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

02-20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是一篇关于“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的文章,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让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共鸣。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人类的智慧和文化,读后感可以引用相关的资料去写吗?我们非常期待您在本页留下宝贵的时间!

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篇1)

这个寒假,学校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张文质的《慢教育》。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慢教育》的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所透露出的理念。他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幽雅,细节"这些关键词。实质上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

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幼小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有人说:教育孩子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面对幼小的孩子,我们必须学会从容与宽容。从容是一种态度,不慌不忙,有条有理。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大有气量,不计较。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我们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和;慢,需要细致;慢,需要耐心;慢,需要宽容。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篇2)

最近读李镇西民主课堂一书,感受颇深。***用高度和深度告诉我:“醒”着教书,在五声乱耳中聆听职业的天籁;用“情”教书,将热情、激情、深情倾注于学生;用“心”教书,不炫耀学历、资历,而将真心、爱心,耐心链接到每一位学生心灵的扉页上。

从***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风采,体会到“匠”与“师”的区别。

回顾过去10年的教学生活,我不禁感慨:有一次,我满怀热情,想用三尺讲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结果总是不禁人意。曾几何时,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我在幼年就坚持学习。

以求专业提升,自我完善,而观念的陈旧,思想的老套束缚了双脚,想“放得开”,又恐“收不拢”,瞻前恐后,畏手畏脚,最终还是保留了“绘声绘色”地“讲”。虽告别了“填鸭式”,远达不到***课堂教学的“共享式”的最高境界,充其量也只可谓为“诱导启发式”;也曾经,在校领导的指导鞭策下,一度欣赏报刊、杂志中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赞叹“大师”们的突破及创新,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模仿、尝试着去更新观念,改变角色,优化课堂结构。实践中的小困难动摇了改革的决心和努力。

于是重新又回到起点,循规蹈矩,将“合格课”理解为“预制板”的顺利实施,将“三为主”中的“导、学、练”曲解为单一的“多练”。虽接受“教”要服务于“学”的道理,但依旧处理不好教学中的多种关系,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俨然一位教书匠!

李镇西老师的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使我联想到中考阅读中的《匠人与大师》,文中明确了二者的区别:重复,创造?实践,理论?

单一,综合?***的成长姿态完成的突破让人反思,民主课堂教学的核心:“尊重学生,爱每个学生。

”是我们的责任和本分,也是自己执教的行为准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精神指导,人格引领,我们也做到了;率真的天性成为职业的操守……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它应该是**的勤奋和智慧,教育和教学的艺术,以及勇气!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教育对象的水平及需求不同以往,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快乐学***现“共享式”的高境界。“教”服务于“学”,教学有长,体验幸福!

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很少有人能超过杜威、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但目前,我们可以非常深刻地理解民主在中国教育中的作用,也可以敏锐地认识到民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我有限的视野里,我们不能没有它。

无论理论有多深奥,如果不结出实践的果实,只能让象牙塔中的少数人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在总结上述大师的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教育实践编写的。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正是目中无“人”,而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向民主国家过渡,而要向民主国家过渡,就必须首先从教育做起,培养真正的大写的人。实行民主教育,是培养真正大写的人的唯一途径。

李镇西老师激烈地批评了以往的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的观点,批判了教育的日趋技术化,批判了把学校当成工厂企业的教育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把老师的地位定位于方向、人格、人生、精神等方面的引领者。

在中国共产党看来,民主应该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强行推行。学生要向民主学习,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包括在课堂上,***批判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也反思了启发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式教学模式,使民主阳光在教育中无处不在。

李镇西特别强调,民主教育必须有民主教师。只有具有民主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要成为一名民主教师,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尊严,树立民主权威,有民主元素,学会和学生一起成长,而不是教他们如何成长!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民主教育。读完这本书,我加强了这种理解。

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篇3)

《玫瑰与教育》作者是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写的。

我最喜欢《心中盛满阳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说:“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因此,面对教育在有些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退去浮华留下平实。让我们踏实前进,留下深深的足迹。

读了窦老师的书,我感觉到了她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她的这种快乐溢于言表,并深深感染着我。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上堂课不难,通过磨练上堂好课也不是很难,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快乐的。窦桂梅老师的`快乐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是一种缘于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真诚的爱的快乐。窦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孩子时,厌烦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读《玫瑰与教育》感慨颇多。感慨自己还需要多下功夫,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想我们也都应该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做教育之园中的玫瑰,把自己的正能量散发给学生。

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篇4)

《教育有悟》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有悟》|读书|心得体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你可能认为这样一本书记录了太平凡的事情,但想想看,教育,是不是师生之间的琐碎和复杂?

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第三章是后进生教育机制,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人在我们眼里,就不会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

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的光芒可以使心灵的远近被绚烂所覆盖

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抽象的理论,只有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思想。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你有没有派学生为你做私事?即使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吗?

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即使有时会打扰课堂,你能耐心地听学生的讲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篇5)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思想丧失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完成。

相信《2024《新教育》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