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读后感

02-29

作文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比较痛苦的记忆,写作文也可以说一种丰富而多元的创造活动。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非常不错的,现在你是否对作文一筹莫展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四书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四书读后感(篇1)

我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一部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初学者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我国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为了达到国家标准违规给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严重的伤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还有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

四书读后感(篇2)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三字经》,这是一本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我看了很受启发。

大家熟悉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尊敬和友爱兄长,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比起孔融,我十分惭愧,有一次,外公想吃香榧,我想了想:香榧三年才能成熟,要省着吃,就给了外公三颗,把剩余的都放了起来,这样做太不应该了,等外公再到我家来,我要全部拿出来给他吃。平时在生活中,我要尊老爱幼,主动把好东西让给别人。

文中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告诉我们:勤奋上进一定会有收获,只顾贪玩没有什么好处,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奋发努力。我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努力、主动,遇到难题不退缩,多东脑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家长、老师和同学请教。多阅读,多实践,如果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有用。

《三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讲述了一个个人生的哲理,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到来和意义。

四书读后感(篇3)

孟子的这段话是对舜的致敬,更是对人性中善的宣扬,并且强调了四个关键词: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先说“善与人同”。刘少奇经常拿这个词教育干部:要善于跟群众沟通交流,达成一致,融合无间。这是“善与人同”的一种含义。网上还有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美国某著名大学紧邻贫民区,学校附近治安混乱,怎么办呢?学校就把贫民区买下来,改造成了校园。但问题没有解决,原来的贫民只是随校园的拓展外迁了一点,还是住在学校附近。后来,学校接受了一位智者的建议,他们开放教育资源,帮助贫民区提高教育水平,贫民素质得到提高,最终治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把善意、好东西与人分享、共享,这是“善与人同”的另一种含义。还有一种含义类似于见贤思齐:要主动向人学习,不断接近高人的境界水平。\

再说“舍己从人”。这类似于孔子所讲的“毋我”、佛教的“无我”、道家的“无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会暗自评估自己与对方某个人的智力和能力高低,如果判断对方低于自己,但情境要求弱化自己的意志,并完全接受对方的意志,这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海尔在培训客服人员时,不断灌输一个思想:永远自以为非。要坚决地否定自己,要服从,不论是对客户,还是对领导,或是面对国家机器。我看冯友兰、季羡林回忆当年“思想改造”的文章,发现否定自己对每个人来讲都是痛苦的,但是于生存有利。\

最后说“取人为善”“与人为善”。曾国藩在教育子弟时对此格外强调。温家宝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也引用这句话,来强调国际之间应当努力实现“善”的共赢。不论是索取,还是给予,或是共处,都应当秉持善心、善念,以善的手段,共同实现善的目标。

四书读后感(篇4)

现在一提起四书,心里就漾出满腔的亲切。我能获得一个自我的独立和人格上自尊(自尊,论语云:厚重也。),离不开四书。四书中尤其是《论语》给我树立一个自信。人能获得一个自信诚可贵至极,此不作多述,俟后讲。

当初读四书,只知劈头读下去,也不知从何本读起。读书也只知死记硬背,甚至连读书的目的性,自己也弄不清楚。身边也没有这类朋友指导,所以仅凭着以往读书经验,就去背。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始就顺着这个经典教条往下背。《论语》很长,而且文字古奥,聱牙诘屈,读起颇费力气。当初为了能够寻找一个人生意义,便这样毅然决然地读下去。一日,两日,一月,两月地读。后来慢慢能把句子读顺了,再后来可以背诵一部分了,再后来可以引用《论语》的句子来说明一个人生道理。再后来,知道《论语》里面包罗万象,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要读《论语》,自己的人生自信便从此建立了起来。从一个追逐声马的浮薄汉子,俨然立卓自新起来。我当初从《论语》读起来也是盲人摸象,现在看来我当初路子走的是对的。期间,因为受到宋大儒朱熹的影响,修正了下读书路子,其在《四书集注》里说:“《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也,以《论》、《孟》次之,《中庸》又次之。”所以,便把精力用在《大学》的学习上。花了几个月来读,当初读书,贪多,一味地广寻博览。恨不得一日就能把《大学》背下来,然后读其他的书。这种读书弊病,我会在后面一些文字里一一说明,此处不多谈。

《大学》读完了,也是草草读过。因为读了朱子的四书集注便知道朱熹治学的硬工夫,便读了《朱子语类》的`读书法,才知道以前读书方法完全不对。读书之病在贪多,求速。朱子叫人读书时说:“要读这书,心里便只是这书,读上段不知有下段。”我才豁然有悟,以前所希慕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错误。一下心里澄净了许多,便硬着头皮慢慢啃集注。然这样的问题又出来了,集注有些地方根本读不通,再读下去,已如坐针毡。所以寻着朱夫子这种方法还是行不通,后来就放却了一段时间,读读类似这般的书,所以我找来了熊十力先生的书来读,初读之如获甘饴,再读坚如磐石,还是读不通,然后就这样拿起放下之间,寻找其他书读。慢慢见识增长,性德有所昭露,读以前的疑点已柳暗花明。这样总结起来,原来我把朱夫子的话当成死句来看了,古人的话也要权变地去看,不能说什么便是什么。

《学》《论》囫囵地读过,我便读了《孟子》,孟子句子好读,然文章太长,我当初读得时候,撕破嗓门,鏖战七个月读完孟子几十遍。算是大概知道《孟子》一书中重点,然后读了牟先生《心体与性体》,知道孟子可贵之处。孟子直接改变了我对儒家的看法,以前一直逐外。直到读了孟子万物我备,才知道吾人四端,良知之可贵。由此,我的人生境界上升一层次。

如此逐节走过,便慨然读《中庸》,中庸文字短,且文字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有了以前的读书基础,尤其《论语》和《孟子》给我自信和思想。读起中庸来,便能理解其中的句子,然还是大不部分不知云云。如此便看集注。如是旬月过去,算是把四书通篇读过。这样算来两年时间。后面用了三年都是围绕四书来读。宋明理学,以及近代新儒他们所论之理也不出四书。所以四书如果深究,可通释道西哲学问。如今我看来,人若读中国文化,一定要把四书读通。不管你读道家的也好。佛家的也好,这个四书真是基础。从此扩充,无不通达万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萧萧,雨也萧萧。不觉五年时光过去,如今我对读四书有了新的见解,谨此献芹来学,俾有所助益:

现在我还是提倡先读《论语》,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论语》平易,容易从日用中做起,论语中的句子都是真实的记录。直接从学习、教育、干禄、为政发出,吾人若能从此下手,便了建立一个信心。此信心极为重要。信是信己,若是人不从建立一个信字,则我们所学一切都是知识,知识是干枯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信解则这些知识,很快就被遗忘。而且,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因心里信不得,全凭着自己苦吟记诵而来,这样读书,最为痛苦,因为不知因何而读书,所以时间一长,便对读书产生厌倦之感。因此,读书第一关要便是要获得一个自我的信心。此点不立,纵然勉强而学,书读万卷,也是无法融通经典,知识自是知识,我自是我。故一切知识,无外替自己建立一个正信,凭此信字,将物我容为一体。如此,学人才能知道要学什么,要穷究一个什么。

一个信字的建立,是非常不易的。有些读书的朋友,或疑问我读书时也未照此方法而去学,我只能说道日用而不知。你之所以没有体味这样一个读书过程,是因为你没有去自己省察和思考过。你能读下书,那是证明你意识中有某种“知识”,而此知识成就你一个价值的趋向。所以你凭此价值的趋向,而可以在书中寻找一个自我。如此这般,你自能读书有味。这样说来,你算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对于一些人,他们内在无此“知识”,所以需要通过论语的学习,让他建立自信,寻找道德的自我,本性的体认。只有从此路子出发,才能建立一个理解知识的“道心”,并能取舍外在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把本给建立起来,那么其余的事情,多是自性发出来,根本不需要外缘成就。这就是论语上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理。故此,欲要学四书者,当先明此。

论语学习,需要把书玩个烂熟。从我的学习经验出发,我认为论语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此处是针对十三岁之后的学子。若是十三岁之前的学子,不宜在理解上下工夫,因为此时自性尚未开启,所以此时当以记诵为主。论语学习也要把书背得才可以,读论语时,只是论语,心中无有他书的杂念。

论语既熟,方可读孟子。孟子为何排在论语之后?因论语夫子鲜言性与天道,而孟子一书,却将夫子的性与天道说个破。循此,可以知道学习非放心于外,而要向内证出自我。如此才能明一个大学上的明明德,中庸上的率性之道。且孟子浩然之气贯于全书,为学者依此诵读,则可于心中建立一个坚定志向,这种坚定,便是是孟子书中所洋溢出来的浩然之气,所熏习加持出来的。

《孟子》既读,已知为学大概路向,斯时便当读《大学》。《大学》是儒家框架,所以儒家理论不出《大学》路向。这样通过《大学》的学习,可以将《论语》和《孟子》而书全部架构到大学上来理解,大学如同一个天罗地网,六经一切经典悉可从此扩充和收敛起来。用一句恰当的话说,大学便是工具书。

《论语》,《孟子》,《大学》已熟,最后当读《中庸》。中庸是中道。此书学习,必须要对儒家经典有个熟悉的了解,不若读中庸书,也不知所论大旨。中庸书中提出几个重要的观念,一是,中和,二是,率性,三是,达道达德。四是,尊德性和道问学。五是,慎独诚曲。这些理论的铺设,都是儒家学问的精要。凭此学习达之中和位育的目的。如此学则有固矣。(学则有固,引论语学而篇,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厚重,即是要对《论》,《孟》,《大学》的学习,然后经过中庸立正知见,则学自固如磐石。)

依上分析,故把四书学习的路子安排如次,后学四书者当要立个看家本领,吾建议朱熹所注的《四书章句集注》,花个三四年,日夜苦读,能熟读或背得才可,夫学多乎哉?不多也。孟子云:道一而已。故读书贵在老实,不要徒于知识之多寡,而丧去主人翁。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此心若能安住,取上一本书苦读之,夙兴夜寐,三五之年,必有可观者也。

四书读后感(篇5)

这几天,雨如断线的珠子般一窜窜地落到率绿叶上,水池里,花瓣中,弹跳着又消失。洁净的雨珠拂去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埃,清凉的雨丝一下子就把人们的心牵引到了大自然中,世俗中的喧嚣,名利都随着雨珠的弹跳而销声匿迹。。心中竟是自然地香馨。

在这样宁静,舒雅的环境中,情思完全与自然融到了一起。想起前些天读过的林清玄的《光之四书》,心中不禁对自然中“光”的遐思也飞扬了起来。

阳光在林清玄的眼中有色彩,有味道,有香气,有触觉。晒了阳光的谷子就格外香,晒了阳光的鱿鱼就格外鲜。在他的眼中,阳光还有狂野,温和,柔腻的区分,多么神奇的阳光!这些似乎是我们平时不曾发现的.。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这并不神奇,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中退化了”,“盘中的阳光之味在时代的进程中似乎日渐清淡起来。”“只有手的触觉,而没有心灵的触觉。”

我理解了作者的所言之意。正如我现在所处的气氛——在一片清新自然的雨气中,我敞开了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去感知自然地气息。所以我能不失古人的天性。而如今的人们生活在刚筋水泥中,忙碌与工作,身心都已被城市化,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去感知自然的气息呢?在城市的生活中,冥冥之间,生命的某些天性已被岁月所磨噬……

前几日的早晨,爸爸从水桶中捞出一只倒霉的老鼠,准备训练小猫吃老鼠。可不曾想到把小猫放到那奄奄一息的老鼠身边时,小猫只是不在意的瞥了一眼,就转身逃脱了。它蹲在远处舔着手抓,生怕老鼠脏了它的手。爸爸生气把猫拎到老鼠旁,按着他的头,说:“吃!平时给你吃惯好肉,连你老本行都不干了啦?”小猫痛苦地闭着眼扭动着身躯。倔强的小猫就是不肯吃老鼠。“算了,把它送走。捉只野猫!”爸爸松了手,摇摇头,无奈地说:“这就是娇生惯养的结果!唉—-想当年,我小时候那只猫捉老鼠!现在人过上了好日子,连猫也不捉老鼠,吃上高档肉了!天性都变啰!真是白养。”小猫悲叫着逃到角落里了。我咀嚼着爸爸的一番话,突然发觉人类有何尝不是呢?曾经猫捉鼠,人吃老南瓜;曾经猫不嫌鼠,人也不嫌苦。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着,那身上都是一块块饱满的肉,那一颗颗心都是朴实得如黄土般的心。如今呢?此猫非彼猫,此人非彼人。人猫都过上了都市化的生活,那身上的肉都是一丝丝嫩肉,那一颗颗心都复杂得如散乱无头的'线团。

这都是长久生活在都市中造成的。但当我们静一静,聆听窗外的自然之声,如我现在这般恬静之时,我们会闻到阳光的芳香,听到虫蚁的话语,触到绿叶的清凉,心头的烦线乱丝也会在这渐渐沥沥的雨声中,慢慢自动消解,沉重的身体也会突然如这雨丝般轻盈,徐徐地像要飘飞入天空,山谷,树林……

四书读后感(篇6)

周末我又看了一遍四书。精确的说, 除《孟子》没看, 《论语》、《大学》、《中庸》我又看了一遍。虽然我很反对孔子的为人和他的思想理论, 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又看了一遍。不过总的来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能静下心来看国学书了。特此, 表扬一下自己!

每次看孔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次也有新鲜的认识。其实这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哲学和历史, 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 以及现代人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读孔子仁德之时, 我突然想起“易牙献子”典故, 使我困惑不解。当时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霸主,整天荒宴无度,生活奢华无比,导致厌食。 于是,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掉然后蒸好, 献给齐桓公吃, 来满足国王的口味。而还有一个人叫“竖刁”,他为了在齐桓公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把自己的生殖器割掉。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便放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 把齐桓公软禁起来,活活把齐桓公饿死了。 当齐桓公被发现的时候尸体已经腐烂不堪, 到处是驱虫叮咬痕迹, 惨不忍睹。

我想, 这就是人性的伪装,贪婪, 凶狠,狡诈,而且残忍。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最好!世界上, 有哪个国家历史上的人物能杀了自己的儿子给皇帝吃?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伺俸自己的君主? 惭愧地说,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人!

再回想孔子提倡的仁,孝,德,礼, 哈哈.......... 笑的我是乱七八糟!!

四书读后感(篇7)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

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

’”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

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

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

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

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认为没有必要两者都动摇,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来实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

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老了,我终于意识到:我应该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影响我的家庭。如果我能先做我家庭的榜样,也许我下一步可以改善我的国家,然后我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四书大学读后感(二)

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

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仅是教我们只是,而且是使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试着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后能安,这一点在**章里面也提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险恶。

《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说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大学》这本书。

《大学》就是这样一本经受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书。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

《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

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四书读后感(篇8)

《四书五经》中的思想一直以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这种思想其实根植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人文素质教育教授曾经说过,他说他女儿从小就是看外国文学长大的(那老师是研究外国为学的,家里基本都是外国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发现女儿的思想还是带有很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说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根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的而是儒家思想,是我们的信仰,可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打倒了孔家店,我们中国人从那时起其实就像是一个幽灵,已经没有了精神支柱,我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的了,我们做坏事已经没有罪恶感了,因为没有最根本的道德在约束我们。所以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所以才会有看到老人摔倒了而装着没看见的现象。

我是多么的希望那种根植在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能过显现出来,因为其中做人的道理的却是对的,他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如果我们人人都按照上面的准则来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应该会是很和谐吧,当然这需要共产党不要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降低下来,这样我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2011/11/15

四书读后感(篇9)

《四书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读完整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于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内容十分系统全面,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篇。它以"知天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对于个人自我修养、家庭和社会的治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大学》篇中,作者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内圣外王"的原则。我深受启发,意识到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影响的重要性。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道德操守,心境平和,具备自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中庸》篇着重强调了"中和"的思想,主张"以中庸之道,御其党同伐异之政"。这让我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要注意与人保持良好的中和态度,不偏激,不极端。只有这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论语》、《孟子》篇则通过诸多生动的对话和典型事例,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些篇章给了我很多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启示。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认识法则,教育了我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自大,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而《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提倡为他人着想,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我深感这对于我个人的人格塑造和生活态度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四书大学》,我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给了我理论上的启发,更通过各种典型案例和对话,让我对于儒家思想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它使我深知到自律、谦逊、仁爱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多么重要。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将其中的理论应用于个人生活中,而且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也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我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用一颗宽容与善良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不足和错误。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保持和谐相处,懂得了尊重、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读完《四书大学》给了我一个更好的人生方向。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在人世间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儒家思想也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会始终铭记这些儒家智慧,将其贯彻于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