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热门

03-07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作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写作常常可以充分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好的作文会让人身临其境,优秀的作文一般都是什么样的?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热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

以前就有听朋友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很好看,但一直没机会看。近日找来看,一开始竟就不能罢手。除去影片拍摄、编导和演员表演上的技巧外,最具魅力的应数剧中人物的风采了。

吸引我们的,我想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人,更是因为他们虽然年少,竟能“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勇往直前,大胆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抗战自救的道路。

我的疑惑是为何他们能做到这程度,又为何一定是他们呢?是因其自信,故而“欲以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而后时势造英雄?还是因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激励,是以胸怀天下,抛头颅,洒热血,立志救万民于水火?

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想说的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女子,让我无限感慨的是,区区少年之身竟能心系国家安危,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历尽艰辛,大胆实践,其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之强烈远超常人,旧中国就是这样被他们拉出了黑暗的深渊。

当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在橘子洲头气宇轩昂地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舍我其谁的豪气直冲云霄,谁能不为之动容?!

这又让我想起了2009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出的一期特刊“十年影响力人物”,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这样的:一个人能有多大作为,要看他的责任感能达到什么高度。这期特刊里有一百多页的关于对中国社会发展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的专访和叙述,其中不乏李金华、江平、袁隆平、钟南山等耳熟能详的人物,但看来看去,“责任感”三个字好像就已经概括了大半。

里面的文字中印象最深的是对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访谈,他说他“不想成为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剧变的旁观者”,因此,他放弃了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兼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放弃了拥有个人实验室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国“实现个人的归属感”,“参与中国的发展,将自己的工作融入祖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使人生有高于个人的意义,与祖国共命运”。当然,他回国后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他逐步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看完“恰同学少年”,我想,对于这些个少年英杰,究竟是时势逼人,沉重的责任感造就了他们,还是丰富的学识,过人的毅力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使命感?在我看来,还应是责任感创造了奇迹。勤奋和智慧可以造就优秀人才,只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驱使优秀人才成为优秀人才,进而成为伟大的人才。

几年前,曾有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对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竟有60多名是在并非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问之,无不是因为“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责任之魅,无可抵挡!应该说,社会责任感所产生的职业责任感是相对稳定的,其在关键时刻的作用总是积极的,这是适合稳定发展的要求的。

日常工作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那些因强烈责任感而迸发的职业美感,那些为保障安全生产兢兢业业的一线员工,那些为单位长期发展劳心劳力,筹谋决策的人,他们的勤恳和忧思总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丝温暖和希望。当然,我们身边也有抱怨的人,他们抱怨社会不平衡、国家腐败、党政不作为等等。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引用饶毅教授的话:

“不仅要问中国还有什么问题,而且要问你可以为中国解决什么问题”。

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家庭,任何事情,光靠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只要有那么一批肯努力、肯为之奉献的人,那么就有希望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向好的方向推进,就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管是主动燎原,还是被动燃烧,都比光在那儿泼水要好啊。愿责任之魅遍布,明天将更美好!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2

我看了让人终生难忘的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主要讲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的五年学习生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才华横溢、胆识过人,在上学期间,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听他的话,表现出青年毛泽东卓越的领导能力。毛泽东读书很刻苦,而且极其用心,知识面很宽,文笔非常好,写出的文章能够在中国最有名的期刊《新青年》上发表。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令我印像最深的是,在长沙面临危机的时刻,毛泽东率领他训练出来的两百名拿烧火棍当枪的学生军,让三千多北洋溃兵交了枪。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学生军把溃兵包围在猴子石后,用计谋让溃兵相信他们是正规军,然后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凭着智慧和胆识与团长谈判,在警察的帮助下,让三千北洋溃兵交枪投降,使长沙父老免受兵灾之苦,保护了历史名城长沙。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非常敬佩毛泽东的勇气和胆识,也很佩服蔡和森的智慧。正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但要有勇气、有智谋,更要有强健的体魄,那样才能在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我要加强锻炼,做一个有勇有谋、身强体壮、有益于社会的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3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恰同学少年》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新颖,老师也极力推荐,这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了解书中人物的学生时代。

现在,我看到了第八章,可已经被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精神所打动,他们不怕强权的胆识和爱国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钦佩杨昌济、孔昭绶这些教书育人的优秀园丁。毛泽东的英雄主义、蔡和森的冷静、萧子升的优雅这些鲜明的人物为电影增添了多种色彩。

空城计划,与敌人谈判这些惊人的事情可以显示他们有多勇敢。没有他们这样的英雄,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中国。如果是抵抗敌人的枪,那就是枪上的子弹;如果是抵抗敌人的老虎,那就是老虎的牙齿。“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他们就是最富有的,最强壮的,因为他们有寻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斗志;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热情;有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雄心壮志。

他们坚持追求真理、信仰和理想,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想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2019年09月19日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4

这些天来,我天天都在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故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在长沙第一师范里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最后那一集了。

一支溃败的反动军阀部队想占领长沙城。吓得老百姓们四处逃散。就在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支一二百人的学生军将反动军阀团团围住,他们先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来吓住敌人,这样敌人就以为他们有好几千人,接着他们又把点着的鞭炮放在油桶里,来虚张声势。

敌人心虚了,便要求谈判。毛泽东站起来决定亲自去,但大家都担心毛泽东会怎么样。最后,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决定化装,一起同敌人谈判。

他们昂首挺胸大步走近反动军队。毛泽东同助手握手时,他们怀疑他们不是长沙的正规军,所以非常不相信。他们握手时,他暗地里想帮毛泽东一把。毛泽东没有示弱。最后,副官被毛泽东咧嘴一笑,只好放手。

开始谈判了!毛泽东说:“我给你们两个选择:

1、缴枪后退出长沙城,2、死!”反动队长说:“能不能给我们留一些枪,回去我们也好交代。

”毛泽东严肃地说:“不行,全部缴枪!”当反动军队准备交枪时,那个副官不服气地说:

“反正我不交!”毛泽东瞪着眼睛说:“那你就试试!

”当我看到这里,我真对毛泽东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钦佩不已。

可是就在反动军队已经交了两个小队时,被绑在第一师范的三堂会会主马爷跑了出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不要相信他们!他们只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学生,手里拿着破碎的鞭炮。

”反动队长疑惑地说:“那怎么有枪声?”马爷说:

“他们把鞭炮放在油桶里糊弄你们呢!”反动队长冷笑着对毛泽东说:“戏演的可真不错啊!

”远处的学生都呆呆地看着毛泽东他们,不知所措。这时,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紧张的心直冲喉咙。只见毛泽东神态坦然自若,慢慢地端起杯子,喝下一口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亮带着一小队长沙城内的警察来帮助学生军,他们从远处对准马爷开了一枪,马爷应声倒下,嘴里还喃喃地说:“他们还…还真有…有枪啊!”

这下敌人被镇住了,只好乖乖地缴枪投降了,这时我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真的被毛泽东机智勇敢的精神所折服。他年轻时有非凡的勇气和才能。这真是我们向他学习的榜样。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5

看完《恰同学少年》,我的内心得到了深深的感动与震撼,时时热泪盈眶或热血沸腾。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剧。这部电视剧之所以与那些“红色经典”不一样,是因为它完全地将毛泽东从一个“伟人”还原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它不讲沉甸甸的历史,而是把所有的历史都还原成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它也不讲那些大道理,不歌颂伟人,而是把人生道理藏在故事中,把主席的抱负、理想、气概、才华渗透进这个普通青年的形象中。

如果我经常接受政治理论宣传或道德教育,我常常感到无聊。然而,当我看这出戏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集接一集地被毛泽东和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和思想所感染和感动。我想我是真正从内心深处得到了一些感触。

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人们,真的很羡慕。那个时代的许多珍贵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逐渐消失了。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在物质繁荣的年代,人们渐渐被蒙蔽了双眼,看不到什么是珍贵的。

在很多方面,与当时的年轻人相比,我甚至觉得社会在倒退!在退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了。

《恰同学少年》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的同学和老师: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陶家千金陶斯咏和她的好朋友向警予、赵家贞,以及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勤俭朴实的徐特立徐议长。整部电视剧展现了毛主席和同学们在那个内忧外患、风云变幻的时代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英雄主义和热情

它强调,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通过教育树立坚定的信心、崇高的理想和完美的智慧

因为年轻,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所以出发。无畏的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奏响青春赞歌,雄浑的歌声撒扬每一寸土地,使万物自惭形秽,使那个旧社会为之摧眉折腰,蔑视一切敌人,抛开儿女私情,他们无所谓畏惧的挑战那个时代的腐朽。他们那股劲儿使我们震撼。

五七国耻时,一师校长孔绍绶率领全校师生写下《明耻篇》公然对抗国民**下令的“中日亲善”征文。“五月七日,**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写下这刚劲有力的十六个大字。

宣告着他们对国家兴亡的责任。当人民**得知内情,派兵抓捕孔绍绶时,毛泽东、蔡和森等师徒面对官兵毫不畏缩,用自己得知慧使校长终于逃脱了抢劫。当北洋军阀率军溃退长沙,围攻长沙时,长沙人惊慌失措。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兴高采烈的青年挺身而出,化装成长沙军队镇压溃败。毛泽东则以副长官的身份沉着冷静的与敌军谈判,谎称自己正率领大批军队埋伏,并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假象,最终出色的骗得敌军投降。这首赞美青春无畏的歌,在时代的天空中挥之不去。

剧中还有一句话说的非常之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们有理想、有信仰,懂得崇高和纯洁的含义。如果我们眼中只有兴趣和欲望,那么人和只满足物质欲望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

而区里人说冷暖,物质得失,与之相比,有多小值得一问? ”

我认为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社会对国家的关注,只关注个人利益和私欲会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下降。是的,现实很残酷。许多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我认为人们可以实事求是,但我们不能浮躁。进大学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好工作,挣更多的钱,更是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

不要认为这是虚的空幻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做到了呢。我有责任相信自己,让大学真正有用和有意义。

看完此片,我愿意反思自己,重新思考青年对于社会的作用。相信看过的人一定可以体会到,我们现在的青年缺少了哪些品质。我需要告别堕落,奋起,奋起,奋起。

先不说改良国家这种大道理,从自己每件小事做起,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许多知识都没有好好学。如果一个国家太老了,它的思想就会趋于保守。因此,国家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需要年轻人。如果年轻人不努力工作,国家就会停滞不前。

差不多100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出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这一代学生吧。我们生活在社会思想的红色旗帜下,与改革开放是共同的。可以说,物质生活并不缺乏,但我们总是缺乏长远的目标,所以生活显然是闲置的。

读完这本书,我常常想,我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现在是和平年代,若干年之内不会有战争。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不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国际形势难以预料,物价飞涨,能源枯竭,气候变暖,一个又一个问题等待解决,或者说等待我们解决。

再过20年或10年,我们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支柱。所以,我们要量力而行,全力以赴!因为我们仍然是天之娇子的一代,社会和家庭需要我们的坚定和修养!

朋友们抱怨说,90后很悲惨。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作为社会的主要骨干,似乎抢了所有的工作。是否真的应该责怪别人抢走了自己的工作?还是因为我们不够成长?

不够努力?不够强大?我相信后生可畏!

后浪推前浪!后一代应该比前辈更加进步!时代不应该倒退,而应该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中进步!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6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主人公毛泽东是一个豪放、心中装有伟大理想并且善于学***。他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的老师给了他一块大洋让他买鞋,在路上他发现书店有一本他喜欢的书,便忍不住就把买鞋的钱买了书;为了研读诗书,他在别人睡觉的时候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学***夜,正是这种刻苦的学***为毛泽东以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好老师,包括徐特立、杨昌济、袁吉六等的无私帮助。杨昌济,又名板仓洋,是当时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他不遗余力地帮助毛泽东,教导毛泽东等人先下决心,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他的益友有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蔡和森的沉稳干练对毛泽东影响很大,萧子升很早就和毛泽东就认识,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还耐心地教毛泽东练字、学***等,患难之情让毛泽东终生难忘。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认真、负责、豪放,要早立志、立大志并加强自身学***,才会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六年级:赵振鹏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7

我观看了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深有所感所思。

在那黑暗的时代,有那末一群人制造着一个未来的中国的梦:有一天,中国人——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医院可寻,有病可看;不再有人流离失所,家家富足;国人可以立足于世界:饱经沧桑的古老中国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主权……

在那个时代,中国是如此的封建,如此的怯弱,如此的黑暗,就连作这样的梦都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就有那末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作者那神圣的梦,并为实现他而不懈努力着,他们坚信,即使是付出任何代价,包括生命与鲜血也在所不惜地去完成,并且一定可以完成。

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个体累计,沉淀,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坚定的脊梁;他们如入了所有中国人永远不屈的血液;他们坚实了中华大地那生生不息的土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