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憩园》读后感(5篇)

02-21

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很多作品会引发读者的感同身受,当我们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产生了新的理解或者感触时。我们应该如何来写一篇打动人心的作品读后感呢?希望这份"最新《憩园》读后感"能够让您对相关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最新《憩园》读后感 篇1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的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在于他的篇幅有多大,内容有多广泛,而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是否典型,描写的环境是否具有代表意义,而《憩园》就做到了这点。

小说中的黎先生是一个写小说的贫困知识分子的形象,住旅馆也只是住在一个开了窗就能闻到煤臭味的房间里,虽写文章有所小成,但依然逃脱不了寒碜的命运。他的同学姚国栋既大学毕业又留过洋,而黎先生只读过半年大学已经写了六本书,而当了教授和官员的姚国栋,曾经充满壮志凌云的姚国栋回国几年却没有写出一本书,究其为何原因?生活在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家庭中的姚国栋,虽有比姚先生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虽有比黎先生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但终究到头来还没有黎先生的成就大,实在是令人感叹。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姚国栋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过着像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沉溺于物欲的享受,这些都只能让姚国栋丧失谋生的能力,最终使其家庭走向堕落。

初读《憩园》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平淡。之所以用平淡来形容是因为小说给读者的故事框架就是主人公黎先生到好朋友家去当食客,换句话说就是借住。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大大的改变了我的初衷。小说故事的发展存在两重性,一种是必然性(姚先生儿子的夭折),另一种是偶然性(杨家小孩父亲的死),而且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比给读者一种忠告(这是我认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黎先生在这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是多重的:他既是好朋友姚先生家发展的见证者,又是杨家小孩的倾诉对象,而且还是杨家小孩救父亲的热心者。

见证者:小说故事的场面绝大多数是在好朋友姚先生家发生的。姚先生在作者看来是一位自命不凡、手高眼低而且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一号人物形象。他总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他儿子的教育,而他儿子最后的死,在作者看来也是他咎由自取。姚先生的夫人可以算是用来衬托姚先生的,他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无不衬托出姚先生的自命不凡、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丑陋性格。姚先生是靠他祖上传下来的几千亩地活着的,他在当时可以算是游手好闲、靠祖宗产业活着的人,换句话说是寄生虫。他靠着钱活着,而他儿子却由于钱夭折,这似乎存在着一种必然性。

倾诉的对象:小说在一开始(就是黎先生刚搬到好友家住的时候),杨家小孩这个人物就出现了,而且每次对他描写的笔墨都很少,给人一种摸不透的感觉。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也就是黎先生对杨家小孩每次来为了折山茶花而与仆人发生争吵而感到奇怪时,杨家小孩向他吐露了折花的原因,也就是杨家小孩的父亲杨梦痴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高潮。憩园的原主人就是杨家小孩的父亲,他父亲由于他放荡的行为,用小说中李老汉的话就是走错了一步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父亲最后却未能保住公馆(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反对卖掉公馆,可是孤立无援),他对失去公馆感到十分悲痛。这样看来杨家小孩的父亲在经历这场事件之后,可以算是一位觉醒者,他十分悔恨自己以前的行为,以至于对他儿子和妻子形成愧疚感,而且到了后来他隐姓埋名也就时消失,目的就是不愿再拖累他们。最后离去时,给他儿子的信上就写到把我当成已死的吧。这种人性的感悟是何等的深刻,在卖掉公馆时他终于懂得了他父亲也就时杨家小孩的爷爷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好一个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相比之下的姚先生就是一位不觉醒的人,他还没有看透世间。没有觉醒,因为他没有失去公馆,他又怎么知道失去的滋味呢?

热心者:黎先生在得知杨家小孩父亲的遭遇之后,可以算是十分感动而且同情的。与其说是同情杨家小孩的父亲,还不如认为就是同情杨家小孩。黎先生对他超前的成熟感到吃惊,对他如此的爱父亲而感动。在作者看来黎先生似乎有一种责任来帮助他救他父亲。而杨家小孩的父亲却为了躲避他而病死在狱中,这无不使人心酸、使人心痛,而更心酸、更心痛的是他儿子杨家小孩。他父亲最后的死在小说中多有暗示:小说中描写两个瞎子和一个瞎女人在公馆旁唱着《唐明皇惊梦》以及黎先生的怪梦似乎都预示着这个悲惨结局。

小说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给人一种沉闷之感。似乎故事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而应该是这样:好朋友姚先生的儿子小虎被姚夫人感化了,杨家小孩的父亲在黎先生和杨家小孩的帮助下得救了。可是结果都是相反的,但这样结果在作者看来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它可以算是抗战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

最新《憩园》读后感 篇2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憩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刚读完巴金的《憩园》。我感到巴金的这部中篇写得还可以,如果让我打分的话能打个八十分吧!

该小说围绕着憩园新旧两代主人的悲剧命运而写。旧主人杨三爷在那个以金钱为一切的时代,出生在一个为钱是举的地主家庭。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他养成了吃、喝、嫖、赌等各样恶习,把家财败尽,弄得妻离子判有家不能归流落街头,最后因偷窃进了监狱染上时疫而死。他的家庭也因他的种种恶习而饱受苦难:祖上留下的钱被他花光了,妻子陪嫁的钱也被她花光了,卖了家中的公馆,靠大儿子干小公务员度日,一家人整天就是骂架过日子,大儿子对他是那么残酷,小儿子对他好却也成了十几岁孩子的一块心病……新主人老姚因前妻故去而另组合了一个家庭,却还带着一个前妻留下的孩子小虎。小虎的外祖母赵家也是个大地主家庭,总是把小虎接回家去娇生惯养,十几岁的孩子就养成了赌钱吃酒等不良恶习,老姚又疏于管教,小虎便成了没笼头的马了,整天游手好闲,干了不少坏事。当老姚在别人的劝说下开始注意小虎的教育问题时,小虎也稍有纠正。可就在这时小虎的外祖母赵家又来把他接回家去了!小虎一去不复返,他在一次游戏时被水给冲走淹死了!

读了这部小说,我觉得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在那个旧时代要十分注意,就是在当下也必须十分认真!现在也是物欲横流为钱是图的年代,现在的人也是张口闭口地都是钱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留给孩子不要是钱,而是一技之长和良好的品行。我想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正确的处事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配之一样谋生本领,就能孩子一生受益!

《憩园》这部小说思想比较深沉,写得是典型的悲剧故事,但文笔也只是一般,不及现代网络写手多矣!或许,那个时代的巴金也只能有如此的文笔吧!

最新《憩园》读后感 篇3

《憩园》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巴金的作品。它不似巴金《激流三部曲》那样一开始就显露它的光芒,却总有一种叫人爱不释手的吸引力。作为一位激情型的作家,巴金在早期的作品中,往往化激情为快速流动的文字,酣畅而淋漓。而在《憩园》中,作者也已入了不惑之年,青年时期的热情,已经渐渐冷却,代之以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因而反映在作品中,就似乎添了几分厚重。就像钱理群说的那样:到了四十年代,巴金的整个创作风格变了,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憩园》这部作品在巴金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的。尽管很多人认为比之《激流三部曲》来,它不是进了一部而是退了一步,更有人认为它是巴金《第四病室》、《寒夜》、《憩园》这三个长篇中最差的一个。然而,巴金本人却对此毫不理会,仍然对它情有独钟,并一再宣言:我今天还是比较喜欢它,它是真实的。

这部书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首先作者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实现了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变。在巴金前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用全知视角来完成的。《憩园》不同于前期作品,作者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故事之外,作高屋建瓴式的全景鸟瞰,而是化名黎德瑞走到了故事中来,拉近了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

再就是双层的叙事结构。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憩园》里还写了第三个家庭劳动人民的家庭的灭亡,这就是黎先生笔下所写的一个老车夫和一个唱书的瞎眼妇人的故事。在小说中,这个故事是作为小说家的黎先生在憩园客居时所虚构的一个文本,但是有趣的是:这个文本的完成是和本文的故事发生持同一步调的,在我为了理清姚杨两家的历史而不断奔波时,老车夫和瞎眼妇人的故事也在缓缓地进行。

《憩园》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叫憩园的花园豪宅的精细叙述,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寄生生活对人的生存能力以及精神空间的巨大腐蚀。它表达的是一种人对自身命运无力主宰也不想主宰的生存状态,是生命本体被封建寄生生活彻底蛀空后的失重情形。这里,憩园不仅是一种权利阶级的代表,优越的生存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一种深厚的封建文化的隐喻,陈腐的、毫无生机的传统价值秩序的符号。

然而这部批判性作品却注入了众多的人性化特征,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像充满同情心的黎先生,温柔善良又纯洁的姚太太,对亲情有着执着热烈感情的杨家小孩,还有念旧情的看门老头等等都让人在窒息的封建制度下感到一丝温暖。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巴金借人物而宣扬的写作理念: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揩干每一只流泪的眼睛,让人们欢笑。

《憩园》是一部探索人生和人性的精美之作,巴金也一直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去践行自己的文学信仰:文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变得更美好。

最新《憩园》读后感 篇4

读完憩园,留给我的是一种沉重的气息。是一种对人生的惋惜,对生命的惋惜。事物的发展看似平凡,却怎么也脱不了命运的摆布。憩园里的两家主人,在这里上演的是一曲命运的悲歌。

小说憩园以第一人称我进入憩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了憩园里前后两家主人的命运,看似不同,却也相同。被同一根命运的绳子所牵引,演绎一场人生的悲剧。是无法摆脱,还是根深蒂固?

杨三爷作为憩园中前主人,几乎已完全被封建社会自身的体制掏空了灵魂。他爱读书,还能作些诗词,但是,不劳而获、衣食无虞的腐朽生活使他失去了对自身命运的审视能力。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的深渊,既无力自拨,也不想自拨。最后只得卖掉憩园,被亲人赶出家门。杨三爷是憩园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辈遗产过着安闲的日子,吃喝嫖赌,挥霍家产,使家里一日日走入困境。为了钱财,兄弟们商量着要把憩园卖掉,平分祖先遗留的最后家产。此刻的杨老三想要守护这份产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儿子留学回来,代替了他在卖公馆的合同上签字。几个月后,憩园便有了新主人。杨三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家里人的不满,大儿子恨他,并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亲,言语逼人,处处充满着恨意,最终把父亲赶出家门。妻子恨他,无法原谅他背叛自己,纵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待父亲。唯有小儿子,时刻想着父亲的好,时刻想着要照顾父亲,然而他还小,没有强大的力量去做成这件事,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结束。

实际上,《憩园》就是以杨三爷今天的命运隐喻着姚诵诗明天的结局。它让我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剥削体制不仅仅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样也给它自身的利益继承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后来的灾难更为可怕,因为它直接消解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意志,瓦解了人对自身命运的最基本的审度能力,对自我生命的最原始的体察能力,使人的精神和心灵真正地变成了荒漠。这里,巴金从人物命运入手,以一种互为印证的叙事手段,使我们看到被奢靡的物质外表所拥裹的精神深处的颓败情形,体现了作家对腐朽文化无法改变的悲悯。

憩园里上演了两家主人的不幸,享受荣华富贵,带来的只是一次次悲惨的命运。贪图安乐,是以生命付出代价。憩园里笼罩着悲哀的气氛。纵使有美丽的庭院,纵使有安宁的环境,也不能让人走出悲哀的命运。

最新《憩园》读后感 篇5

啼笑之间

——读《憩园》有感于万昭华之啼笑

伴随着我的视线,微笑是你永不愿改变的画面,或许那是你固有的情感,或许那是你不变的期盼,亦或是你在世人面前的难言。你的笑容是那么的含蓄和灿烂,总是让我徘徊在你淡淡的羞涩和湿润的心里。幽幽的愁,轻轻的盼,时隐时现的浮现在你那眉宇之间,想仔细地看,怕你发现时的难堪与羞叹,又怕自己看清后永夜的辗转。

似叹非叹,似怨非怨,似愁非愁。是你不愿流露太多,还是我匆匆一眼的遗憾,一举一动中,只言片语间,似乎都回味着你那微笑中的酸与甜。轻轻的愁,无声的怨,欲笺心事,独倚栏杆,瞒瞒瞒。

你嘲笑电影里和谐温馨的家庭,因为那似乎是你真诚的期待。家庭中一个朴素而又悲痛的事情发生使你埋下了头,此时我看不到你脸上的表情,可能是你在同情那悲痛的事,也可能是那件悲痛的事勾起了你日日难言的心酸,你眉宇间隐藏的愁怨。“先入为主”有时是很有用的,而你却只是做了后娘,引来的却只是小虎的一次次轻蔑。

但那是谁的错呢?赵家没有理由恨你,因为你已经取代了她死去女儿的位置。这是你的错吗?

“胸有成竹”的丈夫对什么都似乎很有把握,却不能把握你那颗孤寂的心,任凭一个朋友比他更了解你。这难道不是他的错吗?在从影院回去的路上,你愿伴着朋友一起步行回去,因为你不愿一颗深陷寂寞中的心独自在车里守着寂寞。

这时,你的脸上又有层层涟漪,你不是一颗孤独的心在受苦。你那高跟鞋一声声的响着像是特为你们的谈话而进行的伴奏,你的声音颤抖着,含蓄地向朋友寻找心灵的慰藉,朋友的沉默或许不是你所期望的,或许他那沉默就是对你最好的安慰。沉默中你抬头仰望天空,那是30度的仰角......我也沉默在这沉默中,因为我在等待那浅浅的微笑再爬上你的脸。

窗台前,你的脸上挂着微笑。你抬起眼睛凝视远方。你对未来充满期待吗?我看到你微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却听到你说“我对什么事情都只有等待,空有一番等待。”你想叹却只是空叹,你想怨但你又不知道该怨谁呢?

也许你知道,但你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留下那淡淡的忧伤作为陪伴。作为继母,你在等待赵太太的原谅,但她不想见你。等待她丈夫的教育,因为你害怕那些信息。

等待丈夫温暖他的心,这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结果你又等到了什么呢?伴随着等待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老虎被河水冲走了。

一川河水冲去了你半面的笑,平添了你几度的愁,笑容再展难难难。

西风侵蚀了这条古道,河水卷走了你的笑容。朋友的离别变成了你们三个人的沉默。然而,你的味笑打破了深深的沉默,尽管我读到了你微笑的苦涩。【M.zf133.CoM 趣祝福】

人有自己的世界,你羡慕别人能自由的到处跑,自由的逃避。你微笑着送走了你的朋友,你微笑着承诺了未来,汽车在你的微笑中渐渐远去。或许仿佛你的微笑,不!

你的微笑不会走远,它会在那里。

你只记得那些自己应该做的事,你总是那么细心地委别人考虑,那样一直孜孜不倦的微笑着,值得吗?你总是独自品尝那些苦果,到底那些果子苦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因为我在你的脸上只能看得见画眉高挑,嫣然一笑。你相信浅浅的微笑能给别人一些温暖,一些快乐。

我相信当我再次见到你时,你仍然会微笑,扬起你的眉毛。哪怕那其中夹杂着你哭泣的味道,你不愿向别人说起的味道,却永远沉睡在你那淡淡的微笑之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