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读后感(集合五篇)

03-05

您是不是很头疼该怎样写出精彩的作品读后感?每个人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都有不一样的感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是必不可少的,推荐给您这篇关于“含泪活着读后感”的不可错过的精品文章,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希望您会从中受益!

含泪活着读后感 篇1

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太多的责任。“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工15年的动人故事。

在大学第一节语文课上,我看了这部“比阿凡达更有吸引力”的纪录片。张丽玲用十多年的时间记录了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坚持、孤独和耐心。由于时代的特殊原因,老丁1996年独自来到日本,怀揣着对家人的梦想、思念和期望。

梦里的一切总是那么美好,而现实却极其残酷。老丁计划读完语言学校后继续在大学学习,并在日本一路发展。然而,当他到达日本时,他发现语言学校位于一个非常偏远的村庄。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

老丁从一个著名的知识青年变成了日本最底层的工人。他每天都工作,住在一所破旧、低矮、10平的房子里。生活艰苦残酷,家庭是他唯一的希望,女儿的学费是他工作的目标。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回家见到女儿的女儿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15年来一直难以相见。

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见到了亲人人两次,不足100个小时;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远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给了家人;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充满辛酸,老丁依然含泪活着。生活的苦涩,老丁懂得,却无人诉说。15年,太多太多生命难以承受的辛酸苦涩,老丁一一度过。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老丁选择了坚持和含泪生活。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这部记录片的结尾是丁磊离开上海15年后。(读后感)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终于踏上回国的。因为他实现了培养女儿的愿望,女儿在美国当了医生。

在飞机上,老丁泪流满面。眼泪里充满了生活的五种滋味,回家的喜悦,女儿成功的骄傲,生活的五奈,辛酸,辛酸,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老丁的15年,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

老丁用15年的眼泪,在飞机上流出,15年的委屈,辛酸发泄。

在这里,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残酷,也看到了家庭的执著,责任的担当,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活着不只是心跳,呼吸。。。还要承担责任和情感。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生活有多苦,我们都应该乐观地生活,因为生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含泪活着读后感 篇2

“因为爱著你的爱/因为梦著你的梦/所以悲伤著你的悲伤/幸福著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这是丁尚彪通过写信到上海广播电台,通过收音机向女儿送上的生日祝福。他向女儿传递了他对女儿的期望与父爱。女儿把这段生日祝福通过录音保存起来了,以便经常可以听到来自父亲的教诲。

《含泪活着》—— 一部纪录片,一个关于家,关于幸福,关于人生的故事!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每一种痛苦与快乐的感觉都是真切的,每一滴眼泪都是饱含深情的,每一种感动都是不动声色的——

怀着通过留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念头,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989年,35岁的中国上海男人丁尚彪背负着42万日元的借债挥泪告别妻女,只身来到了日本北海道地区的阿寒镇。然而,小镇的偏僻、荒凉和萧条很快打破了他一边工作一边还债的梦想。不得已之下他逃离了小镇辗转来到东京,却因丧失了求学身份而无法继续获得签证。

借债未还,求学未成,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在日本 “ 黑 ”了下来。此后虽然经过艰辛的劳动还完借债,但留学之梦却离他远去。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自己的求学之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开始为了实现送女儿去国外著名学府留学的梦想挥洒血汗。

由于失去法律地位,他15年来从未回过中国,只是在日本努力赚钱。可喜的是,在他离开中国的第8个年头,女儿如愿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在飞赴美国的转机途中得以在东京父女相见。第13年,妻子去美国看望女儿,夫妻又以同样的方式相识。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第15年。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老丁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

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眼泪,饱含生活的五味,归乡的喜悦,女儿成才的骄傲……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老丁的15年,不单是个人坚忍、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他眼里含着15年的泪水,在飞机上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和辛酸。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丁尚彪是一位希望让女儿实现梦想的老知青,他在日本度过了15年的大部分青春时光,用他深厚的父爱支撑着女儿的未来。不说值不值,仅就这份付出,就值得尊重,值得钦佩,令人动容不已。

想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每天早退晚归的工作,就是送孩子上学,培养孩子成才,让他们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但他们不愿意花一分钱买一件新衣服或一顿美餐。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作为子女的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了筷子兄弟唱的一首歌——《父亲》: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希望。“人生也许是悲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绝不可以放弃的。

” 这是《含泪活着》中丁尚彪来到日本后目睹阿寒镇的现实,在人生梦想破灭时对自己的安慰和激励之语。这些话中没有豪言壮语和理论,而是一种直面苦难的人生态度。在日本打拼的十几年中,他正是抱着这种态度,每天打几份零工,还清了出国时的借债,把女儿供上了大学。

并且自学成才,拿到了各种能力证书。他就像一道亮光,照亮了我们生活中最黑暗的地方。

从丁尚彪的人生态度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就像《水手》中唱的那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们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光明的,付出究会有回报!我们更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周边的人和事,看待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含泪活着》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一家人,不论身在何处,一家人的心都是在一起的。家,始终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当泪水充满那一刻的眼睛时,我看到老丁的眼睛也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有家真好!因为有家,所以含泪活着也是幸福的。

《含泪活着》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残酷,更看到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坚忍、责任,人格的崇高、伟大。生活不仅是心跳和呼吸,更是责任和情感的承担。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生活有多苦,我们都应该乐观地生活,因为生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含泪活着读后感 篇3

这部纪录片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它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xx的心血。十年间,他们奔走于日本、中国、美国,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的生活。就像张丽玲导演所说的,他们只是想把来自生活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在拍摄过程中,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感动,得到很多勇气和力量。

该片20_年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一举创系当时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_年,当主创者张丽玲都已渐渐淡忘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中村俊喜却意外地“发现”了它。当时,正因就业而苦恼的中村始终想不明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当他偶然在网络上看完这部《含泪活着》之后,内心豁然开朗,“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怀着这个想法,22岁的中村开始独自游说电影公司。在他的努力下,一笔三千万日元的投资帮助电视作品《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从20_年11月底上映起,这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由于观众数量大大超过预计人数,该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转到大型放映厅,上映场次和时间更是一加再加。

含泪活着读后感 篇4

作为一名被大时代所耽误的下乡回城知青,1996年,时值35岁的丁尚彪举巨债,只身来到日本。他怀揣着对自己的梦想与要求来到日本,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谁知命运到了日本依然跟他开残酷的玩笑,个人的选择在命运安排下显得脆弱,到日本后他们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

老丁的人生目标由读大学转变为一心一意挣钱给女儿缴学费。在接下来的xx里,头发疏了、牙齿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干着东京最底层的工作,将所有的钱寄回家,只为了女儿能到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的愿望。这是他认为的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二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的24小时,女儿懂事地对着镜头说她在父亲面前尽量表现得无所谓,因为怕自己伤心的表情使父亲更加难过。与妻子相聚的72小时发生在他到东京后的整整13个年头,当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真想不出这十几年间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独与思念。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xx。异乡漂泊奋斗xx后,他终于踏上回国的飞机。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纽约》中博士在聚会时失声痛哭的场景,那是个人奋斗成功后压抑许久的情绪的迸发,而老丁,则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

当命运回过头来时,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了对错,只留下种种可能,与一个个无法预设的结果。有人评论老丁“傻”,xx的孤独及家庭生活缺失,换来给女儿的学费。还好他的女儿争气,如果女儿成绩一般,无法留学成材,甚至因为缺失父母管教而过早辍学,拿着父亲血汗钱乱挥霍的话,那老丁这么做,还会有多少人感动?多少人支持?

这便是命运不确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贵的是老丁的坚持,以及他对选择的坚持、对困苦生活的乐观、对家庭的责任,对爱的理解的深沉。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影片里的话。

含泪活着读后感 篇5

特别关注上面推荐了一部纪实电影,是一个日本籍的华人耗时十年完成的一部片子。名叫含泪活着,记录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拼的事情。据说这部片子在日本引起很大轰动,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觉得中国人原来可以如此了不起的努力工作,而在这以前,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是懒惰的,现在,这部片子甚至成为一部励志影片。

这是一部系列片,其中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丁尚彪的男人,89年借款3万,撇下妻子和上小学的女儿独自去日本学习,92年通过打工还清借款后,又产生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挣很多钱,让女儿能出国留学,去最好的学校。于是他每天打三份工,刷碗、扫地、厨师,每天晚上工作到点,没有地铁了才步行回家。深夜在一个8平米的小屋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用塑料布围起来当澡堂洗澡、没有买过新衣服、不敢乱花一分钱。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月给家里寄钱。20xx年!他这样坚持了20xx年。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两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终于考上纽约州立大学,在日本中转停留了24小时。第二次是与妻子相聚。因为妻子要去纽约看望孩子,在日本停留72小时。这时,他已经整整20xx年没有看到妻子了。当妻子看到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20xx年后他的头发稀少,牙齿稀松。俨然一个老头。此时孩子终于学业有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可以回家了,上飞机回国的那天,他的泪水才第一次畅快的流淌下来。

电影的结尾是字幕,说现在他们在上海买了新房子,和妻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也哭了,但是心里有点不舒服。第一,老渡以为家庭奋斗,但不需要这么多年,至少后来的5年我认为没有意义。就像他女儿说的,别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挣学费,为什么他要牺牲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帮女儿实现目标?那么。自己在哪里?这是女儿还真争气,如果女儿不争气呢?意义在哪?第二,这只是少数的中国人。我的生活圈子里,就从来没见过打两份工的人。一份工作,他们都不够尽力。尤其是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望好像没有那么强烈,或许他们有父母,可以张嘴要。我和朋友说起我的感受,他们说是由于中国国情的原因,在中国,打这种底层的工累死也不可能有丰厚回报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