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观后感汇总

03-07

作文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写作文要按要求写,把开头结尾写好,把段落分清。肯定有人正在寻找优秀范文!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鲁迅观后感汇总,欢迎你的品鉴!

鲁迅观后感(篇1)

新买了一本《鲁迅杂文精编》,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鲁迅的文字果然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假设在你的周围,充斥的都是不满与愤慨、厌世与急俗、丑陋与肮脏、黑暗与迷茫,你还能欣然的微笑吗?我笑不起来。即便不是激烈地如周围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紧张了许多,沉闷了许多。或许,我就此陷进去了,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了,开始悲观失望了,开始萎靡不振了。杂文里,怒喝着当权者无能与残忍,痛斥着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几个进步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当权者或世人本就该骂。又或许,有人就是受的了痛骂,一骂才会醒,醒来才会做些称道的事。如果是这样,倒也有些好处,杂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细想起来,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众丧失了自觉性,民族显现了劣根性,社会跌入了无底深渊,难以申诉,文字里文之外的世界竟悲惨成这样。

不过杂文的风格就是这样?书中头几页的出版说明中讲到,鲁迅可以说骂了,但他的骂从不对被骂对象的外形上加以丑化,而是抨击、剖析,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给论敌以最本质的揭露。姑且不讨论他的什么鲜明特色,抑或辨证统一,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确实让我烦闷了。相较那些优美的散文来说,杂文激烈了许多,尖锐了许多。原本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读到会意处,不忘偷笑几声。而后的偷笑少了,文字在视线里渐渐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索然不知文意,再也读不下去了。骂声堆筑的太高,作为读者的我难免也要发几句牢骚语,写上几段感慨词。

况且这些文字确实激烈又尖锐,短时间内,太过频繁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反面效应。一件事物关注的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会变了味道。然而它真的变了味道,物极必反,在此,虽无这般夸张,但是得懂得如何适可而止,点到即可。书,就慢慢读看了。闲暇之余,翻将几页来看,倒也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础上附加了个人的情感。报喜不报忧,见好不见坏,在长篇累读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类的、轻松的文字来解脱,来释放。

更或许,我就不该只看一个人的文章,只欣赏一种风格的文字。鲁迅的文字是动乱年代的写实,这些苦难动荡的日子,多多少少给我加重了沉闷与压抑。然而我,又是那种见不得伤口的人,尽快终结这样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实的、和平的世界,岂不痛快?再有兴致,百家各样的文字,调剂着看,换换异样的口味,领会异样的风采,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别有韵味。

尽管有些情绪,我仍旧会一如既往的喜爱杂文。

鲁迅观后感(篇2)

我曾读过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其中阿Q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在我的理解中,鲁迅先生借助阿Q这一形象,描绘了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阿Q的个性极为突出,其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等人迥然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阿Q具备“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一些油滑”。

在我看来,阿Q是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到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就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乱说”。我一直思考着,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那又为何赵太爷可以宣称自己姓赵而阿Q不能呢?这或许是富贵与贫贱的差别。赵太爷是个富人,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依靠“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例如,有一次被别人打后,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这样的安慰给了他胜利的感觉。

不久后,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变得恭敬而客气,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富人受人尊重,穷人只能受人欺凌。这种社会是极不公平的,阿Q不仅是可悲的,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都是一样的,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和剥削。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虽然短暂,却清晰地表达了当时旧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善良与丑陋。它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痛苦生活的一个代表。以上是我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感受。

鲁迅观后感(篇3)

上学的时候写过不少的读后感,观后感,不过那些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是认真的在写,不过从来没有真的自己看到一篇文章以后生出了写读后感的欲望,这却是第一篇罢……

鲁迅先生无疑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文学前辈,从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介绍很多鲁迅先生的事迹,上学时也学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字,但是那些无一例外都是一些适合学生读的文字罢……《灯下漫笔》却是有一种令人仔细思考的魅力。

文章先是以货币的交换引出了奴隶这个词语,在鲁迅先生看来,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普通老百姓就是存在两种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无疑给予我巨大的冲击,在以往的学习中,书中总是竭力的在宣传中华的历史如何灿烂,盛世之下的百姓如何安居乐业,而鲁迅先生的两句话直接血腥的撕开了中国几千年来所谓的学者们悄然编制的遮羞布……

接着鲁迅先生更是直接抨击了所谓的中国文明,其言: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席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我不知道那些编织着遮羞布的学者们看着这锋利的言辞会有什么想法,但是现在书本中却是尽是赞颂之言,不知是不知者还是知者不言?

细细想来,那些编纂了历史的学者们也尽都是一些阔人吧,他们享用着着筵席却看不到那人肉的悲惨,其实那所谓的灿烂文化,也不过都是那些统治者,那些士族大家们的文化吧,而中华真正的文化,何时真切的传入百姓家?就算是现在,还有些老人家不识字,不会写字吧,那么整个中华的文化就不如说是中华阔人们的文化罢……

当你撕开统治者们精心编纂的大幕,露出下面累累尸骨,又有几人会为那尸骨而哭丧?更何况我们现在不正是那大幕下的尸骨?在我们慢慢老去,我们的后人又会不会记得我们曾经为这精美的大幕画上一笔鲜红的印记!

鲁迅先生将中国的百姓比作是奴隶,又何尝不是怒其不争?得过且过,偏安一隅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性子。想做奴隶而做不得,何等的悲哀。暂时坐稳了奴隶,何等的悲凉。

诚然,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时代的背景下,鲁迅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带着些悲切,带着些呐喊的,但恰恰是那黑暗的时代所作出的,划出黎明的呐喊才是最应该令人思考的。

我们有没有被安逸的生活腐蚀了内心,暂时坐稳了这奴隶,等待着一个阔人来享用这人肉做出来的筵席?我们有没有迷失在璀璨的历史,而忘记了在那璀璨之下,有多少奴隶默默的奉献了人肉,来供养着血腥的筵席……

鲁迅观后感(篇4)

**

鲁迅

1.学习要点:

了解背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字符。

使用对话和细节来刻画人物。

2.出处

本文首发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8期第1期,被《呐喊》收录

p>

三。背景:

这篇文章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江南水镇引起的骚乱。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官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和部下官兵仍扎着辫子,以示效忠清朝。因为被称为辫子司令,1917年趁着与北洋军阀政府的内讧(李元洪作为政府的大总统,段祺瑞是国家的丞相)。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北洋军阀之间发生了“官朝矛盾”,当段黎矛盾无情时,徐军和辫子军统帅张勋前往北京斡旋,借机复辟,以失败告终。

当时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为了抗议张迅的变态行为,他7月3日愤然辞职,事后回到教育部。

鲁迅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即1911年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制,但其成果却是被封建军阀篡夺,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没有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在肆虐农民,农民仍然处于封建权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无知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意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露这种“痛苦”,包括农民意识的缺失;封建复辟的可能性;1911年革命的残缺。

这样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做到唤醒人民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

鲁迅为此写了“**”。

三个层次分析

在本文中,“辫子事件”是贯穿始终的结构主线和叙事中心。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part : 描述辫子危机的起因和开始。

本文用场景描写或环境描写来形容江南乡下的祥和祥和的气氛

气氛,

p>

鲁迅观后感(篇5)

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一次内心之旅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留下了众多精神佳作,其中《阿Q正传》便是其中之一。我怀着兴致勃勃的心情翻开了这部小说,深入探究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形象,生活在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剥削和压迫下,社会地位极低,生活境遇闹心。他既有着中国旧式农民的安于现状、勤劳善良的优点,也有着思想保守、认知愚昧、意识狭隘的缺点。

阿Q是贫苦大众中的一员,对革命的了解极其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风起云涌,赵太爷等封建统治者威风扫地,他才开始向往革命。然而,他在思想上却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仍然用他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总是自欺欺人,把失败视为精神上的虚拟胜利。这一点,阿Q一直未能认识到。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那个时代在思想上跟进不上的中国人,将其视为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

阿Q渴望参加革命,然而最终成为了革命者和封建势力的牺牲品,被送上了断头台,堪称“大团圆”的结局。阿Q的悲剧,实则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正是通过阿Q的结局,小说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充分发动并依靠农民群众。

读完《阿Q正传》后,我的回忆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看到了当时农民群众的悲惨生活,看到了革命者的英勇壮举,还观察到一部分像阿Q一样尚未觉醒的中国人。这部小说在让我略微了解当时的风貌的同时,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鲁迅观后感(篇6)

散文读后感200字(共4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200字(共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的心也仿佛飞向遥远的美国,却牵连我的母亲国度——中国。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受苦,苦在心里,苦在心的心里。春天,我思念故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白堤上的绿柳扬着长长的绿袖子,向游客展示妩媚的春意;梅园的梅花开得热火朝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着浓浓人情味的香从中国传进我的鼻。夏天,我思念故乡那浪漫的情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胜,在清爽的河水里自由地游泳。秋天,枫叶们化成了火,时时燃烧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瓜果飘香,让我每个细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温馨。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感动人心,偶而下场雪,寒意覆盖了一切,也覆盖了我思乡之心。

我读完梁实秋散文集以后爱不释手,梁实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呀。晚年的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我觉得梁实秋的散文不仅诙谐幽默,而且都是很生

活化的东西,大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很通俗易懂。梁实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对他那篇关于养狗的散文感触颇深,实打实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

读着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我的心也仿佛飞向遥远的美国,却牵连我的母亲国度——中国。人在密西根享福,心在故乡受苦,苦在心里,苦在心的心里。春天,我思念故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白堤上的绿柳扬着长长的绿袖子,向游客展示妩媚的春意;梅园的梅花开得热火朝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淡淡的含着浓浓人情味的香从中国传进我的鼻。夏天,我思念故乡那浪漫的情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西湖的荷花引人入胜,在清爽的河水里自由地游泳。秋天,枫叶们化成了火,时时燃烧着我思乡的炽热的心。瓜果飘香,让我每个细胞都感到甜甜的,很温馨。冬天,松竹梅三君子傲霜斗雪,感动人心,偶而下场雪,寒意覆盖了一切,也覆盖了我思乡之心。

鲁迅观后感(篇7)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悲壮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深切担忧和无奈呐喊。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感受颇深,不仅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让我对鲁迅这位伟大作家更加敬重和崇拜。

《呐喊》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形象,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作者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苦和悲惨遭遇,展现了他们被压迫、被剥削的无助和绝望。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让人心生悲悯和愤怒。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支利刃,深深地扎入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深刻地反思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黑暗面。

在《呐喊》中,作者鲁迅以鲜明的批判意识和锐利的文笔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的关怀和思考。他在小说中直面社会问题,直指人们内心的丑恶和罪恶,呼吁人们觉醒,追求真理和正义。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让读者深受震撼和思考。他的作品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激励着人们为社会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奋斗。

读完《呐喊》,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崇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矢志不渝的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先驱。他用他的文字和行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呼唤人们觉醒,追求真理与正义。他的作品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永远指引着我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道路。

小编认为,读完《呐喊》,我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充满了敬意和崇敬。他的文字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也照亮了人们内心的光明和善良。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愿我们永远怀念鲁迅先生,永远追随他的脚步,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尊严而努力奋斗!

鲁迅观后感(篇8)

上学期写完梁实秋的**后,我对他做了一些调查。两大文豪在动荡时期的思想之战,听起来就来头不小。粗略的看过两人的*后,我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不同性格造成的。

而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关键就是童年与家庭。我们常说,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有什么样的孩子。鲁迅的性格一定与他的童年密切相关。

这,就是我我这篇**的出发点。

对孩子来说,母亲占据了他们童年记忆的一半以上。然而在本名为《旧事重提》的《朝花夕拾》中,对于鲁瑞的描写少之又少。经老师统计,鲁瑞在《朝花夕拾》中一共只被提起十一次,在这寥寥几次中,也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那么,鲁瑞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严、常的母亲吗?但任何了解鲁迅童年的人都会知道:鲁迅**岁时,弟弟还小,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鲁迅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只能自动倒退,但这是孩子最依赖母亲的年龄。

而天性中的依赖性转移到了衍太太和长妈妈身上,但再亲的友人也敌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造成了鲁迅给人的一种孤僻感。

尽管鲁迅从小就缺乏母爱,但母亲不得不努力把他拉上来。即使没有感情,但出于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鲁迅还是保留了最起码尊重,对母亲毕恭毕敬。直到朱安的到来,鲁迅再也受不了了。

鲁瑞利用母亲的权利,迫使鲁迅回国,嫁给朱安。鲁迅打算把朱安留在中国,不再照顾他。但好景不长,迫于母亲的要求,鲁迅回国定居,不得不回到他十分厌恶的家人身边。

这一次又一次不合理的要求是,他到了中年后变得非常怀疑和不信任。

再来说鲁迅的父亲。他大概只是鲁迅记忆中一个模糊的形象。在《朝花夕拾》中,最鲜明的形象应该就是《五猖会》中叫鲁迅背课文以及他临死前的一段描述。

单看《五猖会》的这一部分,我们眼中的父亲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严厉,富有威信的严肃男人。鲁迅在那一段文字中,一直是老是,胆小的一副样子,与《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活泼的小鲁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儿子心目中,父亲一般都是个成功的人,但似乎藤野已经取代了父亲的一些角色。父亲过于强势的形象使青年时代的鲁迅比较内向,而长时间的压抑,是鲁迅有了想要诉说的愿望,加之在日本学***先进思想,创造了他带有明显嘲讽气味的文风。如果说鲁锐对鲁迅的影响是周期性的,那么他对鲁迅的影响是连锁的。

鲁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的年龄、思想水平和性格。鲁迅本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因为父母双方的态度时时刻刻压迫着他,使他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不断地变换着面孔。周树人本人无法改变这一点,于是他选择接受现实,成为鲁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