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件

02-05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上课前就会提前准备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投入一些时间进行编写。教案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程度,因此优秀的教案是提高教学品质的关键所在。为了方便您的教学工作,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高一物理课件”,敬请关注我们的更新!

高一物理课件 篇1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第4节

抛物线物体的运动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知道弹丸水平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是水平的,只有垂直方向受重力影响,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了解水平弹丸运动的形成条件 .3。了解弹丸运动是一种匀速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能够运用弹丸运动定律回答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实验,总结弹丸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图5-17“平面物体的Flash照片”的分析,或者平面物体课件的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的不足感官功能,从而培养新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猜测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理念与方法教育目标: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开展科研过程教育。以抛物面运动规律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突出物理科学研究的一条总体思路: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确定结论→追求统一。 .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复杂曲线运动,渗透“曲变直”、“复变简”的方法和“等价代换”、“正交分解”的思维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控制思维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实验思想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实验的本质在于控制”的思想,在平面抛物线物体的实验中非常突出。例如,装置中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垂直放置的控制;操作强调每次在滑道的同一高度将球从静止中释放出来的控制;测量球的位置时控制实验误差。 2 在理解平面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应注意“物体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中国东汉王冲(公元27-97年)作了三项努力。十年间,着有《论衡》一书,三十卷八十五章,约三十万字。已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样,它就渗透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美德教育中。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如何形成的;

2 .抛物线物体的运动如何分解成水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自由落体?这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设备】

1.平抛和垂直下落轨迹演示器(包括电源和三个钢球); 平轨轨迹示踪器(包括手推车和绘图笔)

2.平抛、自由落体和水平匀速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球、小锤子、支架等);

4. 《飞机轰炸》课件

1.平抛课件2(可以分析和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垂直自由落体运动); 5、《猎猴》课件3“可以演示第一卷p.89习题(3)中描述的现象”。介绍话题

对话介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运动方向。直线运动。

《穿透与迁移原理,激发逆向思维》

今天我们要研究这样一种新的运动,请看实验演示:《小粉笔》头沿水平方向 这些“桌面弹出”、“水平扔球”、“沿水平轨道扔汽车”是什么运动?“执行顺序和期望的原则”【黑板写项目】平面物体运动新课

(1)老师问〖观察现象,初步分析〗

从以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运动的特点和原因?(已完成)由同学们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与学生互动3分钟”

健康:抛球具有以下特点:1.水平抛球,2.抛球,手推车, 粉笔头只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很小并且可以忽略)。由于初速度和合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运动轨迹一定是曲线。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水平方向上以初速度抛掷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称为水平抛物运动,而水平抛物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 (2) 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做出)〖guess〗

水平弹丸的运动可以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iii)师生共同(互动10分钟)进行〖实验验证研究〗

观察示范实验:(1)水平投掷、垂直坠落轨迹演示。 Flat 投掷和垂直落下的轨迹演示,(2)水平抛物面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教科书图5-17)

1.在“平面抛物线物体的闪光照片”上,用铅笔画几条垂直和水平线,并穿过球的中心,用刻度尺测量这些球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并然后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得到同时前进的水平距离相等,可以证明水平运动的水平运动是匀速的。这意味着垂直运动不会影响水平运动。

2.通过水平投掷和垂直下落轨迹演示器的演示:平抛球和自由落体球同时落地。

在一定高度的条件下,平抛球以不同大小的水平速度抛掷(锤子的冲击力不同)。条件下,平抛的初速度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推理:投掷动作的时间与初速度无关,也就是说投掷动作的垂直运动是自由落体。

分析验证:从教科书中的图5-17“平面抛物线物体的闪光照片”可以看出,开始自由下落同时抛的球落到了相同的高度同时。实验表明,弹丸的水平运动是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不影响水平弹丸的垂直运动。激励原理)(约10分钟)清晰:以投掷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垂直向下方向为y轴正方向。从投掷时刻开始,t时刻粒子的位置P(x,y)如图1所示。

(1)

(2)

由于计时从投掷点开始,所以粒子在t时刻的坐标正好等于粒子在t时刻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所以(1)和(2)是位移公式为投影运动。

①由公式(1)和(2)可知,质点在xOy平面上任意时刻为射影运动的位移公式。 s?OP?

1x2?y2?(v0t)2?(gt2)2

2ygt

?x2v0②求粒子在时间t的位移, t 此刻质点相对于投掷点的位移大小可满足以下关系: s 与 x 轴正方向的夹角 α、α。 tg??③从(1)和(2)两个方程中消去t,得到轨迹方程 上述方程是抛物线方程,“抛物线”这个名字来源于物理学。

如图2所示。弹丸运动的速度公式

粒子在t时刻的速度vt由水平速度vx和垂直速度vy组成。 vx=v0 vy=gt vt的大小

vt的方向可以用vt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β来表示,满足如下关系

< p> 实验、鉴定结论】(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

在科学的发展中,只有当不同的研究人员通过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时,科学结论才能得到认可和认可。认可。已确立的。

㈥ 下一步是追求团结(指导学生自己阅读相关材料)。在科学史上,每当在特定领域获得物理定律时,科学家总是将其与自己的基本理论进行比较。当你得到平抛定律时,你必须想到它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统一性:水平方向F=0,a=0。匀速运动;垂直方向F=ma,a=g。自由落体运动。可见:平抛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是统一的。巩固示范(拓展视野、拓展知识、拓展想象力)

1.飞机轰炸》课件1.《结合教材Phenomenon第87页描述的例子》2.《猎猴》课件3《能演示上册p.89练习(3)中描述的现象》 .布置作业(适时进行物理史教育)

1.练习3(1)、(2)、(3)课外思考与“讨论1”什么是水平飞行时间抛物面与什么有关?与一个有关的水平位移是多少。“讨论2”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对话中的两种新科学》一书中说,当一块石头从一艘船上的桅杆顶部落下时,这艘船是否是静止或匀速运动,它会落在桅杆脚下,自己动手。在这个实验中,请用平抛运动定律解释这种现象。生活中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 p> 2.练习3,问题⑷、⑸、⑹、⑺在练习册中完成。 【教学说明】 】 1. “导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strong>一个不可估量的角色。从已知到未知,是一种笼统的介绍方法,话语要简洁明了。 《平面物体的运动》课所需要的准备知识是:运动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一些直线运动的知识。因此,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尝试的欲望。 2. 做好示范实验和分析Flash照片是学习新课程的关键。从实验事实出发,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做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规律,然后需要重复实验来识别结论,最后追求统一。这是一种研究物理科学规律的一般方法,也是本课程教学的主线。教师应特别注意。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因此,将此教案交给学生完成对规律的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和推演。 4.本课重点是掌握横抛分解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投掷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科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的材料。因此,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演示课件,还要注意简单的理论分析。 ,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进行这种理论分析。 、水平距离等,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推导,根据公式画出它的轨迹,而不必死记硬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讨论中澄清以下问题,这将有助于巩固这一教训。有好处 (1)飞行时间是由垂直子运动决定的,即自由落体运动,所以飞行时间t是由高度h决定的,与此无关与水平子运动。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水平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抛出,只要它们处于相同的高度,它们就会同时降落;水平飞行距离与水平初始速度和飞行时间有关。本课的例子和练习的第三部分 1, 2, 3题都是这方面的讨论题。 (建议课外坚持思考巩固)。 (2) 任意时刻平抛运动的速度为其此时两个子运动的速度之和。它的大小和方向需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而且它的方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平抛运动的速度不能直接用等变直线运动公式推导出来。

高一物理课件 篇2

[高中物理课文3-5]

力学单位制

I.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派生单位。

2.了解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4.训练学生在计算中使用国际单位制以简化操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位制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单位制是错误的!链接无效。在计算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新课介绍

我们学过很多物理量,其中大部分是有单位的,有些是由物理公式决定的。一般来说,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择,这样同一个物理量就会有多个单位,同时也会有多个单位制。那么,什么是通用单位制呢?它们是如何建立的?在本课中,我们将研究这个问题。 (2) 单位制

1.基本单位??strong>:选择几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三个基本单位:a:长度单位——厘米(cm)、米(m)、千米(公里); b:时间单位——秒(s)、分(min)、小时(h); c:质量单位——克(g)、公斤(kg)。

2.派生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他物理量与基本物理量的关系,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称为派生单位。

1 物理公式不仅决定了物理量的数量,而且决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例如:

(1)如果我们选择位移单位为米,时间单位为秒,可以用v?米每秒。

(2) 结合公式a?Vt-Votst推导出速度单位

,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秒平方。

(3)如果质量单位选择公斤,可以用公式F=ma推导出力的单位。

3.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派生单位共同构成单位制。 (3)、学生阅读课文:国际单位制和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p>

1.长度单位 - 米 (m)

2.时间单位 - 秒 (s)

3.质量单位——公斤(kg)(4)、巩固训练:

1。存在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列要求填空: A.质量; ; /s ; D. 密度; /s; ; ;; I..长度 j.时间。 (1) 物理量是 。

(2)国际单位制中有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

2。例子:

一个原始静止物体,质量为7kg,在14N的恒力下: a:5s结束时的速度是多大? b: 5s走了多远的距离?

解析:在这道题中,物体的作用力是已知的,需要弄清物体的运动。物体的初速度为v0=0,在恒力作用下产生恒加速度,所以用作初速度为零的均匀体。为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到加速度a,最终结果可以通过运动学求解得到

2 个答案:

p>

已知:m=7kg, F=14N, t=5s 求:vt 和 S 解:a?Fm?14N7kg2=2m/s=2N/kg

< p> 2 vt=at =2m/s×5s=10m/s s=12at=212×2m/s×25s=25m 22 注:按照国际单位制统一各已知量的单位后,不有必要一一记下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只需在最终结果后写下正确的单位即可。

简化解题流程:

a?Fm12?147m/s2?2m/s2vt?at?2?5m/s?10m/s s?at?212?2 ?25 ?25m训练:

对于一个质量m=200g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测量为a=20cm/s,那么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和单位,下面的运算都是正确和一致的一般操作要求是。

答:F=200?20=400N; B: F=?=: C: F=?=; D:F=?/s= (5)、类总结:

(?1) 几个选定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2)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单位制(?1)是由基本单位和物理单位(?2)推导出来的,在计算时,一般不用每个3都写出来

2个单位长度;大量的;由时间公式导出的物理量单位制,量的单位(6),课外作业:省略

免费下载物理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免费下载完整版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免费下载

九夏物理免费下载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课件 篇3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动脑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高一物理课件 篇4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 2、导弹做曲线运动 3、汽车做曲线运动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

《曲线运动》这一章主要是以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为载体讲述如何研究做曲线运动物体的规律,而《曲线运动》这一节又是这一章的一个基础,故其在必修1、2两册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所涉及的两大部分内容——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以至对动力学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上面的分析,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已有的观察和感知,已有的概念和知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较深的认识。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由于考虑到了普通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先讲曲线运动的特点,即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在学生对曲线运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设置问题:那么物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这时候学生回答要有力的作用,我把一个小钢球举起来问他们,小钢球在放手之后有没有力的作用,学生异口同声说有,我放手之后,问钢球做什么运动?学生回答自由落体运动,我追问,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又有学生喊要有初速度,我给他们分别做了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这时候学生陷入思考,我总结:看来没有速度或力的方向和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是不会做曲线运动的。

我就把强力磁铁贴着黑板,让小钢珠在次自由落下,到磁铁旁边发生明显的弯曲,很自然的引入到了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时,才会做曲线运动。进一步分析抛出的铅球做曲线运动的原因,我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好。

讲解“小船过河模型”时,总感觉学生反应不是很好,课堂气氛有点压抑,虽然在之前分析了雨滴的下落,跑步机这些运动的合成,但到后面内容上,表现不好,学生还是喜欢定性分析,不愿意定量计算。

高一物理课件 篇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

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①汽车发动机:5×104 W ~ 15×104 W  ②摩托车约2×103 W  ③喷气客机约2×108 W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13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2 W ,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6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高一物理课件 篇6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第1课时,从本章内容看,《孟德尔的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学生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再一次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地讨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也是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及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从整个《遗传与进化》模块看,本节内容为《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学习埋写了伏笔,为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最重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本节内容需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第2课时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再发现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呈现,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包括一明一暗两条主线:

一条明线──孟德尔是如何发现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一条暗线──假说演绎法的探究过程,科学方法的训练。

当然,这也将是进行本节课堂教学的主线。

依据新课标要求,可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2.1知识方面:通过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1.2.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理性思维品质。

1.2.3能力方面: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演绎推理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数学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1.3.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即杂合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的分析)。

由于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难点。在整堂课中,理性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感受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因此以问题为依托、以演绎推理为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思考、观察、讨论,伴以读图、析图、写遗传图解等训练,来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规范性的养成,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在回顾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沿孟德尔的探究思路,通过问题(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两对相对性状共同遗传时有何规律?)引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学习,这既符合孟德尔的探究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可褒扬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2.1实验现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相关内容后,请学生叙述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3.2.2提出问题: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1)为什么F1全是黄色圆粒?(帮助学生巩固对性状显隐性的认识)

(2)对F2粒形和粒色两对性状分别研究时是否仍遵循分离定律?9:3:3:1与3:1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性状水平上认识到自由组合现象。同时训练学生处理、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是概率定律)

(3)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的原因是什么?借鉴遗传因子假说,能否解释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

3.2.3做出假说:此时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教师作如下引导: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性状分离是因为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那么性状自由组合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性状的组合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了自由组合”这一假设已呼之欲出。(通过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对前面的推理过程适时做出肯定性评价(你们做出了和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的解释!),使学生对前面的推理过程得到自我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对此难点加以突破。对比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意识到,孟德尔解释的重点是:在配子形成时发生了什么及最终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课前布置学生以同桌两个为一组,每组准备一元和五角硬币各一枚,一面代表Y、R,另一面代表y,r,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体验并总结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在理解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遗传图解表示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及结果,找学生代表黑板书写。完成后,同桌相互评价并共同评价、完善黑板上的遗传图解,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完整的遗传图解。(使学生加深对自由组合解释的理解并训练学生书写遗传图解的规范性)

3.2.4验证假说:教师引导:孟德尔在得出分离定律时,提出假说后探究过程结束了吗?假说可以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就说明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学生参考分离定律的验证实验,自主设计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

3.2.5总结规律:至此可让学生自行总结并叙述自由组合定律。(培养学生总结及表达能力)

限时完成学案“课堂巩固”部分习题(略),公布答案并点评。

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是分离定律的延伸。但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至此人们已认识到遗传因子的存在,它在哪里,是什么,如何行使功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高一物理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YJs21.CoM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1.教学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的表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和教具的选择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相关内容的把握”、“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理场景的提炼与物理规律的深化性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有轨尝试和探究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取多媒体演示动态物理过程、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为此设计成9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反馈练习,有轨尝试;合作探究,指导监控;释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馈练习,自我评价;内化反思,自我小节;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基于旧知的复习,提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1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时间控制在10min内。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尔后撤去,再运动停下来,如何表述?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时间控制在8min内;

〖有轨尝试〗教材:1.2.3;时间控制在4min内;

【互动交流,填写教学案】时间控制在3min内;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时间控制在6min内。

⑴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

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68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

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

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⑸对的理解;

⑹适用范围的理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高一物理课件》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一物理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