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血战湘江观后感通用八篇

02-09

我们经过反复斟酌为您呈现了“血战湘江观后感”,这些建议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每次观看完都会产生许多心里话想要表达出来。仅仅观看电影是不够的,还应该写一篇观后感,而观后感重点描写“观”的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1】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

为了给观众们呈现出更逼真的战场,开拍前陈力便和每一位演员谈过话,“影片拒绝绿幕和特效,每一个场景都得上战场,真打。”为此,陈力生生开辟了一个小型战场,操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不止一次地说到要给所有参与的演员们点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霙、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人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工作,这让陈力相当感动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内演员身价过高饱受争议之际,《血战湘江》整个剧组成本核算中,老戏骨演员们的片酬连全片投资的10%都达不到,90%以上的资金均用在了拍摄和制作费上。“演员片酬占比特别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补贴,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的就是演员们的奉献精神。”陈力说,影片拍摄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次长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员王霙,为了拍这部电影,在20天内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83年,但是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传承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献给全国观众,影片完成后并没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献映和主创见面会活动,通过倾听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才进行全国公映。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陈力说,一部好的电影比那些理论教育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电影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血战湘江》中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以生命写下的誓言。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被业内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中国气派的战争大片。11月27日,该片在京首映。

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相比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实现了较大突破。湘江一战红军遭到重大损失,过去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较少触及,《血战湘江》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影片非常有震撼力、有血性,大量战争场景真实惨烈,敌我双方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更突出了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据介绍,影片共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万余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饰演毛主席的王霙说,虽然他已经在很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过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毛主席,对他的各方面都很熟悉,但这次仍然与过去不一样。“这部影片中的毛主席是一个特别叱咤风云又经常无能为力的毛主席,也是一个忍辱负重、服从中央的毛主席,还是一个生活化、有血性、鲜活的毛主席。”他说,陈力导演在现场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她都会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着拐杖走路的戏曾经拍了11条,骑马也不用替身,演员自己拍,以便找到最正确、最贴切的感觉。

饰演红34师师长陈树湘的保剑锋说,这是他参与过的最惨烈的一部电影,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出演这样一个一直在枪林弹雨中的角色,在影片里开那么多次的枪,而且一直在奔跑着,带领战士们往前冲。“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4个字:忠诚坚定。这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角色。”

陈力曾成功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一直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这次她接受新挑战,拍摄了战争片。她说,从开始拍摄起,就想把这部影片拍成接地气、有质感的片子,否则不会让今人感动。影片是在悲怆的氛围中创作的,演员们吃了很多苦,始终处于战争中的直观状态。影片的战争场面拍摄也没有使用流行的三维、绿布,演员们全部在现场真实拍摄。绿布前的拍摄要靠想象,没有真实场景的刺激,而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个细胞都是张开的,做梦都在翻滚。

“我们用生命拍了一部电影。拍完这部影片,我感到幸福、幸运,感到今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电影,知道生命价值在哪儿,今天的幸福在哪儿。”她说。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2】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血战湘江》。星宇娱乐宫灯光暗淡,随着幕后的慢慢拉开,周围变得安静。大家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扫射正在过江的红军,湘江遍布红军尸体。他们的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很压抑,大家都冷静下来,没有一个人的话,有几个女同学低声哭泣。这场战斗太困难了,红军士兵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没有飞机大炮,只有战胜敌人,冲出包围的信念。

在看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感染了革命先烈勇敢牺牲的精神。如果长征是震惊世界的壮举,红军突破湘江之战是这个壮举中最悲惨、最悲惨的场面,令人难忘。

千淘万岁很辛苦,但把狂沙吹到金钱上。湘江江之战中,我们的年轻党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那以后,我党走向成熟,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

我们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实践。

今天,我们要怀念革命先辈的精神,我们要爱党,爱国,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练习能力,勇敢负责,为实现中国梦想的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和力量。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3】

《血战湘江》讲述了1934年红军付出巨大牺牲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国民党封锁的悲壮故事。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三道封锁线,向湘桂边境前行。1934年11月19日,红一军团红二师四团团长耿彪带领先头部队来到了道县城郊,于当天深夜占领道县,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序幕。

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在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理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林裁缝送了四个儿子来当红军,其中,有三个儿子与他一同牺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他为了不做国民党的俘虏,竟把肠子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作文吧眼的光芒。

还有这样一个场景:红二纵队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和乡亲们;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血战湘江》的末尾,看着红军战士们一个个躺在“血江”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但一想到他们忠于革命,是为革命而牺牲的,耳边又会响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生活在这个强大的祖国,不需像中东地区的人民一样生活在战乱之中。仔细想想,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和平的年代呢?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们。而我们,也肩负着维护祖国强大的重任。从现在开始,就先让我们自己强大起来吧!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4】

影片以宏大的长面和真实的战争历史为基础,讲述了83年前红军在湘江上的伟大牺牲的悲惨故事,深刻诠释了长征的伟大精神。影片中,红军牺牲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营长林有国在血战中歼灭无数敌人,与身为枪架的父亲林裁缝被枪杀后倒地,并为父亲做军帽,两人都为自己是红军的一员而自豪。

主力西进后,合围的敌军如飞蝗般扑来,34师全体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6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在担架上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这部电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和感动,更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诚。

历史事实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继承长征精神,就是坚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长征给了人们深刻的启迪: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事业,创造辉煌。要彻底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贫困落后状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

我们**办工作人员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是我们建党的时候,要时中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战斗精神,时中保持童心为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追随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5】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血战湘江》。星宇娱乐宫的灯光暗了下来,随着帷幕的缓缓拉开,周围安静了下来。大家渐渐沉浸在电影中。敌军的飞机不断盘旋俯冲,机关枪对着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染红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现场的气氛压抑,大家屏息凝神,没有一个人言语,有几个女同学已经在低声抽泣了。这场战役打的太艰难了,红军战士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没有飞机大炮,有的只是战胜敌人、冲出重围的信念。

看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为革命先烈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感染。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悲壮的一幕,让人刻骨铭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战役,让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才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才走向成熟,中国革命才逐渐做向胜利。

我们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它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去践行。

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的精神,就是需要我们爱党、爱国,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6】

你见过乌黑的天,鲜红的地吗?我见过。

——题记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第七十周年,我们以盛大的阅兵典礼骄傲地展示我们祖国的强大。这时的天多蓝,地多绿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然而在《血战湘江》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被烽烟覆盖的天,被鲜血染红的地……

《血战湘江》是一部令我热血沸腾的影片,它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红军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和平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也让我明白如今的太平盛世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名党军队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

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的内心有无数复杂情绪在翻涌着。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吼道“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所打动;当看到红军战士即使是在临死前,也要将自己的军帽到正时,我被他们对党的忠心和对国家的热爱所感动;当看到毛主席不顾自身,将自己的药给其他红军战士时,我感受到了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明白了他受人爱戴的原因;但看到老林一家为革命所奋斗时,所牺牲所时,我看到了他们为祖国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

是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保护中央红军渡江。他们也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有些还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娃娃兵,可他们却无所畏惧,奋斗在最前线。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是必胜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革命的伟大胜利!

影片中还着重演绎了由于博古李德左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万战士为之牺牲,最后因为红军三十四师官兵勇于牺牲,视死如归,拼尽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才得以渡过湘江的英雄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傲慢自恃的李德在完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纸上谈兵,而博古则在一旁随声附和,完全不听他人意见,一意孤行。为了执行他们错误命令,死守枫树脚,使得十八团和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当听到三十四师的战士们低声却仍难掩坚定信念地喊出“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我心中的热血也仿佛被瞬间点燃。

在赶路沿途中,老百姓给红军战士们送粮时,红军战士都因严明的军纪而一概拒绝,毛主席不忍辜负老乡的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要给乡亲们留下银元作为交换。当听到毛主席满怀歉意地对老乡们喊道“乡亲们,莫要失望,我们打了败仗,让你们心痛了,我们对不起你们,对不住你们把孩子送给我们”时,我的心也在隐隐地难受,泪水止不住的流。这段话含着毛主席对老百姓的愧疚,对逝去战士们的心痛啊!

传言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多少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历史不会忘记1934年那场战役,我们也不会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我会加倍珍惜现在美好的日子,如今的祖国多么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处处透露着安全感,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在祖国的庇护下健康成长!

铭记历史,负重前行!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7】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我院在本周四举行观看《血战湘江》。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陷入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的重兵围堵之中,打响了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朴实的话语,都戳中了我的泪点。

这部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战士们的长征精神和毛主席心系百姓,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渡过湘江!”这是电影中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在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他们拿着中国的娃娃兵去送死,毛主席心疼不已却无奈。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喊出那句“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体现了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我看来,他们不过也是一群孩子,但他们为了我们的祖国撑起了一片天,他们那坚定不移的眼神,不怕死的精神让我佩服不已。在战场中,每一次通话都意味着有重大的命令,无数战士反复嘶吼着“坚决执行命令!”铿锵有力,让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勇气和决心!二纵队被砸的双腿骨折的战士钟顺,为了不拖累大部队,决然地从山崖滚落;从古田就跟着毛主席的老裁缝,最后与儿子一起战死在沙场,却没来得及为儿子穿上新做的军装。第34师师长陈树湘,以微弱的兵力与国民党展开决斗,最终英勇牺牲……

《血战湘江》中,毛泽东尚未拥有指挥权,他一次次地劝说博古、李德,尽全力让伤亡减到最小,坚持革命理想,忍辱负重。看着战士们因错误的路线而伤亡惨重,他痛心不已;看到老裁缝将儿子一个个送到战场牺牲,劝说不让小娃加入红军;行军途中,他将自己的疟药金鸡霜一次次分给战士,只因“战士们比我更需要”。毛主席,一个充满个性亲民的伟大领导形象,让我不能忘怀。

一个党派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根据国情制定方针,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照搬苏联的成功经验。就像是这次疫情,我们国家有了明智的领导,人心所向,所有的目标终能达成。我对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如今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都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逝者已去,愿烈士们被人们铭记,被历史铭记。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感谢那些为这份和平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们。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了解了我党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让我对先辈们产生崇高的敬意。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8】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渡过湘江!”这是电影《血战湘江》中红军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以生命写下的誓言。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被业内视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中国气派的战争大片。11月27日,该片在京首映。

82年前的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相比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实现了较大突破。湘江一战红军遭到重大损失,过去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较少触及,《血战湘江》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影片非常有震撼力、有血性,大量战争场景真实惨烈,敌我双方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更突出了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据介绍,影片共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万余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湘江血战。

饰演毛**的王霙说,虽然他已经在很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过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毛**,对他的各方面都很熟悉,但这次仍然与过去不一样。“这部影片中的毛**是一个特别叱咤风云又经常无能为力的毛**,也是一个忍辱负重、服从中央的毛**,还是一个生活化、有血性、鲜活的毛**。”他说,陈力导演在现场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她都会注意到,比如毛**拄着拐杖走路的戏曾经拍了11条,骑马也不用替身,演员自己拍,以便找到最正确、最贴切的感觉。

饰演红34师师长陈树湘的保剑锋说,这是他参与过的最惨烈的一部电影,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出演这样一个一直在枪林弹雨中的角色,在影片里开那么多次的枪,而且一直在奔跑着,带领战士们往前冲。“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4个字:忠诚坚定。这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角色。”

陈力曾成功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一直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画细节著称,这次她接受新挑战,拍摄了战争片。她说,从开始拍摄起,就想把这部影片拍成接地气、有质感的片子,否则不会让今人感动。影片是在悲怆的氛围中创作的,演员们吃了很多苦,始终处于战争中的直观状态。影片的战争场面拍摄也没有使用流行的三维、绿布,演员们全部在现场真实拍摄。绿布前的拍摄要靠想象,没有真实场景的刺激,而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个细胞都是张开的,做梦都在翻滚。

“我们用生命拍了一部电影。拍完这部影片,我感到幸福、幸运,感到今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部电影,知道生命价值在哪儿,今天的幸福在哪儿。”她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