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命教育读后感(系列8篇)

03-01

不能说出口的秘密会被作文记录,写作文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一篇生动感人的作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想写作又担心写不好作文怎么办?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生命教育读后感(系列8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1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还是无意中导致了学生惯性的形成?我们是在激发学生健康的自信,还是在让他们盲目乐观自恋?

探究二:教育需要改革吗?

必须改革,否则将走向死胡同。

但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按照议案征收。不好的要放弃,有价值的要珍惜。比如中国古代就提倡的“尊师重教”等等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在积极健康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中受教育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了。

探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只有善于吸纳各家所长,聆听八面之音,才能使教育如一泉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汉代学者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

教施教书于人作为教育的主导因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转化的作用。其自身的行为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从而使主体发生变化。所以老师是时时刻刻地以一种被模仿的形象存在。

教师若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之模范”,更何况“以德育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育的一个根本。

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自己先坚决不做。

只有处处为学生当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绝不是神,被神化只能多了盲目少了理性,多了忐忑少了从容。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不断地精进提高,用心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日复一日地共同进行着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此才能夯实职业理想,也才有可能在教育中激扬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2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不能形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的习惯越强,你就越能经受住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授课方式。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树立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懂得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总会有一个启蒙日。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3

在暑假里,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感悟了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浮现出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黄炎培等视学生如已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这些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有的还在关心着教育,而康岫岩校长——这位用生命理解着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大家正向我走来,她用她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和才干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命的壮美。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从事教育工作40多载的康校长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与领悟,在自省中总结与积淀,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地丰富与升华,把教育视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社会及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想千奇百怪,而我们,作为师长则必须坚守“德”这一重地!要永远牢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当我们把温暖的大手递给孩子,当我们用心和他们交流,嬉戏,当我们说“太好了”、“你真棒”、“请让我来帮助你”时,他们在踩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的影子。。德,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家都在用眼睛注视着的由你内心所外化出来的那些表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些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

现在的学生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有时他们已经不象咱们小时那样只是好奇地听了。尽管我也懂得了“一碗水”和“一桶水”,甚至“自来水”与“常流水”的理论。感谢康校长,在这个假期里有幸和她交流,真是一种幸福。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4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的,回首过去,我们是否经常犯和这位年轻女教师同样的错误?我们中有多少人来自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又有多少人通过实践测试被证明确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

我们教学设计的学生在**?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该刺激生活,而不是控制生活。尊重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学生本位教育是教育与人的生命和自然的和谐结合。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虽然困难,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5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可以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奇迹,创造辉煌的教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纯洁、善良和天真的性格。我们对他们的爱将被他们铭记,他们将以同样的爱和仁慈回报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令人感动、欣慰,甚至是一种幸福!

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同时,教育还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

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老师应该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地战胜自己,并给予更多的关注。人们的心总是肉质的,总有一天,他们会受到影响。在阅读那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名学生的教育手记,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将来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倾听、理解、宽容、欣赏、赞美、善于沟通,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和超越性。教育要立足于生命的特点,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存在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

但又不仅仅如此。它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

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

因此,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觉醒、激励、修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提升、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和人性。

在生活意义上,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灵;像金河,清澈透明。因为——孩子们的生活就像花朵一样美丽,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倾听每朵花缓缓绽放得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6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7

认真读了刘校长推荐的《生命与教育》,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感慨万分,选择一二,谈谈我的感受。

一、认知与情感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在大脑中的功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谐发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

这两个梯子的结构使得一个梯子的每一层正好位于另一个梯子的每一层的中间。通过交替的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读到这儿,咀嚼一番,觉得说得太好了。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从学生的认知开始。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不仅是很多知识,还有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这样练习,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并不知道理论指导。

比如,我们班每周不落地进行文明礼貌和情感教育。我们不会错过每一个可以用来激发孩子情绪的节日,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进行主观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自主与自由

生活不仅全面和谐,而且独立自由。

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伴随着生命发展的需要,人类的自我意识使人类生命的主动发展和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类生命的独特特征。

生命是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首先,精神生活教育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孩子,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的世界和**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被迫服从。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仔细阅读,这一部分与我校倡导和实践的自主学习模式不谋而合。在学习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来考察一个班级。在学习前,我们在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求他们学会就课题质疑,然后通过预***一部分疑问,然后带着剩下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学起来学生会觉得学得就是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性高,***结果也相对会好。

教育是最重要的事业。生活是完整的,自由的,独特的。致力于全面和谐、自由充实、独特创新的人生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为这一神圣使命而奋斗。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二)

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不断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冯老师之间的差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无论他们多年轻,他们也有个性和自尊。所以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我相信学生们会以同样的爱心和善良回报世界。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如果不了解孩子和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才能和倾向就不是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

冯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往往比老师纯洁得多,学生的道德往往比老师高,这是我认为整本书中最重要的结论!因此,冯先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上的。这是真正平等的爱。它来自心脏,没有任何杂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这让我想起我们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变化失去了亲人的爱。

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我回答问题,我总是低着头。只有我能听到声音。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

当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我发现每天都有机会和他交谈,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并及时帮助他。我发动全班同学来帮助他。渐渐地,他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聊得很多,成绩直线上升。最难得的是,他现在可以帮助集体做一些清洁、修理桌椅等公益工作。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想对自己和我的朋友们说:读吧,朋友!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三)

《生命与教育》这本书,我是怀着感动的心情读完的……

现在做一个学生有多大的竞争力?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上学。放学后,他们必须参加这个兴趣班。那个辅导班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没有空闲时间。为此,我们和家长更是束手无策,社会竞争如此残酷。我经常在想,这就是孩子们的生活吗?

他们能不能活的更轻松点?能不能更健康的成长?有幸读到《生命与教育》,它给了我很多启示……

这本书的前言就深深吸引了我,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让我强烈的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是啊,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特别是当下。

我们为什么要教书?我们怎么教?我们已经教过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物种生命是自由的,准生命是价值生命和自我创造的生命。

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这种存在并不是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突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我们能做到多少?

如果我们能把这四个特征切实的融入到教育中去,那么,我们的孩子必将是更健康的!所以,这每一个特征,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群群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虽年龄小,但他们也一样有自尊,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怎样才是尊重他们,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他们,怎样才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它是一本值得我反复体味、感悟的好书!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8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思想丰富,视野开阔。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郭思乐的新教育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学生,重新思考教育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们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喧闹起来。在这个时代,老师敲桌子:

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的故事启示我们,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学与儿童游戏是对立的。

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

1、 学习和玩耍有着相同的主体,两者都是孩子本身。

二、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

3、 儿童的爱的本质活动本质上是学习的本质。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发现学习是教学的本质,教学是用来帮助学生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做了一个类似于思维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就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地喝,因为你有生活需要和喝水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

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例如,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连接小灯泡。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近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两个电池,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但不要认为他们不能或不会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比教学的兴趣大的多,教学更直接、更方便。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学生本位教育无疑是改革当前基础教育教学问题的一条光明之路。我希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目前,我们的教育需要诞生,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诞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