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六篇

03-02

这个读后感要记录哪些方面呢?不同的人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写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也是加深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阅读了大量文章最终选出“家读后感”为最好的一篇。

家读后感 篇1

刚开始想要这本书,只是因为封面吸引了我。这本书是村上春树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身为小说家的各种事。

他的语言有一丝令我难懂。他的语言总是让我认为这种表面意思里面还有更深刻的本质意思。总是有许多的“逻辑”“状态”“片段”等看起来简单实则很难理解的词语,我觉得这样显得十分的严谨。他擅长运用比喻,他把我们储存信息的地方比作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中塞满了各色各样的信息记忆。这样又使得令我感到严谨复杂的语言多了一份风趣。

其实村上春树先生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可以写小说。没写小说的时候,二十多岁的他,只是马马虎虎的经营着普通的小店,努力的还着欠款而已,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时不时也会感到“啊!人生就这样转瞬即逝了啊”让他萌生出写小说的原因也很奇怪:看棒球球员打了个二垒打,一个念头就突然冒出:“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于是他就开始买稿纸来写,连续几个月,不停的挤出时间,终于写完了“还那么回事的东西”,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开始用英语写,发现因为自己英语词汇的表达能力受限,所想表达的东西没有修饰词,就更加明确的表达出来了。最后《且听风吟》就这么问世了。

感觉村上春树先生当时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稍作方法调整,就把一本书给完成了。总让我有一种感到随便的态度。然而村上春树先生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写小说就是这么简单啊”似乎有点侮辱了被旁观者仰慕的伟大文学啊!但是一直保持着小说家这个职业是困难的啊,需要有持久的气概和洋溢的才华呐。尽管如此,村上春树先生还是在小说家这个激烈的擂台上“活”了下来。

我很佩服村上春树先生。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不喜欢上体育课,他有不同寻常的看法:写小说绝非难事,谁都会。才思过于敏捷的人不适合写小说。他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在写小说的日子里,不断地与时间拼搏,消除枯燥。他有自己的风格,从不在意文学奖的事情……

搞得我都想写小说了。村上先生从一个平凡的青年到了一个扬名海外的大作家。从他的话说:“写小说只是一个拿出纸和笔,与时间拼搏的事罢了!”在生活中,我本人从来没有为哪件事情认真努力过。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娱乐上的。“困难”“坚持”“能耐”“才华”这些词似乎读起来挺简单的。其实去拥有这些或去实现这些是有多难。

总想让自己枯燥无味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却总是原地踏步踌躇不前,总是立下了等下要怎样以后要怎样的目标,却总是没实现过。

我希望自己就像村上春树先生一样,在偶然的一刻,找到了一个不是偶然的想法。并为之一直一直的前进着,哪怕走了几周,几个月,几年也好,只要我是一直一直的。

我觉得谁都有资质做许多事情,“才华”这种东西也可以省略掉。所以啊,不要总说“几天后”“只有干什么才能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写小说一样把心里想要的表达出来吧,想到就要开始拼搏啊!

家读后感 篇2

周日的夜晚,我在静如流水的月色下合上紫底飞白花的封面,起身来在月下投下身影,此刻我在享受我家对我的担当,而在不远些的地方,一些和我一样稚嫩的肩膀,正摇摇晃晃地担当起一个家。

月光筛在这一本叫做《肩挑一个家》的小小故事从书书面上,调皮地于书中百位美德少年的不凡中游走,我看到的是一面面鲜明的旗帜,顶着我们所未经的狂风暴雨前行,雨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流经了他们的发梢,顺着脸颊滴下来,劈这困苦前进,而愈是这样的困苦,逾显出他们生命的壮阔,这一百多位同龄人让我感到羞愧,我无脸相视,他们一个个都是单独的个体,单独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而当他们融合在一起,奔流出的这本小小的丛书,就像在默默地述说着什么,那便是一种莫名的独特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他们身后的,在美好的阳光下,蓝天下的温室中的我们所没有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们已变成了我们的旗帜,走在前方的旗帜

“每一朵花都要为生命怒放,这是花对生命的约定。”这些和我们一般大小的花苞怒放出了他们的生命,不是在我们的温室中,而是在风中,雨中怒放,在只属于勇者的世界怒放。我感慨于他们浓墨重彩的壮阔生命。于是在书的身后,我看到了他们肩上的家和我们肩上所未曾承载的一切。

他们的家,是一种职责,一种像强者捍卫弱者一样的护卫的职责,这些壮阔的存在,大都命运多舛,多历经了困苦与磨难在于你我对话,为了他们肩上的担当,早早的步入社会,翻开那本生涩的大书,艰难地阅读,理解,学习这个社会,那些责任本不应是他们的,但他们面对不属于而突然降临给他们的责任时,并没有推脱,而是快步迎上前去,用自己的力量为亲人,朋友,甚至是并不相识的人分担,并且走在最前方。这便是一种民族大义,谓之为人之义,他们也许在作出担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远,他们的行为也许是出自本真的追求,那是一种民族骨子里的朴质,而这种担当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挫折,风调雨顺太多了,多的让我们忘记了什么是追求。

我想到的是张晓风的《武陵人》和国外的“挫折教育”。

我们这些在温室中的苗,喝多了蜜,便开始魔怔。忘乎所以,失去了为人之义,失去了担当,不知敬畏为何物,肩头上自然没了那个小小的家。平日里知道的只是抱怨,却不曾想过那些和我们一样大小,但比我们担当更多的肩膀,小小的不顺便要死要活。其实当一切真正经历之后,你我看到的就是遍地莲花啦。

人应当经历挫折,挫折应是生铁的熔炉,投炉熔炼后,不是毁灭,而是新生!那样,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不是一把慵懒的骨头和一堆松弛的肉。那时,再掂掂肩头,你会发现,那儿有个担当,有份责任在等待着你我,那时再回头就会发现自己和那近百位美德少年的历史重合和自我的成长。于是也便了解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高明论述了。

走出你我的温室,找出桃花源中那个“仿佛若有光”的出口,跟上前面的旗帜,顶着风雨和严寒,去!去追求,去担当,去看明天的太阳!

家读后感 篇3

有幸看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该书囊括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仔细读了第一章节却并没有对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总结,而是对其教育精神和理想的提炼。自己也常想,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其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思想,而应该是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站在孩子那一边

这是夏山学校的老师、家长常说的一句话。站在受教者的一边,这对于我们以常规思维研究教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解。仔细推敲这句话既有理念上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行为上对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那一边?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1、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2、倔强的孩子怎么教育?3、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

第一个问题,如果站在孩子的那一边,他会想,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张康桥老师关于读书规则建立的设想分为三步。第一步,什么规则也不要定,等有了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交、讨论并确立规则;第二步,有了规则后,再请高年级的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组,落实规则,同时,也可以有代表表决增删规则条目;第三步,如果还出现问题,可向全校学生发倡议书等。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服从,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校长和六岁的孩子一样,都只持有一票。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规则的本意——自治。这样的规则,孩子能不遵守吗?如果真有孩子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按规则的处罚方式处罚,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那么处罚方式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同时惩罚本身就是教育。

第二个问题,倔强的孩子怎么办?在夏山学校,很少看到倔强的孩子。因为孩子自由的时候,他是不会倔强的。为了让孩子自由,夏山摒弃了所有的控制。可是在教育的今天,还有着很多的名校以精致化的名义控制每一分,每一秒,肆无忌惮地无视自由,这样的生命注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倔强。据说,有一个全国名校,所有的角落都有摄像头,所有学生只要违反一点规则必定要受到惩处。这样的学校是否有文明监狱之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怎么会有心理安全,怎么能够有思想上的自由?怎么会有创造性?

第三个问题,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我们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学习差。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差就是分数低。这是我们教育关注书本所致,也是我们以分数评定学生所致。在夏山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书本,也不是教学方法等,而是儿童本身。这就涉及到学生评价问题。夏山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一是沟通能力;二是数字应用能力;三是资料处理能力;四是合群;五是自省能力;六是问题解决能力。再看多元智能理论,不也是把人的智能分为8种类型吗?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还有学习差的概念吗?有人到日本考察教育,到班级里问“你们班谁学习最好?”学生茫然。反过来,你们班谁学习不好,肯定也没有答案。在帕夫雷什中学也没有差生的概念。我们设想一下,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学生是否很自由?很轻松?很快乐?很个性?

怎样站在孩子这一边?尼尔校长认为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放弃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关注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儿童。教者和受教者关注的东西肯定具有很大差异,放弃我们所关注而关注学生需要,需要我们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点,不用道德、威权以及宗教压制孩子。这是平等理念的彰显。如何管理孩子呢?规则自治。

第三点,要有宽容之心。为师者必要有宗教情怀,有怜悯之心宽容孩子的错误甚而过失。因为他们是孩子。

愿我们有着晏阳初一样的平民宗教情怀,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读后感 篇4

读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谁是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会列出不同的长长的名单,为此,教育部从全国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人选中,精选了十几名,集中展示我国杰出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探索历程和教育成果,谱写“当代中国教育师”。

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我总是与学生商量我怎么学,怎么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魏书生边教学边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坚持写日记;

三、坚持写文章。

他认为工作学习是快乐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写文章是抓住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价值,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记住了魏书生的话,并尽量为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烦的事情。“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让我永葆一颗童心去善待学生,善待生活。 李镇西,教育学博士,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说:“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我们不能通过形式主义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的活动不能成人化,而应该充满童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说的:“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我们常常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他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班级建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和学生一起成长。”说得多么好啊!这是对我们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最好的诠释。

一个小小的讲台,担负着民主启蒙的大任。我们老师想到过吗?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上,他说:“名师不仅要靠教优秀生成为名师,还有研究后进生,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物件,和后进生打交道,老师的进步非常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优秀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多,成绩越好,老师关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后进生较少受到关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视,心理受到压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多么不尽人性,多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爱不爱学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为优秀教师的试金石。他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五个原则:

1、建立感情,

2、充满信心,[幼儿教师教育网 m.yjS21.COM]

3、降低要求,

4、允许反复,

5、集体帮助。

家读后感 篇5

20××年距离我国全面达成小康还有3年时间,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忘了“本”——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号召学校开展的“书香中华”的活动,我品读了巴金的《家》。所谓一入好书深似海,看完它后,我感慨颇深。

《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高家长房的觉民觉慧这两位“新青年”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斗争。觉民为了和琴的爱情敢于反对高老太爷与冯乐山私自订下的亲事,为此还离家逃婚,打响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第一枪。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斗争和决不妥协下,获得了高老太爷在临死前的理解。同样与觉民是受过思想熏陶的觉慧是高家最具批判与斗争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他支持并帮助觉民抗婚,反对并怒斥带有极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闹剧,反抗对人的不平等。最终的觉民和觉慧都有了不错了结局。然而缺少了斗争了反抗精神与意识的觉新大哥,失去了曾经深爱过的梅和给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写出这些对比,不也是为了告诉我们只有斗争才能胜利吗。

读完《家》后我陷入了沉思: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品质,可以追溯到大禹与自然进行斗争,陈胜为了自由而与秦朝斗争等。而不同的时代,斗争精神有着不同的体现和意义:在原始社会,斗争是人与自然为了生存了斗争;在封建时代,斗争即为进步人士奋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习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觉民觉新两兄弟一样;而在当代,斗争即需要我们同破坏社会和谐的人或事去斗争。

好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要铭记于心还得去发扬和践行。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践行斗争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边人在旅游时破坏文物,对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时与病魔斗争,不放弃生的希望……。就来说说我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吧。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某位女同学因为身材太过粗壮而被男同学嘲笑,刚开始因为害怕帮助了她自己会被报复,所以没敢向那位女同学伸出援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节人性开导课,使我决定要去帮助那个女生。在一次那个女生被欺负的时候我走过去安慰那个女生并对那些男生说了道理。虽然不是那么的有效,但是我对男生那种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为作出了我应有的斗争,给予了同学援助。

在自己践行了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同样斗争过的人点赞和支持,让斗争过的人得到一丝欣慰。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丽的花园,永远长存。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仅只是发扬斗争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风格各有异,但我们必须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颗爱国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心。

最后我将布鲁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家读后感 篇6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德少年,诚实的人是“美德少年”,孝顺的人是“美德少年”,乐于助人的人是“美德少年”,坚强的人是“美德少年”……

这几天,我在读《美德少年文学故事丛书系列之肩挑一个家》这本书。它讲了10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有立夏、那身西服好帅、“小太阳”、走进大别山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给世界最美好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在****爷爷的.母校——泰州大浦中心小学上学,她总想着怎么为班级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同学服务、为老人服务。从小学一年级以来,她就一直负责黑板报,每次她都反复端详修改,直到找不到一点差错才回家。还有一次,她们班中秋节组织去敬老院,她就带头唱歌让老人们高兴。临走的时候她还带头出钱卖月饼送给老人,使他们中秋节不孤单。“给世界最美好的”是她的座右铭,她就是乐于奉献的小姑娘——丁悦媛。

《肩挑一个家》里有许多这样的的孩子,有的父母离婚,把他们丢在奶奶家;也有一些孩子父母双亡,爷爷奶奶收养了他;还有一些孩子父母生病了,他们挑起了这个家;比起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却还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那就太不应该了。

忽然想起我读过的《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书中的阿章觉得妈妈帮他洗衣服是理所当然的,妈妈帮他整理屋子,妈妈照顾他是应该的……

书中的阿章是这样,我有的时候不也这样吗?用完纸随便往地上一摔,心想妈妈会帮我捡的;我的袜子从来不自己洗,总要妈妈帮我洗,吃晚饭,从没想过帮妈妈收拾收拾桌子……

对照丁悦媛的行为,我感到格外惭愧。作为独生子女,不仅有爸爸妈妈爱我们,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我们,他们都把我们当小皇帝宠着,他们不让我们做任何事情,是因为他们爱我们。我们不能依仗他们爱我们就什么都不做,把他们当做我们的佣人使。我想“感恩”、“回报”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太少了

真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着“给”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