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集锦(10篇)

02-21

作文上稚嫩的文字总是记载着青春的模样,写作文是我们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你是不是也正在写作文?也许以下内容“《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集锦(10篇)”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1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

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

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

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

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2

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凯兹博士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是我渎过的所有专著中最精辟的一本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讲述的是'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粗读该书,发现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

作者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悟着作者对>幼教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恋

例1:当作者访问一所学校时,他发现孩子写的“我的书”里全是一页的成绩单。书名包括:我的家人,我最喜欢的食物,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

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西。

举例2:参观农场后,老师要求幼儿说出他们的感想,并将幼儿的感想列举出来,贴在教室墙上。这些句子以“我喜欢它”开头。例如,我喜欢奶牛和挤奶机。

却没有如:令我惊奇的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还想知道的是……农场最重要的事是……

评价:鼓励孩子注重自我满足,但不鼓励孩子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制作的幼儿个人档案,我们往往会在档案的第一页例举该幼儿的一些信息,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却蕴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见作者对幼教工作的细心。

二、慎用行为改变艺术

举例:假设在幼儿园里有3到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和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说这3个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扰乱行为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作者将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种:

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继而又将这3种类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反省:对于3到4岁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的。既然已经将之定性化,当然也不会去研究造成该行为的原因。

但是作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显行为差不多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不同的个性,要纠正其行为必须先研究不同幼儿的个性,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三、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例如:一个老师带20个4岁的孩子去户外活动。因为公园里只有两辆小三轮车,孩子们经常为谁该骑而争吵。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的面前抗议道:

'小利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该如何反应呢?

评价:作者对于此问题展开了思考——此情景可以教导孩子什么?在这里,笔者总结了培训的几个方面:1。社交能力。语言技能。社会知识。气质训练;

反思: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教育,因为教育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幼儿而言。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随机教育的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景,当遇到案例中的情景时,我们很少会在一刹那之间想到那么多的教育契机,作者的分析和总结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我们要象凯兹博士学习的东西还要很多很多……

900 字(二)

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了《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个题目,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想看个究竟,结果打开网页后,发现只是一个介绍,不过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于是我就下载了这本书看个究竟。

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

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书中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凯兹博士所亲身经历和看到的真实问题所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心中的共鸣,让我的心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

接着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

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接着我又去了第二章:“自尊与自恋”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评价所衍生的感情,而自恋则是指关注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以卡茨博士为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书中举的例子,很值得我深思。面对的是同样的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是同样的主题 '我自己',一名教师通过让孩子自制'我的书',书名包括:我的家人,我最喜欢的食物,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等。

另一位老师在布告栏上贴了一个标题,“我们在课堂上都是人”,后面跟着一行字:“我们的分析”。布告栏的展示空间里摆满了条形图和圆形图,显示了班上所有孩子的年龄、体重、身高、眼睛颜色、缺牙数、鞋子大小等。

为了这个活动,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有的整理大家从家里带来的资料,有的负责在班里测量,然后汇总个别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加于分析,共同制作图表,把所分析的结果展示出来。

两位老师的教育意图是一样的,那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为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第一个教师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有导向幼儿自恋的倾向。而第二个老师创造了一个研究平均值、趋势、范围的研究气氛与研究群。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尊,同时也把幼儿关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体的众多成员,让幼儿关注他人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而不是鼓励幼儿过多专注于自己或满足于自己;另外,也维护了幼儿对老师的尊敬。

联系自己的工作,这样由培养自尊演变为鼓励幼儿自恋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更可悲的是我们竟丝毫没有觉察自己行为的不当,甚至还沾沾自喜于活动的创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开始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但究竟如何有价值地去欣赏、欣赏孩子的哪些品质,思考真是不多。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

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同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

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3

第一次听到丽莲。凯兹这个人,是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刚巧遇上创新大会,很有幸地现场聆听了丽莲凯茨的讲座,也是第一次感受中英文同步翻译的讲座。记忆中讲座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多实例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十月,全国幼教课程会议,遇到了老同学,高兴地送了我一本书,一个劲地说这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静心的书,每每遇到这样的书,必是焚香净手,凝神屏气,细细研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虽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世界各地的幼儿教师们所遇到的大量问题竟然如此相似。译者廖凤瑞博士是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而且凯茨竟然还是北师大庞丽娟教授的导师,感觉又亲近和了解了许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量原则: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依次为幼儿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情感,而且这份爱是适量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小王子》中描述的情景: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了几千朵玫瑰花都和他的玫瑰花长得一模一样,一度觉得很失望,后来才明白对他而言只有他的那朵花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其他的花都重要,她承载着他的付出和责任。在小王子的故事里常看到的一个词驯养,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从此我们彼此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将对你也是唯一的。只有驯养了,建立了关系,才是彼此需要,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感悟,才会休戚相关。

安全感来自于孩子相信成人对自己于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一直以来,我们理想中的幼儿老师都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我们评价老师也总会用和蔼可亲来衡量,渐渐地,这份温和变成了职业性的、浮面的表现,而很少自问其中的真诚到底有多少!有时候我们的温柔真的换不回孩子的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是否真的就只是空心的温和呢?

有时走进班级,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问候,语言中没有情感,很空洞乏味。孩子们也只是仅把问好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缺乏因问好而建立感情的激情和机会。

同样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博士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提出了一个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距离感的观点,提倡教师要适当的疏离与理性。即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要有专业的思维和眼光,能给教师留出观察和思考时间,能给孩子留出发展和调整的空间。

廖凤瑞博士说,不要一气呵成读完全书,不妨偶尔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书中的问题或者见解,进行思考或者实践上的思辨,才是真正与大师对话,才能更好体会大师的用心。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4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着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5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6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到目录。哇,有很多台词,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的想法外,还有第一个(幼儿和幼儿教育)和第二个(幼儿教育问题)。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

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这样,读了第二章“自尊于自恋”之后,我才真正睁开了眼睛,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评价所产生的感觉,而自恋则是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以丽莲·卡茨教授为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三到八章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未来教育和教学的知识。比如:如何解决或处理所谓的“问题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出现,还要考虑问题行为及其原因。

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一定要了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症下药。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

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下一个“幼儿教育话题”值得我认真思考。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在第11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进一步理解所谓的“专业”

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重点是:1。在工作中运用先进细致的知识。根据知识做出判断。采用专业行为准则。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二)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

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

它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评价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则是指关注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以丽莲·卡茨教授为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接下来的三到八章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未来教育和教学的知识。

比如:如何解决或处理所谓的“问题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出现,还要考虑问题行为及其原因。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一定要了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恰当的治疗方法。

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

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

'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因此,造成了“关怀强制”和“非正常教育”的非正常状态。

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

',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家长们把“情境教育法”应用到了高潮。在他们的生活中,任何情况、任何地方,都成了孩子受教育的场景。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我们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

',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

父母对自己的问题也很满意。他们不再让自己用心观察孩子,意识到孩子的心是否如他们所说。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们确实在改变自己,给孩子们更多的爱。教师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

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一定要进步,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是的,老师给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公平、真实和真诚的。

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们真正努力工作时,他们也希望被别人发现、欣赏和表扬。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鼓励和表扬的具体理由,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和欣赏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

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

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7

阅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撰写一篇三千字的读书报告,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唏嘘不已,什么读后感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千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开始认认真真的翻看时,才发现,原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领悟,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还没有翻开这本经典之作,我就看到了书的后页上一个大大的问题:幼教工作是专业吗?如果您是幼儿教师,您的答案会是什么?之前,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高中毕业,进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13年8月正式进入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江厦园区进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我从来都没有去想思考过,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门专业。现在想起,如果刚开始工作,有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给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学两年,我所学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技能,如何不能说幼儿教师不是专业呢?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 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8

孩子们难免会有一些问题行为。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还必须**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源。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行为起因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治标又治本”的改善。

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即当孩子出现扰乱 1

行为时,**忽视他的行为,或改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才赞赏或鼓励他。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的技巧与信心。对于社交型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直接处理和处理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卡茨教授对适应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幼儿园和孩子的课程和教学?

卡茨教授关于适应性教学识别的讨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凯茨教授认为,要识别适宜性教

对于“什么时候学做好”,凯茨教授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发展的常模层面,另一个是发展的动态层面。发展的常模描述的是有关儿童在某个年龄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如什么时候了解时间概念、守恒概念等。动态发展水平不是比较同年龄组儿童的行为,而是比较不同时期儿童的成长。它可以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自己别:

第一个次层面处理有关个人如何

对于“如何学最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法,包括教学所用的方法、活动、材料及其一切为达到学***并考虑儿童发展后所涉及的事宜。凯茨认为,知识与技能可以经由教导与其它过程促进,但是,气质与情感确无法由直接教导中习得,气质与情感可以看成是“附带的学习”。凯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幼儿良好气质和情感通常是在学***和技巧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它不可能通过单独的“教”传授给幼儿,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的培养而得。孩子越小,他们就越需要在生活中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在非正式的活动中。

第五章指出:行为改变技术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使用得当,会使孩子改变原来的不良行为,表现出预期的行为或学习。然而,虽然这种限制技术是有效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地使用它。

我们应如何慎用“行为改变技术”呢?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问题 1

有三种行为类型:限制型、情感型和社会型。文章还讨论了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很适用。

即当孩子出现扰乱行为时,**忽视他的行为,或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候, 才给予他赞赏或鼓励,促使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自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的技巧与信心。对于社交型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直接处理和处理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兴奋”指的是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状态;“兴趣”是由个人生活经验中组织、积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兴趣“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从事喜欢做的活动,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以获得注意和学习”;而兴奋因为需要更多更强的刺激,不可能引发幼儿主动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有阻碍这些特质发展的可能性。

同样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幼儿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们想要的知识与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幼儿老师应该设计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活动,要拒绝依赖外来现成的商业化统一教材,自己设计能培养幼儿兴趣并使其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要使设计的活动能让幼儿适度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养成专心的学***,而这些活动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幼儿是投入的、有所收获的。

1.此事可以教育幼儿什么,或者给幼儿带来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

在工作中我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有时我们会大声喝止,草草了事,并未考虑到对幼儿的影响。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

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我可以先建议孩子先玩别的玩具,等会儿再去向别人协调交换,这样提出“让我玩”的要求比较容易成功。或者我还可以用就事论事的语气告诉孩子:

“没关系,也许他一会就不玩了,我们还有别的好玩的玩具啊!”我能建议其他适合他的玩具,来协助他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学会了谦让。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9

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感觉真是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想到教育实践和现实,不断地分享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如译者所说,读凯兹博士所提出的议题和例子,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经历过这个检讨、思辩的自我澄清之后,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悦。现摘录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或见解,进行一些思想或实践上的思辩。

话题一:自尊与自恋

话题背景:目前幼教界流行着一些加强幼儿自尊的课程和教学,我担心这种做法会引发幼儿沉溺于自我。于是提出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并试着探讨这个现象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举例1:孩子自制的“我的书”,里面装满一页页复印的成绩单。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西。

举例2:参观农场后,老师要求幼儿说出他们的感想,并将幼儿的感想列举出来,贴在教室墙上。这些句子都是以“我喜欢”起头的,如我喜欢乳牛、我喜欢挤牛奶机器。却没有如:令我惊奇的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还想知道的是……农场最重要的事是……

评价:鼓励幼儿专注于自我的满足,却未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举例3、:我曾在英国一所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做法。某一班教师的布告栏贴着一个大标题“我们一班都是人”,底下接着一行字:“我们的分析”。布告栏的展示空间贴满了长条图与圆形图,显示班上所有幼儿的年龄、体重、身高、眼睛的颜色、缺牙的数目、鞋子的尺寸等等。这个活动始于一个“现在的我们”活动,为了这个活动,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有的整理大家从家里带来的资料,有的负责在班里测量,然后汇总个别资料,加于分析,再与班上其他同学共同制作图表,相互帮忙,把所分析的结果展示出来。

评价: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创造了一个研究平均值、趋势、范围的研究气氛与研究群。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尊,而不是鼓励幼儿过多专注于自己或满足于自己;同时,也维护了幼儿对老师的尊敬。

我的思考: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鲜活的例子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多么的熟悉。对“关于我”、“参观农场后”中的做法,作者均提出了批评,原因很明确:教师的教育意图是培养幼儿的'自尊,但实际情况却是可能有鼓励幼儿自恋的倾向。联系自己的工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开始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运用多元只能理论来评价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赞赏孩子的独特之处。但如何去赞赏、如何有价值地赞赏孩子,思考真是不多。

我的收获:

1、 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思考哪些活动能增强幼儿主动探索、主动研究的气质,能刺激幼儿心智的发展,防止让幼儿过度专注于自我或专注于满足自己。

2、一些独到的教育智慧非常实用。 如: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事情……我想制造的东西……还有我最近感兴趣的事情等各班教师完全可以支持,把这些东西放进“幼儿个人成长档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参观农场后的建议,我们在其他实践活动中也能运用。如:令我惊奇的事……,我还想知道的事……我觉得奇怪的事……那里最重要的事……,注重鼓励幼儿思考周围的现象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10

读《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让我感触很深。这本书有16章。每一章都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孩子需要的是充分的尊重,而尊重必须建立在促进孩子发展的基础上。

一方面,成人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并不代表给幼儿的东西越多越好,只有“适量”才对幼儿真正有益。“独裁”和“溺爱”对幼儿来说都是不适宜的。它包括注意力、爱、刺激、独立性、好奇心、活动选择等。

而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只有当孩子觉得不管自己做不做,有人在乎,有人在乎,孩子才会相信大人。而不是对幼儿“表面”的温和。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因为他们关心他,老师会安慰她,抱着他,或者生气,所以孩子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们相信老师对自己有真诚而强烈的反映。

另一方面,教师对儿童的尊重体现在,教师应该以关怀、支持的态度来运用对幼儿的“权利”,向幼儿充分说明设置某些限制,并且尊重幼儿的意见及想法。由此我想到了活动区由于材料和空间有限,限制了进区人数。当有些幼儿想进入却又不能进入时,老师就要向幼儿解释为什么要求进5个人,并询问该幼儿的意见是否依然想进入,如果进入那么就不能发生争抢、学会轮流,同时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活动区的喜爱,想办法扩大该活动区的空间、增加感兴趣的材料、以此来增加幼儿进该活动区的人数,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充分尊重了自己的需要,达到师幼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此外,对儿童的尊重还体现在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儿童提供非常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教师应针对个别儿童进行系统的个别教学。对幼儿进行大量而彻底的观察,并分析幼儿需求后设计教学活动。对于特殊儿童,教师应在其他儿童玩自发游戏时进行个性化教育。

虽然我们教师都知道要充分尊重幼儿,但面对班级里三十多个孩子,有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对孩子的“独裁”或“放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给孩子“适量”、“平均”的爱,用科学的方式去尊重孩子,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读《与幼儿教师的对话》有感

单位:武清六幼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