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读后感

02-15

透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增进个人修养,还能够扩展眼界。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后,在阅读心得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写出一篇恰当的读后感呢?希望这份"二手时间读后感"可以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1

悲伤逆流成河——《二手时间》读后感1000字:

《二手时间》是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这是一本关于小人物苦难的记录,这是一段关于历史的时间沉沦。【zF133.cOm 趣祝福】

阿列克谢耶维奇自己把《二手时间》称为“苏联解体的百科全书”。《二手时间》一书直面历史的痛苦,采用了一种冷静客观、直接采访的方式。作者不相信宏大叙事的描述方式,而是从小人物的口述中去保留失语者的声音。一般情况下,小人物历来不在历史学家的视野里,这些鲜活的生命从来不属于主流媒体关注的范畴,他们属于失语者。作者通过普通小人物的口述历史,对充满苦难的不同人们的人生进行了复调式的描述。他们的声音是多重的,他们故事包含着太多的苦难、勇气、迷茫等不同情绪。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称其为“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苏联解体后民众在生活上的种种艰难与困苦,思想层面的空虚、迷惘、混乱,书中比比皆是。书中不乏关于引发共鸣的小人物的言语,言语细节动容:

“我们所有的痛苦就在于,我们既是凶手,又是受害人——我们是同一种人。”“俄罗斯的生活就该是不幸的、贫寒的,那样灵魂才会高尚,它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属于这个世界,越是肮脏和血腥,越能得到自由。”

“金钱买不来快乐,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人人都能免费获得的,比如爱情。在苏联解体后,这些人已经完全不像曾经与我一起弹吉他直到凌晨的人了。”

书中有人拥抱市场化,有人怀念斯大林;人们满怀喜悦资本主义,却发现所谓的“民主自由”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民主自由”。书中描述如下:“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自由,它到底在哪儿啊?人们仍然只习惯于在厨房里继续痛骂政府,痛骂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作为同样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同苏联交集甚多,他们建设红色帝国,然后一切都变成了废墟,他们在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但充满了一切的不安与迷茫。废墟之日,“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怎么面对自由。读后感·人们依然只习惯于在厨房里继续痛骂政府,诅咒他们改变的俄罗斯……”俄罗斯一边在改变着,一边在痛恨着自己的改变。

阅读此书,感觉是灰暗的,这部作品下的小人物,讲述的情绪大多是沮丧的,他们并非变革时代的赢家。历史就是这样子,总是往前走,哪怕变革已彻底无法逆转,人们总是被裹挟着往前走。人们总是带着悲伤——逆流成河。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2

1991年8月24日,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书记职位,同时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苏联的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自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从版图上消失。

《二手时间》一书,就是讲述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作者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口述采访生长于理想之下的旧苏联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通过生活细节和所感所想来展现深处关键历史时刻的社会现状。

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历史进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的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革,个人的命运在国家变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前苏联人诉说着那个时期的秘密和对战争的恐惧,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活在强大的国家严控之下,忠诚而压抑,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也赋予了人性的真实面孔。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俄罗斯人又重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也不再关乎梦想,他们信仰生存主义,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他们希望过着西方人一样的生活,而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们。

岁月不息,历史轮回,《二手时间》说没有谁是永久的胜利,成王败寇仿佛都是一时之争。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3

《二手时间》轻轻的揭开了苏联或俄罗斯的面纱:苏联解体后,民众普遍发现生活过得还不如斯大林时代——教授沦为商人、权贵则趁国有资产私有进程中饱私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还不够填饱肚子。信仰普遍缺失,于是老一辈不断地回忆当年卫国战争(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赶走纳粹的日子。民族仇恨、冲突、屠杀甚至在莫斯科不断上演。在这个广阔背景下,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感人的爱情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表明,她并不是要评价苏联思想和苏联历史,更不想评价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虽然如此,我认为,根本在于制度改革并没有深入民心,“当时许多人都自认为是国家的良心,认为自己有权开启民智。可是我们对人民了解吗?”俄罗斯的民主是伪劣民主,并没有带来自由,相反,我们都知道,普京之后是梅德韦杰夫,梅德为杰夫之后相信依然是普京,二人转。“俄罗斯能在五年中改变一切,但二百年来却什么都没有变。仍旧是广袤的.空虚,仍然是奴隶的心态……”

我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是不能不去关心自身所处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读点历史吧,读点传记吧,起码读点纪实文学吧!?然而,痛苦也在于此,知道的越多失望也越多。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更谈不上振臂高呼,敢于去斗争去牺牲——一触及自我利益,我也难免退缩,或者,说好听点吧,不必拿鸡蛋去碰石头。然而,对于制度所产生的恶,我觉得不能被蒙蔽,更不能做帮凶。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4

还能说什么呢,无穷无尽的痛苦。70年的扭曲,留下的后遗症也需要同样多的时间去消化。

第一部比第二部好,从划线金句数量看得出来。“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另一种圣经和另一种信徒”三个故事印象最深。

第一部讲解体后头十年,大家还没有适应新的变化,还在回忆过往的美好和承受剧烈变迁后的阵痛。第二部讲解体后的第二个十年,如同标题“空虚的迷惑”所示,震荡已然停止,只剩一片虚无。新的社会现实形成,新的一代人在虚无中长大,已习惯这一切。描述的很多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很像中国九十年代,不过对俄国人来说,这是从优质社会主义到劣质资本主义的退步。而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从未建成的苏式社会主义到野蛮资本主义的进步。可能只有东北人能体会那种固有社会轰然垮塌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

有点怀疑这种纪实文学有多少作者本人的发挥,要全是忠实口述的话俄罗斯人也太会讲故事和表达个人感情了。

这种人变脸之快令人惊讶:昨天还是共产党,今天就变成了激进民主派。在我们看来西方人很天真,因为他们不曾遭受我们一样的苦难。但我们是蹲过劳改营的,我们是在战争中从成堆的尸体中爬出来的,我们是在切尔诺贝利用赤裸的双手拨开核燃料过来的

现在我们又坐在社会主义的废墟上。好像战争刚刚结束,我们都被磨碎了,我们都已经散架了。我们的语言,只有痛苦的语言。我们胜利了,可是打败了谁?怎么回事?电视台的一个频道播放红军打白军的电影,另一个频道是勇敢的白军在打红军。都精神分裂了!

——第一部:启示录的慰藉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1991-20xx)。一场漫长的噩梦,彻底摧毁了人们的认知,与其费力探寻,更好的办法可能是彻底忘掉。四星半。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5

最开始关注这本书时是被它的名字吸引到的,世界上有二手的物品,怎么会有二手的时间呢?作者笔下一段段鲜活的口述采访让我仿佛置身于苏联解体后从1991年到20xx年这20多年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这本书和大部分的小说不同,它由20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主人公也不是一个,上至苏联元帅,下至卫国战争中的老兵;有苏联时期地区党委书记,也有普通工人、农夫;有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莫斯科的塔吉克人,车臣的俄罗斯人等。他们有的沉迷于过去而不能自拔,有的迷失于现在而丢失了未来,有的虽然在思考未来,但是他的心中却没有底气。这些故事可不是虚构而来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当中,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透过这些故事,我发现所谓的二手时间,不光是一个过时的时间,也是一个虚假的时间、错位的时间、别人的时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都来自于别人,仿佛昨天是被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一样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到了崭新的俄罗斯,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

这本书仿佛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直抵普京时代。作文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人们该如何追寻信仰和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如今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也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要反思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去,反思如何真实地生活在当下,更要反思如何建设属于自己的未来。

其实《二手时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写给曾经的苏联人,也是写给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车臣人,更是写给中国人和美国人,也不只是写给政治家,而是写给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是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而写的。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6

最近偶然在书店畅销书架上看到一本叫《二手时间》的书籍,书籍封面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一群小孩坐在列宁的画像下。一直对俄罗斯充满好奇,只是从媒体微博上大量的涌现“普京大帝”,“战斗民族”等等视频或文章对俄罗斯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刚性,也被这个时刻准备着战斗的民族震撼。这本书恰好能满足我对俄罗斯的一些猎奇心理,随即翻阅起来。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所谓俄罗斯人,应当是天选的民族,永远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我们总要为一些崇高的事情活着。俄罗斯人在看到可怜的人的时候,可以把身上最后一件衬衫脱下来送给他,但转眼自己又会去偷去抢。

“越多地谈论自由,牛奶和面包就消失得越快。”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俄罗斯人总在面临理念变为现实之后的困境。第一次是建立苏维埃国家,第二次则是脱离这个国家。在厨房里,书和梦想替代了生活,而现在梦想实现了,另一种生活开始了,他们发现厨房里谈论的理想和街头上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一定有什么地方错了。有人开始把书清理出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是因为缺钱要变卖书籍,而是对它们彻底失望,从托尔斯泰到帕斯捷尔纳克,没人能够教你怎么生活。一个时代的英雄,到了另一个时代就什么都不是,精神病人越来越多,街头犯罪率一直飙升,而在银行的柜台前,全是排着长队打算做生意的人。腋下夹着一本曼德尔施塔姆诗集的人不再受人尊重,这成了“一无所能”的象征。

在全书的末尾,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这个生活在偏远农村的老妇人和那些城市居民仿佛居住在两个世界,对她来说,世界依然是多年前的模样,在这巨大的时代震荡中,她什么都没有失去。“我很贫穷,几十年来我都只关心那些生活必需品,人们说什么,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普京、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她来说都是一样。她只等待春天,那时候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播种,而春天总是会来的——不像某些别的希望。她不被这些希望折磨,也没有历史的观念,如同大地一样卑微而坚强地活着。可能只有这样的人民,才会觉得这二十多年,没有经历一场荒唐的时代悲喜剧。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7

二十个故事,全部写着不幸,这就是苏联解体后的人们生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了全部。

1991年之前,人们已经习惯了日复一日瑟瑟发抖的生活。1991年巨变之后,原有的一成不变被打破,人们不知道明天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没有明确的预期,恐慌无助。每位参与者都在控诉贫穷或者战乱,似乎历史在倒退,更有对斯大林时代怀念及向往者,何其相似。苏联的社会主义试验失败了,原因太多,冷战举全国之力投入军事竞赛,完全忽略发展经济。如果把制造坦克的资源用于生产“电饭煲”,日子不会这么难过。靠武力维系广阔疆域与多民族统一的超级大国崩塌瓦解后概都难免摆脱种族冲突与战乱,一站后奥斯曼土耳其的崩溃就是中东百年纷争的引线。所有的果,都是在红色苏联或者更早就埋下的因,维持和压制只能维系表面的平静,矛盾终将由量变引发质变。矛盾如何去改变化解,需要智慧与运气,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的。

开篇的杂乱让我读起来很痛苦,总感觉又掉进了无法适应俄国人作品的窠臼,随着慢慢进入这二十位讲述者的生活,终于可以沉浸于故事中。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8

最近打算了解非虚构文学,所以八月开始读这本书,如果不是和书友们一起共读,自己或许会弃读,叙述太过沉重、跳跃式叙述以及自己对那段历史的不了解。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xx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通过采访一些普通人而写下的。读这一类作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他们所叙述的苦难是我未曾经历过的,但是这些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从苦难中更能窥见他们的精神。

这本书采访了很多人,内容涉及到战争、苏联解体后人们的生活、爱情、恐怖袭击和种族屠杀等内容。关于苏联解体,自己一直都是在课本上看到,关于之后人们的生活从没有细想过,直到看到这本书。在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解体了的不止是苏联,还有苏联人的梦想和生活。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摸索,找寻自己的梦想。新一代与老一代的思想碰撞,以及人们的痛苦和迷茫都被直接表达出来,物质与精神哪一个更重要?

书里所描写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种族屠杀。它让我相信世界的确是复杂多样的,这边我们在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作文而另一边正经历着刀山火海似的生活。屠杀一方的残忍与被屠杀一方的绝望,被屠杀一方只能选择躲避和逃亡,家破人亡和居无定所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所奢望的只是活着。从天堂坠入地狱有时只在一瞬间。

关于爱情,我印象深刻的两篇是《狡猾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另类生活》和《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前一篇里的女主角叶莲娜为了自己追求的精神恋爱而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她的恋爱太过梦幻而让人感觉不真实,但是它的确发生了。作为更加保守和理智的一派,我还是更喜欢后一篇的故事。后一篇的女主角也经历过一场甜美的恋爱,但是她遭到了男方的背叛,于是她断然离去,与孤独生活在一起。她说:“爱情里是没有自由的,就算找到心仪之人,他也不会是你的精神支柱。”这两篇采访的主人公就是两个极端,一者沉醉,一者清醒,但是她们的爱情经历,不管是为爱情奋不顾身,不惧谣言,还是失望后的清醒,都是普通人曾经历过或者将要经历的。这也是这本书的真实所在。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9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二手时间的感觉

读完二手时间,了解了一段历史,之前只知道苏联这个名称,不太了解它的历史,对于它的解体也没有多大的感觉。看了作者的描述去,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认识,也知道了为何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的原因。苏联依靠斯大林强大的集权和暴力统治取得了二战的胜利,然而战后依然靠这套制度,显然有点不合时宜,似乎也从未对国内矛盾,人民需求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以至于民怨犹如沸鼎之气越积越大。另一方面,既得利益者对改革阻挠,全盘西化的操盘手法犹如破釜之锤,最终导致了联盟的解体,解体之后的动荡和衰败,延绵至今,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想象中的生活大相径庭,国家也再无力将联盟带入再次繁荣,于是很多普通人开始怀念过去,并不是因为过去有多好,而是对现在的失望和逃避。

在我们周围也有好多人喜欢怀旧,怀念童年的蓝天白云,怀念当时的小玩具,小零食,怀念当时的动画片,还有无忧无虑的日子

.似乎过去的才是最好的时光。其实,我们怀念的只是当时的美好点却不是当时的全部,过去的全部更多的是落后,很多时候是对现状不满的一种逃避,希望回到没有比较差距的过去,回到均贫时代!

发展总是好的,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却是复杂的,当蛋糕做大后,如何合理分配,如何兼顾公平,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会对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甚至直接回到起点!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10

翻译的不错。一个一直在追问的作家,寻找社会主义的内核。戈尔巴乔夫是美国的秘密代理人,第8页说,我们以石油换内裤,这是没有私人衣物和破烂家具的文明,苏联的文明。

难道咒骂是真实的声音吗?以这样的态度来看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精神上还拥抱着斯大林。苏联还是伟大的吗?

46页:真正的社会主义需要有理想的人,但是我们没有这种人。理想都是废话和童话。

和中国的老三届和知青一样,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被剥夺了,他们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人。社会主义也好还是戈尔巴乔夫解散了的社会主义也好,是伟大的俄罗斯也好,还是苏联也好。没有任何人满意。我特别想说它是一种声音的巨流河,她是怎么样把小溪画成汪洋大海的,真是一个谜。

用时间来编辫子,得编出什么花来呢?把每一个人的失望和绝望,每个人思想的翻滚,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挣扎,每一个人对于古拉格群岛的夹带。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11

5分;从1990到20xx,从苏联到俄罗斯、白俄罗斯、车臣…人类嗜血凶残的一面在断断续续的对话中被真实地呈现出来,从斯大林时期互相举报的暗潮涌动,到苏联解体后游行与镇压,反抗与打击,从被迫施暴,到装作麻木不仁地释放人性之恶,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纪实文学最经典的采访模式,向我们展示了天真热烈的战斗民族和惨无人道的极寒之地。

从斯大林时期的集权政治,到渐渐萌芽的资本主义,再到贫富之间隔出鸿沟,再到白俄罗斯重归集权政治,历史不断地投射在几十年后的同一片土地上,无数人怀念它,又有无数人憎恨它,穷人们怀念着苏联时期的严肃风气,同时富人们欢呼着迎接资本主义的到来;称兄道弟的邻居下一秒就能自相残杀,女人们长久地被从战场上归来的酗酒丈夫家暴;男人们因为莫须有罪名在西伯利亚平原上非人地生活几十年,然后由一句轻飘飘的“无罪”被扔回那个早已远远溜走的现代社会,他们匍匐着生活,宁愿在酒精中淹死也不在时代的洪流里窒息,这就是生活。

俄罗斯人在车臣扣动扳机,车臣男孩在俄罗斯地铁里引爆炸弹;保尔柯察金变成了笑话,生于极寒之地的人们把同胞丢在了冰天雪地以示惩罚——无意义的惩罚。作文不是杀人,就是被杀,不是麻木,就是受伤,世界大战时期的自然法则在几十年后重新上演,让人毛骨悚然。人们先是相信斯大林,后来为叶利钦疯狂,接着发现资本主义都是泡沫,但这时他们已经失去了信任的能力——他们选择相信子弹和拳头,相信种种折磨无辜者的手段,相信暴力,在被社会残忍伤害后,他们选择相信残忍。

从苏联到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残酷都让我开始思考: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暴力是否会卷土重来?厨房聚会是否也会出现在几十年后的中国?

就让当下的我先麻木起来吧,和看不见的未来相比,我选择先做个懦弱的人。

二手时间读后感 篇12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纪实文学(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йи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Литература),这是三十多年前首先从苏联军事文学中兴起的体裁(正是军事文学突破了苏联文学中的一些禁区);二是复调式风格,复调(Polyphony)是一个古典音乐术语,诺贝尔奖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这既肯定了她在文学手法上的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

从写作风格上看,她的复调特点是多种第一人称交叉(包括作者本人、被专访的主人公和群体采访的各类人物),多种语境的交叉(回忆、描述、片语、意识流)和多种环境和时间的交叉。从仿佛是无标题复调音乐和重叠的合唱中,迸发出忏悔式的独白。这种体裁和内部结构是如何产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长时间苦恼的是:真相都是零散的,多种多样的,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不能够同时容纳进一个心脏和一个大脑。为了写出我的所见和所闻,我曾久久地寻找自己的风格体裁。直到后来我读到作家阿达莫维奇等人的作品,于是豁然开朗。”

不仅仅是创作手法的复调风格,其实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中更揭示出复调式的人生,一个人从语言到思想到感情都具有多面性,甚至于一个人的身份和世界观都是复调式的,本书主人公们讲述的故事中,就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复杂性。她坦承:“当面对人的多重层次,面对生活的复调,我自己都呆住了。”

有人问:创作这部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巨著,对于历次战争和苏联解体这些政治性、历史性很强的事件,作者本人又是持什么立场呢?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式写作,当然不仅仅是体裁的创新,更基于身为一名优秀记者和作家的专业和良心。她以复调的眼光看待事件和人物,对任何一个故事,都不会只从一个方面去观察和表述,用她的话说:“实际上,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她不但写一个社会的两面和多面,也写一个人的两面和多面,而且让他们自己去讲述。阿列克谢耶维奇表明,她并不是要评价苏联思想和苏联历史,更不想评价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当然,从她的作品中,读者还是能够看到她个人世界观的特征,虽然其世界观通常也是复调的。

此书的标题“二手时间”(ВремяSecondHand)也颇有寓意。“时间”是俄文,“二手”则是英文:一来俄语中原本没有“二手”这样的说法,二来此处的“二手”确实含有西方舶来之意。那么书名应该翻译为“二手时代”还是“二手时间”?时代和时间在俄文中是同一个单词,若从大历史看,苏联是旧时代,解体后是新时代,意义相当明确。而时间一词,具体而言是小于时代,但抽象而言又是超越时代的。认真品味一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话:“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她在诺奖颁奖礼上的发言中也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在这些话语中,时代和时间都是可以互换的。只有另一段话比较明确: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首先是一个大时代被偷走了,然后是他们个人的时间被偷走了。”所以作者的寓意应该是兼而有之。“二手时间”似乎较有文化和形而上的意义。-----摘自后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