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爱乐之城读后感(范本11篇)

02-13

希望这篇“爱乐之城读后感”能够符合您的阅读需求,让您感到满意。无论生活再忙,我们都不能忘记读书的重要性。这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联系实际,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相信通过阅读,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1)

《爱乐之城》的译名,“爱”和“乐”分别指的是电影里爱情、歌舞两大类型元素,而说到“城”,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洛杉矶,更准确地讲,是那个可以被称为“造梦之城”的好莱坞。因为电影有着“造梦”的功能,于是作为美国乃至全球影视产业中心地的好莱坞,也就成了“电影梦”的一个代名词。据介绍,“La La Land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幻想之地,和现实脱节的不切实际的状态。因为好莱坞的存在,洛杉矶长期以来就经常和la la land一词联系在一起。”

有影评阐释了影片中刻画的“电影梦”:一场是女主角成为演员的“电影梦”,还有一场是结尾以“影中影”的短片形式,两人共同幻想完满浪漫爱情片的“旧梦”,并指出这“关系到电影存在的意义”。如果说于后者而言,电影的银幕是观众“幻觉”的载体,充满人们“欲望”的投射,为现实生活提供满足。那么在叙事进程中居主导位置的前一个“演员梦”,则是关系到好莱坞存在的意义了。

这两场梦,对应了“个人理想”和“爱情”,代表着梦想。但幻梦和梦想是有区别的,影片的摆动步调就来回徘徊在两者之间。前半段女主角想当明星,尽是以浮光掠影、五彩斑斓的梦幻来衬托。到了后半段着手实现梦想,才给人仰望星空、心中向往的真切感受。前面男女主角的遭遇,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好莱坞的现状。女主角参与一次又一次短暂且儿戏的试镜,门外还有一排排等候的漂亮女孩,使她仿佛影视工业流水线上一个随时可被更换的零部件。男主角在餐厅、派对上伴奏俗套的流行乐曲,仅仅献上茶余饭后、休闲玩耍的娱乐,在他看来已然是丢失了艺术的价值。

后来,男主角为了生计问题加入乐队,展示了商业运作的迎合大众、装模作样。女主角开始注重创作排演话剧,独立制作实际上是辛苦支撑、难以为继的。这些情况显现出的'真实处境,都表达了对好莱坞的一点讽刺与反思。这种态度,跟近两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鸟人》,表现对商业大片扮演超级英雄而知名的厌恶,以及百老汇剧场排练里状况百出的窘态,是如出一辙的。所以最后,当女主角有一部正式的作品去充分发挥个性、特质,藉此一举成名;男主角开张酒吧是个似live house的演出场地,得到人们的驻足聆听,一切看上去却像脱离/超越现实,如梦似幻的想象了。可这本来就是好莱坞应该做的事情。

他们经历的挫折,犹如弹奏爵士乐里隐含的冲突、妥协,对周围产生影响,也被外部所改变。不过种.种的困顿,最终都被归总为促进提高,结束迷失,重回正轨的进行过程,其实只算得上是好莱坞修饰自身的说辞。或许好莱坞仍能造就梦想,但人文理想可能顾不上,只摆出追求个人成功的“美国梦”。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2)

动人歌舞、真挚情感,导演信手拈来地控制着观众的嘴角与泪腺,让我们在幸福的微笑中猝不及防地落泪。正如影片预告片所说:“再也没有人这样拍电影了。”感谢达米安-沙泽勒,在这个年代还能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电影。

开场很华丽,一段长达5分钟的高速公路上进行的歌舞,一个长镜头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调。绚丽的歌舞场面现代感十足,却又同时宣称本片是用"Cinemascope"——好莱坞黄金时代风靡一时的宽屏拍摄技术——拍成的,“复古”与“现代”的冲突贯穿全片。

随后,我们见到了两位主人公:做着明星梦、却在试镜中屡屡碰壁的米娅;帅气却老套死板、一心想着开音乐酒吧拯救奄奄一息的爵士乐的塞巴斯蒂安。两人相遇、相知并相恋。他们走遍阳光明媚的洛杉矶的每一个角落,在彼此的身上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朝着各自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奔去。

《爱乐之城》的画面色彩有着50年代歌舞片的饱和度,运镜流畅而大胆,却保留着复古的转场方式以及棚拍感,这在男女主角在格里菲斯公园共舞的那场戏里表现最为突出:山下的夜景明明真实,却有着棚拍背景版似的勉为其难,一场显然是在模仿弗雷德-阿斯泰尔的舞蹈,暴露了沙泽勒的别有用心。好莱坞歌舞片黄金年代的生硬质感不断闪现,除了共舞段落的穿插,连米娅工作的咖啡馆也被安排在离摄影棚仅有10米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歌舞片常见的环境设置。她常常走过正在拍摄的剧组,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就如同置身于拍摄现场中。而爵士乐与摇摆乐肆无忌惮的登场,更把这种致敬表达得登峰造极。

这和《爆裂鼓手》如出一辙。

但这一次比《爆裂鼓手》更加残忍。

影片的最后几分钟,塞巴斯蒂安想象了一下两人重新来过的美好结局,此时此刻,所有那些曾经被我们嘲笑过的好莱坞套路,都变得令人心碎,因为就像瑞恩-高斯林在片中所唱的那样,这是“另一个我所不能实现的梦”。

但《爱乐之城》终究不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歌舞片。传统的歌舞片中,酣歌畅戏是为了将观众代入主人公们的美梦,而《爱乐之城》中的戏仿场景,只是主人公们自己的幻想。导演沙泽勒只想用歌舞割裂他们现实的人生——歌舞场景越是梦幻,我们就越发心疼音乐结束之后幻想的分崩离析。当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命中注定的分道扬镳来临之时,沙泽勒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来打碎自己一手创造的梦。 《爱乐之城》是关于偏执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而这样的人通常都会走向两种结局,一是撞到南墙立即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墙。而等在最后的究竟是深渊还是辉煌,全凭个人天赋。

这是达米安-沙泽勒在《爆裂鼓手》中,就讲述过的主题。这位31岁的年轻人仅用三部长片就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新一代创作者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抛开鲜为人知的处女作《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不提,沙泽勒在《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展现出的非凡控制力令人咋舌。无论是《爆裂鼓手》帕金森症却不失逻辑的超快剪辑,还是《爱乐之城》中返璞归真、行云流水的运动长镜头,他都手到擒来,如同一个在业界浸淫多年的老手。

沙泽勒毫不掩饰对《瑟堡的雨伞》的喜爱,这部曾拿过金棕榈大奖的法国经典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舞片最好的浓缩。而在《爱乐之城》中,对那个时代的呼应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不仅仅有直白的海报张贴(《卡萨布兰卡》、《黑猫》),也有从形式到剧情上的完整致敬——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艺术影院看完《无因的反叛》之后,就驱车前往影片中著名的取景地格里菲斯天文台,并在那里上演了一出浪漫无比的星空舞蹈。

你很难找到一个词去形容《爱乐之城》,因为它太过于丰富。它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避谈失败。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是瑞恩-高斯林的钢琴恋曲,更是他们两人在格里菲斯公园浅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它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更是电影的本真。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3)

电影《爱乐之城》这部情人节袭来的片子,还未上映已火爆朋友圈。

横扫金球奖七项大奖,并以14项入围第89届奥斯卡提名名单。

因着喜好戏剧与电影的老二的大力推介下,我有幸在马来西亚一早看过了这部爱与梦想的影片。

我们生活在有限时空里,但可以通过阅读下载和分享别人的故事,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与深度,而电影就是门槛最低体验最深的一种方式。

电影《爱乐之城》中,两个追求梦想而不得志的年轻人在洛杉矶相遇,小演员米娅渴望成为名演员兼剧作家,男主塞巴斯蒂安作为一名普通的爵士钢琴师,但对艺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

他们坠入爱河、相互扶持、一起追求毕生的梦想。

无奈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博弈,令两人的情感也面临考验,在现实的挫折、彼此的分歧后,各自选择鼓励对方坚持梦想。

一、伴侣的支持对梦想的追寻很重要

1.当有一个人比你更确信,你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

米娅最紧张的时候,塞巴斯告诉她,别在意别人的想法,去他们的。

米娅想放弃的时候,塞巴斯找到躲起来的她,告诉她,别像个小孩,要去面对挫折。

在所有人不理解塞巴斯的坚持时,米娅告诉他,会有人被你的热情所打动,我就是。

在塞巴斯忘记自己追逐的梦想时,米娅说,我希望你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欢的。

他们是彼此的救赎。

我们最渴望从伴侣身上获得的,是被认可、被看见、被理解,这种支持会很大程度上抚平伤害,给人勇气。

梦想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无法确认自己做出的是否是绝对正确的选择,因此,需要更多的勇气。

不仅仅是自己对梦想的初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持来自恋人和伴侣,给你信心,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2.那么怎样支持伴侣的梦想呢?有四种方式可供参考:

a.身体的舒适和情绪的支持,例如耐心倾听、同情、拥抱等;

b.自尊的支持,从伴侣那里获得自信,获得鼓励;

c.信息的支持,例如对问题给出建议,帮对方收集信息;

d.可触及的支持,例如主动承担责任,让对方有心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你最在乎的是哪种呢?

二、对伴侣梦想的支持要平衡适时

1.梦想与爱的调和

能在阴沟里匍匐前行,是因为那个时间段,你我皆是同路人。

可这种平衡的状态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的。

平安夜,塞巴斯蒂安对米娅吵着说:“也许你喜欢的是落魄时的我,因为这会让你自我感觉好一点”

米娅移情到塞巴斯蒂安身上的梦想和塞巴斯蒂安自以为能给米娅的那份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偏离。

塞巴斯蒂安醒悟到,自己为支持米娅改变的那些也在改变着自己,他们都有自己的梦要追,而彼此无法成为那个割舍的人。

爱情就是这样,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却无法共享皇冠。

对,支持伴侣梦想的同时也挑战着我们对伴侣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但这也是一种超越,相比起因为维持关系而限制了双方的发展,之后相互怨恨;彼此支持,却把关系带进了更为亲密的阶段。

2.过多或错误的支持

太多的或错误的支持,反而会让对方感觉不到支持。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有一项研究指出以上四种支持行为中,信息的支持过多是最明显的。

抛自己的价值观念,给过度的建议,也就意味着其他三种支持都在受损。

对方确实在为自己想办法,虽然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但发现自己做不到。

或者有些情绪并没有疏导,感觉对方不够耐心听自己倾述,没有听懂自己真正想说的,建议听起来像对自己的否定,没有足够能力去面对问题。

有效胜过有理,有效果的支持是给对方力量去面对这些感受,在情绪排解后,理智地去勾勒出解决办法。

因为在梦想面前我们都没办法去做很超前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在一个双方都差不多的水平面上奉上热情,一点点前行。

恰到好处的支持,这也是《爱乐之城》中体现的最妙的部分,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爱情令人遗憾,但也完成了一个爱如何成就了梦想的故事。

三、尊重对方的选择也是一种支持。

(成全也是一种支持)

1.米娅决定去巴黎,一晃就是五年后。

米娅如愿实现了自己演员梦想,那是扎根于她心底的渴望;塞巴斯有了一家自己的爵士音乐餐厅,那是深入他骨髓的执着。

五年后,米娅和丈夫碰巧走进了小塞的爵士酒吧。

在台上绅士地弹奏了那首他们曾经的定情曲。

画面切回两人最初相遇,荧幕缓缓而出两个字“如果”。

如果当初第一次见面就在一起,如果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拥抱你,如果我拒绝了乐队的邀请,如果你当时的小剧场大获成功,如果我们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如果在音乐声中慢慢呈现,却在音乐结束时戛然而止。

两人目光相对,会心一笑。

2.我想他们对分手早就释怀了。

我想他们大概早就释怀了,即使天各一方,但我知道你过的很好,我们各自安好,就好。

很多人都觉得,相遇是一种成全,但要知道,错过有时也是一种成全。

人世间,最美的爱情便是因为爱而有所成长,变成更好的人。

在爱情之外,也因为爱的支持她们赢得了梦想。

最后以女主角在独角戏里所唱的那首《the fools who dream(傻瓜逐梦)》作为本文结尾。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4)

昨天看完这部电影,吃饭,上网,甚至在梦里,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who dream两首歌就在脑中无间断交替播放,可谓魔性。在电影里第一次听时,并没觉得无比惊艳,像《海洋奇缘》里We Know the Way那样热泪盈眶,恨不得立即冲回家去下载。但当电影散场,静静走在回家路上时,这些旋律却逐渐浮上心头,绕梁三日。因为这两首歌和这部电影的精神和情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而这份情感不是气血冲头,而是带着后劲,回味无穷的那种。

影片开头就来了个超现实的高速公路上的载歌载舞,直接就告诉观众,这不是近年常见的好莱坞大片,而更像是几十年前的老派歌舞片。

《爱乐之城》的确处处有致敬老好莱坞的细节,比如片名和“春夏秋冬”四幕用的字体和画面质感,比如两人在晚霞下的山坡上初次斗嘴,那一套歌舞(Lovely Night Dance),尤其是舞蹈,比如瑞恩高斯林扶着路灯旋转,那不就是《雨中曲》么?

不仅是歌舞,两人夜闯格里菲斯天文台那一段,从用影子来表现两人鬼鬼祟祟地开门,到这一段的背景音乐的复古调性,再到用逐渐缩小的圆形遮挡镜头结束,栩栩如生的五六十年代啊。

但如果你真的因此专门去找来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看,却未必能如此投入。因为《爱乐之城》只是用了老电影的.特征作为点缀,它的真正情感内核无疑是非常现代的,或者是经久不衰的。坚持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且把重点放在了梦想尚未实现时的酸楚之上。The fools who dream,也就是女主角在最后一次面试上唱的那首歌,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追逐梦想的傻子们”心中的痛,闯下的祸,遭受的打击,Smiling through it,she sad,she do it.

同时,这部电影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洛杉矶这座城市的爱。白天的灿烂阳光,傍晚的深红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码头,格里菲斯天文台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榈树,年久失修的龟裂的马路,路边陈旧简陋却有些腔调的房子,随处可偶遇的明星,无休无止的Party……

《爱乐之城》结尾部分的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电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飞想象,来完全自由地编织影像,让梦境在荧幕上绽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矶(Los Angeles)外,整个词也意为想象中的、脱离现实的世界。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5)

终然你身边有再多的新人笑,旧人哭,但你一眼万年的回眸一笑却已足够我用一生去回味.....。生命不止,红尘无尽。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仅以一程换一场经历,如此,而已。

《爱乐之城》观后感300出色的电影和**应当像地平线,能让人忍不住去穷尽自我、挖掘作品存在的时空。英文片名“la la land”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洛杉矶的别称,另一方面在英语里指代精神恍惚的状态,脱离现实的虚幻之地。所以那一首《city of star》,就是一段城市梦境的入口。

对属于洛杉矶的群体而言,**映照出他们与这座城市拥抱、交锋的得失悲喜,带他们重遇接二连三交汇又星散的身影。

而对局外人,即使自己从未抵达过那座城市,却已然积攒了一笔轻盈的想象:随意闯进一条普通长街,都可以和伴侣一直漫无目的地走下去,开启说不完的话题;不要小瞧路口某扇门,门后也许就藏匿一片惊人的天地;活得自在,深夜眼底有星,白昼推窗缤纷,哪儿的空气闻着都是自由的,都翻滚着热气腾腾的希望。

《爱乐之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本人生活在纽约附近,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就是一个来到洛杉矶的外地人,洛杉矶对他来说是魔幻的。“我觉得洛杉矶比纽约更神秘,它并不像纽约那么直接,它需要你去探索,一点点揭开它的奥秘。”此间的光影和音符,诉说了达米恩·查泽雷的洛杉矶印象,现有或消逝的事物都很迷人,最后他坚持用爵士乐定义了这座艺术之城的气质。

身边纵然也有朋友对《爱乐之城》不感冒,但无一不赞许该片**之美。恐怕他们每次听到旋律,都会不可避免地想起洛杉矶的星光。这也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哪怕只是一瞬间**感染了你,它的存在也充满了意义。

现实中,我们未必总有机会活在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轻松撞见令灵魂战栗的**及其信徒。但是,几乎每个人心里都藏有几支“爱城之乐”——那些承载了我们对一座城的恋慕的乐曲。有些**扎根于突出城市背景的电影,比如《爱在日落黄昏时》《罗马假日》《午夜巴黎》《花样年华》……**创作者心思精巧,把握到城市内在的某种属性与美感。

**潺潺流淌,然后在屏幕上衬托出完整的视觉效果,激昂的故事脉络。一个毫无意义的地名,从此与你建立了莫名其妙的联系,深藏在心底。

还有些“爱城之乐”,起初只是**创作者的悠悠诉说,诞生于他个人的私密情分。偶然被你摭拾,触发静默多时的回忆机关,引发强烈共情。近来颇受热议的民谣《成都》就是一例,创作者赵雷不是成都人,歌曲元素也不够“土著”,可他浅唱出来的是一座可以被共享的成都,无论你是否真正拥有过那座城,但你可能也曾路过那般感情,极浅极淡的眷恋。

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地标,而是一些你不能忘记的人,一段黄色的过去。

令你悸动的都市情歌另有所属。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实际上是人类怀旧情绪的投射。怀旧是对时空断层的一种情感反应,根植于过去,活在未来。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的时间不是一个圆圈,而是一条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能快乐,因为快乐是对重复的渴望。而我觉得,没有比**更好的形式去寄托怀旧了。**它可以弥补时空断层,反复强化人和一个区域的化学作用,从而凝聚成一种持久的情感。

人是带着全部的历史向前走的。谢谢**,让我们爬上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堤坝,向往远方的城市,同时记住此时此地。因为一首旋律,我们爱上了一座城市。

《爱乐之城》观后感300歌舞剧起源于英国,后被好莱坞汲取并广泛而深层次的植入美国文化并运用得得心应手,歌舞常常能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的情绪和视听感觉,优美的旋律带给故事叙述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爱乐之城》故事的开篇就用歌舞叙述了堵车的现状,男主人公的**人身份以及追寻梦想的坚信。

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场堵车上面,塞巴斯蒂安第一次与米娅正式碰面就是一声汽车的长鸣,这也成为了后文令观众啼笑皆非的每一次塞巴斯蒂安对米娅的召唤,这是一个不刻意的笑点。

在咖啡店工作的米娅总是翘班去试镜,说明了米娅想当演员的梦想,一场试镜后,歌舞的形式室友几人就准备好了去参加派对,米娅走到卫生间独唱,此时背景灯光黯淡下来,只剩下米娅一个人的世界,从洗手间出来后,身边人的慢动作以米娅的路过看到了派对的全景,也看到了米娅的格格不入。

米亚失落地走在街上,路过一个**餐厅,第一次听到了主题曲《city of stars》,她驻足并开门,显然她被**吸引,一个**专场到两人相遇的画面,这个钢琴家就是堵车是目睹的那位,钢琴家的家庭环境显然他不愿融入现实的爵士乐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将就,他说“我是浴火中的凤凰”,也许他真的是一个痴迷的潦倒**家,再次**转场回到酒吧,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弹奏自己的曲子,一首结束后他环顾四周,并没有关注他弹奏的人。于是“上帝之光”笼罩了他,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曲子结束后,他起身,餐厅里的光重新亮起来,大家还是干着各自的事情,只有米娅静静地看着他,但他却拒绝了米娅的寒暄,显然被开除给了塞巴斯蒂安一个不小的打击,是否坚持自己的爵士乐理想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与此同时米娅也经历了一次试镜失败,于是两人卑微的奋斗史预示着两个人的平行道路。

《爱乐之城》观后感300故事的开端由女主人翁塞尔.米娅和另外三个合租一公寓的四个女孩一起奔赴于一个**酒吧开始,她们都期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情人节”能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并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快乐的酒吧,热情奔放的气氛,身边一对对幸福中的舞者,尽情地享受着这浪漫迷人的夜色。

无聊的塞尔米亚在浴室的镜子里向自己问好。最后,酒吧里响起了震撼人心的钢琴曲

,塞尔.米亚深深被这**所吸引……

另一方面连付电费都困难的男主角键盘手,就因为自己即兴演奏的这首**,而没有按照酒吧制定的乐曲表去演奏,所以他被辞退了。女主角被这**深深地打动,当她去问候键盘手的时候,男主角却因为被辞退的事情而和主管纠缠着,就这样第一次的美好相遇被插肩而过……

回到平凡的世界的那天,女主角参加了一个聚会,无意中看到键盘手是乐队在舞台上演奏的主角。于是她点了上次扣人心弦的那首**,舞会现场每个舞者都很尽兴,男主角也是这次和女主角在心有灵犀中交往起来,party结束后他们情不自禁地来到一处僻静的公园开始了第一次的邂逅.....

但这并不美妙。这次邂逅被米娅男朋友的一个女孩打断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神秘的爱情已经悄然来临。。。之后,他们仍然过着自己简单的生活。

米娅是个刚踏入社会的话剧演员,本职工作并不顺利,不停地试镜,不停地受打击.....生活对于坚持梦想的她简直太挑剔了。没办法她只能靠在一家咖啡厅打工来养活自己,趁休息时才可以去试镜。

有一天她在咖啡馆工作时恰巧碰到了前来喝咖啡的男主角,不好意思,但也无法躲闪,这次使男主角更了解她是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而这点和他自己很像,他一直想开一家自己的**主题酒吧,可是他一直在苦苦等待机会。于是这次后他们开始了正式约会.....

交往后的米娅竟然忘记了自己男友的存在,所以和键盘手的第一场电影的时间却和男友安排的一个party时间重合,米娅心不在焉的应付着party,男主角不耐烦地在电影院门口候着,米娅看到电影时间已经到了,没办法只说声抱歉便匆忙结束了于她来讲已经名存实亡的感情。于是电影院他们再次相遇,后面和所有天底下的爱情情节一样,他们陷入了神秘的爱情中,这样的爱情使他们如漫步云端,如舞步于星河,妙不可言……

在爱情的滋润下,他们更需要事业的成功来成就这伟大的爱情,于是男主角更专业于自己的钢琴演奏,上天总是更青睐于努力生活的人,他所参加的乐队在一夜间成名,只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却要和她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这段爱情最终结束于米娅的一次不成功的话剧演出后,这场话剧是米娅自编自演的第一部作品,而观众的***维都是奔着已出名的导演和演员,所以米娅的话剧最终以**率过低而失败。面对如此糟糕的职业生涯,米娅彻底失败了。她极度沮丧,同时也厌倦了无休止的事镜生涯。最后万般无奈的她,在消沉中想到了温暖的家,于是她离开了打拼多年的城市,不辞而别了曾经热恋的爱人。

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回到了久违温暖的家。对她来说,离城市的激烈竞争还很远,也没有所谓的行业严格要求。在这里,她不再担心被拒绝的是谁。她只想忘掉过去所有不愉快的事。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英雄键盘手到的**上。由于万念俱灰的米娅想告别过去,她的**号码更换了,一个著名导演寻她无门,最后把**打到键盘手这里,并告知他:“导演由于看了米娅上次的话剧,觉得她特别有才华,所以邀请她去参加一部著名电影的彩排”。

后面是男主角凭着米娅以前对自己家住址的描述“大型图书馆前面的房子”,找到了米娅。但是米娅对突入其来的这一切并不相信,她对自己的演艺事业已经死心,最后在键盘手的一再坚持下,她去参加了彩排。

之后,她迎来了事业的春天,成为了一名受欢迎的女演员。而她身边的男人也换成了其他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现任男友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小塞”这个**酒吧,但她惊奇地看到了台上的主持人-----她的前任键盘手,这时台上台下的他们四目相望,交集万千......,接着键盘手坐到钢琴前演奏起那首熟悉的乐曲。

乐曲中生活来到了5年后,键盘手和米娅结婚了,生活富庶,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宝贝,一家三口各种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于荧屏,偶尔他们会忙里偷闲地去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歌曲结束时,她看着身边的男人,泪流满面地匆匆离开了现场。留下孤单的他和以塞尔.

米娅的开头字组成的叫作“小塞”的酒吧。电影就这样带着无限的悬念结束了。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手法表达了年轻一族通常在收获完美爱情的同时却总是和刚刚起步的事业互相冲突着,所以爱情最终经不起各种磨难和考验,一段堪称完美的爱情就这样被无奈的生活消耗殆尽。无论爱情再完美,生活中都缺少不了面包,在物资条件还未成熟的面前,只是可怜了那段感情和那个陪我们走过一段路程的人。

原本我们可以走得更远,原本我们可以携手同行,原本我们的爱情就是这世界经典的童话,可是你我却总也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你永远都是在错的时间出现的对的那个人,而对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虽远不及你的完美,但我们却终将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所以,即使有人在你的生命中演奏出完美的**,当**结束时,他们也只属于旅途中的一个过客,当他们到达车站时,他们也会坚决地说再见。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终然你身边有再多的新人笑,旧人哭,但你一眼万年的回眸一笑却已足够我用一生去回味.....。生命不止,红尘无尽。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仅以一程换一场经历,如此,而已。

滚滚红尘,谁又是谁生命中的看客和过客? 推开一扇叫岁月的门,许多年华终于被渐次搁浅。而你,永远是斜格子里的光影,游走在梦与现实的边缘。

若是时光锁住的葱茏,曳动冷冷的素月清秋,那么弱水三千,谁取你一瓢,醉饮红尘外? 此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而你我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只需:

“拿得起、放得下,既能迎接爱情来时的轰轰烈烈,也能坦然接受曲终人散时的人走茶凉”。而生活也总是在不完美中谱写壮丽的**。

情人节的一顿饭、一瓶酒、一部电影,让我发了一大通牢骚,别见怪,晚安,夜猫子.......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6)

昨天元宵节,但作为一个对所有节日都不敏感的人,我没有在家吃元宵放爆竹看元宵晚会,而是去看了《爱乐之城》的点映,说说爱乐之城观后感吧。刚开场时因为影院出现了小插曲,延迟了差不多十分钟才播放影片,影厅里怨声载道。电影好不容易开场后,刚开始的部分却又是窄屏,身后的一个姑娘大声抱怨:“这该不会是枪版吧!”

而电影结束后,那个姑娘率先鼓起掌来。

片尾曲响起,一些人慢慢离开,而更多人久久不愿意离场,因为音乐实在是太好听了,好听得耳朵快怀孕了。

很多人比较关心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像宣传上所说的那样好看。新闻上说,它斩获了金球奖七项大奖,包括最佳(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电影剧本,最佳导演,最佳(音乐/喜剧类)男女主角,最佳电影配乐。听上去很诺难子。

作为一个刚验过货的行外人,我的态度是,作为一部歌舞电影,你判断会不会喜欢其实很简单,就是去找来其中最经典的音乐来听听,看合不合你的胃口,《爱乐之城》最可参考的,应该是《繁星之城》!不妨来听听,反正我是无可救药地迷上了。

人们总说这那,这首音乐大概就是我这个春天的了。

当然,如果你因为不喜欢歌舞,而不去看这部影片,你就会错过一次邂逅最美“电脑桌面背景图”的机会,那将非常遗憾。

看了《爱乐之城》,你会发现,你以前用过的那些自认为很美的电脑桌面,简直是渣渣,都应该进垃圾桶里呆着。

虽然音乐很棒,画面唯美,但是倘若你怀着一颗看爱情喜剧的心去看《爱乐之城》,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残酷的歌舞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错过的故事,它会揭开珍藏在你心底的某一段回忆,让你不禁悲哀地想――那些曾经对你说过永远的人,为何却最终会成为路人?

究竟是你出了问题,还是他出了问题?

你会发现,其实每一段感情的遗憾分手,都毁于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人生际遇和某一次人生选择。细节决定成败,在爱情里也同样适用。

在影片即将结尾时,女主米娅看着在俱乐部台上表演的旧情人塞巴斯蒂安,突然进入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她和塞巴斯蒂安选择了另一种相处方式,例如塞巴斯蒂安没有理会一个乐队的邀请,没有去当键盘手;米娅的话剧很举办得很成功;当她去巴黎发展时,他随同她一起……

但我们知道,现实中没有如果,在想象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希望可以永远爱下去的,但在现实面前,当你们面对各种各样迫不得已的选择,当你们不得不妥协,你们其实就已经渐行渐远了。

哪一个前任不曾对你许下永远,哪一个前任又不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得已”而离开你的世界?原来那些永远,有朝一日,都会成为永远不可能在一起。

遗憾,谁的人生又不曾布满遗憾呢?就像有人说的,谁还没几个爱得撕心裂肺的前任啊?

看《爱乐之城》时,有三个问题不以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恋爱中,遇到更喜欢的人要和现任分手吗?人生中,坚持梦想有意义吗?如何面对前任?

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恋爱中,遇到更喜欢的人,要跟现任分手吗?

很多人认为,遇到更喜欢的人,只是个拙劣的借口,知道会遇到更喜欢的人,为毛还要开始当前的一段呢?这不是渣么?

在《爱乐之城》中,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答案,女主米娅在遇到男主塞巴斯蒂安时,其实两人一开始并无好感。而在几次碰面后,渐生情愫,那时候米娅却已经有了男朋友。塞巴斯蒂安约她看电影的那一晚,正好男朋友带她见家人,她纠结了一会儿,果断从餐桌上跑掉了!

这个桥段,也可能会让很多去看这部影片的情侣感到不安。但你又不得不佩服米娅的勇气。

你可以骂她骚蹄子贱,但是你会不自觉地认为,她如果不跟自己现在的男友分手,去和男主角在一起,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

恋爱中,都还有选择权,在恋爱中中途退场,总比结婚后出轨伤害要小得多。所以,如果由人问,遇到更喜欢的人,要和现任分手吗?我的答案是,越早分手越好,如果伤害迟早要来,宜早不宜迟,越晚伤害越大!

第二个问题:坚持梦想有意义吗?

《爱乐之城》其实也是拍给很多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看的,男主塞巴斯蒂安是一个钢琴家,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成立一个爵士乐俱乐部,让更多玩爵士乐的人,能聚集在一起,也要让更多人喜欢爵士乐。因为这个梦想,他在女主的眼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而女主角,则是一个咖啡馆的服务员,而她却有一个演员梦,她不断地翘班去试镜,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去演戏。

他们都是现实中很渺小的人,却坚守着自己看起来偏执而又不可思议的梦想。

女主角艾玛。斯通在金球奖颁奖礼上如是说:“LA LA LAND是一部献给梦想者的电影。我认为希望和创造力是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涵义所在,如你是那怀才不遇的人,当希望之门在你脸前砰然关闭,你几乎快要放弃,但次日来临你又坚持下去的时候,无论你是谁你身在何方,这个奖,我愿与你分享!”

梦想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周星驰说,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深以为然!

梦想至于人生,就像水之于鱼。就像男主塞巴斯蒂安,他最终失去了爱情,但是至少,他的人生,还有梦想,他终于可以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了,而不是在一个傻叉的老板要求下弹奏《铃儿响叮当》!

第三个问题:如何面对前任?

关于前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前任当仇人,有人把前任当陌生人,有人把前任当备胎,有人把前任当肉体伴侣,有人说前任是朋友……总之,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前任的使用攻略。

怎样面对前任才是正确的姿势呢?

《爱乐之城》中,米娅的示范就很好,当她和丈夫下了高速公路,偶遇一个叫“小塞”的酒吧,当熟悉的爵士乐响起,自己的前任在台上弹奏起熟悉的曲目,她只是默默倾听,让回忆的潮水在脑海中汹涌,而她并没有和那个曾经很爱很爱的过多的牵绊,而是在走出“小塞”的时候,回过头,与他相视一笑。

一笑之间,过去的爱恨纠葛,都一笔勾销了。就算曾经那个永远说爱你的人已经成为了路人,已经不再重要了。明日太阳升起,又是新的一天,我们各自为梦想继续前行,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7)

《爱乐之城》就像一颗色彩鲜艳且华丽无比的炮弹,打响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第一炮,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近两年最好的电影节开幕片。

而我,早上10点多抹着眼泪从Darsena大厅出来,在颇为简陋的官方纪念品店转了一圈,就又钻进了11点15分第二场放映的等候队伍中。

纵观十几种传统影片类型中,歌舞片可能是最不受观众、影评人待见的一种类型。

不知多少人看到电影中的角色突然唱起歌跳起舞就大翻白眼。

确实,如果处理不好,在剧情中突兀的插入歌舞场景很容易造成观感的割裂,甚至尴尬。

所以在那个歌舞片的黄金时代过后,这个类型始终在走下坡路。

_年的《芝加哥》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几乎已经是该类型的绝唱。

最近10几年来,歌舞片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值得拿出来说的无非是褒贬不一的《悲惨世界》。

再有,就是贩卖男色的《魔力麦克》了。

而DamianChazelle带来了《爱乐之城》,这个在两年前凭借《爆裂鼓手》一片惊艳全世界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第三部电影中使用了更大牌的卡司(Emma Stone和RyanGosling),和跃升数级的制作规模。

且冲破新秀墙,即使在影片后半段逐渐抛弃了歌舞片形式,也可堪称拍出了应该是近十年最好的歌舞片。

《爱乐之城》中穿插始终的音乐类型,也是主角Sebastian(RyanGosling饰)所追求的梦想--爵士音乐(Jazz),就像歌舞片这个影片类型一样,逐渐走向死亡。

而Seb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最大梦想就是开设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并一举拯救濒死的爵士乐。

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在高档餐厅弹奏钢琴的乐手,靠着弹奏节日乐曲赚取聊以果腹的小费。

影片的女主角Mia(EmmaStone饰),则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女演员,白天在咖啡厅做一个受尽白眼的服务员,业余时间试镜了无数角色,但无一例外,均毫无音讯。

事实上她没有什么梦想,卧室里挂着众多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海报,却连《无因的反叛》都没有看过。

和其他3个女孩租住在一间房子,流连于无聊的约会与派对。

因为一段音乐,两人终于正式相遇,Mia在Seb身上找到了理想的模样,Seb在Mia身上找到了奋斗的理由,他们和其他我们熟知的爱情电影一样,虽然路有坎坷,但还是彼此相爱。

《爱乐之城》是一部足够好看的电影,Chazelle抛弃了他在《爆裂鼓手》中备受好评的碎片式剪辑,化繁为简,避免了所有不必要的剪辑点,只是利用流畅唯美的运镜来展现。

开场的长镜头尤为明显,一段5分钟歌舞长镜头直接镇住了场,行云流水的镜头配合着数次角色的更换,鲜艳的色彩和街头文化的融入更添色不少。

虽然回头想来这段与影片主题并无太大关联,但难度极大的拍摄和出色的观感让影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赢得现场媒体的一片掌声。

《爱乐之城》更是一部足够好听的电影,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在影院中只是听着影片中的原声就落泪的体验。

爵士乐不必多讲,对Mile Davis,Charile Parker戏谑般的致敬定会让很多爵士乐迷会心一笑。

John Legend的友情出演,为影片加入了融合爵士(Jazz Fusion)和电子舞曲(EDM)的现代风格。

而在男女主角的爱情对手戏中,旋律动听的流行乐让影片的好听度再上一个层次。

可以说,影片在各个层面上满足了几乎全部音乐类型的乐迷,“爱乐”两字名副其实。

而Chazelle在《爱乐之城》中又一次展露出了自己对影片结尾的超强把控力,一段对于整部电影再解构的梦境戏,穿插了众多影史上的拍摄形式,从画面、声音、再到情感三方面冲击,让我两次为了这一场戏泪流满面。

在导演Chazelle的处女作《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分别为Guy和Madeline,而这正是雅克·德米的经典歌舞片《瑟堡的雨伞》中男女主角的名字。

在《爱乐之城》中,导演也无处不在的向《瑟堡的雨伞》和那个黄金时代致敬。

而这样的致敬,从布景中张贴的海报,到片中影院所放映的电影,还包括且并不局限于《无因的反叛》、《卡萨布兰卡》、《雨中曲》、《黑猫》、《绣巾蒙面盗》等等。

两个主角甚至来到了《无因的反叛》里著名的取景地Griffith天文台,上演了一出星空中的无重力宇宙舞蹈。

影片分为5个章节,冬、春、夏、秋、再到冬,就如同两个主角的情感经历。

而据导演Chazelle所说,《爱乐之城》是关乎艺术家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故事。

影片也从第三章节起,就将主题聚焦在了两人追逐梦想的过程。

生活所迫的Seb受到金钱的诱惑走上了商业之路,坚守自己的Mia却因为天赋的不足再次失败。

这可能才是导演在《爱乐之城》,甚至《爆裂鼓手》中一直想要讲述的东西:偏执的理想主义者通常都会走向两种结局,一是撞到南墙立刻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墙,而等在最后的究竟是深渊还是辉煌,全凭个人天赋。

即使抛开这所有的表达,只从最肤浅的层面去观赏《爱乐之城》,这也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电影。

绚丽色彩、动人音乐、你可能不会对于影片中两人的情感有所共鸣,但你一定会记住Seb和Mia在GriffithPark的紫色天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也不会忘记两人喃喃的唱出City of Stars的动人模样。

你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去定义《爱乐之城》,因为它太过丰富。

它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免失败。

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Griffith公园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

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

它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

任何的溢美之词都无法精准的形容《爱乐之城》的精致与美丽,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观看,在泪奔之余拍红双手。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8)

看了两遍《爱乐之城》。

看第一遍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影片的故事和情感,被里头表达的梦想和爱情所触动。但坦白讲,看的时候不够专心,因为老是被片中的一些桥段所吸引,在为那些流畅的镜头与优美的画面惊叹之余,会忍不住去琢磨:这一段是怎么拍的?摄影机是如何运动的?灯光是如何处理的?导演是怎么调度这一场戏的?

诸如此类的疑问,将我的思绪拉到银幕之后。即使幕前的许多细节非常打动我,也还是止不住地会去想影片拍摄的问题。

譬如开场那六分钟左右的公路歌舞,换成我来面对这一段的剧本,可能就会思考类似的问题:在不用电脑特效的情况下,如何呈现真实的高速公路拥堵?如何安排一百多名舞者完成各自的歌舞又实现一定的统一?怎样解决演员的服装与汽车车身的颜色,才会既让画面好看,又让氛围够热烈?该怎么调度,才能完成一镜到底的酣畅感?在这样人多、车多且又狭窄的空间里,如何让摄影机自如运动?

想想都难。

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需要找一段真实的、安全的、可以让你拍一两天(意味着需要封路)的高速公路,这不仅得去找这样的场景,还得完成一系列的审批;其次就是演员调度,他们的歌舞动作、出镜顺序、移动走位、与音乐的配合、与摄影机的配合等等,是一个需要精密规划的工作。

尤其是摄影机的运动,在不同的人、车之间穿梭运动,要考虑光线、构图问题,还得考虑一镜到底的效果,对摄影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下图这种倒还相对轻松)

我在看的时候,猜测开场那一段应该是经过了严格排练的,摄影师可能是用斯坦尼康拍摄的,但里头有好多镜头,又有明显的跨越隔离带与升降、转移的运动轨迹,单纯用斯坦尼康,怕是难以实现。

还有夜晚跳舞那一段,如何把洛杉矶的夜色拍得那么层次分明(蓝、白、粉、紫)、那么美?如何把两位主演的舞蹈拍得那样的流畅自然?包括结尾那一段穿越多个场景的歌舞场面,又是如何调度拍摄的?

这样的问题萦绕着我,让我对它的幕后拍摄故事愈发的感兴趣。回到北京陪家人游览了两天之后,便找了时间跑到影院,看了第二遍。

还是觉得好,故事好,情感好,音乐好,氛围好,表演好,服装、色彩、灯光、摄影都好,除了里头的价值观会遭遇不同的讨论之外,其他都很好。

比如故事:影片用春、夏、秋、冬来分章节叙事,不仅线索分明,情感也表现得更为贴切。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就像四季那样,有萌动,有热烈,有凋零,也有冷寂。相对来讲,《爱乐之城》的故事很简单,两个有梦的男女青年,因为梦想走到一起,又因为各自的梦想而分离。

影片开始分别从各自的视角交代了瑞恩·高斯林与艾玛·斯通饰演的男女主角的背景,随后又合成一条线同步叙事,将两人从相恋到出现矛盾到分离到再相遇依次呈现出来,逻辑顺畅,节奏自然,如同四季变换,很好理解。

比如情感:许多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禁泪目,大概是被里头的某些情感所触动,引发了共鸣。影片表达了两大情感要素:梦想与爱情。男女主角各自心怀梦想,一个想着传承和发扬爵士乐,一个想着成为一名演员,在本就充满梦境与造梦工厂的洛杉矶,二者相遇、相恋,最终分离。

相遇前,高斯林为了梦想,独自在城市奋斗,精神上独立丰富,无奈物质上近乎穷困潦倒,只好妥协去餐厅演奏、去趴体伴奏,但却从未放弃对梦想的坚持;艾玛·斯通为了梦想,不断地试镜,不断地鼓励自己,厌恶乏味的社交,醉心于表演,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在咖啡厅当服务员,挤着时间寻找机会;逐梦之路并不顺畅,两人却都各有坚持,品尝过逐梦过程中的那些辛酸苦楚,才更懂得坚持的可贵。

于是互相能看到对方的闪光点,能互相吸引,彼此动情。相恋后,两人继续为各自的梦想而奋斗,过程虽然仍有艰辛,生活却更多欢乐。但终究还要面对现实,在艾玛·斯通与家人通电话的时候,提到的关于钱的问题,让听到谈话的高斯林有了些变化。他开始接受室友的邀约,弹奏能够取悦潮流的音乐,开启各种巡演。钱是赚到了,但却离自己当初的梦想渐行渐远,那并不是恋人所期盼的。

一顿争吵之后,男主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女主遭遇事业上的打击,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即便是有过那么多的美好,即便是男主用一个试镜来试图挽回,两人的关系也不得不面临分离。

多年以后,二人再遇,各自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女主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知名演员,男主拥有了自己的爵士乐餐厅。但两人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那些二人共同生活的美好的场景,只在想象里出现。眼前的现实是,两人四目相对,饱含难以言说的滋味。

遗憾也好,祝福也罢,曾经在一起的诸多美好,都已成过往。能够在四目相对时,依然露出笑意,彼此颔首点头,就是对过往最好的一种安放。

许多观众被最后十分钟所触动,在两人四目相对时忍不住落下泪来。大概也是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爱情吧,那些遗憾,那些曾经。当然了,也有观众表示不知道哭点在哪。这很正常,没有经历过为梦想奋斗的人不会被感动,没有经历过遗憾的爱情的人也很难被触动。毕竟,大多数感动,都源于电影里那些和自己产生共鸣的点。

《爱乐之城》的故事和情感,无疑是做得很好的。但我最为关心的那些拍摄问题,也在经过查阅诸多采访、报道以及相关文章资料之后,有了一些答案。

比如开场那六分钟的公路歌舞,有上百辆车和上百位舞者参与,事先的确进行了多次排练。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带领剧组在制片办公楼附近的停车场进行排练,演员、编舞、摄影师等等,纷纷参与到排练当中,为实际公路的拍摄做充分准备。

剧组选中了洛杉矶一条高速公路交汇的地段拍摄,时间只有两个周末,第一个周末,剧组进行了多次排练,因为场地的原因,导演推翻又定制了多个拍摄方案。这段公路是个斜坡,且又一个高约四英尺的隔离带,给编舞及摄影带来了诸多不便。用斯坦尼康来拍摄并不方便,而导演还是想要一镜到底的效果。于是,剧组启用了“车载伸缩摇臂”,才解决了摄影机运动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和电影《鸟人》一样,这一段长镜头效果里,也包含了剪切点。因为场地限制,影片这段六分钟的长镜头被分成了三段,只是在拍摄的时候,通过“快速摇镜头”的方式,制造了剪切点。后期处理之后,看上去就是一个镜头下来的,很流畅,很自然,也很震撼。

包括像夜晚山顶尬舞那一段,剧组也是事先进行了多次排练,摄影师特意定好了二十七处摄影机运动的点,才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段超浪漫的舞蹈。

这里十分有必要给两位主演点个大大的赞,因为影片的拍摄除了需要他们贡献精湛的演技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都不是专业的钢琴手或者舞蹈者出身,为了演绎好片中的角色,两人都接受了长达数月的训练。这和国内一些动不动用倒模做替身的演员比起来,真是令人尊敬啊。

但一部电影的成功,又不仅仅是演员的功劳。《爱乐之城》能够给我们呈现如此这般的好,离不开摄影、灯光、配乐、编舞、美工等各工种的用心配合。但影片最大的功劳,当属导演达米安·沙泽勒。

这位85年出生的导演,能够坚持那么多对电影本身的艺术表达,是十分令人佩服的。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才让我们看到了2.55:1的超宽画面,看到了胶片拍摄的质感,看到了歌舞电影的魅力,看到了爵士乐所蕴含的独特味道。

《爱乐之城》是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自然也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9)

昨天看完《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吃饭,上网,甚至在梦里,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两首歌就在脑中无间断交替播放,可谓魔性。在电影里第一次听时,并没觉得无比惊艳,像《海洋奇缘》里iling through it, she sad, she do it。

同时,这部电影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洛杉矶这座城市的爱。白天的灿烂阳光,傍晚的深红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码头,格里菲斯天文台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榈树,年久失修的龟裂的马路,路边陈旧简陋却有些腔调的房子,随处可偶遇的明星,无休无止的party

《爱乐之城》结尾部分的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电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飞想象,来完全自由地编织影像,让梦境在荧幕上绽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矶(Los Angeles)外,整个词也意为想象中的、脱离现实的世界。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10)

【其实看完电影,翻了影评人和身边朋友的评价,我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我怀疑里。为什么我会这么不喜欢它呢?如果去看的那天我和同去的朋友不是恰好都沉浸在考试季的焦虑里,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如果我不是在洛杉矶这座城市身上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我是不是就能更平和地看待它?然而从我第一次无聊到拿出手机看微信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经无解了。对电影的感受是件很个人也很偶然的事。】

洛杉矶有我所见过的最美的晚霞,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开下去的时候,感觉好像可以越过天际线找到永恒。所以后来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在这个城市谈恋爱,最浪漫的事情应该就是两个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开下去,掠过棕榈树雪山和沙漠,在终于进入黑夜的时候随便找家motel住,店门口要挂着那种闪着廉价荧光的霓虹灯。

电影里的洛杉矶美得真让我心碎,她是整部电影里最生动的角色了。Seb和Mia在山丘上看华灯初上,天边玫瑰色的晚霞衬着整座城市闪烁的光,我左手边的朋友说,这是假的吧?当然不是假的了,洛杉矶每座稍微高那么一点的小山头,向远处一望都是这样温柔得发光的夜晚。有一次英语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放空冥想,我坐在宿舍的小窗户旁边,望着目力所及最远方一小段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了半个小时。来回来去流动的光,他们都要回家了。

洛杉矶的浮光掠影都那么肤浅,但是因为浅得实在有点太显而易见,又有点让人心疼。富人区开阔的大道上和宅邸间(一定要配上波光粼粼可以大型轰趴的游泳池),阳光下所有的喧哗和躁动都不是新鲜事,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纽约就不一样,纽约太冷了,大家都被冻得愤世嫉俗,嘴上说着要扬名立万,其实从搬来这里的第一个冬天起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Joan Didion说纽约是个只属于年轻人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判断也很适合洛杉矶,她所有虚假的承诺都只适用于二十八岁以下的青年人,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是一事无成,大概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了,不然一辈子都要耗在十几岁时做过的梦里。别再醉心于派对上琥珀色的酒,套话和奉承,梦想大多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我的高中接收了很多籍籍无名的中年导演诗人和剧作家,每个人剖析小资产阶级生活无意义的能力都不比每年批评界热捧的新晋宠儿差到哪里去——我曾经的英语老师写的剧本像海滩上清晨的雾气一样美好到惘然。可是有什么用呢?创意产业太残酷了,成功与否有时候只有靠运气,但人是要过日子的,要成家,要生活,要靠从众来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该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电影了。它的所有缺点也都显而易见,浮夸的舞步让两个主演的笨拙实在太明显,故事推动实在太无力要靠更加苍白的台词来凑。但这一切在它对爱情和奋斗空洞的浪漫化面前都不算什么了。实话实说我看不出男女主角之间有任何的情感基础,在那场琐碎到气人的烛光晚餐吵架戏里Seb问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你跟我在一起是因为我穷到可怜,你可以从中获得一点优越感吗?冷静地来看,识于微时的友情和爱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想怨天尤人的时候有个伴儿。Seb和Mia是不适合对方的。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在失意的时候竭尽全力地彼此安慰,因为他们或许都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寄托希望的地方,但是等到这样的希望成了真,他们倒是无法相处了。爱情于他们而言,是在贫穷的生活里所剩无几的理想,它变成现实以后就不那么美了。所以结尾处他们关于彼此那些温情脉脉的幻想本身就是悖论。之所以分开,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法适应和磨合,他们怎么可能真的过上那种朝夕相处柴米油盐的日子呢?

我也不喜欢它把洛杉矶拍成了一个玫瑰色眼镜里看到的大型旅游广告。她本来是一个多么人间烟火的城市啊。洛杉矶有山火,有大风,有已经历时好几年还没能解决的旱灾,但从beverly hills的豪宅到华人区的karaoke lounge,这里的人们总是在这样的粗粝里努力品尝着手边能抓到的所有快乐。洛杉矶有一望无垠的沙漠,除了最坚强的灌木以外寸草不生,但荒原的尽头也有海滩,穿过去就是无边无际的海。碧蓝的海洋拥抱天空,我们拥抱稍纵即逝的欢乐,哪怕下一秒一切就要改变了,还是要扬着脸跳舞。

“Los Angeles weather is the weather of catastrophe, of apocalypse, and, just as the reliably long and bitter winters of New England determine the way life is lived there, so the violence 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Santa Ana affect the entire quality of life in Los Angeles, accentuate its impermanence, its unreliability. The wind shows us how close to the edge we are.”

—Joan Didion, “Los Angeles Notebook”

在阳光下,你一直笑,一直笑,直到心底什么东西突然破碎的时候,直到这里所有的谎言没办法再让你假装相信。

在洛杉矶当两个爱做梦的年轻人实在是有太多可能性了。La La Land选择了其中最单调的一种。有点傻乎乎的少女长成了拿着腔调的妇人,天真鲁莽的青年被突如其来的成功震傻了到最后都没能完全恢复。其实可能比起爱任何人我们最爱的永远是自己,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已。如果直面了这一点,又会是个多有趣的故事呢。

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City of stars, 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 Seb第一次在海边日落时的栈桥上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真的掉了眼泪。在那里生活过的每个异乡人都会有那种怅然若失的感受。天使之城经历过很多次地震和大火,还是默然地以群山拥抱一切,她从不特意为谁而闪耀。

其实只要对得起自己,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成功。

最近总是想起1 Corinthians里的一段话。

爱乐之城读后感(篇11)

这两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现在终于意识到是因为我总在不自觉地拿这部片子和Whiplash对比。我想对于每个认真严肃地练过乐器的孩子,Whiplash的精神内核都会引起无限的共鸣,都会令人想起曾经花一整个下午反复练几个小节的乐句的那些日子。我曾经也有一个极其严厉的老师,严厉到我每次上她的课之前都会由于害怕被骂而盗汗、肚子疼,后来也认识到这位严师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回想起来都感谢不已。在我看来Whiplash就有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内核,于是在看La La Land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要求片子里从事严肃艺术的人也表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可惜对于La La Land这并不是重点,当然除了别人指出的那些对老歌舞片的致敬,重点是什么我也没看出来。

之所以觉得导演精分也正是出于这种期待。导演很明显把男女主塑造出了一种和Whiplash里类似的精神内核,比如男主只听Charlie Parker时期的老Jazz,比如男主去搞流行音乐以后女主会很鄙视他。导演没有解释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些流行的东西,我来解释:因为流行音乐太简单了,专业学Jazz的人能瞧的起才有鬼呢;换句话说,随便从Miles Davis的乐句里挑出来八句连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首流行音乐的曲子,排列组合算一下用这种方法能炮制多少流行音乐吧。

可惜片子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和男女主这种严肃艺术精神相悖的。老歌舞片捧红的是无数流行音乐,乃至La La Land自己的配乐都是一大堆流行元素堆砌出来的东西:烂俗的大小调式和弦转位,以及几乎完全缺席的七和弦、九和弦乃至其他复杂一些的结构。男主的梦想是做经典时期的Jazz,可几乎全部用流行元素撑起来的配乐以及一笔带过的情节意味着这个音乐“梦想”在这里只是一个空壳,一个挂在嘴上的概念,没有任何实际的表现(实际的对梦想的表达,请看Whiplash)。以片子里男主的音乐素养,他如果来到现实里看这部片子,他的表情不会和自己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那种鄙视有什么不同。如果导演想通过Whiplash中的老师或La La Land中的男主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看自己这部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和男主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表情相同呢?

我想导演的内心深处和男主所经历的委曲求全是类似的,套用《让子弹飞》里的话,就是跪着挣钱。当然,这里也能看出导演本人的变化,从Whiplash里的为Big Bands立传以及为Duke Ellington续命,到La La Land里让Jazz退居背景而主题使用大量流行音乐,仿佛La La Land的男主从在餐馆弹Free Jazz的没落,到在流行乐队做无脑电子音乐的走红,导演经历过的受欢迎的程度基本和男主的经历重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等导演拍够了这种给大众看的烂俗片子,是否会回归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和Duke Ellington呢?

所以,片子观众喜欢,这很正常,就像大部分听众都喜欢流行音乐一样;片子容易拿奖,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白左梦故事。可惜,就像我(和导演都)无法忍受美国的`流行音乐,无法忍受美国人口中的美国梦一样,我也很难忍受这部片子。

顺便再提一句,里面的爱情很普通啊,觉得“啊,原来这就是爱情”的年龄大于本科毕业的观众,对生活该认真一点儿了。还有就是十一年前有个更感人的事儿,有个同样有去巴黎的机会但是为了爱人放弃了的人,对,就是Friends里的Rachel,那个时候美国还没被白左控制,人还能自由地对爱人说,请不要为了身外之物(ie 梦想、ideology等)而放弃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