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彼岸花读后感9篇

02-15

经过细致整理,我为您整理了《彼岸花读后感》一书。实际上,在阅读这本作品时,许多人都特别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深深沉浸其中。撰写读后感还需具备独到的观点和深远的思考,希望您觉得本文具备一定价值!

彼岸花读后感【篇1】

每次读安妮的书,我都会郁闷很长时间。她说出来的黑暗和绝望总是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使我感到窒息。

小浅说没有足够的阅历,看安妮的东西是有无病乱呻吟之嫌的,她讨厌看悲剧。也许吧。就像很多时候某芳都说的那样,我总喜欢一边庸人自扰,一边忧伤着。

故事里南生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和平,尽管罗辰是那么好的一个人。也许爱情就是这样,一旦定义了爱一个人不归路,其他人,无论多好,都成了做不到的事。而南生,尽管和平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她,但在爱情方面仍然不愿与现实妥协。

不过,就算她肯妥协,她和罗辰始终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南生心中一直存在的失望,是他温和的肩膀所无法承担的重。

再说到乔。在整本书中,她是主角,就连南生的故事也只是她心中的一部电影。可是,慢慢的回想的时候就会发现,乔的很多情绪在南生身上都有折射。

也许写作就是这样吧,自己笔下虚构的主角,到了最后其实都是再写自己。那是我的爱,我的追求,我的梦想也有,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有很多人不喜欢安妮宝贝,她怎么样。可是,无论如何,相对于现在某些为利益而写作的人,她是在为她自己而写。

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

彼岸花读后感【篇2】

读完《彼岸花》的时候,我以为我整个冬天的眼泪都要耗尽了。

她说,我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惊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在《彼岸花》中,我不知道应该去倾诉还是呼吁,或许是安妮的文字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一种绝望,但我仍然陷在她的文字里无法自拔,我爱她的文字,她每一个字符我都那么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但我爱那些伤痕——凄美华丽得让我窒息。郭敬明把安妮比作水中的蓝色鸢尾,落拓而美丽。可我想安妮更像是漫地的熏衣草,纯洁而动人的吸烟女子。

我总是执迷她吸着烟嘴,静静地趴在窗台,仰望天空的姿势,然后尽情地享受黑夜的寂寞天空,理所当然的流泻下颓废而无助的文字。她永远是黑夜精灵,唱着冷艳的黑色挽歌拯救灵魂,然后隐隐作痛……

一直对文中的一句话情有独钟:“一旦睁开眼睛,看到的只是彼岸升起的一朵烟花。无法触摸,亦不可永恒……”我的生活抑或不是如此,每个人都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总难以达到完美,然后颓废地放纵,没有理由的。

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可以心甘情愿;有些事情却无能为力。

安妮,乞求上帝让寂寞,忧郁,悲伤,冷艳,忧郁,疼痛,繁华,苍白……一切的一切远离你,很想看到你微笑的样子,应该是个很美丽的女子,让人心疼。

我想我真的很喜欢安妮,这个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一直期待着彼岸花开的阴郁女子。

彼岸花读后感【篇3】

彼岸花读后感

字里行间,观望彼岸花朵。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安妮的五本书在去年一月一起出新版。她说这是五本书的因缘,到了汇合的时日。

《彼岸花》是出版得较早的一部。

随意信手署下女童式的笔名,游戏人间的又一个自问自答。和其他字一样,《彼岸花》也是在是非争议的喧嚣中行走。

是孤僻而执意的旅人,有自己的目标所在。两边都不是家。

选取山茶,流线的传统图案为封面,杏色作为底色。新的开始,重新描下选定的色彩,自在,坦然。一切继续,一切无恙,似同最初。

继《告别薇安》,零星而破碎地讨论一些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后,可以说《彼岸花》这个长篇是持续地走了一段深远的路。

关于童年和死亡,热爱与决绝,纠缠和解脱安妮说,之前的都曾是一个人刚出发时的姿态,很多单薄的锐利,容易破碎,所以疼痛。她希望这个长篇对读者来说,不再是一波一波激荡的潮水,而是面对着华灯夜下一片深不可测,浮沉烟火,充满寓意的大海。映照人对春日,花鸟迁就,屏息前行,踏过之后,注定回头不是岸。

很长时间,安妮都沉浸在彼岸的故事里。乔的邂逅。她要对她的男人放映属于自己的电影,她说观众会看到自己。

年老的人看到盛放;年少的人看到枯萎;失望的人看到甜美;快乐的人看到罪恶。故事里的乔,也是属于我们的生活。

还有南生。她是来自山顶上的女孩。她记得凝固的血,瞬间的湮灭。安妮用平静的语言记录南生眼里的死亡:

急促的刹车让轮胎在马路上摩擦出刺耳而绝望的尖叫。站在马路上的女孩看到一群黑色的飞鸟低飞着远离

消失和经过的时光不知如何流离,除夕的烟花夜幕下。南生以最喜悦和最悲戚的方式用绚烂的光芒照亮了死亡的天空。繁华落尽,如花盛放。

最后的散场,亦可想而知。回归一个人的生活,去往别处。

整部书的故事性很强。那是一条流离失所的路途。读者会想起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有时很美,有时让人恐惧,有时陡生恨意。其实,幸福始终是一种幻觉。一切在幻象中起伏。

故事内外,安妮一直都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叙述者。她见过带着创伤而无法示人的感情。一些人盲目生活找不到出路,痛苦背后势必有一个强大的理由。安妮试图在《彼岸花》中对这种真实有所展示,而并没有判断。

我们都不应相信人性有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并相信所有的倾诉。即使只是微小自处,就像偏僻山谷里幽蓝的一面湖,雁鹄飞过,风平浪静,从无留下痕迹,恰似无用;但也如同只有在夜色里才能被发现的萤火,属于时间深处,黑暗本身,就是最起初的一种纪念,写给自己。这就是安妮的文字,她的倾诉。这就是它的生命。

只有心知道,岁月不宽宏。青春转眼落根结果,不见了花影缭乱。浓烈黯然已成过往。时光里仅剩下流云幽幽,青山深深。

安妮在上海写完《彼岸花》,她完成了对自身的倾诉。摘除面具,敞开心扉,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离开上海的那个夜晚,她在虹桥机场看到天空一抹灰紫色的晚霞。透过飞机的窗往下看,地面上的城市一片万家灯火,霓虹流动。上海,这个华丽庞大的城市,在夜色中就像一艘空船。她对这个城市的倾诉已经完成,所以要告别。

云层里流动着绵延的时光,它就像一条河,平静下是一往无前的奔腾。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看到彼岸盛放的花朵,却无法抵达。那是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充满了对于生命的质疑和无言。

只愿世间风景千般万种熙攘过后,字里行间,亦都能观望见彼岸的花朵。

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彼岸花读后感【篇4】

我不是安妮宝贝的书迷,但我也断断续续读过她的几本书。虽然她的世界里没有温暖,但她的一些话是安静的,是省思的。

最近看过《彼岸花》印象深刻只有这几段:

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我很欣赏里面的几句话。这句尤为欣赏。太多的人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将自己的生活 变得一塌糊涂。将自己的人生变得毫无目的。虚伪的生存着。茫无目的活着

亲爱的ROSE,我觉得分离并不是爱情的终局,绝望才是。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爱情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支柱,而事业理想物质仅仅是一个陪衬,难道后者不是比前者稳定得多吗。比如我明白,爱情是我手里的一块泥土,我揉捏它只为换为生活的物质,所以我选择用写爱情小说来维持生存。

ROSE回信,亲爱的VIVIAN,那类人看穿生命的本质,选择虚无的爱情做安慰,因为不可拥有,他们的的痛苦和快乐依存于此,才能继续。旁人无法了解。最忌讳的一件事情是,不要去劝导他们。因为已无必要。这是原文中的一段对话。我自己也知道很矛盾。但我还是诚实的说我很欣赏这段话。

看见的,熄灭了

消失的,记住了

我站在海角天涯

听见土壤萌芽

等待昙花再开

把芬芳 留给年华

彼岸 没有灯塔

我依然 张望着

故事里的主人公总是一个穿着旧牛仔裤,头发略显凌乱,不施脂粉的抽着烟的荒芜女子,和陌生人的邂逅,黑暗中的倾诉,永远的告别

彼岸花读后感【篇5】

《彼岸花》是知名作家安妮宝贝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一段初恋失落的故事,揭示了青春与爱情的美好与虚幻,令读者深感同情和共鸣。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主人公叫做冉迪,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在一次文艺展览上,她结识了一个名为琥珀的男孩。琥珀有着独特的气息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让冉迪深深地爱上了他。琥珀和冉迪的相识相见,就像是一个童话故事的开端,他们在彼此的眼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美丽。但这段美好的初恋很快破灭了,因为琥珀和他的家人不得不搬离小城市,而冉迪始终无法忘记这段深刻的经历。

小说中,彼岸花成为了冉迪心海中的一种思念和期盼。这种花开放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是几天,但它们的美丽却足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初恋爱情一样,这种美好是如此短暂而珍贵,即便分手了,却仍能在记忆中长存。这种美好的东西,像彼岸花一样,是注定要离我们而去,但它们的美丽却永远留存。

小说中,琥珀也寄托着冉迪对初恋的怀念和思念。她用琥珀这个名字来把对初恋的回忆深埋在心底,这是一种对美好回忆的保护,也是一种能够长期保持感情的方式。通过琥珀这一人物,小说中传达了一种成长和失落的情感,在时间和距离的冲击下,温馨和纯真渐渐消失,人们渐渐成熟起来,但是这份美好的初恋却能够成为遥远的珍贵回忆,令人难以忘怀。

小说结局,彼岸花终于开放,也成为了冉迪内心深处的一种绝美映射。它开花的地方,是在琥珀生活的大城市,而冉迪却无法亲赴目的地去看那绝美的花。她在内心深处留下了这份思念,被它所震撼,也被它深深打动。令人感到莫名的伤感,但又难以割舍,这就是小说《彼岸花》所传达的终极情感。

综上所述,《彼岸花》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男女之间情感的复杂性、初恋的失落和日后对于初恋的思念,用温柔的文字叙述了一段甜蜜而又痛苦的青涩爱情,让我们领悟到爱情,永远是美好而又神秘的,人们只能以柔弱之心去感受它,而痛苦与欢喜,则与之相伴而行。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拥有的每一个美好,因为这一切不一定会永远属于我们,而这一恋已然溜走,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彼岸花读后感【篇6】

看完天津作家冯哲的长篇小说《彼岸花开》后,人们会发现既像又不像,因为它是一部当代禁毒题材作品。禁毒战线,历来闪烁神秘的色彩。悬念迭起,禁毒战线风起云涌;引人入胜,斗智斗勇扣人心弦。

窃以为,这就是《彼岸花开》的看点之所在。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就是财富,天津作家冯哲曾经就是一名检察官,有生活的积淀,作品中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禁毒戒毒知识,都恰到好处地融入小说的故事情节,因此,看《彼岸花开》可以长知识和学问。新世纪的犯罪嫌疑人,不仅拥有高智商,而且拥有高科技。序幕拉开,检察机关与毒枭便展开了扣人心弦的较量。检察官们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缜密推理,悉心求证,用他们有勇有谋的双手,解开如麻的疑团,剥开被假象层层包裹的“竹笋”。

检察官们以他们有血有肉的思想性格,在默默无闻中奉献青春,在忍受亲人误解中燃烧生命,用可歌可泣的大智大勇,塑造出可亲可爱的英雄群像。

《彼岸花开》再现了当代生活的质感,回响了时代的涛声。一个身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女孩送给负责办理一宗吸毒案件的检察官刘晨一幅画,看似闲来之笔,却使案情云遮雾罩;检察官杨晓林是一个“谜”,使故事起伏跌宕;刘晨与“我”同涉爱河却被一张无形之网制约,两情缱绻及其有缘无份的结局,使读者扼腕叹息。小说语言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不乏谐语趣言,使读者耳目愉悦……种种神来之思、诸多根植社会非模式化人物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思考。天津作家冯哲将他的大作《彼岸花开》电子版发我,我上月下旬拜读完,感觉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戒毒题材佳作,很想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却苦于没有时间。国庆长假,在处理公司内部事务的间隙,挤时间写下上述文字,总算了却一桩心愿。愿作家冯哲佳作迭出,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彼岸花读后感【篇7】

读《彼岸花》有感

我相信,世上总有一处盛开着彼岸花,暗媚妖娆;我相信,世上总有一段暖人的文字于某个瞬间滑过你的心底,流淌着,滋养着,引领你渐行渐远。——题记很早就知道安妮宝贝的文字很是独特,而《彼岸花》也算得上是安妮宝贝的代表作之一了。一个人在阳光慵散的午后读《彼岸花》会感觉到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如同静得出奇的睡水面,一丝丝小小的波纹也只能突出它的平静。

了解后会发现,安妮宝贝的话语流动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并夹杂着一种颓废与腐败的氛围。安妮说:“有些人的作品始终是写给寻求着沟通的灵魂观望,即使只是一小部分的人。

”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读懂安妮,她的文字像毒药般让很多人无药可救,而我感到的更多的是畏惧与难以割舍。如果文字中有颜色,我想是灰色背后更绝望的黑色,但真的令人窒息。开始的时候,觉得《彼岸花》讲述的是一场绝望的爱情,绝望到空虚、痛苦,绝望到寻找酒精和烟草来来安妥孤寂的灵魂,绝望到要在死亡里找到解脱。

但细想之后才发现,说《彼岸花》中向我们讲述的是绝望的爱情,倒不如说是生活的艰辛更为恰当。故事的主角是南生,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土气。事实上,父亲有第三者,从母亲去世开始,悲剧的色彩似乎一直在她身上蔓延。

无奈中,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却就在马路的另一头亲眼看见父亲的出了车祸,那嫣红染遍了自己的双眸。于是,就和兰姨(父亲的第三者)还有她的儿子和平生活在了一起。南生是绝望的,她更是无所谓童年而言,她的童年就一直被死亡笼罩着。

和平时,一个孩子生活在母亲(兰姨)的精神阴影中,使兰姨在病危时,不愿见到她。也正是这个人,他给了南生最快乐的时光。也许正是在南生的绝望中,和平才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于是她爱上了这个男人。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不会有任何复杂的借口和理由。这是我信奉的生活原则。

”是的,在我眼中生活也该是简单的,但是南生为了和平,却做出了那么多伤害自己的事情,沉沦在罪孽中无能为力,无法自拔。不是在漂泊,不是在追寻,他们永远在逃避,在背叛,直至背叛自己,背叛自己的背叛。始终无法负载的沉重感让身为读者的我也觉得无比的压抑。

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标题——彼岸花,传说中相传此花开于黄泉,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因此才有“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的说法。花叶永生相错,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轮回,也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 。

用这种花来命名这本书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南生与和平又何尝不似这生生相错的彼岸花呢?为彼此的爱慕而毅然决然,不惜遭受地狱万劫不复之苦,生生世世追寻,却永远在不可及之处。一个是曾经旺盛现在疲备不已只想安定的男人,一个是激情爆发宁愿玉石俱焚的女人。

他们的心境无法同步成长,又怎么能得到交集!南生不明白。她一路辗转反侧,不肯放弃爱情。“学会舍弃”,“付出但不要去执著地要求回报”。

安妮在末尾才一语道破的真理。总是一厢情愿地觉得彼岸之花应该是如烟花般绚烂脆弱的,只能留下恍惚迷离的相逢来结束对“彼岸”的涉渡。他们欣赏着冷漠,疏离与散淡带来的距离,永远在咫尺天涯的距离之外徘徊着凝望着。

自认为的那样的执着看起来很潇洒,其实却荒唐的一塌糊涂.如果我是南生,我会觉得那样勉强和平是一种罪过,爱让人失去理智,一旦爱上了一个人,便会不顾一切得想拥有他的一切。罗辰不是那样的。他是个好人。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南生会和他一起拥有幸福——金钱、名誉、地位。

有个性的女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到极致。她想要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物质上的幸福。人总是矛盾的。梦想和现实很难统一。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能超越任何幸福,也没有想到一个人的精神能如此完美地胜过一切物质。

然而,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仍然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没有物质,就没有所谓的一切,所以南生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坦白的说,很多人没有南生的勇敢,甚至有人会觉得这一切不过是她自找的,到头来伤人伤己而已.

冷的雪夜,南生经受丧父和后母斥责, 饥饿难耐时,和平用从母亲那偷来的5元钱请她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而自己的却是只放葱花的阳春面。因为偷钱,和平被母亲残暴地毒打。当血肉模糊时,你很容易面对南生说你没事。下次,你们可以一起去吃面条。

这是南生对和平的第一次记忆,她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热情勇敢的男人在陌生的城市给了她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关怀。这种爱,代价太大,足以让人深陷,足以让南生用一生去感动和追随。

安妮说:生命总是天真的,只是在弱小和强大的生命力中成长。其实很多人都是在装作坚强,装得久了,忘了自己在装,就会真的变坚强。

就如寂地说的那样:我们装作快乐,装作幸福,努力地生活下去,不要给别人看自己失魂落魄的模样,等待时间渐渐过去,就一切都好了。我从不放弃每一缕希望,也从不习惯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和很多人一样,我总觉得同情其实是我心中的一根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心情。我选择坚强,选择面对,或许生活真的太平淡又太过戏剧化,或许生命真的是很无辜,但无论怎样,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有些时段不能完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对此,我们都无能为力。我要一次又一次地直面自己的路,看看自己所处的幸福世界;我要一次又一次地投身于这座喧嚣的城市,感受忙碌而艰辛的生活。

只是当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就会感到很孤独,如同阿桑用略带沧桑的**告诉我们“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说得多好,等待时间流逝的过程,就如同望着生命中的人一个个和自己告别,而我们都在一直向前跑,很努力地去遗忘,或者记忆... ...我承认安妮的文字有时是隐晦的,深暗却又带着浓重的色彩,但是她却带给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

孤独的人总想找到一个家,一个安静温暖的海滩。让人可以在这洒满阳光的沙滩上晾晒打湿的羽翼。可是很无奈,似乎这并不属于我们的世界。

而安妮宝贝的《彼岸花》会无情的在你心上烙下深印,让我记住的,是南生那始终蒙着灰暗的世界。有一刻,我觉得坚强或是软弱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是在人的潜意识里是同时具备的两种特质,它们会由于环境或是保护自身等各方面客观的因素而愈演愈烈。

你可以漠视书中描写的某种堕落而杂乱是生活,却不得不崇尚与追逐着繁华忙乱中一个个自由而独立的影。作者之于书,在我看来,并非字眼所及的个个凄美而深沉的情节,而是种种繁雍后一颗敏感而谨慎的心。她暗暗透露着希望她的文字在读者前是一抹诱人深思的海。

其实,也许,她是在说自己并不是沉溺与放荡不羁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不**扰的那么活着。而生命又注定人们不能如愿以偿的摆自己喜欢的姿势生活。

因为现实的空间太小了,也太吵了,索性就忽略着自己的声音,遗忘着自己的愿望,或许会有一个在绝望中的自知者吧!安妮说:“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态得到重生。

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谭焜月于2012年1月29日凌晨

彼岸花读后感【篇8】

怎么说,我是在不知不觉中读完这本书的。所谓不知不觉,就是一种溺于文字情感之中一种沉醉的状态,一种忘乎自我的沉迷,因为作者那些超然的语言,以及,刻画的情节和画面。

安妮宝贝的文笔有一种魔力,让人陷入其制造的幻觉陷阱而欲罢不能地深陷其中,感受一种个性化的美感和苍凉。她在书中说“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我想这也许是作者本身的内心独白。人说作家都是孤独的,安妮宝贝用各种文字谱写一首首心灵之歌,倒影这座城市下寂寞的灵魂,用眼泪串起来的故事,让人看到的岂止是心碎?正如她所写到的:“最惨痛的伤口,总是难以拿来示人,只能找个阴暗的角落躲起来。”

这本书中充满了某种吸引力,到处是城市生活的碎片,孤独、仇恨、暗喜、沉迷,各种人类与生俱来无法抗拒的感受,潜藏在这些纸醉金迷的文字画面中。“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混杂在一起盲目地往前奔走?”这种略带忌俗的态度注定作者用另一种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 或许这本书的基调沉闷了点,阴郁了点,乔、小至、森、南生等这些人物更是充满了些许悲情灰暗的颜色,用内心窥视的世界总是有着让人清醒的暗示,无论从哪个角度悲剧人物总是存在着的。或许作者也给了我们同样的暗示:每个人都有残缺,所以更要爱自己。

这是一种好似生活在绝望中的憧憬。带点苍茫感,忧郁得让人窒息,却拼命寻找生活的出口……

下雨天的城市就如同一个容器,人们在其中过着所谓的生活,生活滴在头上,顺流而下,在脚边进行了流失,这是城市拥有的无情。年华易尽,回首过去,容颜却早已无存。“城市的寂寞如同深海。坠入深海,没有声音。”

这是一本需要感知的书。

这份感知如同彼岸花,盛开在不可触及的别处。而我,也宁可把读后的余味留于心中,从水中观望彼岸花,让不可触及成为一种可碰触的美,就算是幻境

——至少已经拥有了。

彼岸花读后感【篇9】

字里行间,观望彼岸花朵。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安妮的五本书在去年一月一起出新版。她说这是五本书的因缘,到了汇合的时日。

《彼岸花》是出版得较早的一部。

随意信手署下女童式的笔名,游戏人间的又一个自问自答。和其他字一样,《彼岸花》也是在是非争议的喧嚣中行走。

是孤僻而执意的旅人,有自己的目标所在。两边都不是家。

选用山茶花、流线型的传统图案为封面,杏花为底色。新的开始,重新描下选定的色彩,自在,坦然。一切继续,一切无恙,似同最初。

继《告别薇安》,零星而破碎地讨论一些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后,可以说《彼岸花》这个长篇是持续地走了一段深远的路。

关于童年和死亡,热爱与决绝,纠缠和解脱……安妮说,之前的都曾是一个人刚出发时的姿态,很多单薄的锐利,容易破碎,所以疼痛。她希望这个长篇对读者来说,不再是一波一波激荡的潮水,而是面对着华灯夜下一片深不可测,浮沉烟火,充满寓意的大海。映照人对春日,花鸟迁就,屏息前行,踏过之后,注定回头不是岸。

很长时间,安妮都沉浸在彼岸的故事里。乔的邂逅。她打算把自己的电影给她的男人看,她说观众会看到自己的。

年老的人看到盛放;年少的人看到枯萎;失望的人看到甜美;快乐的人看到罪恶。故事里的乔,也是属于我们的生活。

还有南生。她是来自山顶上的女孩。她记得凝固的血,瞬间的湮灭。安妮用平静的语言记录南生眼里的死亡:

急促的刹车让轮胎在马路上摩擦出刺耳而绝望的尖叫。站在路上的女孩看见一群黑鸟低飞

消失和经过的时光不知如何流离,除夕的烟花夜幕下。南生以最欢乐、最悲伤的方式,用灿烂的光芒照亮死亡的天空。繁华落尽,如花盛放。

最后的散场,亦可想而知。回归一个人的生活,去往别处。

整部书的故事性很强。那是一条流离失所的路途。读者会想到自己选择的生活,有时美好,有时可怕,有时可恨。其实,幸福始终是一种幻觉。一切在幻象中起伏。

在故事的内外,安妮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叙述者。她见过带着创伤而无法示人的感情。有些人盲目生活找不到出路,背后的痛苦必然有很强的原因。

安妮试图在《彼岸花》中对这种真实有所展示,而并没有判断。

我们不应该相信人性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我们应该相信所有的说法。即使只是微小自处,就像偏僻山谷里幽蓝的一面湖,雁鹄飞过,风平浪静,从无留下痕迹,恰似无用;但也如同只有在夜色里才能被发现的萤火,属于时间深处,黑暗本身,就是最起初的一种纪念,写给自己。这就是安妮的文字,她的倾诉。

这就是它的生命。

只有心知道,岁月不宽宏。青春转眼落根结果,不见了花影缭乱。浓烈黯然已成过往。时光里仅剩下流云幽幽,青山深深。

安妮在上海写完《彼岸花》,她完成了对自身的倾诉。摘下面具,敞开心扉,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开始。

离开上海的那晚,她在虹桥机场看到了紫色的夕阳。从飞机的窗户往下看,地面上的城市到处都是灯光和近光灯。上海,一座雄伟的大城市,就像夜晚的一艘空船。

她对这个城市的倾诉已经完成,所以要告别。

云层里流动着绵延的时光,它就像一条河,平静下是一往无前的奔腾。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看到彼岸盛放的花朵,却无法抵达。这是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充满了对生活的怀疑和无语。

只愿世间风景千般万种熙攘过后,字里行间,亦都能观望见彼岸的花朵。

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