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汇编14篇)

02-20

写好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记录下重要的事情。一篇好的作文,除了文笔好,还要思路清晰。优秀的作文要怎么写才能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汇编14篇),带给大家。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痼疾的良药”。

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

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

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

“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

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2

钟素雷《不跪着教书》这一书中阐述的观点个个都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对“教师”这一称号有了进一步的的认识,书中提出“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坚持读书,通过书本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获得教育智慧,实自己越来越直白地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于是乎,在课余时间我会利用一些能利用的时间去读书,读的书虽不是说很广,但是有侧重点的。主要读些专业类的,如初级、中级会计职称的考试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读些与专业有关系的比较新颖的书籍,如《小艾小班记》、《如何玩转会计》等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目前我的教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我会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通过以上的阅读加上自己的思考,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不再像以往那样先讲解知识要点再由学生练习,而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给学生来个热身题(最基础的题目),设计这样的题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预***一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能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二来是让老师能以最快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热身题完成后,组长会进行检查,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汇报。老师将具体解释错误。如果全班毫无疑问,进入基本题环节,最后进入中等难度题的练习。对于这些题的设计,比较考验老师对题目筛选的能力,热身题太难就起不到预***果,而基础题太难则会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望而却步,所以教师需不断地思考,推敲。

对于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从一些权威的或相对较新的专业书籍中吸取教训,帮助他们丰富我们的课堂。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读书。不读书,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活。

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们要做一名正直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使我们的思想深邃,追求高、深、智。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3

第二,感恩老师。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因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

正是教式的春雨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的结。主要方法:1。教师节那天,学生们制做一张贺卡,给老师写下祝福的话。

2 、交流赞美老师的话语。三。学习名师尊师的榜样,阅读古今中外尊师好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尊师意识。4 、班队课开展“感恩老师”演讲比赛。

第三,感恩同学。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同学,因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同学们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鼓励、支持和安慰,在交流中获得快乐。主要做法:

1 、我为同学做一件事。2 、“今天我值日”活动。3 、写一篇自己受同学帮助的事情。

四。帮助他们的同学打**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感恩的方式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多渗透“感恩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这是我们人民教师的责任,必须承担。王老师书中也说道:

“教师的教育生命在人的一生中会留下如此难忘的记忆,每念及此,我时时刻刻提醒鞭策自己:不能误人子弟。”这是一个人民教师,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承担。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4

黑石头中学

几月前,我无意中看到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它。我渐渐陷入了思考的海洋,一步步引导我反思老师、学生、教育和我自己。特别是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呢?

时代在进步,学生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学生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学生同日而语了,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书到用时方恨少”, 要想让自己“站直了”教书,必须多读书,多读好书,读人文社科类、工具类、教育类的书籍。也许平时工作太累、太辛苦、太困惑。如果你想挺身而出,就必须花时间去阅读,因为书中有真善美、诚实友爱,它们能让我们充实、高尚、美丽,让我们像一个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以行动影响学生。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而要达到此境界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吴非老师说得好“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要想让自己“站直了”教书,必须心中装着对学生全部的爱。 这本书还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爱学生:爱学生,首先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悲哀与欢乐;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学生,也必须鼓励和批评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老师喜欢的不能要求学生喜欢,老师不喜欢的不能要求学生喜欢。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学生,那是愚蠢的。

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主游戏、自由选择,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遨翔,再也不受老师的支配,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他们自信起来,以前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的东西也开始勇敢的尝试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学生还会学得少吗?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甚至会有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一回来,学习得问题就解决了。

但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搭建这个平台,教师要加强正确引导,不能偏离。正如吴非老师在书中说了“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出发,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在他们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让他们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到最基本的道德理念,让爱和美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教师应该多多关爱自己的学生。对老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和点燃。就像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一个好孩子,不是因为成绩好或不好而给学生一个好或不好的分数。

因此,教师要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公平对待他们。对学要生严慈相济,既有父亲的严厉又有母亲的慈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讽刺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茁壮成长。

教师不仅要学会读书,拥有一颗爱心。教师更应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名忙碌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如何在主战场上“尽显英雄本色”呢?我们要牢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个道理,上好一堂课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凝聚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和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精神,并与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是教师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吴非老师在书中就提到“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还有我们课堂不是越安静越好,安静的课堂容易会让学生开小差,失去创新精神。

有时安静的课堂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但过于轻松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太高。教师应能在课堂上自由进出,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基本技能。

因为我们都知道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活,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每一个音符都弹好,就要多学习课堂,多反思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就意味着教学的死亡。

总之,教师如果不想跪着教书,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成长,我们应该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和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而随波逐流。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一、不能跪对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我们不仅要抛弃教师的尊严,还要挺起脊梁。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爱、尊重、不放纵。

二、不跪对领导。教师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也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三、不跪对社会。教师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平凡的人,不要整天忙与社会活动,不要在名利面前下跪,应该坚守自己的天涯海角。

四、不跪对家长。教师要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必要的交往中要平等、理解、信任、支持。避免庸俗化、功利化。

是的,我们应该做一个正直的教师,不断学习,使我们的思想深刻,追求高,深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6

左艺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被它深深吸引了。我一拿到那本书,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捡起来看。“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挑灯拜读完一遍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绝迹,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精神毒害不能说是消失了。

其他人可能仍然以各种方式跪着生活。为了不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形式下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吴非老师说,我们必须站起来教书,我们必须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本文是关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下这样一个真事故事的。在校园的花房里有一朵大玫瑰。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很惊讶。很多学生每天都来看。

今天早上,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里一个4岁的孩子在花房里摘玫瑰,手里拿着玫瑰,平静地走了出来。他想知道那女孩为什么采花。他弯下腰和蔼地问:“孩子,你为谁摘了这朵花?”?

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只想感谢吴非先生,他给我带来了触动心灵的感觉。

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像这个世界上的人一样站着,我希望会有这样美好的生活。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7

挑灯拜读完一遍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民曾有几千年向封建政要下跪的历史。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饱受苦难,自上而下表现出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绝迹,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精神毒害不能说是消失了。

其他人可能仍然以各种方式跪着生活。为了不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形式下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吴非说,我们必须站起来教书,我们必须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 —— 《永不凋谢的玫瑰》。本文是关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下这样一个真事故事的。在校园的花房里有一朵大玫瑰。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很惊讶。很多学生每天都来看。

今天早上,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里一个4岁的孩子在花房里摘玫瑰,手里拿着玫瑰,平静地走了出来。他想知道那个女孩为什么采花。他弯下腰和蔼地问:“孩子,你为谁摘了这朵花?”?

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 “ 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 “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

肖川博士指出: “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 所以教师要有 “ 心 ” :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只想感谢吴非先生,他给我带来了触动心灵的感觉。

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像这个世界上的人一样站着,我希望会有这样美好的生活。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 “ 铁骨教师 ” ,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 “ 站直了的人 ” 。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8

《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这本书的书名,我就感到惊讶甚至困惑。我立刻被它吸引了,迫不及待地想露出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先生的话充满了思想和智慧,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的态度。

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

如果家长缺乏理性,脾气暴躁,会让孩子盲目地吸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父母表现出惊慌失措、措手不及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如果父母心平气和、坚忍不拔,也会使孩子心平气和,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9

龙河初中秦敬原

吴非老师是50年代生人,因此我觉得在书中他是一个以长辈的口吻,教给我许多道理,或者指出了许多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负担突然增加了。书中说道:“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

”因此,“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不禁汗颜,对照自身,我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好像相差甚远。

我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

而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是“授业、解惑“,我更重要的还要“传道”,我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我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我的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因为“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还教给我要追求自己的风格。如果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还可以在模仿名师、教研室以及老教师的基础上来求得进步,那么随着自己教学年限的加长,就不能满足于在他人身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否则一辈子都不会有进步和创新。

我想为什么必须追求自己的风格,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教师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扬长避短,可以真正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而不是随意的机械的模仿。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项和短处,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面展示出来。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什么都做得相当的精彩(当然不排除有特例)。就拿语文教学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要博古通今,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有书法家潇洒的字体,要有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要会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再像演员一样擅长表演就更好了。能做到这一切的人一定是龙凤,但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教师。

即使我们发奋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倾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部做得很优秀。然后,合理分析自己的特点,在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到极致。

也许你口才很好,你可以利用你的课堂,天南海北的给你的学生讲很多东西,讲所有对学生有用,而且开阔他们眼界的东西,你的学生会听的津津有味,可能很多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从此会迷恋于这门课程,只要你不要太喧宾夺主,要记得给学生留出很多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许你的字写得很好,很迷恋于书法,你可以挤出很多的课堂时间,开设专门的书法课。你可以将你对书法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你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你衣钵的继承者;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那么你的课堂可以变成睿智的、思辩的阵地,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在无声之中取得繁华与喧闹永远也无法取得的效果``````你总有一技之长,所以你总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你不必抱怨你没有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所需要的全部素质——因为没有人天生就具备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材料,但既然我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我们就应该尽力把它做得更好!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感谢你的这本书,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份创造性的工作,让我边做边思考,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老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0

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个性十足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吴非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是一个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呐喊的人。整本书贯穿着浓浓的为教育的忧虑之情,还有他的信仰教育应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事实上,这本书不需要摘录。读完这本书,我们只需要记住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机器。教师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由的人,否则,也会培养出残缺的人。

读完此书,可以发现吴非老师与李镇西老师的思想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中国教育中的种种恶习,都在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不同之处在于吴非老师脾气似乎更大,看不顺的一定要说出来,而且说到深处、痛处;而李镇西老师似乎圆滑了许多,他更多地去享受教育的快乐,并且把大家也带入教育的快乐之中,从改变自己开始,来改变中国的教育。我喜欢两位老师的风格,因为他们很真诚,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

不过吴非老师批判的太多,虽然所言皆属实。但是光谈负面形象未免使广大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正能量,带领自己的小班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当然,在吴非老师别的书中有介绍。

所以,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唤醒,正如书名:不跪着教书

面摘录一下书中的经典之处: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安慰是我们培养了一个感恩的人。只要我们能经常找到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就会感到既快乐又平凡。是的,一个感恩的人比一个危险的优生学者要好得多。)

在仁慈的老师眼中,学生首先是需要关心的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也懂得平等和仁爱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对精神的研究。教育者首先要善于思考。今天有多少老师能有自己的想法?)

师与匠不属于同一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建,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能使一位教师站立起来!(读书如果只为寻求技巧,是痛苦的,改变思想才会发生质变。)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1

不跪着教书》心得体会

阅读是什么?它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是一种与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根据盘龙区教科室的大阅读理念,学校打造书香进校园活动,学校购买了吴非(原名王栋生)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心中感触很大……

吴非的文笔很朴素,但却很容易抓住我们的心——因为这是一线教师的内心声音,也代表了大多数把教育当成职业的一线教师的声音。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我们想到了,却不敢说,不能说的话。比如教育内部的腐败问题,一些教师的不务正业,某些特级教师的沽名钓誉……

作为一线教师,他始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战场,把课堂当作自己的阵地。当自己的阵地面临失守的危险时,他勇敢地挺身而出,誓当一个捍卫荣誉的勇士。在书中,他说得最多的是,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应该被称为教师,事实上,其他;也不应该以教师的名义自私。

教师只有具备独立人格,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他说,如果老师跪着教书,学生只能爬到地上听。这个比喻很形象,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一线教师是跪着教书的,而且有些教师是跪着教了一辈子书……

作为教师,除了教他们知识外,我们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感恩,如何思考,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当作成绩单上的分数。有时候,他也很苦恼。为什么有些学生,即使是最尊敬的人,连最基本的感恩都没有?

这是一位善良的老师的苦恼,也是一位长者对下一代成长的担忧。在处理高考问题时,他并没有回避,而是真心实意地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参加考试,并不矛盾。我们不光要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品德习惯,还要教他们一些“俗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越过“封锁线”。

我们要正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他说,在高一高二,他可以让学生自由写作,可以把语文上得更有趣些,高三就要教给他们一些应考的“俗招”,帮他们弄到一张大学的门票。

确实,这和某些特级教师的沽名钓誉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位年近80的老红军,因为孙子考南师范大学离中学有点近,想请吴非帮忙。吴非说,只要是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他一定要帮忙。

老红军这时很不好意思地往他手里塞了一个红包。面对红包,吴非百感交集。一个不怕死的老红军,在书中为孙子上学,吴非说他理解老红军,但他坚决没收了红包,只说了一句话:

你先到外面打听下,如果我帮别人办事收过红包的话,你再送过来也不迟……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竞争时,她就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的**。

《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我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我敢肯定,而且不止一个。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2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陈肖依,涪江路小学,2014年2月)

刚拿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觉得书名很新奇,看了作者简介之后真心被吴非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吴非是王栋生先生的化名。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不过,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作者是在用沉重的思考来印证自己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信念:

"不跪着教书"。从这本书的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倡导做一名具有独立人格和人格风格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灵魂!“风格即人”,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

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像一个人一样站立着。”

在书中,吴非老师曾写下这么一段文字:“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门外汉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即趴在地上。

这样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一直认为老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老是跪着,他的学生只能躺在地上。

”这段文字可谓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今教育的要害。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他只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一位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只能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劳动,其工作完全没有创造性可言,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压缩饼干,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没有个人的立场观点,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侏儒。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智慧的源泉,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提高思维品质。

一生都将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人,又能给学生怎样的人文濡染和浸润?虽然老师不一定要懂天文地理,但如果你的基本阅读视野不必学生强,怎么能引导学生呢?因为你不知道路要去**。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需要学会创新。反思是为了超越,批判是为了建设。思考的目的不是制造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捕捉自己点滴的思维火花,逐步让它明亮起来,指引着你的实践之路。创新不迷信权威。

对于权威,我们可以学习和欣赏,但它必须是我们理性的理性所照亮的思想的本质。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如果简单的学习和复制,你只能是一个赝品。

创新就是理清自己的教学方法,确理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创造自己的教学理论。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有时还需要勇气和胆识。经过一个周期后,年轻教师往往和老教师一样老。这真的是快乐还是悲伤?获得班级评比的奖项中,有多少是对自己个性的自由展示?

是不是都是揣摩透了评委的评价标准之后,甘心做一个呆在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圈子里的唐僧呢?

中国人已经有几千年“跪”的历史了,在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今天,我们该学会“站立着”。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不是要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新的模式,而是要最大程度张扬老师和学生的个性,最大程度地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一个“站立着”的教师,成为“不跪着教书”的思想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保持独特而恒久的魅力,也才能培养更多的“站立着”的公民。

果如此,乃民族之大幸也!“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读完《不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问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站立着”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不跪着教书”的思想者!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3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

“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当他们长大后,他们所获得的前十分之二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二十起到了坏的作用。”他说:

“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对教育有着更广阔的视野。

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

“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不要让孩子们瞧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阅读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

教师是天生的专业学习者和专业读者。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4

不久前,教学部推荐了一些书给我们阅读,并要求我们进行交流。刚听到这个通知时我直接从网上**了一篇读后感准备应付了事。可当我把**的这篇读后感看完后,我忽然发觉自己真不该只看一篇读后感,而是要把这本书去真正地看一下。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书的名字叫做“不跪着教书”。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感到十分的奇怪:

教书和跪着有什么关系呢?怀着好奇心,我读了吴非先生写的那本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里面仅是一些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教学随想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等。

但它里面那真切实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能引起我们的反思。故事很简单,我先介绍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做乡村校长时,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摘下了校园花房里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其他孩子们都很愤怒,认为这个小女孩做了坏事,而苏霍姆林斯基则细心地询问了小女孩这样做的原因,得知原来这个孩子想把花送给病重的奶奶,了解情况后他又摘下两朵花,一朵奖给女孩,另一朵送给她妈妈。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他说:

“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很容易批评这个小女孩,耐心地教她保护花草树木。所以,如果我只是从保护植物和树木的角度出发而不理解,这孩子的好行为不是被我杀死的吗?

一想到这里,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教育感。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生活。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真正教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看到吴非老师的这些话,我不禁反问自己:“面对孩子的种种,我是怎么做的?

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现在看来我错了。我曾经在漫画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之心如水之镜,往往言不由衷,动摇不定。但人生来皆渴望能互相接受,彼此之真心”说得多好啊,如果我以真心对待犯错的学生而非以自己主观的一面之词对待学生那么,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心情不就得到满足了吗?因为我的“自以为是”“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可能就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也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这不该是做教育和想教育的人要做的事。

吴非的书中还反复强调,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他提到“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我们也知道应该博览群书,但却容易以“那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或者以自己比较忙、生活琐事多,身体累为借口推脱。

看了吴非老师的一些观点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我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

想想你自己。有时我常常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如果不及时反思,时间一过,我就会忘记。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在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之前我知道这世间的事都是“知易行难”的,粗读了这边书后,我体会到:教师既要挺直了身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

虽然知易行难,但不做永远都只有知而没有行了。好的观点往往是通过行动来证实的。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吸收更多优秀的教学和教育思想,这样我们才能负担得起我们的工作。

当然这也是教科室让我们读书的意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