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读书笔记7篇

02-20

有关“教育文摘读书笔记”的内容是编辑为您带来的,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参考信息。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爱充满了整个世界,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难免会有新的想法。 读书经历可以增加我们的语文素养,读后感为我们记录留下了踪迹。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1

打开《教育文摘》,开卷篇《责任与爱心》这篇文章就是我感触颇深,经常说教育要有爱心和责任心,那么如何对学生“爱”呢,要讲点教师的智慧。首先“用智慧撬动爱的杠杆”,爱要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并且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班主任要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如何去爱、如何去把握爱就是这智慧的核心。

日常,每当批改作业时,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整齐划一地答出标准答案;每当学校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都地渴望孩子们人人都能做到;课堂上,我们都希望每个孩子老老实实的听我们讲课;课下,我们都希望他们像小绵羊一样乖乖活动;甚至每当站队时,我们也都苛刻地要求孩子们一动不动......

教师的希望固然是好的,可孩子们是性格迥异的个体,我们的要求很难实现。教师还是不要把自己当做机器,去大批量生产。别让我们的“勤劳和爱心”扼杀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2

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它的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德育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教育随笔、国外教育等栏目上,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

《文摘》在谈到素质教育时,主张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大多数时候,老师宁愿让时间淹没在无休止的讲解和训练中,也不愿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今天,身处繁杂而多变的知识经济社会,书本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实际上在弱化,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

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是这样的,我认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独立思考,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学习,还要教他们如何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独立思考。

当孩子们能够独立思考时,他们就能在知识面前做得很好。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如果你想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思考是第一件事。

《文摘》里面的文章是来自各大教育报刊杂志和名家名著,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各种教育案例,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专业发展这个栏目,我们可以尽快成长。纵观国外教育,可以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所但当的育人重任,需要从教者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有了这样一本好书,会成为我们从教路上的良师益友,会引领我们贴近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最合理的育人理念!

每每翻阅《红蕾.教育文摘》,总会不时的给我一种惊喜,让我的思维模式也在跳跃中补充着新鲜的血液,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作为教育者的自豪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是一个值得我把全部的情感和智慧融入其中的事业。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3

听名师上课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惊叹于他们举重若轻的调控能力,痴迷于他们游刃有余的教学技巧,沉醉于他们启心启智的教学语言,流连于他们诗意栖居的课堂氛围。名师上课处处体现出一种大气,一种从容,一种优雅。我认真地听着、看着、想着,但是我并没有做详细的书面记录。我觉得应该关注的不是名师们的技法,而是他们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那么,如何学习名师呢?

学习名师,不能仅限于模仿。名师大多身怀绝招,绝招一出,常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课堂顿显别有洞天。面对名师的时候,不少人天真地做着买椟还珠般的傻事,执迷于一招一式的摹仿,追求形似,却忽视了神似。这样的东施效颦,使我们很难跨过肤浅的路障,跨进真正的理想境界。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绝大多数教师观摩名师教学时,态度相当认真。听课时一边看一边记,生怕漏掉点什么。返校后,对照着听课记录,回想着名师们的一言一行,常常拿来主义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可大都又是上成了四不像,与期望的效果落差太大。于是大为困惑,人家使着好好的招术,怎么到自己这儿就不灵了呢?名师的成就决非一朝一夕换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历练、不断反思的结果,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和上课的。台上40分钟,台下几十年功。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要多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究竟从何而来。

学习名师,不能迷失了自我。教育是十分个性化的行为,真正的名师,无不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学习名师,不能盲目崇拜,应该努力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目标。而名师用着顺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对我们也适用。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只有把名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个性中,学习的过程才真的具备了激励成长的功能。学习名师就是要学出一个独特的自我,让教学因我而更加精彩。

学习名师,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这四大支柱的建构,需要通过不断地读书方能实现。这样我们站在讲台上,才敢说:我就是语文!

学习名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注意修炼内功更为重要。名师不只是教书好,人品、道德、涵养也都堪称表率。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不能成为名师的。作为一个名师,首先他是一个好人,其次才是课讲得好。这种老师,自有一种人格的魅力,足以成为大家的榜样;这种老师,能够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这种老师,在学生心中,有一种信赖感和崇高感,学生对这样的老师的佩服是全方位的。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学习名师,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独特感悟、独到见解、文化底蕴、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4

读《不要低估孩子的学***》

有感于秀平

孩子们的学习是有潜力的。它需要教师来发展。它就像一个地雷。如果你不去探索它,它会像一座死火山,寂静无声。

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学***态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始终兴趣盎然,而有的整天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原因是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我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遇到懒惰的学生时,我会注意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小亮,他对英语和数学也有点兴趣,也就是说,我懒得写中文作业。后来,我发现他喜欢为同学们服务。他当助教时,我鼓励他当老师,给全班读关键词,以便写作业。

一来二去,他的学***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他原来暴躁的性格。另一个同学小杰,作业写得乱七八糟,不成行,不成列,并且丢三落四,在课堂上跟我翻白眼,也不知是真的闹情绪还是玩幽默。我发现他非常喜欢玩电脑,所以我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在课前帮我检查课堂上使用的材料,我经常和他的父母交流。

一段时间后,小杰的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他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班上大多数孩子对学习太感兴趣了。他们的原则是不带批评地完成作业,这不时需要一点刺激。例如,在语文课上,我希望他们把课文变成电子手稿。我负责将他们与漂亮的插图进行匹配并打印出来,留下一个做作业,另一个做作业。捧着自己的小成果,他们挺激动,仔细地收藏在文件夹中。

在这样的状态下,再布置这样的作业,他们会乐于完成。

对于课堂来说,一成不变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像我们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会议,我们也会打盹、担心,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新鲜的感觉,让他们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分小组分内容研讨。结合不同的课文确定不同的讨论内容,如阅读课文、分段、总结段落意义、研究生词汇、分析句子、总结中心思想等。

给他们十分钟时间,然后组织交流,评估小组之间的交流。这将有效促进孩子们相互学习,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永远向往有热情、有激动、有憧憬、心灵互动的学***,这就需要老师多与学生交流,不断探索,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创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育人境界。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5

打开《教育文摘》,开卷篇《责任与爱心》这篇文章就是我感触颇深。经常说教育要有爱心和责任心,那么如何对学生“爱”呢,要讲点教师的智慧。首先“用智慧撬动爱的杠杆”,爱要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并且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

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班主任要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宗旨。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如何去爱、如何去把握爱就是这智慧的核心,日常,每当批改作业时,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整齐划一地答出标准答案;每当学校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都地渴望孩子们人人都能做到;课堂上,我们都希望每个孩子老老实实的听我们讲课;课下,我们都希望他们像小绵羊一样乖乖活动;甚至每当站队时,我们也都苛刻地要求孩子们一动不动......

老师的希望当然是好的,但是孩子们是很不一样的个体,我们的要求很难达到。教师还是不要把自己当做机器,去大批量生产。别让我们的“勤劳和爱心”扼杀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

《教育文摘》读后感二

名师,我们该学什么?

在课堂上听名师讲课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我惊叹于他们诗重的控制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鼓舞人心的教学语言和充满是一的课堂氛围。名师上课处处体现出一种大气,一种从容,一种优雅。yJS21.COm

我仔细地听、看、想,但没有做详细的书面记录。我觉得应该关注的不是名师们的“技法”,而是他们“技法”背后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那么,如何学习名师呢?

学习名师,不能仅限于模仿。名师大多身怀绝招,绝招一出,常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课堂顿显别有洞天。面对名师的时候,不少人天真地做着买椟还珠般的傻事,执迷于一招一式的摹仿,追求形似,却忽视了神似。

这样的东施效颦,使我们很难跨过肤浅的路障,跨进真正的理想境界。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绝大多数教师观摩名师教学时,态度相当认真。听课时一边看一边记,生怕漏掉点什么。

返校后,对照着听课记录,回想着名师们的一言一行,常常“拿来主义”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可大都又是上成了“四不像”,与期望的效果落差太大。于是大为困惑,人家使着好好的招术,怎么到自己这儿就不灵了呢?名师的成就决非一朝一夕换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历练、不断反思的结果,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和上课的。

“台上40分钟,台下几十年功”。学习名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堂上精彩的东西从何而来。

学习名师,不能迷失了自我。教育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真正的名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习名师,不能盲目崇拜,要努力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学个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目的。

而名师用着顺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对我们也适用。在名师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学习过**正具有促进成长的功能。学习名师就是学习一个独特的自我,让教学因为我而更加精彩。

学习名师,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背景支撑着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着语文教师的精神,宽广的课程视野支撑着语文教师的活动,宽广的专业境界支撑着语文教师的诗意品质。

”这四大支柱的建构,需要通过不断地读书方能实现。这样我们站在讲台上,才敢说:“我就是语文!

”学习名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注意修炼内功更为重要。

名师不只是教书好,人品、道德、涵养也都堪称表率。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不能成为名师的。作为一名名师,首先,他是一个好人,其次,他在课堂上讲得很好。

这种教师具有人格魅力,足以成为大家的榜样;这种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信任感和崇高感,学生对这种教师的敬仰是全方位的。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学习名师就是学习他们独特的见解、独特的见解、文化底蕴、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6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毕,感触颇丰。因为李校长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读他的书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是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

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从今天起,我将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最好的音乐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唱、弹、跳、吹、拉什么都不行,还阿q似的安慰自己不是学专业的。虽然我已经努力了,我已经迷茫了,我和别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读了××之后,我可以自信地对自己说,比起昨天的我,我在进步,我在超越,我会在未来做得更好!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镇西校长是一位对教育工作极为真诚、热爱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只有爱孩子,才能了解他们;只有爱孩子,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只有爱孩子,才能关心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只有爱孩子,才能成为他们的亲密朋友;只有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爱的孩子应该尊重每个孩子学习音乐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爱的孩子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让音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

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学生说,在音乐课上,没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没有成绩差的学生,没有素质好、学习好的学生,也没有头痛的后进生。他们优的只是对音乐课的态度,对一切都一视同仁,爱得公平,爱得令人信服。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学生们在老师爱的沐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即使他们违反纪律,当老师严厉批评他们时,他们也会被情感和理智所感动。尽量不要让他们有叛逆心理或歧视。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能发出浓浓的爱的流淌,有利于传递。要成为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我们可以实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任。教师的真挚情感会在学生的情感中产生共鸣。从前有个同学上课不太注意。后来,当他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我立刻表扬了他,并请他做一个小老师。我一次又一次地信任他。

从此在音乐课中他大变样了,同学们也都说他只有上音乐课表现得最好。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长辈的关怀和爱护,绝不能以家长式的方式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

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感情,不伤学生自尊,礼貌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进步的外在原因,学生的自尊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原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

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全心全意接受老师的爱。在音乐课上,我不仅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演唱和作曲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不要轻易取消别人,先说优点。

每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好,我总是让学生一个人呆着,先问原因,然后再和他交流怎么做。所以,有同学给我写信:你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你很严格,但是同学们很听你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因为只有学生忘我地投入到音乐中时,我才能和他们一样感受音乐的魅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教育文摘读书笔记 篇7

众所周知,在西天取经的队伍中,唐僧没有任何除妖斩魔的本事,但却带领着孙悟空等人取得了真经。他的两个绝招就是:目标定位和管理策略。唐僧的管理艺术就是――无知、无能、无用和无欲。其实这种管理艺术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是很好的借鉴。

譬如“无能”说:在西行的过程中,遇到抓妖怪时唐僧总是说:“施主放心,我的三个徒弟本领高强,一定会抓住妖怪的”,唐僧这么一说,三个徒弟马上跳出来去除魔降妖。唐僧把自己处于无能者的地位,其实是以欣赏的眼光看三个徒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要做一个能者,而是要学会做一个无能者,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

潜意识中,我一直认为:我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在历届班主任工作中,凡事我都是亲力亲为,能不用学生做的事情,哪怕累死也不敢放手让他们做。12级新生军训时,我像以往一样,每天紧盯着学生,提醒他们不准这样、不能那样,甚至连大合唱比赛都是我亲自上阵,连指挥带领唱,效果还不怎么好。真正让我改变这种想法的是本学期的一次班会:那天早晨,突然身体不舒服,下午的班会我想准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我只好把班长叫到办公室,交代了本次班会的主题,让他全权组织。当时我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下午的班会不知道是否会上演孙悟空大闹天宫呢?出乎我的预料,下午的班会课,不仅班长组织的井井有条,上来发言的每个同学表现的也超过了我的想象。通过这次班会,我开始转变对学生的看法,在班级的管理中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管理,对于他们良好的表现及时提出表扬,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他们指出,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办法,这种管理和交流在近期见到了实效,班级里形成了团结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学做无能者,是以欣赏的态度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觉学习积极向上的热情,给学生适当的自我发挥空间,充分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使班级管理变得简单而融洽。无能但不低能,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喜欢《教育文摘读书笔记7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文摘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