罗老爱好书法和根雕,家里摆了许多他亲手制作的根雕作品,有造型各异的动物,还有雕有十二生肖的拐杖,每个作品都富有想象力,雕刻的惟妙惟肖。我不禁由衷赞叹罗老的艺术创造力。罗老说自己做这些既是一种爱好,也能打发闲余时间,还能丰富精神生活。在与罗老的闲谈中,他高兴地说:自从年初你们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村里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你们帮助新建的村卫生室,方便了我们村民看病,以前得个小感冒都要跑20多里去县城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了;村里原来的老村部年久失修,废弃多年,以前村里开会都是“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地方,现在可好了,新的村部办公楼马上就要竣工了;流经我们村里那段河巷子淤塞很严重,遇到下大雨就淹没两岸的农作物。村里以前多次开会想疏通河道,但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没有行动。你们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实地察看,多方争取资金,现在河道清淤、整修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问及罗老的生活情况时,罗老坦言:自己家只有8分水田、6分旱土、1亩多楠竹,地里的收入每年2000多元,由于子女都还孝顺,逢年过节都要给些钱,加上政府每年还发放一点补贴,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也还安逸。罗老最后还希望我们扶贫工作队帮村里引进项目,带动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从罗老家出来,我又走了王金山等几户人家,我仔细了解他们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并把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记了下来。返回途中,我陷入了沉思:高枧村基础条件差,人均耕地少,没有特色经济作物,也没有工矿企业。年轻人大都在外地打工以维持生计,要尽快让村里脱贫致富,除了改善基础设施,还要有好的致富项目,同时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村民头脑。农民其实很善良、淳朴,也容易满足,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事,他们会记得你的。

扶贫日记 篇3

扶贫蹲点日记


我是一名志愿者,参与了一次扶贫蹲点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扶贫蹲点日记”。


早上七点,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集合,准备前往扶贫地区。我们乘坐巴士,一路上欢声笑语,大家都充满期待。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个地方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当地的学校,这个小村庄只有一所小学,学生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进入了教室,看到了一些破旧的桌椅和黑板,墙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在这里,我们跟学生们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和期待,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们来到了一户贫困家庭。这是一户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他们靠种地为生。我们走进他们的房间,看到了简陋的家具和破旧的墙壁。老人对我们说,由于种地收入不稳定,生活一直很困难。他们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听到这里,我们都感到心酸和无助,但我们决心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午饭时间,我们去当地的集市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为这些贫困家庭送去了一份关爱和温暖。在他们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眼中都充满了感激和喜悦之情。我们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下午,我们继续蹲点,来到了村里的卫生室。这里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村民们只能通过这里的服务来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我们看到了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村民在这里接受治疗,他们的病情严重,但却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我们了解到,他们迫切需要医疗援助和更好的医疗设施。我们决定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向相关部门汇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夜晚来临,我们回到了集合点。虽然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足感和成就感。通过这一天的扶贫蹲点活动,我们了解了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看到了贫困家庭和学生们的困境,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强和乐观。我们决心要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回到家中,我打开电脑,开始写下这篇扶贫蹲点日记。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将这次扶贫蹲点活动的经历和感受传达给更多的人,唤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以“扶贫蹲点日记”为题,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志愿者参与扶贫蹲点活动的经历和感受。文章深入贫困地区,展示了当地的贫困状况和困境,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脱贫工作。将志愿者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日记的形式,更加贴近读者,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到扶贫蹲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扶贫日记 篇4

扶贫蹲点日记


第一天:


今天,我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开始了我的扶贫蹲点之旅。这个村子叫做伊甸村,位于大山深处,与外界几乎没有联系。村民们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艰难维持着生计。我踏上这片土地,希望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帮助。


我首先去了村委会,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村主任告诉我,村里有200多户人家,主要以种植茶叶和果树为生。由于交通闭塞,他们的产品很难销售出去,收入微薄。于是,我决定先从这个方面入手,帮助他们开拓市场。


第二天:


今天一大早,我又来到伊甸村的集市,希望能与商家们合作,将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事情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顺利。大部分商家对于这个偏远小村的产品并不感兴趣,他们觉得这个市场太小,销售量有限。我深感自己的无力,但我并没有放弃。


第三天: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找到了一家大型超市愿意试销伊甸村的茶叶和果树产品。他们表示愿意与村民合作,并帮助他们改进包装和品质。我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我相信这将为村民们带来一份新的机会,让他们的产品走出大山。


第四天:


今天,我陪着一位村民来到超市,见证了他们的产品首次上架。看着那些新鲜的茶叶和水果引来了顾客们的关注,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这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更是一种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认可。我相信,通过努力,村民们的生活会渐渐好起来。


第五天:


今天,我又来到了伊甸村,希望能够引进一些技术和资金,帮助村民们发展产业。我找到了一家志愿组织,他们表示愿意在种植技术和资金方面提供帮助。我带着两位村民代表先去了培训班,学习了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村民们的产量开始逐渐提高。


第六天:


在志愿组织的协助下,我和村主任一起申请了农业扶贫资金,用于修建村里的道路。这样一来,村民们将能更容易地运输产品到市场,进一步提高收入。我们还申请了农业机械设备,减少村民们的体力劳动。村里的变化一天天发生,村民们的脸上充满了希望的笑容。


第七天:


今天是我离开伊甸村的最后一天。回头望去,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村庄。道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农田里新种植的作物绿油油的长势很好;人们的面孔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我相信,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对村民们来说意义重大。我不禁想起一句话:“西藏不是遗弃的地方,是心连心的地方。”伊甸村也不再是贫困的地方,而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乐土。我的扶贫蹲点之旅结束了,但我希望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可以为更多的贫困地区带去希望和改变。

扶贫日记 篇5

12月1日睛

五个月前的今天(7月1日),按照区上的安排,从麦积区元龙乡镇政府抽调的我和其他两名队员***、***入住佃儿下村。当天,镇上组织帮扶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然后,便要求我们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到村上时已是晚上,我们没有停顿,随即召开了由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贫困户评选会议。会议结束时已近凌晨两点,这一整天的忙碌让我这个从部门到乡镇工作不到半年的年轻人有些接受不了,大家营造的氛围让我感觉像是真正的在打仗一样。大家经过简单商讨,分配任务后,都在各忙各的、都在抢时间,如果沟通不好就会爆发争吵,因为你占用的别人宝贵的时间。那时,大家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吃饭休息之类的事,完全是按照上面的指示和精神严格执行,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次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和两名队员开始了入户调查工作。我们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一完善三采集”的工作要求,首先对精准扶贫有关政策进行宣讲,然后核实家庭人口基本信息,调查住房、饮水、用电、种植养殖及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支出等,核算家庭人均纯收入,分析致贫原因,商讨制定帮扶措施。由于村上普遍种植花椒,当时正值采摘时节,白天户里基本没人,我们通过打听,深入田间地头边帮忙采摘花椒边了解户里情况,有些户花椒地较远,我们只好晚上入户调查。经过三天没日没夜的走访调查,我们终于完成了对提出申请的83户村民的调查。7月5日,我们再次组织召开了由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贫困户评选会议,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除名,最终确定了59户261人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张榜公示。如果5日后无异议,再上报镇政府审核;镇上审核确认后,以镇政府名义再次向全体村民公示。5天后无异议,我们最终确定了佃儿下村贫困户、脱贫户和返贫户名单,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经过详细的入户摸底,元龙镇佃儿下村有三个村民小组,185户89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户26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9%。按照贫困户属性划分,一般贫困户46户200人,占贫困人口的77%;低保贫困户13户61人,占贫困人口的23%。按照主要致贫原因划分,缺技术22户106人,占贫困人口的41%;因病16户65人,占贫困人口的25%;缺劳力9户43人,占贫困人口的17%;因学5户23人,占贫困人口的9%;因残6户21人,缺土地1户3人,共占贫困人口的8%。

在这期间,我们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商整村脱贫措施,制定了佃儿下村整村脱贫计划和发展规划。一是调整产业结构。花椒作为主导产业,因种植时间较长,开始出现病变和减产,适时引导村民调换品种或栽植苹果、核桃等,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秋季,完成花椒新品种建园200亩,苹果建园100亩,核桃建园100亩。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引导。今年,通过对富裕劳动力免费提供技能培训,联系劳务输出156人次,引导务工人员获得务工收入的同时,鼓励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后返乡创业。三是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实施产业扶贫带动。今年,佃儿下村实施道路硬化3.2公里,新建办公阵地500平方米,配套办公室、电教室、阅览室、库房等综合服务设施,新建乡村大舞台一处。今后,村上还将争取实施提水灌溉工程三处,解决三个自然村山地靠天吃饭的问题,并结合提灌工程配套实施果园标准化建设和生态放养鸡项目,重点发展生态循环种养农业,并申请农产品绿色认证。四是实施富民产业培育,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今年,我们结合村上花椒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于10月22日,邀请区农业局谢专家在佃儿下村村委会开展了果树病虫害防治培训会,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达80人。

同时,我们与区农业局谢专家达成帮扶协议,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定期来村上指导果树病虫害防治,并帮助实施标准化果园建设。五是采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办法,使贫困户有序脱贫。通过筹资帮助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户参加新农合;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帮助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针对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村上统一联系区政务大厅有关窗口,集中办理医疗救助、新农合报销和大病保险保险等,将逐步实现政策性脱贫。六是全面落实省、市、区“1+N”帮扶方案。根据全村59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预计2015年底脱贫15户76人,2016年底脱贫26户111人,2017年底脱贫4户17人,2018年底脱贫9户39人, 2019年底脱贫5户18人。

近期,按照组织的安排,我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不再继续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但我会协助新任的队长和第一书记做好工作的交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和他们搞好沟通交流,充实和完善佃儿下村的整村脱贫计划和发展规划。力争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扶贫日记 篇6

建档立卡整改,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基础。

驻村一个月以来,我的主要工作是扶贫攻坚建档立卡整改,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户调查表和贫困户信息采集表再次进行逐一检查梳理,对照入户调查信息,查缺补漏,完善规范档案资料。这些信息覆盖面广,精准度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非常大。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5+2”“白加黑”就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周末几乎从没休息过,晚上夜夜加班至凌晨。第一书记胡红宝长时间填写档卡,眼压升高,有时候看东西都重影模糊,我的体重也减了五斤。想想也不错,这下一举两得,既干了工作,又减了肥,只是有时有点头晕,看来要增加些营养了。

其实不光是我们村,大部分驻村干部都这样,白天入户核查,晚上熬夜整理数据、分析致贫原因。不少群众白天干活不在家,就得晚上去核查,回来后整理完材料到下半夜是常事。

扶贫日记 篇7

9月8日 多云

9月3日-8日,市委蓝绍敏书记利用六天五晚的时间,深入泗阳县卢集镇谷嘴村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与低收入农户同吃同住、亲切交谈,通过“户户到”的形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低收入农户的真实情况。蓝书记的5篇民情日记,客观反映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和低收入农户的所思所盼所愿,特别是蓝书记对当前脱贫攻坚的思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泗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全省六大重点扶贫区域有西南岗、成子湖两个片区在泗洪。为了更加深入地摸清我县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真实情况,我县从9月8日开始,集中利用三天的时间,组织县党政班子成员深入西南岗、成子湖两大片区,每人选定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采取低收入农户“户户到”的形式,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

这次驻点调研,我选择在龙集镇杨邵村。龙集镇是成子湖片区最偏远的乡镇,杨邵村又是龙集镇低收入农户比例最高的村,在全县7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想,通过在这个村的驻点调研,更有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成子湖片区真正穷在哪,促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真正难在哪。

到杨邵村后,村支部书记邵家华拿出了村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花名册,全村836户、3038人中,低收入农户就有291户、813人,比例分别高达34.8%和26.8%。我们对照低收入农户花名册,逐户登门了解情况。到的第一户是低保户高学亮家。老高今年72岁,老俩口眼睛都不太好,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也于近年做过一次手术,一大家子生活十分窘迫。看着老高家破败的房子,我很心忧。一个下午走下来,像老高家一样的房子比比皆是,村子里没有像样的路,环境脏乱差。农村真的很穷,农民真的很苦,如果不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不改善群众的.生活,哪里还有底气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下午走访的36户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看,其中像老高家一样因病或因残致贫的就有13户,还有6户因交通事故、安全事故等意外灾害导致贫困。通过与支部书记邵家华交流了解到,杨邵村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有213户,占全村低收入农户的73.2%、占全村总户数的25.5%。再从县扶贫办事先提供的统计数据看,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在全县特别是西南岗、成子湖两大片区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对这些低收入农户实施帮扶救助固然必要,但如何防止类似贫困现象的发生也显得十分重要。正如老高说的那样,如果早些及时治疗,当时眼睛也许还有希望。还有,一些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的村民,与农村环境差以及平时高盐多油的不健康饮食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到贫困户高亚陆家里时,只有他的小女儿在家。小姑娘今年考上了扬州的一所职大,在她的话语间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但谈到姐姐也在上大学、弟弟正在上初中时,小姑娘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担忧。一个家庭供着三个孩子上学,压力可想而知。还有唐献军家,常年以捕鱼为生,小家庭生活本来也还不错,但自从女儿上了上海师范大学以后,每年近三万元的开支压得家里透不过气来。像高亚陆、唐献军这样的家庭还有好几户,基本上都因为孩子上学借了债,因学致贫问题在农村还相当突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陶其银夫妻都是残疾人,家里养了2000多只蛋鸡,为此也借了五、六万元的债。加上遭遇禽流感,现在勉强维持都很艰难。听到我与村支书记商量如何帮助他们协调小额扶贫贷款时,陶其银妻子脸上充满了期待。我想,推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如何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却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最关键是要选准“造血”的载体,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让贫困户真正能够做得起来、取得实效。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户,既不在享受低保等“兜底式”、“输血式”扶贫的政策范围,又无力实施“开发式”、 “造血式”扶贫项目,这部分贫困农户真的让人很担心、很焦虑。更让人担心和焦虑的是,一些群众对享受低保政策一味地攀比,甚至有的宁愿在家打打麻将、打打牌都不想到附近的工厂务工,“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突出。如何实施好“造血式”扶贫、如何既扶贫又“扶志”,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大问题。

离开陶其银家时,在路上遇到了高亚陆。在听到我说他三个子女都很争气时,他脸上乐开了花,说:“不上学有什么出息?”直到晚上八点多结束走访时,我都在想着高亚陆的话,我想,这“出息”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改变穷困、过上富足生活的希望,这也是杨邵村、是全县贫困群众的希望。这希望是压在我们肩头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脱贫攻坚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容不得半点懈怠。

扶贫日记 篇8

扶贫蹲点日记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远大的梦想,而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扶贫工作人员,为农村贫困地区的人们带去希望和温暖。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扶贫蹲点行动,我将在下面的日记中详细记录我所经历的一切。


7月15日,早晨六点,我和我的扶贫团队来到了湖南省的一个贫困山区。这里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居民生活水平低下。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热情和勇气。我们首先登上了一辆老旧的农用车,开始了一段崎岖而漫长的山路之旅。


我们第一个蹲点的地方是一个叫做小溪村的贫困村庄。这里地处偏僻,资源匮乏,居民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养殖为生。由于居民缺乏农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他们的收成经常受到灾害和疾病的影响,导致收入稳定性较差。我们与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听他们倾诉心声。


我记得有一个叫阿芳的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年轻的妇女,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丈夫外出打工,她一个人负责种地和照顾家庭。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指导,她只能依靠种植传统粮食来维持生计,但收入微薄。我们深入了解她的情况后,决定帮助她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并为她提供贷款以发展经济收入。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分别蹲点了几个贫困村庄,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需求。有的地方缺乏饮用水,居民需要每天徒步数公里才能取水;有的地方是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只能走很远的路上学,甚至临时搭建简陋的教室;还有的地方是医疗条件差,居民得去城市很远的医院才能看病。


在每个蹲点过程中,我们不仅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还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计划。我们决定修建供水系统,方便村民饮用水;改善当地教育条件,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修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同时,我们还帮助村民培训新技能,帮助他们创业,增加收入。


在蹲点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贫困和困境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村民们的坚韧和勇气。他们虽然贫穷,却乐观向上,有着对生活的渴望。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们,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通过这次扶贫蹲点行动,我深深体会到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困地区的居民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需要用真心和行动去帮助他们,给他们带去希望和改变。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够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9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