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课件合集

03-02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渔家傲秋思课件合集,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1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下面是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赏析,请参考!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学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2

一、课前预习布置:

1、标注不认识及读不准的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将诗歌翻译写在书上;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二、课前准备: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三、新课讲授:

1、请一位同学来解读题目《渔家傲·秋思》。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平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师: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的什么诗?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师: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下册曾学过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是?

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3分钟后)请大家提出你对诗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无人举手)大家可要抓住机会提问哦,如果没有人举手,就意味着你们都理解了,没有问题,那老师就要提问你们了,要是被我问住了,你们可是要领罚的呦,所以抓紧时机赶紧问?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平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平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确,我觉得这里的“霜”除了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之外,是不是还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洒满边关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认同吗?(生点头)

生:“将军白发征夫泪”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师:这个问题暗含了此句中的`一个修辞,哪位同学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下呢?

生:这句用了互文修辞,应翻译为将士们都已生出了白发,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师:真棒,翻译得很准确,那么生出了白发说明了什么,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

生:白发说明战争时间之长,说明他们想家却不能回而发愁,愁白了头。

师:说得真好,这白发因战争持续时间久而生,古诗中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见战事持续时间长,为有家不能回而发愁,也为何时能打败敌军,怎样击退敌人而愁,更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而愁!

生:眼泪因思念家乡而起为自己而流。

师: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离别,会不会有思念,所以这眼泪因战争而起,为国为家为己而流!

师总结: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这首词的大意我们梳理完了,下面我就这首诗提一些问题,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已经全部理解。

5、诗文分析:

师: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师:这“异”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飞了,说明天气很冷,入冬很快。

师:有没有相关的诗句可以佐证呢?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歌。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这“异”还表现在“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吼,马嘶,号角,战鼓等等形成特有的边声。

师:说的真好。“异”在“边声”

生:“异”还表现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门早早的就关闭了。

师:城门关的早说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吗?

生: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师:大家说的真好,将这首短短数字的词,解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那么词的上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写边塞的景。

师:这景有何特点?

生:渲染荒凉凄清,萧瑟的气氛

师:说得真好,那词的下片主要写什么?、

生:抒情,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仅仅只有思乡吗?想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战争还没有结束,没办法回家

师:这种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爱国之情和无奈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写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将士们舍家卫国思乡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这首诗就在我们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读完了。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的两首诗词,一首《望江南》,一首是《渔家傲秋思》,大家看课本《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这个字字典上有两个词条“一是:yún,义是竹子的青皮;二是:jūn,是地名,同学们看应该读什么?读“yún”。《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

二、出示目标:(幻灯片)

读这两首词我们要:1.反复朗读,体会悠悠的思绪。

2.熟读成诵。

三、教学过程:

(一)、听读:(出示幻灯片)

我先把课文诵读一下,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注意语气。(师范读)

(二)诵读:(出示幻灯片)

(1)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学生读音看幻灯读课文)

(2)我们来看两首词,《望江南》是擅长写花前月下,离别相思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写的,他的词柔肠婉转;《渔家傲秋思》是曾任陕西经略副使镇守边疆的范仲淹写的,他的词悲壮豪放,同学们敢不敢挑战一下自我,男同学来读柔情似水的《望江南》,女同学来读悲壮苍凉的《渔家傲》,请同学们大胆自由读一遍。

谁来挑战一下自我?(可以用“谁说只有女子有柔情,谁说只有男子才阳刚。”来评价)

(三)品读:(出示幻灯片)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唱读《望江南》,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

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女子、江楼、千帆、斜晖、江水、白蘋洲)

(2)请同学们把景和物标画出来,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会看到一幅什么景象?

(分小组交流)采用:“我看到了”

2、品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你刚才看到的景象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听《渔家傲秋思》,也是在听读中捕捉“景和物”。

我们再把这些景物标画出来。(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月、古城、浊酒、将军、白发、征夫、泪)。

再把你捕捉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分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从你看到的景象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赏读:(出示幻灯片)

古人讲究炼字,“力求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请同学们从这两首词中,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拍成一个特写镜头。知道什么是“特写吗”?电视中经常用特写镜头,比如说想表现“妈妈日夜操劳”可以给妈妈的什么来个特写?(小组交流)

(抓住学生的特写镜头,着重体会“独,皆,肠断,寐,泪”等字词的表现的意境。)

(五)说读:(出示幻灯片)

著名语文教师韩军说“诵到极致就是人说话”。现在我们把词人的爱恨情仇诉诸于声音说出来。

现在让我们女同学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我们就是伫依危楼、凭栏翘首的女子,对着你远方思念的人把《望江南》说出来,让他听听你的惆怅,可以用“我梳洗罢。”最后可加一句自己的话“远方的人啊,你何时归?”

男同学现在你也闭上眼眼睛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她听:“我在塞下。”或着说“我饮一杯浊酒。”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说,你现在能把其中的一首背下来吗?能背两首的背两首,不能背两首的背一首。(齐背《望江南》下课)

教学反思:

课终于上完了,我长长的舒了口气,静下心来想想收获颇多。纵观整堂课我认为有两点较为成功:

①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效果很好。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听读”“诵读”“品读”“赏读”“说读”五个环节。尤其是“品读”环节,让学生先找景物,再通过景物的串联,再体会情感,由浅入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

②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景。开头的“听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内容;“诵读”和“品读”中的“唱和诵”让学生再次走进词中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同时训练了学生“听”和“读”的能力;通过“品读”和“赏读”训练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最后的“说读”,学生自然而然的成为词中人,对词进行再创造,深入领会词的意境。学生受到激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最后让学生齐声说乃是一大败笔,学生对此的理解深浅不一,加入的话各不相同,故而学生很为难,且浪费了一些时间。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解题

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

四、背景介绍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

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七、合作探究赏景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九、思维训练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十、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十一、课外积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5

《渔家傲秋思课件》是一件表现渔民生活和秋天美好的艺术品。它的名字来源于诗人杨万里的《秋思》中的一句:“渔家傲村静,依傍古堤立。”这句诗意味深长,传达了秋天的清凉和宜人,以及渔民对家园的热爱和自豪。这篇文章将从艺术品的视觉效果、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让我们看看《渔家傲秋思课件》的视觉效果。这个课件由多幅丰富多彩的图片组成,展示了一片蒙古包围攻了中国的历史场面。这些图片栩栩如生,表现了渔民在水上捕鱼、垂钓等生动场面,同时也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如桂花飘香的深秋和渔民们带着秋收的喜悦。这些细节描绘得入微,仿佛直接把观众带入到了当时渔民的身边,感受到了他们的劳动和美好。

其次,让我们关注一下《渔家傲秋思课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家为起点、为国尽心,为家国阔步奋进。渔家代表着南方普通民众,他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工作、生活,始终保持着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渴望家园繁荣昌盛,愿意为了守护家园而舍生忘死。这种家国情怀是渔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渔家傲秋思课件》的历史背景。这个作品的背景主要发生在红色大革命时期,此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烽火与大战时期,但课件中的渔家经常也要抵御野生动物和自然景观的侵扰,这正是革命时期我国在国际上和国内所遭受的各种打击。渔家身上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不屈的战斗精神,与当时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战斗相互呼应,彰显着人类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总之,《渔家傲秋思课件》是一件充满浪漫雅致的艺术品,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互融合的目标,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传递了人类对于生命的追求,为人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都将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和启迪。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6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9

望江南

【晚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渔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

借以自指。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武陵春:调名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武陵渔人游历桃花源事。又名《武林春》。《词谱》以毛滂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城南。

拟:准备。

舴艋舟:小船。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集评:

《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节日祝福网 m.zr120.coM)

八百里句:广布八百里范围的将士分熟肉吃。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句:各种乐器齐奏军歌。翻:演奏。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句:秋天在战地检阅军队。

马作句: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弓如句:弓弦像惊雷那样响。

了却句: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复中原)。

赢得句:获得了不朽的荣誉。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渔家傲秋思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品味赏析。

【教学重点】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难点】

品味赏析。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资料助读

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四、词文赏析

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

五、归结全文

形象刻画。

景物描写。

情感抒发。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第二课时(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听录音,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用竞赛法巾帼须眉大比拼解决朗读和加强基础字词。

塞下()连角起()千嶂里()浊酒()燕然()未勒()羌管()人不寐()

三、课文分析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2、深入品味词的内涵。

上片,抓住异字从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片,抓住一个泪字抒发将士思乡报国之情。

四、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面,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镜头1:

镜头2:

镜头3:

五、写作训练

赏析: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六、相关链接

1、本册中我们还学了范仲淹的哪篇文章?

2、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情怀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又如何认为?

3、两首词中你喜欢那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七、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词。

2、改写渔家傲、秋思上片内容。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渔家傲秋思课件合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渔家傲秋思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