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五篇

02-04

对于“学记读后感”这个话题幼儿教师教育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您比如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一定感受到希望传达的精神。 读后感是对文章进行个人思考和评价的一种方式,希望这些信息提供给您一些思路和借鉴!

学记读后感 篇1

在学校的倡导下,同事的耳濡目染下,终于拿起了《学记》这本小册子,起初读不懂,越读却越有滋味,感悟越深。它言简意赅,喻词生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师的评价如下:

“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教人们学习政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治国理民的原则,培养能够治国理世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

《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相互学习,严格培训,遵循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不用说古人了,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我们有了新的责任。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标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学校是每个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市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已经被激发的今天,学校教师也应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做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无时无刻应挂在心上,无时无刻应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想使学生多学知识,学好知识,教师本身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在深的水里才能摸到最好的鱼”。

学生的制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师要敢于剖析自己,了解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老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教师要接受他人,真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教师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教师高尚的人格不仅要体现在其内在的精神境界上,更要体现在其外在的言行举止上。因此,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在学校生活和教学中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学记》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学记读后感 篇2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 篇3

读《学记》有感

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吕天臻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对我们的教师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流通渠道的扩大,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现在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长流水”。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声的老师。阅读应该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知识储备的最佳途径。

《学记》中首先强调了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好班主任,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爱心是教师情感的核心。面对有待培养的一个个如此年轻蓬勃的学生们,教师要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情感、思想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精心呵护,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没有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就不可能热爱教育。

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情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爱护学生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每一位学生的学***和行为***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全班每一位学生多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

同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坦诚相待,告诉学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获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遇到很多孩子,我对他们有责任。对我而言,失败一次没关系,还有下一届的孩子;但对于孩子而言,他只有一个未来。

所以,对于做教师的我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也许,我对教育的一些想法还很不成熟,但我认为爱和责任能使我一直实现这个目标。

《学记》中把人在学***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学生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教师需要在全面认识学生个别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找寻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得到的最卓越成绩”。事实上,这样的学生越渴望被别人认可,就越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因材施教,增强自信心,识自己重新认识自我,得到全面提高。

《学记》明确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尔弗牵,强尔弗抑,开尔弗达。

”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指点学***径,引导他们掌握学***能和方法,从而求得学***步。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法才是最重要的。《学记》中的“学、习、问、思、行”中引发出了若干种学***的培养。

“学——问”习惯。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们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汉代的王充也说到:

“凡学问之法,不为天才,难于距师核道实意,正定是非也。”这在我们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发现这种现象。最难学得是能向老师提问,提出不同的意见。

“学——思”习惯。学而思,那么学生知识的内化就会变得可能,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更有助于学生主体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学生主体的知识容量就会有效的增加,学是思的基础,思也是学的延伸。“学——行”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实践即行,行是知的根。

***经过反复练习,学习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是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学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将碰到许许多多孩子,我都对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对我而言,失败一次没关系,还有下一届的孩子;但对于孩子而言,他只有一个未来。所以,对于做教师的我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今后,我将继续学习理论教育文章,积累好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读《学记》有悟

《学记》有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此处所言善与不善,主要指的是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学生主动学***如何完全能够看出老师的教导行为是出于何种状态。好老师总是走在学生前面,站在学生后面鼓掌;愚蠢的老师总是挡在学生前面责骂学生。

眼下,敬业的教师着实不少,呕心沥血一词远远不足以准确描述他们所付出的辛苦,但学生往往“不能够知恩图报”,并不领情,学***懒散不在状态。

学记读后感 篇4

《学记》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阅读《学记》,你很轻易就能发现,其实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古代就已经有很正确的方向,无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原理、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且依旧能够引领现代的教育事业。其中一些,即使我们现在无法达到,也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学记》的前部分,便是由此讲到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1951年开始,为了“扫盲”,我国有了大规模的识字运动,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提出,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强调重视教育。而这一点,我们的《学记》早已提及。由此可见,现在强调“国学教育”,强调“经典阅读”都是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

它们可以启发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以前,教育者就一直强调,教与学并重。不只是学生要不断解惑,不断学习求上进,教师也不能安于现状,也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积极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生教好,适应社会的需要。

去年,我们看到北京和上海要废除中小学教师终身制的新闻报道。现在,想想是有道理的。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更好的做到“教学并重”,让教师也与学生一样,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以此制约教师安于现状,师资力量无法与时提升的局面的出现。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我挺喜欢这一点的。

这让我看到,事实上,从过去看,我们的教育是课内外结合的。既有所必须学的,又能学自己所爱的。今天的中小学生总是被繁重的课业所束缚。

应试教育使学生、家长和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课后所谓的补习班、奥林匹克数学班,这些都不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孩子们发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间和机会很少。

然而,现在许多重点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开展许多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也许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

《学记》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国学经典。它不长但深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很有现实意义。如果中国的教育产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发展,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学记读后感 篇5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

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该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时时遵循的。面对《学记》我们应该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