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实用7篇)

02-12

栏目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这篇“论语读书心得”的资料,我们保证您一定能找到您所需的信息。有时候,一些想法总是在我们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些时刻的感悟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不仅能对过去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还能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经验指导。

论语读书心得(篇1)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论语读书心得(篇2)

读论语有感范文4篇

读论语有感1

孔子主要是主张的就是“仁”即“仁者,爱人”。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首先需要的具备的就是“仁,爱”之心。孔子先生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则中写道: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诲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单单是要为人谦逊更要乐教、善教,以仁爱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理解的应该是做一个仁爱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实例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做一个仁爱之人是很重要的。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不断的深读《论语》,领悟精髓,学习孔子先生的为人之道,用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读论语有感2

在没有学习《论语》之前,我自己经常问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一个我?……

也经常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使自己徘徊不前;有许多困惑的问题,一时无法悟明。

学习《论语》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虽然没有彻底悟透,但是,已经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待事物的态度。

《论语》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阐述着国人内心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论语》思想的核心:做人。建设精神家园首先要读《论语》。读《论语》,学做人。追求为人大道。不局限于职业、事业;不局限于成才成名;也不局限于物质生活享受。先做人,后做事;先做好人,后做贵人、名人。

读论语有感3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读论语有感4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现在翻阅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心得(篇3)

所谓《论语》指的是孔子及再传**编辑而成的主要记载了孔子言行的儒学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的美好设想,也有一些关于政治、道德等的讨论。

论语读后感(一)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意思是:孔子说:

“君子要广泛地学***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世界上的真理总是最简单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一样。

论语读后感(四)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人类永远无法理解世界老师的学习,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到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能终身学习。首先,教师应该终身学习。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在课堂上会很生气,这证明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理智和冲动,这除了伤害孩子的感情外毫无用处;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的耳朵变粗之外,没有其他作用。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这不过是希望孩子们能努力学习,好好成长,仅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论语读书心得(篇4)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一样等级者的祭祀也不一样,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其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周礼并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了对被统治者的束缚,也表现了统治者之间不同的等级关系!遗憾的是,当时人们对礼的束缚并没有一点认识,认为礼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周礼。在当时的社会中,周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瓦解不是好事。同时,周礼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礼制的精神渊源。简而言之,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拾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论语读后感(34):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在《论语》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和终身学***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满智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现代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论语》,可是对其中所阐明的道理只是略懂,最近几天,我又大致对《论语》进行了一次重新的阅读,使我对其中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论语读书心得(篇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00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

我就坐在桌边,在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早春之夜,小心翼翼地背诵着一本蓝色的仿线、薄薄的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印刷品的大小,连同笔记和翻译,总共不超过220页。想想信息时代的这样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我们怎么能想象,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统治了中国近20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一定是输了,而且是被说服的。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的,他说的是生命的真理,生命的真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类,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无论你做什么:

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强大,你必须相信孔子的话。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真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在等级社会有五千年的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

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性最强的生物,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喜欢内讧的人,在角落里打架,忘记过去,变得麻木不仁,看着银行的炮火。

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认为,他可以用钢笔制做刀剑,用**的语言大声叫醒熟睡的中国人。但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如此之小,鲁迅本人似乎被我们遗忘了。以毛主席为首,手里拿着真枪,百万英雄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民。

单依憾的是,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只有依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无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的善与恶都有自己的认识,解决之道也因人而异。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对其作出评论。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不那么聪明的大脑有了一点进步,我越来越意识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是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类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

如何保证代表人民当权的人真正追求人民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来自公众内心而非私人内心的驱动力有多强大?它真的能取代私心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吗?历史上,至少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即战胜人类自私和利己的道路,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

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

注定了我们只有

只有在大规模毁灭之后,才能在废墟上建立这样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意义大不相同。实际上,孔子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倡导者,也是第一个从实践中探索的学者,但方向不同。他的理论是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是一个有温柔的情感力量,一个有鞠躬者的力量。

论语读书心得(篇6)

这个寒假,为了提高我自身的素质, 特地看了《论语》一书,其中的道理可谓让我受益匪浅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之间、孔子**之间以及**与再传**之间对话的问答体著作。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是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论语》这本书虽然像记录一样用简单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却经过门人**们的悉心编排,有他自己的体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科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参考过去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有一种突然开放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在学***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研究的学者经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决。据说自由的精神阻止了他逃跑。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书心得(篇7)

启迪二: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名言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意思是只学***思考,就会产生疑惑;只是空想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告诫学生,埋头于书本,读死书、死读书,只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不去思考其中的含义,只会记忆背诵,所收获的成效甚微,到头来还会为书本所累。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思而不学则殆”则指在没有一定知识为基础和理论为根据的情况下,一味埋头苦思,只能浮于空想,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徒增更多的困惑,招致思想上的危险。

因此,学***考两者均不可偏废,要相互结合,才能够学到真知。

学而不思,连对学得事物的正确与否都判断不了,更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好比读《论语》,一字一句读完读完却不经过大脑,学***只是别人总结归纳的东西。思而不学,学***极为缓慢,对待问题容易钻牛角尖,若能参考他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便可能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此,在学***平衡“学习”和“思考”是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只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只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启迪三:重视实践

孔子为了贯彻他的道路思想,带领一批人周游世界,历时九年多。历经千辛万苦,他不仅没有引起诸侯的注意,还饱受奚落,甚至险些丧命。但孔子从不灰心,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孔子始终坚持自己实践的实践精神,验证自己的道,传播自己的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这句话是孔夫子的课前用语,意思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付诸于实践,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情啊!意在告诉学生学***论联系实践,能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唯有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知识。

在学习中,学生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适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学得更扎实。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学到的是抽象的概念,书本中一行行的定义并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其含义,所以他们需要把抽象知识放在现实中实践,这顺应了人们认识的自然规律。这就好比鸟妈妈告诉小鸟挥舞翅膀就可以飞翔,小鸟听后不去试飞,那么它也只是学***,不付诸实践,永远也不会真正学会飞翔。

当然,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实践。这里需要练习的是那些不懂抽象知识的人。由于抽象,才要去实践,由于实践,才使得具体明白。在实践中,学习使知识不断巩固,学生也能不断从实践中获得教学效益,从而实现新的学习。

《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是孔夫子践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薪火相传。虽然偶尔会有争论,但它对于当代教育仍有其价值和内涵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语》继承并弘扬了孔夫子开创的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对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喜欢《论语读书心得(实用7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